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近几年来,我校大力推进导学模式课堂教学,取得了不错效果,但也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导学模式;教育改革;核心素养;理解能力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教育改革则是直接关系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人才的培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立德树人。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將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今天我们的历史教育也再一次面临结构性的变化,从学科教育到课程教学,从课改伊始的三维目标到现在的核心素养,从传统的通史编排到后来的专题结构,我们一直在变化中适应与完善.我们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而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所以适应乃至引导未来生活的必备素养之一,就是有效理解:理解过去,由此理解现在和理解未来. 历史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阐释的能力.近年来,我校一直强调导学教学模式,利用导学案,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阐释问题能力﹑适应和推动教育改革方面确实起到了特定的作用.所谓“导学模式”课堂教学,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引导作用,以便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堂课前,设计几道有思考力的问题,制作好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自行解决,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最后由老师点评.下面就近几年来自己利用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导学模式有其固有的优势
首先,导学模式下导学案的制作,问题的设计,往往利用大量的材料,而问题设计则是层层递进,这其实就是强调史料教学,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及阐释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确实能起到明显效果,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明确,问题设计的难度层次不同,更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话可说,这正是理解和阐释能力的重要体现.
其次,可以有效应对未来历史教学内容结构的改革,未来的历史教材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恢复通史,就是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完成;第二阶段将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文明板块,两年的东西压缩到高二一年完成;第三阶段则涉及史学理论和史料学方面的专门教材.三个阶段中,要在一年之内完成中外通史,这是多么难的事情.利用导学模式,将教材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可以有效化解这种矛盾,保证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次,利用导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同学们理解某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如在学习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对于五四精神的核心,同学们都知道是爱国主义,但什么是爱国主义,是不是现在的人象“火烧赵家楼”的行为那样,打砸日系车、打伤其车主,就是抗日爱国行为?为了讲清爱国主义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不一样,通过材料设计问题,就能很好突破本课难点,我是这样来利用材料设计问题的:
材料一:泱泱大国,五四群英;心忧天下,身无半文;面壁十年,志在救民。 ——许德珩《五四群英》题词
材料二:
学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
工人:“提倡国货,不用日货”“不作日人之工”
商人:“国家将亡,无心营业”“罢市救国”
农民:(王钦田)我家还有二亩地,在是打日本鬼子, 我宁愿卖上一半献给国家。
问题:根据材料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
根据材料,学生能够理解在当时民族危亡的时刻,社会各个阶层,不管身份地位如何,不管位尊位卑,都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行动起来的敢于担当的精神,“忧患和担当”就是爱国,尤其是对于沉迷于手机网络游戏或追星一族的零零后学生而言,教育学生把自己每个年龄段的事情做好,敢于担当与付出,这就是爱国,爱国主义不是空洞无物或停留在口号上的.还比如,在讲这一课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学生都知道中共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有了新的革命纲领、新的革命前途、新的指导思想……但我们更应告诉学生,中共是经历了许多挫折与牺牲,才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中共一大所制定的奋斗目标和革命道路,在当时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利用以下材料和问题来帮助学生们理解。
材料: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
——引自《中共一大纲领》
根据材料回答:
1.中共一大指出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谁?具体怎么做?
2.中共一大指出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是否适应当时中国的国情?为什么?
学生从第一问中可以很容易得出“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所以决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这其实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它完全是受苏俄革命道路影响的结果,但它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一直到秋收起义后,才真正找到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问中,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它并不符合中国实际,因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政权,曾经建立过的“中华民国”政权也因袁世凯窃取而失败.而北洋军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是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一大所确立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奋斗目标是照搬《共产党宣言》的结果,但它严重脱离当时实际,所以才有中共二大完善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反帝反封的最低革命纲领.
二、导学模式也有值得商榷或改进的地方
第一,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要求学生提前一天预习教材并且完成布置好的导学案,要花约半个小时时间才能完成,而每天有八节课,每科都有作业,铺天盖地的导学案,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而在推广导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不预习教材、应付导学案或干脆置之不理的现象,那么,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大打折扣.所以是否有必要每节课都使用导学案,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在无形中也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但近几年,学校为了大力推进导学模式,要求高一至高三都要使用这一模式,并通过教学比武﹑教学质量月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来强化,大有教学革命运动之势.这种教学模式与理念被神化和被批发,结果老师和学生都被绑架在导学案上了。
第二,导学案制作过程中,是不是每个问题的设计,为了体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都得使用大段大段的史料.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理解与阐释能力,才能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或者才更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史料引入过多,课堂容量过大,而要在课堂教学40分钟内完成,是有相当难度的.另外,我们的学生,初中和高一学生古代文字水平很有限,当老师呈现大量文言文时,学生根本就没办法读懂,我们却让学生抽取信息.所以,我觉得每节课,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最多引用2则史料,设计2道有思维力的问题,其它问题,可以根据教材,把教材问题化,问题方法化,方法逻辑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夯实基础,掌握答题的基本技能.
