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换位思考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换位思考是指从对方权益出发,为对方目标提供平台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问题;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认识自我;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实现真诚沟通。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是指教师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及效果,将认识立场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来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换个角度组织教学;或是学生改变自己的角色,以“责任人”的身份重新审视教学,转换思维,自主学习。教师走下讲台,成为积极的“倾听者”,支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课堂的“代言人”,阐述、论证、评价教材内容。教师的换位思考,有利于走出“自我”,克服主观武断意识,实现从“主观”向“客观”的转化;学生的换位思考,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缓解心理疲劳,实现从“客体”向“主体”意识的转变。换位思考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和学生间因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思想认识等不同而造成的教学双向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差距,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克服教师单向思考方式所带来的主观性、片面性和武断性,为学习者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双方的教育教学沟通达到最佳的融合状态。
二、换位思考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换位思考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教学过程不再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获取,更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换位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的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其基本要求如下:
首先,学生主体地位必须突出,学生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驾驭者,真正成为建构知识的主人。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要摆脱对教师过多的依赖心理,主动地根据现有的信息去思考、假设、判断、概括和总结,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学习活动,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宜选取难易适当的教材内容,要求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或围绕主要内容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判断、分析。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按照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讲解主要问题,或者讨论,最后由学生作评论性总结发言,教师总评。这样学生就扮演了教师的角色,预习、讲解和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知识构建的过程。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方面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比较深刻,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突破重点和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顾问和指导。
在换位思考的课堂上,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你上我下的角色换位,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要融入到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教师需要选择难易适度、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材料;需要设计合理、有深度、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交流;以及创造和谐、愉悦的环境和气氛等。实际上,教师担当了引导、帮助、顾问和支持的角色,即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多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从新的角度把握教学脉络,从新的高度观察和组织教学。可以说,换位思考触动了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自身素质方面的思考,对教师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换位思考教学模式必须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避免从教师“一言堂”转向学生“一言堂”。 换位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每个学生掌握、加深所学知识,发展智能,它是集体智慧进发和群体脑力活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机会均等,都有权利和义务陈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人人都应成为这种教学方式的主体。当然,学生每学期要学习几门课程,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一门课程上,况且一个学生的精力、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若把几个学生组织在一起,互有分工。相互讨论,不仅可以减轻个人的负担,也可以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深度。
小组合作形式是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个体行为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淡化了个体与群体的对立。个体行为以集体行为为依托,学生个体的“声誉”、“地位”、“影响力”从属于小组集体,即使个体行为被群体予以否定,学生仍会积极探求为集体效力,因为在换位教学模式中,受到环境评判和检验的是小组集体而不是个体。学生个体会彼此帮助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个体的安全感意识增强,学生潜在的口才、学识及各种能力被激活。在换位教学的环境中,对学生而言,一方面更富有挑战性和竞争性,另一方面将为每个学生潜能的激发创造空间,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第四,换位思考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
换位思考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要有充分的材料和方便构建的支持性环境。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增加课堂信息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实施网络课程教学,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和便捷的交流手段,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三、换位思考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意义
知识是促进发展的手段,思考是完善人性的动力。换位思考教学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对于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构建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健全人性的形成。换位思考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选择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视野更开阔,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构建其个性发展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或只有少数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大部分时间处于沉默状态,只是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缺乏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因而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均不太理想。换位教学法把学生摆在“学习责任人”的位置,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小组形式集体备课,以表演、对话、讨论等形式讲课。学生准备充分,有话可说,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生互动,讨论热烈。这种氛围无疑为学生创造了运用知识表达思想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语言交流氛围,使学生心理上怕犯表达错误的压迫感和拘束感减少了很多,学生变消极地听、记为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环节也由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的重点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向提高综合能力。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学生的研究不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虽然两者在提出问题、推断结果、制定计划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学生的研究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培养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当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看待事物时,问题情景就能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主体,他们识别问题,并努力探求、理解问题。学生作为一名研究者角色,不断地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形成勇于创新的态度。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换位思考教学的一个潜在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让他们学会交往与合作,能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技能,是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相互交流。在小组集体备课、小组集体担任专家组等活动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讨论,共享专业知识,共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相互交流和鼓励,共享群体的思维与智慧,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同时,学生在人格平等的环境里学习,也有利于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更能体现其个人价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获取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换位思考”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跨出自身角色限制,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尝试自己做教师,对内容进行再加工,这一模式对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责任编辑 孙海燕
