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把35中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62283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切实将总理的关怀与期望,转化为投身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具体行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在温家宝总理到35中调研后,我们一直在用心梳理着自己的发展脉络。
  如总理所言:“教育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与时俱进;又要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是总理对未来教育走向的论述。在深入学习和领会总理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那就是:力争把35中建设成为一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
  目标催发出蓬勃向上的激情与力量。伴随而来的,是我们对教育价值的叩问与反思、对学校发展的重新思考与定位,以及对校长内涵的深刻认识与规划……这种反思,带给我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行为的改善,也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新的生命活力。
  
  从教育深厚的根系中寻求突破
  ——对教育价值的叩问与反思
  
  在企业里,管理者是很讲流程的。他们认为,如果产品有问题,首先要审视的就是流程。因为,流程决定质量。
  所以,当教育面对种种质疑的时候,我们的决策,也绝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简单。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何让我们的教育管理策略更有前瞻性,多一些理想化色彩?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深厚的根系中寻求突破。总理35中的调研之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对教育价值进行叩问与反思的契机。
  1.中国教育两个深层次的问题
  调研过程中,温总理提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这是对教育振聋发聩的质疑。面对这两个深层次问题,我国的教育改革能否有直面的勇气,并在改革中开出一剂“良方”,不仅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中国教育格式化倾向严重
  两亿多中小学生,在一个学制、一个课程、一种评价模式、一个高考制度下齐步迈进的现状,让中国的教育格式化、同质化的倾向严重。教育成为“知识加工流水线”,学校成为“知识加工场”,课堂成为“知识传输带”,学生成为“知识存储器”。以“批量生产”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制”强化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要求的统一、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方法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育“标准件生产”的属性;同时,也强化了学校“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倾向,催生了“千校一面、万人一书、万教一法”的局面。
  3.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过重的负担导致肤浅。”这是风云一时的神童科学家、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的观点。我常常这样想:孩子的成长,不是百米冲刺赛,而是人生马拉松。我们作为孩子的引导者,不要过于看重眼前,过于注重短期行为,如果我们选择了一种急功近利、焦躁、喧嚣的心态,孩子受到的必然是负面的影响。
  4.教育总不能只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而应该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对于有些家长只盯着自己孩子的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却不能因为这个而忘了自己更加崇高的使命。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无不肩负关国家的教育使命:培养合格的公民,成就社会的栋梁,是学校在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因此,作为办学者,我们切不可把目标仅仅定位于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教育应该有着更加崇高的使命。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提出了35中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引领,而不要迎合;教育要追求成长,而不仅仅是成绩;只有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才能有真正成功的学校。
  
  从“终身”看“基础”
  ——学校发展的再定位
  我常跟老师们说起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基础教育应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一生发展,而非短期成绩;在此原则下为学生打下的基础,才是真正的基础。
  这是因为,学会知识,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学生的成长,还包括了态度的养成、气质的涵养、体质的强壮、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于是,一些过去不被视为“基础”的“软性”品质,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直的人格、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等,都被纳入到35中的育人目标中,在35中的办学过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重视,也融入了35中办学的点点滴滴之中。
  就像我们学校的“双肩理论”所说的那样:“我们一肩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另外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挑着每个孩子的前程。”有了这种从“终身”看“基础”的教育方法论,我们得以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与重新定位。
  1.重新确定35中办学目标与共同愿景
  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唯有建立共同的愿景,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努力学习、工作,追求卓越。
  用温总理“三个中国”的论述引领35中的新发展,将办学定位于“首都教育”,以及由此确立的“力争把35中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承载着我们35中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期望。
  不久的将来,35中就会搬至位于新街口附近占地4.5万平方米的新校区。新校区的建筑风格是青砖、灰瓦、红柱子,元代遗留下来的八道弯胡同将成为35中校内景观,鲁迅先生留下的几处院子也将成为校内古建……从外观上应该说是典型的中国特色。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不光表现在学校的“外壳”,更重要的必须要有内涵!