当我们面临教育改革,大谈核心素养的时候,应当是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另外,学生的学情不同,改革还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要从实际出发,不要陷入运动式的、铺天盖地式的、千编一律的改革的怪圈.我校的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还有许多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要求我们要有改革的坚定毅力,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变化精神,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发挥导学模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导学模式;教育改革;核心素养;理解能力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教育改革则是直接关系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人才的培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立德树人。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將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今天我们的历史教育也再一次面临结构性的变化,从学科教育到课程教学,从课改伊始的三维目标到现在的核心素养,从传统的通史编排到后来的专题结构,我们一直在变化中适应与完善.我们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而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所以适应乃至引导未来生活的必备素养之一,就是有效理解:理解过去,由此理解现在和理解未来. 历史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阐释的能力.近年来,我校一直强调导学教学模式,利用导学案,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阐释问题能力﹑适应和推动教育改革方面确实起到了特定的作用.所谓“导学模式”课堂教学,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引导作用,以便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堂课前,设计几道有思考力的问题,制作好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自行解决,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最后由老师点评.下面就近几年来自己利用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导学模式有其固有的优势
首先,导学模式下导学案的制作,问题的设计,往往利用大量的材料,而问题设计则是层层递进,这其实就是强调史料教学,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及阐释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确实能起到明显效果,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明确,问题设计的难度层次不同,更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话可说,这正是理解和阐释能力的重要体现.
其次,可以有效应对未来历史教学内容结构的改革,未来的历史教材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恢复通史,就是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完成;第二阶段将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文明板块,两年的东西压缩到高二一年完成;第三阶段则涉及史学理论和史料学方面的专门教材.三个阶段中,要在一年之内完成中外通史,这是多么难的事情.利用导学模式,将教材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可以有效化解这种矛盾,保证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次,利用导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同学们理解某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如在学习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对于五四精神的核心,同学们都知道是爱国主义,但什么是爱国主义,是不是现在的人象“火烧赵家楼”的行为那样,打砸日系车、打伤其车主,就是抗日爱国行为?为了讲清爱国主义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不一样,通过材料设计问题,就能很好突破本课难点,我是这样来利用材料设计问题的:
材料一:泱泱大国,五四群英;心忧天下,身无半文;面壁十年,志在救民。 ——许德珩《五四群英》题词
材料二:
学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
工人:“提倡国货,不用日货”“不作日人之工”
商人:“国家将亡,无心营业”“罢市救国”
农民:(王钦田)我家还有二亩地,在是打日本鬼子, 我宁愿卖上一半献给国家。
问题:根据材料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
根据材料,学生能够理解在当时民族危亡的时刻,社会各个阶层,不管身份地位如何,不管位尊位卑,都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行动起来的敢于担当的精神,“忧患和担当”就是爱国,尤其是对于沉迷于手机网络游戏或追星一族的零零后学生而言,教育学生把自己每个年龄段的事情做好,敢于担当与付出,这就是爱国,爱国主义不是空洞无物或停留在口号上的.还比如,在讲这一课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学生都知道中共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有了新的革命纲领、新的革命前途、新的指导思想……但我们更应告诉学生,中共是经历了许多挫折与牺牲,才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中共一大所制定的奋斗目标和革命道路,在当时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利用以下材料和问题来帮助学生们理解。
材料: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
——引自《中共一大纲领》
根据材料回答:
1.中共一大指出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谁?具体怎么做?
2.中共一大指出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是否适应当时中国的国情?为什么?
学生从第一问中可以很容易得出“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所以决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这其实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它完全是受苏俄革命道路影响的结果,但它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一直到秋收起义后,才真正找到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问中,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它并不符合中国实际,因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政权,曾经建立过的“中华民国”政权也因袁世凯窃取而失败.而北洋军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是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一大所确立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奋斗目标是照搬《共产党宣言》的结果,但它严重脱离当时实际,所以才有中共二大完善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反帝反封的最低革命纲领.
二、导学模式也有值得商榷或改进的地方
第一,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要求学生提前一天预习教材并且完成布置好的导学案,要花约半个小时时间才能完成,而每天有八节课,每科都有作业,铺天盖地的导学案,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而在推广导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不预习教材、应付导学案或干脆置之不理的现象,那么,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大打折扣.所以是否有必要每节课都使用导学案,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在无形中也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但近几年,学校为了大力推进导学模式,要求高一至高三都要使用这一模式,并通过教学比武﹑教学质量月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来强化,大有教学革命运动之势.这种教学模式与理念被神化和被批发,结果老师和学生都被绑架在导学案上了。
第二,导学案制作过程中,是不是每个问题的设计,为了体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都得使用大段大段的史料.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理解与阐释能力,才能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或者才更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史料引入过多,课堂容量过大,而要在课堂教学40分钟内完成,是有相当难度的.另外,我们的学生,初中和高一学生古代文字水平很有限,当老师呈现大量文言文时,学生根本就没办法读懂,我们却让学生抽取信息.所以,我觉得每节课,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最多引用2则史料,设计2道有思维力的问题,其它问题,可以根据教材,把教材问题化,问题方法化,方法逻辑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夯实基础,掌握答题的基本技能.
当我们面临教育改革,大谈核心素养的时候,应当是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另外,学生的学情不同,改革还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要从实际出发,不要陷入运动式的、铺天盖地式的、千编一律的改革的怪圈.我校的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还有许多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要求我们要有改革的坚定毅力,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变化精神,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发挥导学模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