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快地拉坯、精确地修坯、麻利地蘸釉、熟练地勾勒……一口气形成一件器物,这是制瓷留给我们的印象。但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其实在这种娴熟与一气呵成背后,是周而复始的功力练习,以及被逐渐打磨平和的心态。匠心需要『慢下来』。
瓷器,是金、木、水、火、土的幻化之作,延续了千年,各个窑口的作品各有特色,脾气秉性大不相同。在装饰上,古人多用一色瓷,或者对比强烈的黑白配、青白配,既明亮又省工,可谓性价比高。可在这飞快、多样、热烈的瓷之国里,偏偏有一位性情温雅、徐徐而来的醴陵五彩瓷,若以今日的讲法,醴陵五彩瓷,是“养”出来的温婉和精妙。
行内人都知道,瓷器装饰手法多样,但是釉下彩不多,以青花和釉里红单色绘彩为主。这是因为瓷器的烧成温度太高,达到1300℃以上,一般的金属釉料或矿物料耐不住如此高的温度,烧成后效果不佳。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良,出现了醴陵多种金属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颜料,以桃红、海碧、金茶为代表。如此一来,洁白的瓷胎就成了素洁的画绢,画瓷工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醴陵五彩瓷的器型大而饱满,瓷胎薄和坚硬,质地细腻,泛着本白色,摸上去平滑温润,几乎没有磨砂感。这得益于对瓷土原料高岭土、长石、石英的精选和一系列细致加工,使得拉坯成型的器物直径大、壁薄、表面光滑无杂质。经过拉坯、修坯的泥坯阴干后,入窑低温素烧定型,这时它的表面呈现出细腻的本白色,颜色均匀。素烧之后的胎体本身平均分布着细小孔隙,特别适合吸收釉料,也由此诞生了醴陵五彩瓷独特的装饰手法。
醴陵釉下彩装饰的精微、雅致在众多瓷器中独树一帜。画瓷工都是工笔花鸟的好手,在没有上釉的、泛着些许本白色的原胎上作画,其难度比在绢上绘画更为不易。醴陵五彩采用的勾线汾水法和双钩法是极为考验功力和耐心的装饰方法,不同于青花瓷快速果决地勾画和有意留下行笔飞速的飞白以示潇洒自如,醴陵的瓷工们拿起毛笔,开始的就是平心静气的慢功夫了。装饰图案多选用枝叶繁茂、花朵密实的植物纹样,层层叠叠,互相衬托,花叶的掩映下,往往点缀着画眼——鸣禽啁啾。画瓷工们先用乳香老油混合墨汁,以“钉头鼠尾描”或“铁线描”的手法,将画面勾勒出来。下笔时一手倾斜器物,一手稳稳运笔,配合着线条的长短,来进行呼吸的调节;遇到长线条,例如花茎、花丝等不易表现的细节,还需要双手并行配合,边画边转动器物,同时保持线条流畅不断。勾勒完毕,瓷器上呈现的就是一幅白描花鸟了。如果仔细观察,它比平面上的白描花鸟要求更高,不仅线条均匀,而且每两根墨线的交接处都不能产生空隙,墨线围合的区域不管有多小,一般说来一定是闭合的,这是为了施色时色彩能够被“堵住”,互相之间不串联。
给瓷器上色的过程,极大地吸收了古代工笔花鸟汾染、接染、平染的技法。以一片小小的绿叶为例,瓷工用比叶子大许多的毛笔,饱足地蘸了液态染料,瞬间点在叶子上,形成一个极高的豆点,这豆点像露珠一样在瓷胎表面颤颤巍巍,由于勾线使用的墨汁含油量高,点下去的色点绝不会跑出叶子的范围。趁着豆点饱满之时,瓷工用大笔稍一引导,多余的颜料就乖乖地跟着毛笔的走向,聚合到叶子的根部了。这些聚合的染料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不紧不慢地渗进了瓷胎,留下了清淡的一抹痕迹,几乎看不出来。如此这样的汾染,有多少片叶子,就得进行多少次重复,每一次都是千钧一发之际引流多余的染料,使之在指定的位置渗透,这指定的引流目的地,相对于一片叶子的其他部分来说,就有了更深的色泽。全部的叶子汾染完毕后,待干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数遍,有的图案需要反复十几次,汾染方能告一段落。在这整个过程中,汾染的动作重复了数百次,次次精准无误,彩色饱满而不逾墨矩。
施色结束后,器物整体上透明釉,入窑烧制。入窑前墨色浓郁、本白瓷胎与完成后眼前亭亭玉立、妙色莹然的作品差异极大。细究起来,工艺的精致与否,起初因墨线的存在而有所隐藏,现在莹白的线条,就是展现功力如何的最佳证明了。
放置在灯光下,瓷胎透明,整件器物吸收了瓷工耗费的日日夜夜,幻化出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独运,作品静谧生动,宛如轻盈仙子。当问及画瓷工从事画瓷的年岁,她静默不语,迅速地点了一颗大豆点,手指微调,第二笔马上做了引导,豆滴在细如发丝的叶梗处缓缓渗入瓷胎后,她抬起头来,莞尔一笑,说:“三十多年了。”面对我的惊讶,她说出了和卖油翁同样的话:“没什么,熟了。”言罢又低头继续。她的青春慢慢地同染料一道化作瓷胎的一部分,一件瓷,就是一段时光,让作品表达,而匠心无言。
