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经管类专业没有纳入卓越计划的范畴,为了提高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制订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突破口,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创建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应用型 经管类专业 培养模式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会议,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该计划目前已向教师教育、法学、医学等领域扩展,这是高等教育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此举在全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入围还是未能入围改革试点的高校,都在着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由此也拉开了全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
常州工学院是第二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经管类专业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改革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育部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启动了卓越计划,其基本要求对目前所实施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卓越计划”对应用型经管类专业的要求
尽管“卓越计划”的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经管类专业目前也没有纳入卓越计划的范畴,但此计划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三个特点,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卓越计划的理念,根据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卓越的经济师、管理者和创业者。
目前我国大部分经管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是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更多地需要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
根据“卓越计划”的基本定义,目前我国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宗旨上与卓越工程师并无太大区别。但要成为卓越的管理人才,目前的经管类人才培养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要求教师和学生有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建立合理的机制,形成企业及学校的无缝衔接与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与社会化的视野、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依靠理工科的背景条件,结合跨学科优势,探索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虽然普遍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大都是理论课的附属品,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综合性、设计性模拟实验少,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少、周期较短;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够、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体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考核环节也大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
2.人才培养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
目前校企合作层次较浅,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较少邀请企业参与其中,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意识。企业希望的是学生能够为其生产经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以谋取企业的最大利润,而不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学生安排在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偏少,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实习一般只能参观内容,而不能进行真正的实训操作,也很少提供劳务报酬。学生接触企业人员较少,没有机会了解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较少考虑学科交叉融合
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对专业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应变能力、人文素养、工程技术等各方面要求很高。比如,搞企业管理特别需要了解企业工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科知识。但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单一性和较少与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力单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创建应用型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1.创建原则
(1)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选拔方式与评判标准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着重点多元化、人才素质构成多元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多元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元化、学生评价多元化等方面。
(2)融合化原则。人文与科技、知识与应用、传承与创新、借鉴国外经验与独立探索相融合是人们对本科经管类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普遍共识。现代经管类专业教育离不开知识的集成、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课内与课外、国内与国外的融合。
(3)实践性原则。经管类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累经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对经管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主要特征之一。
(4)创新性原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本身要有所创新,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学校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情况,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5)开放性原则。面对全球化的人才竞争,我国经管类专业教育必须走出封闭,走向开放。要能够深谙各国多元文化,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就能够分析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并借鉴其合理可行之处。
2.培养目标
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符合卓越计划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参与高校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侧重。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不同,其衡量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必须针对卓越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学校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三个层面的标准体系,确定本校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经管类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分为三层:总目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卓越计划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
(1)总目标:卓越计划培养总目标是以通用标准为宏观指导,符合卓越计划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学校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制定,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与较高专业水平,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
(2)一级指标: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强调各层次各类型经管类人才必须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与发展潜力。所以,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将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以及素质培养作为衡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是否合理的评价指标,即判断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能否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要求。
(3)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可根据学校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其标准和目标不同,二级指标也不尽相同。图1将一级指标中的知识培养细化为基础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三个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中的能力培养细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素质培养细化为工程技术、人文知识和卓越精神三个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而言,利用细化后的二级指标能够更明确更具体地衡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
3.创建校企联合模式
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工程师是非常成功的典范。与国内生源情况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入学前一般均应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与国内培养目标亦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是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从学制来看,虽然也为4年,但采用了3 1学制结构,两个学期即1年的企业实习期。与国内人才培养方式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采用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合作的教育模式,学校承担理论教学,企业则承担实践教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考察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同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设计的题目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实际,并大多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完成。
为了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及成功经验,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一年在企业的学习培养时间,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学校按经济管理大类招生,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第1~4学期学习相同的基础知识,第4学期结束时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专业,第5~6学期学习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课程,第7~8学期顶岗实习、专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模块,技术、经济和管理互通模块,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企业顶岗实习模块,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模块。各模块见图2。
图2 课程体系设置模块
这样的设计,一是有利于学生获得人文、自然、技术、经济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并根据兴趣选择专业;二是实习提前,时间延长,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企业运营各个方面的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校根据实习暴露出的问题或市场需要开设一些专题报告、讲座等来查漏补缺。
四、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措施
常州工学院从2000年本科招生以来,经管类本科专业每年都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未来,今后应加大改革力度,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1.以教学改革为抓手
(1)教学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课堂上课方式外,积极探索采取每学期集中理论教学、聘请校外知名专家作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或报告、观看资料片,以及通过企业家进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强调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多元化。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改变“满堂灌”的说教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除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方法外,探索并完善案例互动教学、经管情景模拟、科研课题渗透、团队学习、课业训练等多种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3)双语教学过程化。要注重学生的外语听、说、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加强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规定双语教学基本要求,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教材,逐步扩大双语教学范围,使外语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4)实验学习开放化。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可在任何时间申请自主选定的实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突破口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利性是其本质特征。能否盈利是其是否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企业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国家任何的优惠政策,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需要到生产现场接受有关项目的训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企业会为学生安全承担风险。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应用型 经管类专业 培养模式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会议,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该计划目前已向教师教育、法学、医学等领域扩展,这是高等教育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此举在全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入围还是未能入围改革试点的高校,都在着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由此也拉开了全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
