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t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强诵读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做法能够有效提高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诵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由语文出版社发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共上下两册,其中文言文8篇,虽然篇目不多,但很有代表性。这些文章语言凝练,思想深邃,结构精巧,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精髓,对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中职生学习现代文和提高写作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文言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而言,不管是在语言的表述方式上,还是句式的运用上,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差异,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对于学习底子较薄的中职生来说,有着望“文”生畏的心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就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如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这篇文章,事件繁杂,人物众多,但文章叙事清楚,详略得当,脉络分明,而且很注意描写人物,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文言文进行“现代化”的加工或升级,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的优势,将教学内容用课件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化繁为简,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如我在上《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改编成剧本,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学生的兴致很高,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管哪种语言的学习,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得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把诵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没有朗朗的诵读声伴随,真正读懂文言文是不可能的,即使懂个一知半解,过不了多久也就忘了。扎扎实实的诵读,带来的是真真正正的理解,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积累,读懂了,读熟了,背诵下来就是瓜熟蒂落的事情。诵读,要把文章中的句子读“通”,读“顺”,不能把句子读“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就是把句子读“破”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弄懂句子的大概意思。如果掌握了这句话的意思即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漂亮,自然就会读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这样读,就是把句子读“通”,读“顺”了。同时,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还要在读好段、篇上下功夫,这就要弄清楚句与句的关系和段落的行文思路、语言脉络,这也是诵读好全文的基础。
  文言文学习就好像是建一座大楼,而词句教学便是这座大楼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格外重视这一点。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注释,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记忆文言词句注释,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讲“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以”这个字时,在这句话中“以”是动词,用、行的意思。但是在“皆以美于徐公”中为认为的意思,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中为介词,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为连词,在“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为副词等等。这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给学生重点讲解其在不同的句子中含义,由点到面,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了这个词的用法。同时,每讲完一课书,我都要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练习,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之为参考,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及时改正。
  教学归根结底是要教给学生學习的方法,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如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在学习新课前借助注释解决基本的词句理解,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一些主要句式;要让学生常做翻译练习,翻译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又一重要环节,它既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又能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翻译时要紧扣课文,弄清字词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勤动手查工具书,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要多记,一切知识说到底就是记忆,在学习中如果忽视了这个环节,那就等于丢了根本,在教学中让要让学生背名篇、记名句,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同时,我在教学中也尝试让学生练习写作文言文,这是一个综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把学习和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在学习完《石钟山记》这篇文章后,组织学生到学校旁边的文屏山郊游,后让学生用文言文写一篇游记,大家兴趣很高,写出较有质量的文章。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学活动不能拘泥于课堂和停留在课本,而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学习空间。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将相关史实、背景渗透在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章前,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了秦末的社会现实,把读史、读文结合起来,扩展了学习内容。又如要善于通过作品中所抒发的情感、所阐述的道理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劝学》这篇文章中作者反复阐述的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这一深刻道理,这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总的来说,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坚持好的传统教学方法,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做到教与学、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祁良浩,陈金平.朗读在文言教学中的作用[J].孝感教育,2002(3).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企业财务危机预测作为有效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关键环节,一直是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专家学者和从业者一直对可以预测经营失败的工具很感兴趣。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因遭
【摘要】“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由此看来,文包诗是课程的创新,对于良好开展苏教版语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从多元化视角来看,文包诗并不是非常合理的,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多元化视角出发,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予以审视。  【关键词】多元化;苏教版;语文教材;文包诗;审
3月5日,西丰县委常委会议听取县关工委副主任张德志关于去年工作的汇报和今后工作的请示。常委会认真讨论研究,作出如下决定:一、县委决定召开一次关工委工作会议,解决认识,
【摘要】在中学语文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将所习得的相关语文知识实现有效地使用,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阅读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得到显著地提升。有鉴于此,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切实增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为此,本文将从双向互动、合作学习与创造性阅读这三个方面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展开思考,以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双向互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就是古诗文,在小学阶段,古诗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运用各种方法,将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教师将主动的作用进行发挥,将主动权给予学生;教师引领学生入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进行课外的延伸,运用且迁移,在实践当中,使小学古诗词的学习效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诵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摘要】“作文”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能够深刻反映学生语言学习情况,体现学生字词句的掌握情况以及思维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今,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比重愈发增强,怎样提高语文作文能力成了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笔者根据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结合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分析研究目前小学生语文作文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学生作文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摘要】在新课改后,文言文在语文各阶段的教材中占比较大,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出现的缺乏学习语言环境,使用价值弱,文言文学习有所限制,教法较落后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夯实文言知识基础,创设良好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期刊
【摘要】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教师怎样教学有直接的关系,教学的样本就是教材,教师在正常教学的同时,对于形式的单一化要尽量避免。教学的方法要与语文的教材特点相符,只有这样,才不能违背语文的学习规律。  【关键词】多样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执教者的教师,对于传统教学的方法,需要进行改革,对于现代的教育实质,要进行深入地领
【摘要】小学生语文教育的课堂质量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只有有效的、有质量的教学,才是真正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有效的教学时间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时性和教育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