课堂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把握问题的密度,做到有张有弛;还要把握问题“梯度”,深浅适度,循序渐进;把握问题的“准度”,目标明确,问得精,问得准,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关键词】提问点燃思维火花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语文教学活动核心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教学活动快乐、轻松。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问什么,怎样问,才能问出思维,问出精彩,问出激情,问出创造,问出巧妙。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问题的“密度”,有张有弛,张弛有序;把握问题的“梯度”,深浅适度,循序渐进;把握问题的“准度”,目标明确,启发开放;把握问题的“新度”,设疑启趣,新颖巧妙。在此,笔者以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为例谈谈以上问题。
  一、把握问题的“密度”,有张有弛,张弛有序
  提问要适量,不宜繁而多,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通盘考虑,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该问的则问,能不问的则不问,用问来控制课堂节奏,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不能“满堂问”,提出的问题要有主次之分,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二、把握问题的“梯度”,深浅适度,循序渐进
  1、时机适当,深浅适度。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不愤不悱不问,把握好问的时机。深浅适度,难易适中,拾级而上。太浅白了,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趣没有思考余地。太深了,让学生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学生回答不了,就会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习积极性。难度要由深入浅,层层推进,先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先尝到解决问题的一些乐趣,然后再增加难度,这样,一下子就能弄懂问题,能知道怎样回答,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调动。
  2、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符合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提问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找切入点,对各类学生分别对待,不能只顾优生,不管其他学生,要各类学生分别对待,相互兼顾,难的问题让优、中生回答,较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或不好发言的学生回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思一思,摘桃子”。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独立精神,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问题的“准度”,目标明确,问得精,问得准
  1、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村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提问。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教学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时,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提问即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又让学生产生了想去探究,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积极性。
  2、把握提问时机,适时提问。在关键处、点子上问出水平来。
  第一、题眼处发问。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能把握整体,点面辐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抓题眼“唯一”提问“为什么称她为唯一听众?”,学生的探究“唯一”的情感被点燃,积极性被激发,收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第二、在重点难点处发问。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教学时,让学生以点带面品味全文时,提出“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去课文中细读、探究描写老人平静的句子,既抓住了“我”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个中心,又让学生从“平静”这个关键词语中体会了老人对“我”的鼓励,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在文章的拓展处设问,能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拓宽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使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活跃。教学结束时,提出问题“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这种别开生面的拓展提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激情、大胆想象,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第四、抓住关键点、激情点设问。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听众》一课,文中三次出现“平静地望着我”,抓住这关键点设问:从老人眼里第一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第二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第三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答案,提高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效的提问能锦上添花,成就精品。不管怎样设计问题,怎样提问,都要注重提问的质量,做到高效提问。“含金量”高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有意,提高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育则立、不育则废”。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培育孩子的基本能力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小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必须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是一个由弱到强、息息相关的过程。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到学生的品行及基本培养能力并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的哪些基本能力呢?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基本能力?我认为小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小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淘汰。死读书,读死书,正在被世人所唾弃。
期刊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它发挥其特有得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成功的教学评价,能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同时,积极接纳他人,学习他人,分享合作的快乐;成功的教学评价,会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的发展能力。  如何通过评价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保护,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树立健康合理的
【摘要】生本理念运用于作文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关注学生的表达欲望,把习作的自主权还给孩子,强化生命在习作中的提升和发展。“生本作文”教学的实施就是要唤醒体验,激发习作原动力;加大阅读,提升作文水平;崇尚生本,倡导自由评改;定位角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关键词】生本作文习作教学实施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学生写出的文章思路单一又呆板。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不是唉声叹气就
【摘要】在旧课堂里,教材是学习的文本,教师是学习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生命性。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提出要构建“生命性”课堂,本人认为:“生命性”课堂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区”;是多元文化的“接收室”;是学生探究的“实验室”;是生生对话的“小会场”;是创新思维的“发源地”;是现实生活的“摄像机”;是个性张扬的“展示厅”;是学生发展的“金殿堂”  【关
【摘要】根据近几年来对考生的话题作文的情况调查,我们发现有一部分考生得分较低。分析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审题错误,忽视话题作文的的特点,随意作文。这启示我们:话题作文还要强调审题。降低难度不是没有难度,强调开放、创新不是不受限制、约束。介绍写作小技巧,为作文增添亮点,对考生有所裨益。  【关键词】语文话题作文审题写作技巧  近十几年来,从升中考试作文题型,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发展轨迹:全命题作文——半
【摘要】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吃透每篇课文,注重知识积累、知识迁移和运用,课内外联系精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热爱我们古代文化的精华,达到拓展与创新。  【关键词】文言文吃透课文兴趣学习积累运用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初中生来说的确是一难点。其一:文章生
目的:溶血磷脂酰胆碱(1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作为一种两性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情感的血液流动起来,与课文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情感中阅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情感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阅读探究,品读感悟  小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