换位思考是指从对方权益出发,为对方目标提供平台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问题;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认识自我;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实现真诚沟通。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是指教师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及效果,将认识立场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来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换个角度组织教学;或是学生改变自己的角色,以“责任人”的身份重新审视教学,转换思维,自主学习。教师走下讲台,成为积极的“倾听者”,支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课堂的“代言人”,阐述、论证、评价教材内容。教师的换位思考,有利于走出“自我”,克服主观武断意识,实现从“主观”向“客观”的转化;学生的换位思考,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缓解心理疲劳,实现从“客体”向“主体”意识的转变。换位思考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和学生间因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思想认识等不同而造成的教学双向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差距,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克服教师单向思考方式所带来的主观性、片面性和武断性,为学习者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双方的教育教学沟通达到最佳的融合状态。
二、换位思考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换位思考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教学过程不再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获取,更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换位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的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其基本要求如下:
首先,学生主体地位必须突出,学生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驾驭者,真正成为建构知识的主人。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要摆脱对教师过多的依赖心理,主动地根据现有的信息去思考、假设、判断、概括和总结,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学习活动,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宜选取难易适当的教材内容,要求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或围绕主要内容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判断、分析。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按照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讲解主要问题,或者讨论,最后由学生作评论性总结发言,教师总评。这样学生就扮演了教师的角色,预习、讲解和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知识构建的过程。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方面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比较深刻,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突破重点和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顾问和指导。
在换位思考的课堂上,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你上我下的角色换位,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要融入到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教师需要选择难易适度、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材料;需要设计合理、有深度、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交流;以及创造和谐、愉悦的环境和气氛等。实际上,教师担当了引导、帮助、顾问和支持的角色,即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多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从新的角度把握教学脉络,从新的高度观察和组织教学。可以说,换位思考触动了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自身素质方面的思考,对教师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换位思考教学模式必须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避免从教师“一言堂”转向学生“一言堂”。 换位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每个学生掌握、加深所学知识,发展智能,它是集体智慧进发和群体脑力活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机会均等,都有权利和义务陈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人人都应成为这种教学方式的主体。当然,学生每学期要学习几门课程,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一门课程上,况且一个学生的精力、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若把几个学生组织在一起,互有分工。相互讨论,不仅可以减轻个人的负担,也可以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深度。
小组合作形式是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个体行为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淡化了个体与群体的对立。个体行为以集体行为为依托,学生个体的“声誉”、“地位”、“影响力”从属于小组集体,即使个体行为被群体予以否定,学生仍会积极探求为集体效力,因为在换位教学模式中,受到环境评判和检验的是小组集体而不是个体。学生个体会彼此帮助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个体的安全感意识增强,学生潜在的口才、学识及各种能力被激活。在换位教学的环境中,对学生而言,一方面更富有挑战性和竞争性,另一方面将为每个学生潜能的激发创造空间,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第四,换位思考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
换位思考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要有充分的材料和方便构建的支持性环境。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增加课堂信息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实施网络课程教学,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和便捷的交流手段,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三、换位思考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意义
知识是促进发展的手段,思考是完善人性的动力。换位思考教学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对于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构建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健全人性的形成。换位思考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选择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视野更开阔,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构建其个性发展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或只有少数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大部分时间处于沉默状态,只是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缺乏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因而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均不太理想。换位教学法把学生摆在“学习责任人”的位置,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小组形式集体备课,以表演、对话、讨论等形式讲课。学生准备充分,有话可说,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生互动,讨论热烈。这种氛围无疑为学生创造了运用知识表达思想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语言交流氛围,使学生心理上怕犯表达错误的压迫感和拘束感减少了很多,学生变消极地听、记为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环节也由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的重点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向提高综合能力。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学生的研究不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虽然两者在提出问题、推断结果、制定计划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学生的研究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培养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当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看待事物时,问题情景就能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主体,他们识别问题,并努力探求、理解问题。学生作为一名研究者角色,不断地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形成勇于创新的态度。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换位思考教学的一个潜在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让他们学会交往与合作,能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技能,是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相互交流。在小组集体备课、小组集体担任专家组等活动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讨论,共享专业知识,共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相互交流和鼓励,共享群体的思维与智慧,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同时,学生在人格平等的环境里学习,也有利于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更能体现其个人价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获取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换位思考”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跨出自身角色限制,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尝试自己做教师,对内容进行再加工,这一模式对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