  我们认为,要真正成为一所本土化和国际化特征同样鲜明的现代化学校,首先要继承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一是民族精神,二是历史智慧,三是办学传统。其次要认识到,无论是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还是学校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办学来说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将为35中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我们在办学实践中努力寻求着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寻求着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值得固守的精神。在对学校历史的深入解读与梳理中,我找到了35中成长的源泉:闪烁着历史与时代光辉的“志成精神”,不仅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馨香,而且蕴蓄折射出特有的学校文化。——“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这种校园文化精神强调自信,注重人格,崇尚理性,我们把这种精神作为学校最大、最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作为育人目标和育人内容的最佳选择,作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不仅如此,我们植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抓住民族精神的核心,提炼出“勤、孝、礼、善、诚”五字学德,将其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在教育实践中,我校还注重“取其精华”、“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将国学中的民族精神转化成潜在的文化课程,旨在把民族精神注入学生的头脑和生活中,用国学教育为学生擦亮民族精神底色。
  我们在中学阶段提出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获得成功”的育人观,高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多年来,35中遵循“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挖掘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女篮、金帆民族管弦乐团、科技已成为35中三面特色鲜明的旗帜;北京市将京剧引进课堂,我校成为西城区唯一一所中学试点校;2009年12月份,我们成立了以老校友名字命名的“娄师白书法绘画艺术学校”;今年2月份我校金帆民乐团赴上海参加全国文艺展演荣获全国金奖……
  有了这些“软件基础”,我校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五有人才”的培养目标。“五有”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研究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力争使35中的高中毕业生都具备“四个证书”,即:高中毕业证书,做社会志愿者的经历证书,诚信证书,才艺证书。
  让国外的孩子了解中国,让中国的孩子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架设起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金色桥梁。我校正在与加拿大教育部合作成立35中国际部,在加拿大开设35中孔子学堂。这样的交流和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提高,而且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视野,能够在一种更广阔更丰富的文化背景下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深知,办学不能只是盯着“脚下”,也要常“抬头”看世界,唯先有视野的大气,才能悟到教育的真谛,才能在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把教育理想果断付诸教育实践,也才可能真正地办出一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
  2.营造学校健康发展的和谐生态
  作为学校的领路人,校长要在充分谋划的基础上,确立学校发展的框架,并赋予其科学的内涵。同时要能够将自己的办学理念,确立的办学目标,得到大家的认同,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并以此营造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和谐生态。
  例如,我校确立了“教师第一”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成功了,才有可能换来学生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才能证明学校是成功的。在这个链条上,教师是最关键的。没有了个性教师,给学生创设最适宜、最优质的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对于教师发展,过去更多的是靠“惯性”、凭“经验”,现在则不然。我们强调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科研为先导,培养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走内涵发展之路。我校的《创建学习型学校实践研究》被列为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
  此外,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自己在35中这个大集体中有所追求,有所理想,我在35中进一步明确了“设施一流,并不等于一流的学校。只有质量一流、校风一流、管理一流,再加上一流的硬件设施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学校”的学校发展观,以及“我爱我校,幸福伴我每一天”的共同愿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以人为本,我提出了三个服务,即教师为学生服务,干部为教师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并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满意不满意,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满意不满意,社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多管齐下,全力营造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和谐氛围。
  3.创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刚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也给我们带来了面对未来教育的勇气。但是,我还要说,我们的教育,在关注公平、平等的同时,也必须高度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与发展。
