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学生在课堂中不能清晰表述自己的想法,往往出现“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究其原因,第一,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第二,缺乏自信,害怕批评甚至嘲笑。基于教材特点,二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近百首古诗文,具备一定的诵读能力。因此,笔者设计一系列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在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走近诗仙李白——建立自信,展现自我
我国是诗的国度,灿若星辰的诗人,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传统文化的经典,是诗词名人的巨作,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感悟民族文化自信。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近百首古诗文,作家及对应的作品此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是杂乱无序的。我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整理。集中诵读某位诗人的作品,进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已学古诗文中尤以诗仙李白的作品居多,我鼓励学生结合课外拓展篇目对其作品进行详尽的分类,使得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基于学生特点我班开展班本课程第一期“李白课程”主题活动。此类活动对于我与孩子们来讲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在微信群中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想法并以接力报名的形式列出日程安排。活动在学生别具一格的展示下顺利进行:快板与古诗《将进酒》相得益彰;诗配画《望庐山瀑布》诠释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声情并茂的诵读《古朗月行》完整展现了李白这一代表作,弥补了教材中的缺憾;古筝的完美演绎与小女孩悠扬的朗诵声浑然一体,听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多名同学制作了精美的演示文稿为此次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通过此次活动,学生走近诗仙李白,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孩子们在活动中建立自信,展现自我。
诵唐诗品经典——对话古今,入情入境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随后,班本课程第二期“诵唐诗,品经典”应运而生,此次课程的设置也是“李白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我根据学生诵读内容绘制了“思维导图”,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的古诗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按照时间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同时按照作者进一步分类,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设计,会促成师生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展示内容做出合理的调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提高实效性,采纳家长意见,以全员参与、古诗诵读结合诗意解释的形式展开。我把二年级“春之韵”实践课程与班本课程进行整合,选出此次活动佼佼者背诵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佳作《春江花月夜》。孩子们的诵读能力在此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课余孩子们都会聚到一起背诵这首千古名篇。他们告诫周围的同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让“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飘荡在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人生自有诗意,相信孩子们在诗词中定会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童诗润泽童心——多重评价,促进发展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詩歌。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班本课程第三期以“童诗润泽童年”为题。学生们暂别古圣先贤,与现当代名家、名篇见面,这让孩子们倍感亲切。活动采取的形式为诵读—带读—提问—互评。带读这一环节的设置使班级的每一名同学成为活动的参与者,琅琅的读书声取代了琐碎的讲解,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提问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层出不穷,使孩子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互评这一环节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诵读者分为三个等级,即:背诵流利、朗读生动、组织能力。倾听者根据课堂表现可获得倾听星、朗读星、思考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研究表明,越早接触文学的孩子,悟性越高。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诗歌最大之美,就在于它给了孩子想象和灵性。从风霜雨露,到草木鸟兽;从家国情怀,到塞外战场。感化孩子对天地草木、人生聚散的情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课内外生成的资源,给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活动为依托,在体验中育人。学生领略古诗词之美,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把民族基因植入血液,成为民族未来的栋梁。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校)
走近诗仙李白——建立自信,展现自我
我国是诗的国度,灿若星辰的诗人,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传统文化的经典,是诗词名人的巨作,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感悟民族文化自信。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近百首古诗文,作家及对应的作品此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是杂乱无序的。我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整理。集中诵读某位诗人的作品,进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已学古诗文中尤以诗仙李白的作品居多,我鼓励学生结合课外拓展篇目对其作品进行详尽的分类,使得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基于学生特点我班开展班本课程第一期“李白课程”主题活动。此类活动对于我与孩子们来讲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在微信群中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想法并以接力报名的形式列出日程安排。活动在学生别具一格的展示下顺利进行:快板与古诗《将进酒》相得益彰;诗配画《望庐山瀑布》诠释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声情并茂的诵读《古朗月行》完整展现了李白这一代表作,弥补了教材中的缺憾;古筝的完美演绎与小女孩悠扬的朗诵声浑然一体,听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多名同学制作了精美的演示文稿为此次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通过此次活动,学生走近诗仙李白,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孩子们在活动中建立自信,展现自我。
诵唐诗品经典——对话古今,入情入境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随后,班本课程第二期“诵唐诗,品经典”应运而生,此次课程的设置也是“李白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我根据学生诵读内容绘制了“思维导图”,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的古诗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按照时间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同时按照作者进一步分类,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设计,会促成师生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展示内容做出合理的调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提高实效性,采纳家长意见,以全员参与、古诗诵读结合诗意解释的形式展开。我把二年级“春之韵”实践课程与班本课程进行整合,选出此次活动佼佼者背诵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佳作《春江花月夜》。孩子们的诵读能力在此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课余孩子们都会聚到一起背诵这首千古名篇。他们告诫周围的同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让“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飘荡在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人生自有诗意,相信孩子们在诗词中定会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童诗润泽童心——多重评价,促进发展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詩歌。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班本课程第三期以“童诗润泽童年”为题。学生们暂别古圣先贤,与现当代名家、名篇见面,这让孩子们倍感亲切。活动采取的形式为诵读—带读—提问—互评。带读这一环节的设置使班级的每一名同学成为活动的参与者,琅琅的读书声取代了琐碎的讲解,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提问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层出不穷,使孩子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互评这一环节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诵读者分为三个等级,即:背诵流利、朗读生动、组织能力。倾听者根据课堂表现可获得倾听星、朗读星、思考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研究表明,越早接触文学的孩子,悟性越高。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诗歌最大之美,就在于它给了孩子想象和灵性。从风霜雨露,到草木鸟兽;从家国情怀,到塞外战场。感化孩子对天地草木、人生聚散的情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课内外生成的资源,给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活动为依托,在体验中育人。学生领略古诗词之美,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把民族基因植入血液,成为民族未来的栋梁。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