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把握问题的密度,做到有张有弛;还要把握问题“梯度”,深浅适度,循序渐进;把握问题的“准度”,目标明确,问得精,问得准,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关键词】提问点燃思维火花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语文教学活动核心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教学活动快乐、轻松。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问什么,怎样问,才能问出思维,问出精彩,问出激情,问出创造,问出巧妙。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问题的“密度”,有张有弛,张弛有序;把握问题的“梯度”,深浅适度,循序渐进;把握问题的“准度”,目标明确,启发开放;把握问题的“新度”,设疑启趣,新颖巧妙。在此,笔者以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为例谈谈以上问题。
一、把握问题的“密度”,有张有弛,张弛有序
提问要适量,不宜繁而多,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通盘考虑,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该问的则问,能不问的则不问,用问来控制课堂节奏,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不能“满堂问”,提出的问题要有主次之分,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二、把握问题的“梯度”,深浅适度,循序渐进
1、时机适当,深浅适度。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不愤不悱不问,把握好问的时机。深浅适度,难易适中,拾级而上。太浅白了,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趣没有思考余地。太深了,让学生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学生回答不了,就会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习积极性。难度要由深入浅,层层推进,先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先尝到解决问题的一些乐趣,然后再增加难度,这样,一下子就能弄懂问题,能知道怎样回答,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调动。
2、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符合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提问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找切入点,对各类学生分别对待,不能只顾优生,不管其他学生,要各类学生分别对待,相互兼顾,难的问题让优、中生回答,较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或不好发言的学生回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思一思,摘桃子”。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独立精神,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问题的“准度”,目标明确,问得精,问得准
1、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村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提问。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教学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时,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提问即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又让学生产生了想去探究,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积极性。
2、把握提问时机,适时提问。在关键处、点子上问出水平来。
第一、题眼处发问。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能把握整体,点面辐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抓题眼“唯一”提问“为什么称她为唯一听众?”,学生的探究“唯一”的情感被点燃,积极性被激发,收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第二、在重点难点处发问。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教学时,让学生以点带面品味全文时,提出“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去课文中细读、探究描写老人平静的句子,既抓住了“我”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个中心,又让学生从“平静”这个关键词语中体会了老人对“我”的鼓励,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在文章的拓展处设问,能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拓宽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使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活跃。教学结束时,提出问题“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这种别开生面的拓展提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激情、大胆想象,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第四、抓住关键点、激情点设问。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听众》一课,文中三次出现“平静地望着我”,抓住这关键点设问:从老人眼里第一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第二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第三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答案,提高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效的提问能锦上添花,成就精品。不管怎样设计问题,怎样提问,都要注重提问的质量,做到高效提问。“含金量”高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有意,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提问点燃思维火花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语文教学活动核心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教学活动快乐、轻松。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问什么,怎样问,才能问出思维,问出精彩,问出激情,问出创造,问出巧妙。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问题的“密度”,有张有弛,张弛有序;把握问题的“梯度”,深浅适度,循序渐进;把握问题的“准度”,目标明确,启发开放;把握问题的“新度”,设疑启趣,新颖巧妙。在此,笔者以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为例谈谈以上问题。
一、把握问题的“密度”,有张有弛,张弛有序
提问要适量,不宜繁而多,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通盘考虑,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该问的则问,能不问的则不问,用问来控制课堂节奏,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不能“满堂问”,提出的问题要有主次之分,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二、把握问题的“梯度”,深浅适度,循序渐进
1、时机适当,深浅适度。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不愤不悱不问,把握好问的时机。深浅适度,难易适中,拾级而上。太浅白了,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趣没有思考余地。太深了,让学生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学生回答不了,就会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习积极性。难度要由深入浅,层层推进,先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先尝到解决问题的一些乐趣,然后再增加难度,这样,一下子就能弄懂问题,能知道怎样回答,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调动。
2、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符合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提问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找切入点,对各类学生分别对待,不能只顾优生,不管其他学生,要各类学生分别对待,相互兼顾,难的问题让优、中生回答,较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或不好发言的学生回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思一思,摘桃子”。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独立精神,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问题的“准度”,目标明确,问得精,问得准
1、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村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提问。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教学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时,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提问即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又让学生产生了想去探究,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积极性。
2、把握提问时机,适时提问。在关键处、点子上问出水平来。
第一、题眼处发问。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能把握整体,点面辐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抓题眼“唯一”提问“为什么称她为唯一听众?”,学生的探究“唯一”的情感被点燃,积极性被激发,收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第二、在重点难点处发问。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教学时,让学生以点带面品味全文时,提出“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去课文中细读、探究描写老人平静的句子,既抓住了“我”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个中心,又让学生从“平静”这个关键词语中体会了老人对“我”的鼓励,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在文章的拓展处设问,能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拓宽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使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活跃。教学结束时,提出问题“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这种别开生面的拓展提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激情、大胆想象,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第四、抓住关键点、激情点设问。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听众》一课,文中三次出现“平静地望着我”,抓住这关键点设问:从老人眼里第一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第二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第三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答案,提高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效的提问能锦上添花,成就精品。不管怎样设计问题,怎样提问,都要注重提问的质量,做到高效提问。“含金量”高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有意,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