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言:苏州现象发出信号
苏州是我国东部长三角地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9年地区年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元。苏州不仅是全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而且快速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2007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苏州冲击严重,一是外部需求萎缩,二是要素成本上升,面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危机。
在此严峻时刻,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邀请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与苏州市人才办共同商讨对策出路,并于去年10月举办有中国社科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参与讨论的《苏州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战略研究》大型论坛。会议得出的基本判断是:
改革开放30年,苏州经历了经济起飞、快速增长与逐步进入滞涨三个阶段。2003年之后,伴随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虽然苏州的GDP总量仍在上升,但GDP增长指数对其反应却不再明显。这表明:苏州的第二产业吸收了过多的劳动力,已经进入“报酬边际递减”阶段。今后GDP增长指数的上升,必须依赖产业结构升级,走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之路,也就是应该着力推动人才结构升级。
由于苏州经济在我国东部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性,所以苏州发出的信号应该引起我国其他地区的高度重视。
二、什么是产业结构
产业是指有投入产出效益活动的单位的集合,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的方法,由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A·G·Fisher)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以此为基础,研究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拓展了产业结构理论。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是对自然物的采集,包括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狩猎业;第二产业是对自然物的加工,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煤水业;第三产业是对自然物的流通,包括商业、银行业、运输业、服务业。也有把矿业列入第一产业,把电煤水业列为第三产业的,如美国。日本把不动产、教科文卫公务列入第三产业。
我国采用的产业分类标准(1985)是: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广义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采掘、制造、水电气煤、建筑,广义工业)
第三产业——流通与服务业(广义服务业)
其实,第三产业又可以进一步细化:
1、按功能分。第一层:生产性服务业(金融、商贸商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法律咨询);第二层:消费性服务业(商品零售、旅游休闲、宾馆餐饮);第三层:公共服务业(政府机关、军队、社会团体)。
2、按产值分。第一层:高附加值服务业;第二层:中附加值服务业;第三层:低附加值服务业。
3、按知识含量分。第一层:高知识含量服务业;第二层:中知识含量服务业;第三层:低知识含量服务业。
4、按劳动特征分。第一层: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第二层:脑力与体力混合的服务业;第三层: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
5、按资源密集类型分。第一层: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层:资金密集型产业;第三层:技术密集型产业。
那么,什么是产业结构呢?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组成、产业份额、产业间技术联系及其发展变化。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产业结构有以下规律性表现:
1、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继之,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呈现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步减少而二、三产业逐步增加的规律。
2、人均国民收入愈低,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愈大;人均国民收入愈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愈小。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状况,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水平。我国以1994年为分界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超过一、二产业总和。
3、伴随着产业经济人口的增加,职业人口总量也呈现增加的总趋势。如果经济活动人口的增加与职业人口增加不能同步,则会产生社会职业短缺的矛盾。在我国,以1990年为分界点。此前两种增长基本同步。此后出现矛盾加剧状况,就业成为突出的社会难题。
4、人类社会与社会产业的发展变化。未来学家对未来社会产业的变化做出了不同的预言。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梦幻社会”。梦幻社会的特征是: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感情生活。日常生活都将加入故事与想象因素。人们的消费注意力从物质需要转向精神需要。会编故事的人将大行其道,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活动必将兴盛的大趋势。
三、什么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种有序的经济活动现象。从其形成与演进看,动力有两个:一是社会需求,一是技术进步。表现为以下趋势:1、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生产要素从劳动密集向资金密集再向技术知识密集演进。3、对劳动对象的加工深度有序深化,同时,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变。4、主导产业依次从消费资料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部门与服务部门演变。5、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6、产业关联协调化,产业集聚高度化,产业布局生态化。
表1提供的数据是世界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状况。
表1世界产业结构对比(2003年)
(资料来源:徐平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产业政策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10期)。
表2提供的是我国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状况。
表2我国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平稳有序进行,二是超前配置,几个阶段同时进行。英国、法国属第一种,日本、韩国属第二种。英国用了140年,法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40年,韩国用了30年。
三大产业优化的方向和内部升级问题非常值得重视。
第一产业应发展生物工程、生态农业。第二产业应占领产业链高端,如研发设计、材料采购、销售渠道。第三产业应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现代网络、现代物流、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等。还包括现代消费型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
第三产业应从低知识性、低附加值向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发展。这一过程,是在第三产业内部升级的过程。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70%以上。
有人将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称之为“第四产业”。目前在中国还没有这样划分,但是已经有专家这么认为,并称之为“产业结构升级”。以苏州为例,2007年,从统计上看,服务业已占到70%的比重,但除去消费性部分,不到50%。故苏州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目标,并称之为产业结构升级。
笔者认为,为了把问题表述清楚,可以使用3.1产业、3.2产业、3.3产业这样的新概念。但是,这么做可以吗?依据又是什么?
