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是美丽的,但美丽的童年里除了有灿烂的阳光,纯真的笑脸,也会有迷离的细雨,成长的困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突出地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科教学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建立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顾虑情绪。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间是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我们班的学生跟我关系特别好,下课时总爱来找我聊天。当然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几个“吃了豹子胆”的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意见。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了。
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材施教,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心理教育领域,还是不得不强调的一个基本法则。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学生,搞一刀切和平均教育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在生活中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小学生这个年龄段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创造性和表现欲。教师应当结合这一特点,创造各种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近年来,我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坚持课前安排五分钟请学生上台讲演的做法,看起来老师讲课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实际上却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请学生上台演讲,首先要教学生做到:神情自若、字正腔圆、内容表达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流畅生动。演讲的内容一般涉及课文赏析评价、班级工作等,演讲内容不拘一格,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路。每次演讲完毕,老师都要请几位同学讲评,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学生相互讲评、相互讨论,让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演讲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的闪光点。学生的演讲虽然是做过思考和准备的,但毕竟阅历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或偏激,或说不到位,这些都是难免的,为此,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正面引导,多褒、少贬,多做鼓励;同时也要委婉地提出演讲中存在的不足,教给学生正确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学生不仅体会深刻,还会激起他们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关爱普通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写作记叙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阅读、背诵有关互助的诗文,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同时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建立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顾虑情绪。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间是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我们班的学生跟我关系特别好,下课时总爱来找我聊天。当然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几个“吃了豹子胆”的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意见。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了。
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材施教,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心理教育领域,还是不得不强调的一个基本法则。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学生,搞一刀切和平均教育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在生活中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小学生这个年龄段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创造性和表现欲。教师应当结合这一特点,创造各种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近年来,我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坚持课前安排五分钟请学生上台讲演的做法,看起来老师讲课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实际上却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请学生上台演讲,首先要教学生做到:神情自若、字正腔圆、内容表达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流畅生动。演讲的内容一般涉及课文赏析评价、班级工作等,演讲内容不拘一格,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路。每次演讲完毕,老师都要请几位同学讲评,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学生相互讲评、相互讨论,让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演讲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的闪光点。学生的演讲虽然是做过思考和准备的,但毕竟阅历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或偏激,或说不到位,这些都是难免的,为此,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正面引导,多褒、少贬,多做鼓励;同时也要委婉地提出演讲中存在的不足,教给学生正确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学生不仅体会深刻,还会激起他们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关爱普通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写作记叙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阅读、背诵有关互助的诗文,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同时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