常州工学院是第二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经管类专业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改革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育部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启动了卓越计划,其基本要求对目前所实施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卓越计划”对应用型经管类专业的要求
尽管“卓越计划”的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经管类专业目前也没有纳入卓越计划的范畴,但此计划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三个特点,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卓越计划的理念,根据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卓越的经济师、管理者和创业者。
目前我国大部分经管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是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更多地需要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
根据“卓越计划”的基本定义,目前我国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宗旨上与卓越工程师并无太大区别。但要成为卓越的管理人才,目前的经管类人才培养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要求教师和学生有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建立合理的机制,形成企业及学校的无缝衔接与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与社会化的视野、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依靠理工科的背景条件,结合跨学科优势,探索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虽然普遍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大都是理论课的附属品,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综合性、设计性模拟实验少,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少、周期较短;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够、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体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考核环节也大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
2.人才培养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
目前校企合作层次较浅,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较少邀请企业参与其中,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意识。企业希望的是学生能够为其生产经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以谋取企业的最大利润,而不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学生安排在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偏少,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实习一般只能参观内容,而不能进行真正的实训操作,也很少提供劳务报酬。学生接触企业人员较少,没有机会了解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较少考虑学科交叉融合
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对专业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应变能力、人文素养、工程技术等各方面要求很高。比如,搞企业管理特别需要了解企业工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科知识。但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单一性和较少与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力单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创建应用型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1.创建原则
(1)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选拔方式与评判标准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着重点多元化、人才素质构成多元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多元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元化、学生评价多元化等方面。
(2)融合化原则。人文与科技、知识与应用、传承与创新、借鉴国外经验与独立探索相融合是人们对本科经管类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普遍共识。现代经管类专业教育离不开知识的集成、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课内与课外、国内与国外的融合。
(3)实践性原则。经管类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累经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对经管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主要特征之一。
(4)创新性原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本身要有所创新,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学校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情况,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5)开放性原则。面对全球化的人才竞争,我国经管类专业教育必须走出封闭,走向开放。要能够深谙各国多元文化,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就能够分析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并借鉴其合理可行之处。
2.培养目标
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符合卓越计划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参与高校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侧重。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不同,其衡量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必须针对卓越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学校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三个层面的标准体系,确定本校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经管类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分为三层:总目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卓越计划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
(1)总目标:卓越计划培养总目标是以通用标准为宏观指导,符合卓越计划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学校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制定,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与较高专业水平,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
(2)一级指标: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强调各层次各类型经管类人才必须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与发展潜力。所以,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将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以及素质培养作为衡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是否合理的评价指标,即判断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能否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要求。
(3)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可根据学校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其标准和目标不同,二级指标也不尽相同。图1将一级指标中的知识培养细化为基础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三个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中的能力培养细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素质培养细化为工程技术、人文知识和卓越精神三个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而言,利用细化后的二级指标能够更明确更具体地衡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
3.创建校企联合模式
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工程师是非常成功的典范。与国内生源情况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入学前一般均应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与国内培养目标亦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是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从学制来看,虽然也为4年,但采用了3 1学制结构,两个学期即1年的企业实习期。与国内人才培养方式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采用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合作的教育模式,学校承担理论教学,企业则承担实践教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考察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同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设计的题目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实际,并大多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完成。
为了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及成功经验,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一年在企业的学习培养时间,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学校按经济管理大类招生,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第1~4学期学习相同的基础知识,第4学期结束时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专业,第5~6学期学习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课程,第7~8学期顶岗实习、专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模块,技术、经济和管理互通模块,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企业顶岗实习模块,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模块。各模块见图2。
图2 课程体系设置模块
这样的设计,一是有利于学生获得人文、自然、技术、经济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并根据兴趣选择专业;二是实习提前,时间延长,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企业运营各个方面的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校根据实习暴露出的问题或市场需要开设一些专题报告、讲座等来查漏补缺。
四、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措施
常州工学院从2000年本科招生以来,经管类本科专业每年都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未来,今后应加大改革力度,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1.以教学改革为抓手
(1)教学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课堂上课方式外,积极探索采取每学期集中理论教学、聘请校外知名专家作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或报告、观看资料片,以及通过企业家进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强调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多元化。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改变“满堂灌”的说教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除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方法外,探索并完善案例互动教学、经管情景模拟、科研课题渗透、团队学习、课业训练等多种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3)双语教学过程化。要注重学生的外语听、说、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加强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规定双语教学基本要求,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教材,逐步扩大双语教学范围,使外语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4)实验学习开放化。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可在任何时间申请自主选定的实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突破口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利性是其本质特征。能否盈利是其是否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企业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国家任何的优惠政策,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需要到生产现场接受有关项目的训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企业会为学生安全承担风险。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