让我们来看第二产业大发展的工业化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的一项研究。他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选择了8类产品进行分析:1、食品、饮料、烟草;2、布匹、制鞋;3、皮革制品;4、家具;5、生铁与有色金属;6、机械;7、车辆;8、化工。霍夫曼还将前4种定义为消费品,后4种定义为资本品。通过实证研究,他发现各国的工业化过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要地位;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达到后者的50%左右;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达到与后者相平衡的状态;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实现工业化。
假设将这四个阶段分别称为2.1、2.2、2.3、2.4产业,那么对第三产业,也可以分别称之为3.1、3.2、3.3、3.4产业。这对我们现在认识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大好处。
第三产业份额高,不一定代表实力强大、经济发展好。我们以某市某城区为例,其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80%,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经济总量不大,尚未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6%以上),而且重点发展的文化休闲和商贸服务与其他城区相比,还是落后不少。究其原因,在于三产中,真正附加值高的行业没有发展起来。世界各国都有这样一个趋势,即社会越发达,文化创意产业比重越大。这是一种GDP轻型化的趋势。
以下是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
美国——25%(第二大产业)
意大利——25%
日本——17%
英国——10%
中国——3%
由上可知,在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已普遍高于10%。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出口超过航空航天,而日本则超过汽车产业。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很有必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人才对策
在我们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弄清之后,需要进一步弄清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对策问题。让我们以苏州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苏州的人才工作要做什么。
表3是一份依照苏州人才工作的实际情况而绘制的一份表格。表格主要是要说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才工作的战略对策也是大不相同的。这些可以用战略实施主体不同、所要吸引的人才特征不同、人才来源不同以及行为主体的战略目的、战略举措、行动特征不同来区分:
表3 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战略差异
(资料来源:《基于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战略》)
苏州要把蓝领苏州变为白领苏州。由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适合东部地区采取的战略举措,不一定适合中部与西部,这一点是必须加以强调的。
当前,苏州提出的以人才结构升级来引领经济结构升级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及时的。也就是说,当前的苏州正处于一个由二产为主向三产为主的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如果及时认识并调整自己的战略思想,就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如果满足于以往的业绩,不思变革,非常可能在犹豫不决中丧失良机。
可喜的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正在统一认识。
认清形势后,苏州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围绕集聚人才目标,点面结合,积极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系统工程;以使用人才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努力建设多层次的人才载体;以服务人才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不断完善市场化配置机制;以人才需求为本,加速优化亲才留才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人才政策机制设计为:瞄准高端产业人才的引进机制、提升人才能力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开发培养体系、完善市场化的人才配置机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不同区域来讲,具有不同的意义。所需要作出的决策也不尽相同,因为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主导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决策风格也不同。但是无论有多少不同,以下几点是可以参考的:
1、重视高端人才引领、先导作用
过去我们经常讲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与保障作用。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历史前进到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资本追逐人才,而不是人才追逐资本,我们已经进入了“人才主权时代”。要认识这种时代变迁,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高端领军人才,是一件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大事。
人才优先是指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央领导多次讲“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结构调整,人才优先”,就是这个意思。一个高端人才,可能开发一个高端产业、高端行业。人才上升到“自变量”位置,其余要素成为“应变量”。
人才优先的时代背景是,21世纪是信息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进入21世纪,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发表文章《知识诚可贵,智慧价更高》。IBM公司2009年年初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从计算机制造企业转变为“智慧产业”。“智慧沈阳”,是IBM的中国开篇。智慧产业必将在世界兴起,而主角就是人才。
2、重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经济与文化不可分离。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重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叫作“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
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乘以科技再乘以商业化运作,可以产生极大的附加值。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迪斯尼与英国的哈利·波特。迪斯尼从漫画变成了动画片,再变成迪斯尼乐园、迪斯尼宾馆、迪斯尼商标;哈利·波特更是一个奇迹,25岁的英国女人罗琳由在火车上闪现的一个戴眼镜的小巫师形象开始,出了书,出了电影,从一位一文不名的单身母亲成为当今英国富婆,身价超过两亿英镑。一本书销售额达一亿美元。文化产业具有精神享受功能,文化创意产业与之大不一样。文化创意产业有三重意义,一是提高文化的科技含量,二是创造高附加值,三是扩大就业。
