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快又好?准备工作很重要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cuo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院总是人满为患,排队挂号、排队候诊、排队拿药……做什么都要排队,看一次病要花很长的时间。最让家长感到郁闷的,莫过于带着烦躁不安的孩子排了几小时的队,却只能见医生几分钟,话都没说清就结束诊断了。更让人心烦的是,孩子可能在看病过程中被传染上其他疾病,“旧病未除,新病又添”。其实只要在求医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看病也能又快又好。
  
  预约——准备工作要做齐
  如果孩子的病情很急,应该马上到医院求医;如果病情稳定,则可以采用预约挂号的方法节省时间。现在很多医院都推出电话预约或是网上预约挂号,以广东省中医院为例,如果现场挂号,至少要花半天时间才能轮到,遇到人多的时候,可能要等足一天。但是如果预约挂号,1~2小时就能完成整个求诊过程。
  预约时最好能够上网查询或者打听一下医生的口碑再做选择,现在健康医疗类网站都有好大夫推荐、医生口碑榜等内容,看评论时应该重点关注医生的技术,态度和费用反倒不需要太计较,职称、学历更加没有必要过分看重。
  
  求医前的准备工作:
  孩子的饮食要清淡,多喝水。
  保留孩子的大小便,以便医院化验。
  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如果突然恶化应该马上去急诊科求医。
  带齐以下物品:病历、口罩、消毒纸巾、食品、温开水,小宝宝还要额外带上奶粉、奶瓶、纸尿裤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带上一两个孩子喜欢的玩具。
  比预约时间提前30分钟到达医院。
  
  候诊——远离人群,安抚孩子
  很多家长拿到号码后都会选择待在候诊区排队,心急的家长甚至会带着孩子在主诊医生门口转来转去,每当门开启都焦急地去望一下是否轮到自己。其实,现在很多医院都推出了电子排队、电子叫号,很方便预测排队时间,不需要一直待在候诊区。如果时间比较长,可以带孩子到医院附近坐一下,有车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在车里休息一下。如果待在候诊区,最好站在窗边等空气流通的地方,必要时请记得给孩子戴上口罩,以免交叉感染。
  孩子在医院里比较容易哭闹,这是因为他们身体不适,而且医院本身的环境也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如果在医院有过不愉快的经验会加重不安全感。
  
  安抚孩子的工作:
  远离拥挤环境。当孩子身体不适时,面对着身边来来往往、神情焦虑的患者,他会本能地排斥这个环境,认为医院是个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向孩子说明情况。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如果在每一步都跟孩子事先说明并且一直陪着孩子,那么孩子的未知恐惧感就会降低。在日常生活或是求医之前,要让孩子建立起“医院和医生能够让身体恢复健康”的印象;在孩子打针时,不要跟孩子说不疼,应该告诉孩子实际情况并鼓励孩子面对。
  家长本身要放松。孩子一生病,很多家长就方寸大乱,在整个求医过程都呈现出焦虑不安的状态,在孩子打针治疗时甚至当场落泪,这些反应会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脑海里,让他们抗拒医院的环境。
  
  问诊——准确地描述病情
  小A和小B同时发生了腹泻,心急如焚的父母各自带了孩子去看医生。当医生问及孩子什么时候出现症状、有什么异常时。A妈妈和B妈妈的回答却不一样:
  A妈妈: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就不舒服了,上吐下泻!我觉得孩子可能是在幼儿园吃错东西了,打电话给其他家长,却没有发生类似情况。孩子的脸色很不好,饭也吃不下,医生,请问孩子是怎么回事?要不要紧?我担心死了……
  B妈妈:昨天的饮食很正常,从下午5点开始出现腹泻,到现在大概18个小时,清醒时大概每小时拉一次,大便不成形。昨天入睡前和今早给他测了体温,是37℃。孩子说有想吐的感觉,不肯吃饭,精神较差,脸色苍白,整晚都没睡踏实,流了很多汗。以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形。
  作为旁观者,你觉得谁的叙述更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很多家长都想像B妈妈一样条理清晰地描述,到了医院,却往往因为过度担心孩子而变成了絮絮叨叨的A妈妈。
  儿科医生的困难之一,就是患者无法自行描述症状,需要家长代为表达,这就要求家长在观察宝宝病情时要特别仔细。回答医生问题时切忌着急而滔滔不绝,只要把几个关键点跟医生说明就好,此时可以将宝宝之前的求诊病历让医生参考。
  
  描述病情的关键点
  时间。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症状出现明显变化的时间,需要用准确的时间用语来表达,如“已经腹泻8个小时”、“发烧3个小时”,切记用模糊性的语言“从公园回来就发烧了”。
  症状。症状是与正常情况下相比的,通常情况下包括是否发热、咳嗽、呕吐、无故哭闹、厌食及大小便是否与日常不同等,这些变化观察得越仔细越好,最好能有具体的数字,如具体体温变化、咳嗽持续时间等。
  病史。之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以及是否对药物过敏。如果孩子已经吃过其他药物,也应及时告知医生。
  不同年龄孩子的用药量有所不同,在医生开药时,要主动告诉医生孩子的实际年龄,也可以告诉医生孩子的体重,以便医生更精确地计算出用药量。在问诊的最后,记得问医生两个问题:“为什么会患病”以及“怎样注意”。
  