  杰出人才也好,创新人才也罢,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的成长需要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也就是说,要有杰出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了落实温总理的讲话精神,为了求解“钱学森之问”,我校于今年的5月11日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签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案”框架协议,启动“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项目。其目的就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教育资源,设计特色课程,将学校科技教育与同步进入国家科研院所实验室结合起来,以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的学生由中科院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与学校共同颁发中科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结业证书。由中国科学院两名以上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优秀的学员提供申请国内外大学所需的推荐信,为重点大学自主招生提供优秀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我们正在不断探索“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从而把学校建设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基地之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校申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验学校。试点周期为2008年9月—2014年7月。我们试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具体改革举措为:
  (1)课程设置由“单一”到“多元”。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进行自主排课,改变学生选课方式,增加“生涯规划”的教育,改变学业管理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选择,搭建多个成长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到主动,从而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负担。尤其要以35中“六年一贯制课程改革项目班”(以下简称“项目班”)为载体,与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办学,为“项目班”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并实施在导师指导下的菜单式选修及学分制管理。
  (2)教学方式由“单一”到“多元”。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采用教室内“网络教学”,营造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习惯,以及批判性思维方式和勇于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同时,让学生有时间走出校门,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并与中科院合作,增加学生进入中科院实验室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
  (3)文化素养由“单一”到“多元”。取消“项目班”初三第二学期的中考复习,利用该时间段组织“项目班”全体学生作为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赴美文化交流小使者,到美国生活、学习半年,让学生了解、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形成多元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同时,引进英国剑桥大学“SDP”课程,并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进行英语素质教育改革。
  (4)广泛开展活动课和各项社团活动。充分利用35中特有的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教育,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5)建立健全“项目班”学生的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全方位评价,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力争使“项目班”学生在高中毕业时,人人都要拿到“高中毕业证”、“做志愿者的经历证”、“个人才艺证”、“个人诚信证”和中科院与35中共同颁发的“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结业证”等5个证书。
  (6)加入世界名中学联盟。旨在加强与世界名中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东西方素质教育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创建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中学素质教育课程和评价体系,引领21世纪中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7)家校结合。转变家长对人才认识的误区,帮助家长认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兴趣点,进行家校结合的“扬长”教育,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家校教育的融合减轻学生课外学习的负担。
  我们期望通过试验,在进一步梳理我们的育人和教学传统、提炼我们的实践和做法的同时,创新有校本特点或特色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
  
  做教育的思考者与实践者
  ——校长内涵的再定位
  
  校长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有过诸多精辟的论述。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校之兴衰。”一句话点明了校长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改革与发展期,急需有理念、有思想、有理想、有魄力的校长来办学,“造就一批教育家”和“倡导教育家办学”也因此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如总理所言:“我们需要由大批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献身于教育事业。”现在,在千万名教育工作者中,已经涌现了一批教育家。像“民主管理”的魏书生、“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李希贵、“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康岫岩、“人生为一大事来”的刘彭芝……他们从普通的教师做起,在实践中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和责任感,回答了新时代的问题,成长为教育家,为我们的一线校长树立起了精神的标杆。那么,教育家的特质是什么?怎么能成为教育家呢?