区域只发展经济,就会失去灵魂。所以,产业升级,文化能够立功。
3、重视职能转变,提升人才服务水准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到位,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特别是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生产性服务业因为附加值高,故有以下重大特征:对运营成本不敏感,而对制度环境敏感。特别需要人力资本密集的法律、研发、咨询、物流、教育、批发、软件。对于文化类高端人才,还得学会宽容对待,允许失败,这都是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容才之度国际上叫“宽容指数”,实际上是指一个地方的开放性:是否对“文化多元”、“世界观多样”、“人员多种”表示容纳。研究表明,人才与多样化的相关数为0.718。美国创造性较高的州,都是外来移民较多的州,并被称为“熔炉指数”较高的州。
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讲过一段话:“我们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今天也是这种情况。这对我们全体干部是一种考验。唯一办法是加强学习,提升服务水平。
4、重视学习用人艺术,把人才用好用活
邓小平同志说过:“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
中央提出“人才以用为本”,要求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
使用人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之所以说是艺术,是指不好定量,不好重复,因人而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首先是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不要把人用错,“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其次是做好激励,让人才处在受激状态,发挥潜能。三是让他不分心,集中精力做好创新。四是给他合理的经济待遇,让他有价值感。五是给他事业舞台,让他能为国建功立业。人尽其才是社会国家存在的理由。
5、重视产业集群发展方式,让人才如虎添翼
众多国家在产业升级中特别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中的道理在于,集群发展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人才搜索成本、人才工作与生活成本,获知识外溢之利,使人才与企业共同提升。集群构成包括企事业单位、中介和社会组织与政府。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要防止产业集群的雷同化,避免恶性竞争。著名竞争力学者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说:“对于产业而言,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个磁场,会把人才和其他关键要素吸引过来。”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有美国亚特兰大工业企业集群(可口可乐),比利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韩国大德科技园高科技产业集群。国内著名的产业集群有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广东珠三角外向型加工业产业集群等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苏州是我国东部长三角地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9年地区年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元。苏州不仅是全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而且快速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2007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苏州冲击严重,一是外部需求萎缩,二是要素成本上升,面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危机。
在此严峻时刻,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邀请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与苏州市人才办共同商讨对策出路,并于去年10月举办有中国社科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参与讨论的《苏州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战略研究》大型论坛。会议得出的基本判断是:
改革开放30年,苏州经历了经济起飞、快速增长与逐步进入滞涨三个阶段。2003年之后,伴随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虽然苏州的GDP总量仍在上升,但GDP增长指数对其反应却不再明显。这表明:苏州的第二产业吸收了过多的劳动力,已经进入“报酬边际递减”阶段。今后GDP增长指数的上升,必须依赖产业结构升级,走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之路,也就是应该着力推动人才结构升级。
由于苏州经济在我国东部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性,所以苏州发出的信号应该引起我国其他地区的高度重视。
二、什么是产业结构
产业是指有投入产出效益活动的单位的集合,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的方法,由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A·G·Fisher)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以此为基础,研究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拓展了产业结构理论。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是对自然物的采集,包括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狩猎业;第二产业是对自然物的加工,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煤水业;第三产业是对自然物的流通,包括商业、银行业、运输业、服务业。也有把矿业列入第一产业,把电煤水业列为第三产业的,如美国。日本把不动产、教科文卫公务列入第三产业。
我国采用的产业分类标准(1985)是: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广义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采掘、制造、水电气煤、建筑,广义工业)
第三产业——流通与服务业(广义服务业)
其实,第三产业又可以进一步细化:
1、按功能分。第一层:生产性服务业(金融、商贸商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法律咨询);第二层:消费性服务业(商品零售、旅游休闲、宾馆餐饮);第三层:公共服务业(政府机关、军队、社会团体)。
2、按产值分。第一层:高附加值服务业;第二层:中附加值服务业;第三层:低附加值服务业。
3、按知识含量分。第一层:高知识含量服务业;第二层:中知识含量服务业;第三层:低知识含量服务业。
4、按劳动特征分。第一层: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第二层:脑力与体力混合的服务业;第三层: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
5、按资源密集类型分。第一层: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层:资金密集型产业;第三层:技术密集型产业。
那么,什么是产业结构呢?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组成、产业份额、产业间技术联系及其发展变化。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产业结构有以下规律性表现:
1、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继之,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呈现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步减少而二、三产业逐步增加的规律。
2、人均国民收入愈低,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愈大;人均国民收入愈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愈小。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状况,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水平。我国以1994年为分界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超过一、二产业总和。
3、伴随着产业经济人口的增加,职业人口总量也呈现增加的总趋势。如果经济活动人口的增加与职业人口增加不能同步,则会产生社会职业短缺的矛盾。在我国,以1990年为分界点。此前两种增长基本同步。此后出现矛盾加剧状况,就业成为突出的社会难题。
4、人类社会与社会产业的发展变化。未来学家对未来社会产业的变化做出了不同的预言。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梦幻社会”。梦幻社会的特征是: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感情生活。日常生活都将加入故事与想象因素。人们的消费注意力从物质需要转向精神需要。会编故事的人将大行其道,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活动必将兴盛的大趋势。
三、什么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种有序的经济活动现象。从其形成与演进看,动力有两个:一是社会需求,一是技术进步。表现为以下趋势:1、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生产要素从劳动密集向资金密集再向技术知识密集演进。3、对劳动对象的加工深度有序深化,同时,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变。4、主导产业依次从消费资料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部门与服务部门演变。5、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6、产业关联协调化,产业集聚高度化,产业布局生态化。
表1提供的数据是世界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状况。
表1世界产业结构对比(2003年)
(资料来源:徐平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产业政策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10期)。
表2提供的是我国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状况。
表2我国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平稳有序进行,二是超前配置,几个阶段同时进行。英国、法国属第一种,日本、韩国属第二种。英国用了140年,法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40年,韩国用了30年。
三大产业优化的方向和内部升级问题非常值得重视。
第一产业应发展生物工程、生态农业。第二产业应占领产业链高端,如研发设计、材料采购、销售渠道。第三产业应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现代网络、现代物流、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等。还包括现代消费型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
第三产业应从低知识性、低附加值向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发展。这一过程,是在第三产业内部升级的过程。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70%以上。
有人将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称之为“第四产业”。目前在中国还没有这样划分,但是已经有专家这么认为,并称之为“产业结构升级”。以苏州为例,2007年,从统计上看,服务业已占到70%的比重,但除去消费性部分,不到50%。故苏州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目标,并称之为产业结构升级。
笔者认为,为了把问题表述清楚,可以使用3.1产业、3.2产业、3.3产业这样的新概念。但是,这么做可以吗?依据又是什么?
让我们来看第二产业大发展的工业化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的一项研究。他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选择了8类产品进行分析:1、食品、饮料、烟草;2、布匹、制鞋;3、皮革制品;4、家具;5、生铁与有色金属;6、机械;7、车辆;8、化工。霍夫曼还将前4种定义为消费品,后4种定义为资本品。通过实证研究,他发现各国的工业化过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要地位;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达到后者的50%左右;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达到与后者相平衡的状态;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实现工业化。
假设将这四个阶段分别称为2.1、2.2、2.3、2.4产业,那么对第三产业,也可以分别称之为3.1、3.2、3.3、3.4产业。这对我们现在认识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大好处。
第三产业份额高,不一定代表实力强大、经济发展好。我们以某市某城区为例,其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80%,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经济总量不大,尚未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6%以上),而且重点发展的文化休闲和商贸服务与其他城区相比,还是落后不少。究其原因,在于三产中,真正附加值高的行业没有发展起来。世界各国都有这样一个趋势,即社会越发达,文化创意产业比重越大。这是一种GDP轻型化的趋势。
以下是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
美国——25%(第二大产业)
意大利——25%
日本——17%
英国——10%
中国——3%
由上可知,在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已普遍高于10%。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出口超过航空航天,而日本则超过汽车产业。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很有必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人才对策
在我们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弄清之后,需要进一步弄清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对策问题。让我们以苏州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苏州的人才工作要做什么。
表3是一份依照苏州人才工作的实际情况而绘制的一份表格。表格主要是要说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才工作的战略对策也是大不相同的。这些可以用战略实施主体不同、所要吸引的人才特征不同、人才来源不同以及行为主体的战略目的、战略举措、行动特征不同来区分:
表3 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战略差异
(资料来源:《基于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战略》)
苏州要把蓝领苏州变为白领苏州。由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适合东部地区采取的战略举措,不一定适合中部与西部,这一点是必须加以强调的。
