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农村走向城镇已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趋势。从而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日趋增多,农村小学也由小变无,寄宿制学校逐步形成。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的管理问题就成为当前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管理
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农村走向城镇已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趋势。从而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日趋增多,农村小学也由小变无,寄宿制学校逐步形成。为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健康发展,学校要本着“尊重、关心、帮助”的原则,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的管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寄宿制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均来自不同乡村、不同地域,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间的自身差异。父母外出打工,兄弟姊妹到学校住宿学习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的确不少。
1. 环境变迁难以适应寄宿制的管理是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普遍现象。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来自边远的山村,习惯了无拘束的自由生活。他们难以适应学校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规范的日常生活管理,不懂得他人的东西没经过允许是不能用的,时常出现在寄宿楼内大吵大闹、奔跑、玩耍等现象。
2. 家庭贫困是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共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少数民族人民的住房、饮食、卫生、经济和教育等均大有改变,生活条件提高明显。但少数民族聚居区因交通不便,远离乡镇,信息闭塞,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人均收入较低。许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为重,对上学较为淡漠,对“九年义务教育”认识较少,大量少数民族子女中途辍学跟父母外出打工严重。
3. 成绩低下是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的短板。由于从小接触社会信息、见识少使得他们自身知识面狭小。到寄宿制学校看到其他同学知识面广,自己便逐渐对学习产生枯燥、乏味,失去信心,甚至放弃,不交作业等。寄宿制学生还常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不能静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4. 自理能力差是寄宿制学生的通病。刚刚入校的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因而进校后就表现出不会叠被子、不洗漱、不洗衣服、碗筷洗不干净的生活习惯。他们常常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出现有钱时吃好的、乱花钱不计划支出,没钱时到处借用的不良生活习惯。
5. 自控力差又是寄宿制学生的另一特点。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正处在懵懂期,什么也不懂,自我调控的能力差。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遇到事情不冷静、好出手殴打、容易发火等不良行为。他们有时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有吃喝抽烟现象。爱打扮攀比,爱表现自己的力量,讲粗话、脏话养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 寄宿制学生管理应突出以下环节
1. 班级管理从严、从细,重在互相幫助。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级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少数民族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 体现班主任的“严父、慈母”形象。班主任是学生的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沟通学校领导、任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骨干力量。因此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制定既符合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同时能兼顾同校同班走读学生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寄宿制学生家住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父母外出打工信息不灵,教师平时只能靠电话同家长联系学生在校情况,不能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管理指导主要靠教师。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家长的疼爱和关心指导,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另一原因。班主任既关心学生的生活还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统一要求严格尺度体现班主任的“严父、慈母”形象。
3. 寄宿制学校教师要精心辅导提高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普通话水平。从农村地区来寄宿制的学生习惯于家族浓烈色彩的母语方言,普通话不标准。在和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中存在语言障碍,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思维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他们和其他同学融入到一起。
4. 积极申请“助学”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弥补经济困难。为了使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寄宿制学生能上学,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助学”资金,严格制度,建立“助学”档案,防止“助而不学”的歪风邪气,把有限的“助学”资金用好用活,真正产生“助学”效果。让辍学在家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重新返回学校,还他们的欢乐还他们的活泼,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圆他们的求学梦。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寄宿制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校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应坚持不懈、踏实工作,办好少数民族寄宿制教育,创造民族教育的未来。增强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才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作者简介:
刘微,四川省雅安市,联合小学。
关键词: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管理
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农村走向城镇已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趋势。从而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日趋增多,农村小学也由小变无,寄宿制学校逐步形成。为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健康发展,学校要本着“尊重、关心、帮助”的原则,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的管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寄宿制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均来自不同乡村、不同地域,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间的自身差异。父母外出打工,兄弟姊妹到学校住宿学习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的确不少。
1. 环境变迁难以适应寄宿制的管理是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普遍现象。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来自边远的山村,习惯了无拘束的自由生活。他们难以适应学校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规范的日常生活管理,不懂得他人的东西没经过允许是不能用的,时常出现在寄宿楼内大吵大闹、奔跑、玩耍等现象。
2. 家庭贫困是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共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少数民族人民的住房、饮食、卫生、经济和教育等均大有改变,生活条件提高明显。但少数民族聚居区因交通不便,远离乡镇,信息闭塞,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人均收入较低。许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为重,对上学较为淡漠,对“九年义务教育”认识较少,大量少数民族子女中途辍学跟父母外出打工严重。
3. 成绩低下是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的短板。由于从小接触社会信息、见识少使得他们自身知识面狭小。到寄宿制学校看到其他同学知识面广,自己便逐渐对学习产生枯燥、乏味,失去信心,甚至放弃,不交作业等。寄宿制学生还常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不能静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4. 自理能力差是寄宿制学生的通病。刚刚入校的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因而进校后就表现出不会叠被子、不洗漱、不洗衣服、碗筷洗不干净的生活习惯。他们常常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出现有钱时吃好的、乱花钱不计划支出,没钱时到处借用的不良生活习惯。
5. 自控力差又是寄宿制学生的另一特点。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正处在懵懂期,什么也不懂,自我调控的能力差。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遇到事情不冷静、好出手殴打、容易发火等不良行为。他们有时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有吃喝抽烟现象。爱打扮攀比,爱表现自己的力量,讲粗话、脏话养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 寄宿制学生管理应突出以下环节
1. 班级管理从严、从细,重在互相幫助。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级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少数民族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 体现班主任的“严父、慈母”形象。班主任是学生的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沟通学校领导、任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骨干力量。因此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制定既符合寄宿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同时能兼顾同校同班走读学生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寄宿制学生家住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父母外出打工信息不灵,教师平时只能靠电话同家长联系学生在校情况,不能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管理指导主要靠教师。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家长的疼爱和关心指导,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另一原因。班主任既关心学生的生活还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统一要求严格尺度体现班主任的“严父、慈母”形象。
3. 寄宿制学校教师要精心辅导提高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普通话水平。从农村地区来寄宿制的学生习惯于家族浓烈色彩的母语方言,普通话不标准。在和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中存在语言障碍,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思维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他们和其他同学融入到一起。
4. 积极申请“助学”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弥补经济困难。为了使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寄宿制学生能上学,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助学”资金,严格制度,建立“助学”档案,防止“助而不学”的歪风邪气,把有限的“助学”资金用好用活,真正产生“助学”效果。让辍学在家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重新返回学校,还他们的欢乐还他们的活泼,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圆他们的求学梦。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寄宿制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校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应坚持不懈、踏实工作,办好少数民族寄宿制教育,创造民族教育的未来。增强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才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作者简介:
刘微,四川省雅安市,联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