  顾明远先生说:“当代中国教育家最需要两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国文化的根,二是国际文化的视野。”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则认为,教育家的成长途径有三条:“敏于教育发展的‘盲点’、善于把握社会需要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勇于探索教育的难点。”
  专家们的论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引导我对校长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觉得,校长必须成为一个理想者、思考者、学习者和实践者。
  1.校长要对中国教育现状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从事教育近30年、任校长10年来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校长,首先要对中国教育现状保持清醒的头脑。校长要时不时仰望星空,让教育引领社会,而不是迎合社会。而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在研究国家大政、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进行预见;二是要从当前的教育弊端去思考问题,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惟其如此,校长才能在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宏观把握和一种内在的预见性,并把教育理想果断付诸教育实践。
  2.校长要成为学习的“首席”
  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必然要有大教育视野。校长一定要成为学校学习的“首席”,“学愈博,思愈远”,学问愈是博大,教育的视野就愈发开阔,也就愈能主动想明天的事,主动做明天的事。
  3.校长要有教育理想要有教育激情
  只能按上级文件办事的话,只能做一个平庸的校长,维持型的校长。校长应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科学与发展。但同时,校长又不能只空有理想,在高扬的理想背后,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对自己主张的坚守,还有饱满的热情和精神。
  4.校长要成为课程的管理者和引领者
  朱永新教授说:“一所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决定了这所学校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就决定了这个学校学生的素质结构;这个学校的课程质量,决定学校的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生长点,也是校长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这场变革面前,校长唯有躬身其间,直面痛痒,抓住课堂教学这根弦,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破旧立新,做到静心、耐心、恒心并举,才能引领广大教师共同参与,以真正务实的态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我时常提醒自己:教育是事业更是责任!选择了教育事业就选择了责任,选择了校长岗位就选择了更大的责任。要坚守教育理想,不浮躁,不跟风;要竭智尽力,倾心治校,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教育是静悄悄的变革,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运动;教育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瞬息万变。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心平气和、凝神屏气。教育没有捷径,更无止境,我们还仅仅是在路上……■
其他文献
京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其影响非常直接。因此,加强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的统筹成为推进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本地区
案例分享  案例1:小刚是北京某中学高二的学生,他有一个困惑:是不是到高二了就一定要交女朋友?虽然自己真的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多少也有些怀疑自己缺少吸引异性的魅力。因为和自己很“铁”的两个同学都相继有了女朋友,他们各自都有忙的事情,原来大家还能聚在一起“胡侃”,现在谁也没时间和他瞎聊了。他忽然一下子觉得很失落,很孤单。  本案初看起来貌似青春期交往中的情感困扰,但是继续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导致小刚情
本文以观山海住宅小区所处地理位置为重要支点,并以其为基础结合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使居住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In this paper, Guanshanhai residential area is l
我去参加学生毕业十年的聚会时,大家纷纷说起当年我管理班级的那些事儿,这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一名班主任决不仅仅是班级事务的管理者,更是思想的影响者,这种影响将延续在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前所长、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院教务长史蒂芬·海曼(Stever Hyman)说,为了揭示抑郁症的分子作用机制,迄今他已收集了超过十万人的基因组数据.rn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它虽是为孔子的政治理想服务,带有明显的封建烙印,但其精华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与传承。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君子怀德”(《论语·里仁》),这里的德就是仁。仁即“爱人”。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仁呢?孔子认为,首先,在于立志,要志于仁。其次,要克己,内省,严格要求自己。最后要改过迁
高考结束后,手捧学生送上的花束,读着纷至沓来的学生与家长的感激短信,幸福、欣慰之余,不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做到了最好?仔细想想,竟有些许的遗憾。很多事情,原本可以做得更好,而这些,对于学生们已经再也无法弥补。忽然对班主任的工作有了新的感悟:班主任是一个孩子黄金岁月里的关键引领人。他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永远抹不去的痕迹,这是多么大的责任!这种责任要求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德育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以单分子纳米操纵为主题,介绍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纳米生物学和纳米生物技术等新领域,着重讨论了单个DNA分子的纳米操纵以及它的可能应用.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这是一位普通教师的深切感悟。教师应该让尊重流露在教师注视时细微的眼神里、存在于启口时温润无痕的话语里、行走在批阅作业时的字里行间。懂得尊重的教师,在他的行为字典里没有挖苦、嘲讽、刻板、喋喋不休、罚站、无谓的抄写、呵斥、冷漠、孤立、不屑、急躁、恨铁不成钢……而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一块未经雕琢的玉,承认它本质的成分,忽略它瑕疵的表面,用教师特有的尊重与关爱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一行一早就到西城区的北京35中进行调研。总理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听课,中午和同学们共进午餐,下午在35中召开了座谈会,听取教师代表的意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已是温总理六年间,第四次在教师节前夕到西城区调研、看望教师了。这既是对西城区教育工作的关爱与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  如今,距总理调研已近一年。如果说一年前我们还沉浸在总理进入中学课堂连听五节课的喜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