当前,苏州提出的以人才结构升级来引领经济结构升级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及时的。也就是说,当前的苏州正处于一个由二产为主向三产为主的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如果及时认识并调整自己的战略思想,就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如果满足于以往的业绩,不思变革,非常可能在犹豫不决中丧失良机。
可喜的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正在统一认识。
认清形势后,苏州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围绕集聚人才目标,点面结合,积极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系统工程;以使用人才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努力建设多层次的人才载体;以服务人才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不断完善市场化配置机制;以人才需求为本,加速优化亲才留才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人才政策机制设计为:瞄准高端产业人才的引进机制、提升人才能力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开发培养体系、完善市场化的人才配置机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不同区域来讲,具有不同的意义。所需要作出的决策也不尽相同,因为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主导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决策风格也不同。但是无论有多少不同,以下几点是可以参考的:
1、重视高端人才引领、先导作用
过去我们经常讲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与保障作用。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历史前进到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资本追逐人才,而不是人才追逐资本,我们已经进入了“人才主权时代”。要认识这种时代变迁,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高端领军人才,是一件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大事。
人才优先是指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央领导多次讲“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结构调整,人才优先”,就是这个意思。一个高端人才,可能开发一个高端产业、高端行业。人才上升到“自变量”位置,其余要素成为“应变量”。
人才优先的时代背景是,21世纪是信息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进入21世纪,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发表文章《知识诚可贵,智慧价更高》。IBM公司2009年年初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从计算机制造企业转变为“智慧产业”。“智慧沈阳”,是IBM的中国开篇。智慧产业必将在世界兴起,而主角就是人才。
2、重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经济与文化不可分离。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重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叫作“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
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乘以科技再乘以商业化运作,可以产生极大的附加值。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迪斯尼与英国的哈利·波特。迪斯尼从漫画变成了动画片,再变成迪斯尼乐园、迪斯尼宾馆、迪斯尼商标;哈利·波特更是一个奇迹,25岁的英国女人罗琳由在火车上闪现的一个戴眼镜的小巫师形象开始,出了书,出了电影,从一位一文不名的单身母亲成为当今英国富婆,身价超过两亿英镑。一本书销售额达一亿美元。文化产业具有精神享受功能,文化创意产业与之大不一样。文化创意产业有三重意义,一是提高文化的科技含量,二是创造高附加值,三是扩大就业。
区域只发展经济,就会失去灵魂。所以,产业升级,文化能够立功。
3、重视职能转变,提升人才服务水准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到位,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特别是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生产性服务业因为附加值高,故有以下重大特征:对运营成本不敏感,而对制度环境敏感。特别需要人力资本密集的法律、研发、咨询、物流、教育、批发、软件。对于文化类高端人才,还得学会宽容对待,允许失败,这都是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容才之度国际上叫“宽容指数”,实际上是指一个地方的开放性:是否对“文化多元”、“世界观多样”、“人员多种”表示容纳。研究表明,人才与多样化的相关数为0.718。美国创造性较高的州,都是外来移民较多的州,并被称为“熔炉指数”较高的州。
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讲过一段话:“我们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今天也是这种情况。这对我们全体干部是一种考验。唯一办法是加强学习,提升服务水平。
4、重视学习用人艺术,把人才用好用活
邓小平同志说过:“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
中央提出“人才以用为本”,要求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
使用人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之所以说是艺术,是指不好定量,不好重复,因人而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首先是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不要把人用错,“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其次是做好激励,让人才处在受激状态,发挥潜能。三是让他不分心,集中精力做好创新。四是给他合理的经济待遇,让他有价值感。五是给他事业舞台,让他能为国建功立业。人尽其才是社会国家存在的理由。
5、重视产业集群发展方式,让人才如虎添翼
众多国家在产业升级中特别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中的道理在于,集群发展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人才搜索成本、人才工作与生活成本,获知识外溢之利,使人才与企业共同提升。集群构成包括企事业单位、中介和社会组织与政府。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要防止产业集群的雷同化,避免恶性竞争。著名竞争力学者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说:“对于产业而言,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个磁场,会把人才和其他关键要素吸引过来。”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有美国亚特兰大工业企业集群(可口可乐),比利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韩国大德科技园高科技产业集群。国内著名的产业集群有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广东珠三角外向型加工业产业集群等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