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人文素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根本
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人文素质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就业创业的前提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等;方法能力是就业创业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与学习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工作与学习计划的步骤、搜集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创造的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人文素质与社会能力是就业创业的核心能力,应指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人文或社会行为能力,包括文化、审美、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其中体现人文性内容的有文化基础知识、审美欣赏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群体学习和工作的协调配合能力、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自信心与成功欲、宽容与理解他人等,该能力应注重强调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人的文化性方面的培养。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含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两个要素。
人文素质与社会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是学生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是与具体专业、纯粹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了职业技能知识范畴,但它具有跨职业的能力,这种能力蕴含的忠诚、敬业、责任、合作、沟通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可以说是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根本。
二、人文与技能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具有高技能性,主要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即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因此,其人文教育也有特殊的侧重点,其主要任务是将人文素质的养分有机地渗透到技能教育之中,实现人文素质与知识技能教育的汇流。
1.人文学科教育
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人文教育。从狭义上来理解,人文教育是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课程是人文教育的载体。学院应规范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结合专业教学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除了传统的政治理论课之外,还应增设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心理保健、社会交往、体育活动等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显性人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2.专业课程渗透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人文学科不能仅仅理解为几门显在的、可被命名的学科(如文、史、哲、宗教等)而已,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渗透于各学科之内,萦绕于各门学科之间,萦绕于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因此,其课程设计既应包括显性课程的设置,又应包括隐性课程的设置。专业教师应注重在专业课、技能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的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校园文化陶冶
我们应注重人文教育的陶冶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把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纳入人文教育的总体规划,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中体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理想诉求。在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关注人文精神的渗透。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校风学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彩的文体活动,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道德榜样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样板。这不仅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是动力因,还因为学生具有天生的模仿性。因此,教师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行。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充满着人文因素,并能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教学中用这种人文精神感染和熏陶学生。教师人格魅力越高,传授知识与道德“身教”越能统一,心灵的共鸣就越强,学生对道德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一、人文素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根本
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人文素质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就业创业的前提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等;方法能力是就业创业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与学习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工作与学习计划的步骤、搜集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创造的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人文素质与社会能力是就业创业的核心能力,应指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人文或社会行为能力,包括文化、审美、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其中体现人文性内容的有文化基础知识、审美欣赏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群体学习和工作的协调配合能力、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自信心与成功欲、宽容与理解他人等,该能力应注重强调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人的文化性方面的培养。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含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两个要素。
人文素质与社会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是学生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是与具体专业、纯粹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了职业技能知识范畴,但它具有跨职业的能力,这种能力蕴含的忠诚、敬业、责任、合作、沟通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可以说是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根本。
二、人文与技能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具有高技能性,主要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即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因此,其人文教育也有特殊的侧重点,其主要任务是将人文素质的养分有机地渗透到技能教育之中,实现人文素质与知识技能教育的汇流。
1.人文学科教育
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人文教育。从狭义上来理解,人文教育是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课程是人文教育的载体。学院应规范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结合专业教学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除了传统的政治理论课之外,还应增设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心理保健、社会交往、体育活动等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显性人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2.专业课程渗透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人文学科不能仅仅理解为几门显在的、可被命名的学科(如文、史、哲、宗教等)而已,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渗透于各学科之内,萦绕于各门学科之间,萦绕于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因此,其课程设计既应包括显性课程的设置,又应包括隐性课程的设置。专业教师应注重在专业课、技能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的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校园文化陶冶
我们应注重人文教育的陶冶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把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纳入人文教育的总体规划,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中体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理想诉求。在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关注人文精神的渗透。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校风学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彩的文体活动,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道德榜样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样板。这不仅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是动力因,还因为学生具有天生的模仿性。因此,教师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行。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充满着人文因素,并能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教学中用这种人文精神感染和熏陶学生。教师人格魅力越高,传授知识与道德“身教”越能统一,心灵的共鸣就越强,学生对道德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