瓷器,是金、木、水、火、土的幻化之作,延续了千年,各个窑口的作品各有特色,脾气秉性大不相同。在装饰上,古人多用一色瓷,或者对比强烈的黑白配、青白配,既明亮又省工,可谓性价比高。可在这飞快、多样、热烈的瓷之国里,偏偏有一位性情温雅、徐徐而来的醴陵五彩瓷,若以今日的讲法,醴陵五彩瓷,是“养”出来的温婉和精妙。
行内人都知道,瓷器装饰手法多样,但是釉下彩不多,以青花和釉里红单色绘彩为主。这是因为瓷器的烧成温度太高,达到1300℃以上,一般的金属釉料或矿物料耐不住如此高的温度,烧成后效果不佳。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良,出现了醴陵多种金属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颜料,以桃红、海碧、金茶为代表。如此一来,洁白的瓷胎就成了素洁的画绢,画瓷工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醴陵五彩瓷的器型大而饱满,瓷胎薄和坚硬,质地细腻,泛着本白色,摸上去平滑温润,几乎没有磨砂感。这得益于对瓷土原料高岭土、长石、石英的精选和一系列细致加工,使得拉坯成型的器物直径大、壁薄、表面光滑无杂质。经过拉坯、修坯的泥坯阴干后,入窑低温素烧定型,这时它的表面呈现出细腻的本白色,颜色均匀。素烧之后的胎体本身平均分布着细小孔隙,特别适合吸收釉料,也由此诞生了醴陵五彩瓷独特的装饰手法。
醴陵釉下彩装饰的精微、雅致在众多瓷器中独树一帜。画瓷工都是工笔花鸟的好手,在没有上釉的、泛着些许本白色的原胎上作画,其难度比在绢上绘画更为不易。醴陵五彩采用的勾线汾水法和双钩法是极为考验功力和耐心的装饰方法,不同于青花瓷快速果决地勾画和有意留下行笔飞速的飞白以示潇洒自如,醴陵的瓷工们拿起毛笔,开始的就是平心静气的慢功夫了。装饰图案多选用枝叶繁茂、花朵密实的植物纹样,层层叠叠,互相衬托,花叶的掩映下,往往点缀着画眼——鸣禽啁啾。画瓷工们先用乳香老油混合墨汁,以“钉头鼠尾描”或“铁线描”的手法,将画面勾勒出来。下笔时一手倾斜器物,一手稳稳运笔,配合着线条的长短,来进行呼吸的调节;遇到长线条,例如花茎、花丝等不易表现的细节,还需要双手并行配合,边画边转动器物,同时保持线条流畅不断。勾勒完毕,瓷器上呈现的就是一幅白描花鸟了。如果仔细观察,它比平面上的白描花鸟要求更高,不仅线条均匀,而且每两根墨线的交接处都不能产生空隙,墨线围合的区域不管有多小,一般说来一定是闭合的,这是为了施色时色彩能够被“堵住”,互相之间不串联。
给瓷器上色的过程,极大地吸收了古代工笔花鸟汾染、接染、平染的技法。以一片小小的绿叶为例,瓷工用比叶子大许多的毛笔,饱足地蘸了液态染料,瞬间点在叶子上,形成一个极高的豆点,这豆点像露珠一样在瓷胎表面颤颤巍巍,由于勾线使用的墨汁含油量高,点下去的色点绝不会跑出叶子的范围。趁着豆点饱满之时,瓷工用大笔稍一引导,多余的颜料就乖乖地跟着毛笔的走向,聚合到叶子的根部了。这些聚合的染料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不紧不慢地渗进了瓷胎,留下了清淡的一抹痕迹,几乎看不出来。如此这样的汾染,有多少片叶子,就得进行多少次重复,每一次都是千钧一发之际引流多余的染料,使之在指定的位置渗透,这指定的引流目的地,相对于一片叶子的其他部分来说,就有了更深的色泽。全部的叶子汾染完毕后,待干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数遍,有的图案需要反复十几次,汾染方能告一段落。在这整个过程中,汾染的动作重复了数百次,次次精准无误,彩色饱满而不逾墨矩。
施色结束后,器物整体上透明釉,入窑烧制。入窑前墨色浓郁、本白瓷胎与完成后眼前亭亭玉立、妙色莹然的作品差异极大。细究起来,工艺的精致与否,起初因墨线的存在而有所隐藏,现在莹白的线条,就是展现功力如何的最佳证明了。
放置在灯光下,瓷胎透明,整件器物吸收了瓷工耗费的日日夜夜,幻化出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独运,作品静谧生动,宛如轻盈仙子。当问及画瓷工从事画瓷的年岁,她静默不语,迅速地点了一颗大豆点,手指微调,第二笔马上做了引导,豆滴在细如发丝的叶梗处缓缓渗入瓷胎后,她抬起头来,莞尔一笑,说:“三十多年了。”面对我的惊讶,她说出了和卖油翁同样的话:“没什么,熟了。”言罢又低头继续。她的青春慢慢地同染料一道化作瓷胎的一部分,一件瓷,就是一段时光,让作品表达,而匠心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