  治疗——核对药方,重视检查
  如果医生的药方中有抗生素,最好请教一下是不是必须的,如果只是为了加快治疗速度,最好还是不要使用抗生素。注意倾听医生的叮嘱,如用药分量、饮食注意等,必要时要跟医生确定多少天后可以来复诊。
  在药房取药之后,要根据药方核对药物,以免拿错药造成意外伤害。
  家长对医生建议的检查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是医院找机会“创收”,但必须承认的是,很多症状与普通疾病相似的严重疾病,必须得通过检查才能确认。只要检查的项目不是很离谱,还是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会安心一些。
  回家之后,家长要严格遵照医嘱给孩子服药,切勿更改服药时间及分量。最后,治病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切勿过于急切,才两三天就急着换药和换医生。如果病情反复,要及时带孩子去更专业的医院检查。
其他文献
女儿对电视痴迷的程度已经开始远远大于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把女儿从电视机前解放出来,我们决定试行一周“无电视生活”。  我做了一张每天的活动记录表,写上每天的活动内容,并在每项活动后面留好空白,如果孩子完成了,就贴上一张小贴纸,以示鼓励。  1:我们种田去  我们第一天的活动在菜地上进行。女儿在田里忙得不亦乐乎,这里放两颗豆,那里插上葱;播完种子忙浇水,浇着浇着又和爸爸开始玩
先是蜱虫,后是恙虫,被虫子叮咬致死的新闻扰得人心惶惶。与此同时,医院门诊皮肤科中被虫子咬而出现“虫咬性皮炎”的患儿也明显上升。  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通常称为“虫咬性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以春、夏、秋季多见。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有小水疱,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  确定罪魁祸首是关键  在被虫咬后,确定罪魁祸首是正确处置的一个关键
2010年10月19日,随着“中国国际教育展”大连站巡展的开始,一家留学机构展示的一张照片令人眼前一亮。这张照片是一位中国留学生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合影,照片中俩人亲热拥抱,笑逐颜开。人们不禁要问,一位中国大男孩为什么能与奥巴马有如此亲密的接触?他的父母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    睿智母亲精心培养,茁壮男孩走出国门  这位与奥巴马亲热拥抱的男孩名叫刘寅飞,1986年出生在滨城大连一个普通家庭。刘寅飞
有一种场景,在当今中国的家庭中常常出现:父母逼迫着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稍不如意就大骂出口,大打出手,孩子不是对着钢琴边抹泪边弹奏,就是边皱眉边委屈地对着书本。每每这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揪心的疼痛——现在的父母都很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大的作为,可是他们却不懂得爱的方法,更不懂得教育的窍门。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去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时,他说,从小自己也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如天使一般完美,毕竟他们的本质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四五岁的他们,每天冲突不断,家长要不厌其烦地解决孩子间的各种矛盾。  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直接命令?斥责?还是召唤同理心?  大都市小孩综合征  有一本香港杂志整理了港孩的10个毛病:  没有自理能力,喜欢依赖他人;  EQ较低,为人情绪化;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爱说“不知道”;  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淡漠,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  很
开会在桐桐心中,是件特别重要的事儿。虽然有时意味着爸爸晚上不能回家吃饭,妈妈不能准时下班;但她同时也认定,开会是只有大人才拥有的权力。  因此,当我们很正式地告诉桐桐:“我们觉得你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好,所以我们想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你将和爸爸妈妈一起,每周日晚上一起讨论关于家里的问题。”不出所料,桐桐欢欣鼓舞,激动异常。  第一次会议,我特意将书房里的小方桌收拾干净,3个人围坐桌旁,我还拿了一个小本子
很多孩子不爱阅读,是因为没有真正进入故事,感受不到图书的乐趣。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当以快乐为本。尽管是平面的,静态的图书,只要我们下足工夫,同样能发现它的趣味玩法。  玩着玩着,说不定孩子就喜欢上阅读了。  唱:最好玩  有些图画书可以唱。比如:《苏武牧羊》,它本身就是歌词;《一园青菜成了精》,属于童谣类;《约瑟夫有件旧外套》的故事是来源于一首歌……更绝的是,说故事的人兴致来了,根据图画书文本,自编曲
差不多从女儿3岁起,如果是我俩单独出行,我路上就几乎不抱她。不抱的结果往往是:我们要多花一倍的时间,才能完成预定的路程。有朋友劝我说,现在不抱孩子,再大些就没机会抱了。的确,快4岁的女儿已经很少需要大人抱,因为她觉得,自己行走更自由和轻松。而我,在解脱自己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酝酿在路上和她干些什么。  我们走路。脚踏实地地步行,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有了更直观的距离感、方向感和时间感。女儿常
我只有三岁多,除了家里人,还有家里的狗之外,在这个世界上认识的人不超过两位数。突然间,就被送到一个地方,关了一堆和我一样大的小孩,完全都不认识,然后规定我们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啊!隔壁桌的那个长得很萌、其实很狠的家伙又踩我脚了!妈妈,快点来!爸爸,怎么办?  看了上面的内心独白,你有什么感觉?焦虑、不安,以及一堆的不确定感和无助感,正是初入园宝宝的共同心声。  初入园,孩子至少需要适应以下4个方面
怀第二胎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澳大利亚了。当地的医院给我们发了不少指导资料,孕期的,育儿的,但我觉得自己已经生过一个,很多事情都有经验了,所以就随便翻一翻,有的甚至看都没看。  没多久,女儿出生了。澳洲的社区护士上门探访,居然拿出育儿资料,一项一项地和我们核对、讲解,这么一查,就查出了问题。  “你们为什么没有打百日咳的疫苗?我建议你们,赶紧去家庭医生那里注射。赶紧!”  我首先承认自己疏忽了,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