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天下课,小A悄悄走到我身边,他神秘兮兮地凑到我耳边,说:“老师。你喝饮料了?你也特别喜欢喝饮料吗?”
我有些莫名其妙,但并没有多想,只是不经意地问了一句:“告诉我,老师什么时候喝饮料了?”
小A脸微微一红,笑了笑说:“我没看见,我……我说着玩的。”说完一溜烟地跑了。
这件事我压根儿没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天,小B又来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你说人要不要说老实话?”
“那还要问吗?”我不知他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随即回了这么一句。
“你再说说,是不是老师和我们一样都要说老实话呢?”他好像有什么心事,说这话时小眼睛不时地朝四周张望。
他很快地走了,可我心中的小鼓却敲开了:我什么时候对自己要求放松了,什么时候说谎了?说实话。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我时时刻刻地严格要求自己。为什么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于是,我多了个心眼,我要看看这群小家伙在捣什么鬼。
没想到这一观察,还真看出点名堂:不少孩子喜欢在私下里谈论,有些孩子见到我还躲躲闪闪。
小A说我什么时候喝饮料了,小B又说我有说谎的嫌疑。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是他们发现了什么,还是对我采取的“禁饮料”举动耿耿于怀呢?
事情还得从开学初说起。暑假后。同学们升入了二年级。一开学,我就遇到了棘手的事。由于天气炎热,学生纷纷带来饮料,说实话,大热天喝点饮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几乎每个孩子所带的都是品牌饮料,一般孩子是上下午各一瓶,有的甚至是一天4瓶。而他们大多回家还要喝上一两瓶甚至更多,简直把饮料当饭吃了。而问题还不仅是多花几个钱,也不仅是饮料喝多了对身体不利,更重要的是,孩子之间形成了攀比之风,不少孩子一到教室,就拿出饮料向他人炫耀:“我是红牛的!”“我是‘统一’冰红茶!”“我是‘康师傅’冰红茶!”……不少家长对这攀比之风颇有担忧,一些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家长更是如此。
经过充分准备,我很快在班上举行了“比什么”的主题中队活动,由喝饮料延伸开去,让大家谈看法、说体会。主题活动结束时,我来了个约法三章,不管是谁,此后一律带茶杯喝教室的纯净水。对此,大家纷纷表示同意。我也明确告诉大家:老师以前没喝过什么饮料,今后更不会喝饮料,谁什么时候看到老师喝饮料了,大家就可以公开地在教室里喝。我这一说,大家都笑了。
就这样,盛行一时的饮料终于淡出了教室。按理,这件事已过去好些天了,为什么学生又旧话重提?这天傍晚,我进了办公室,上述问题还在脑海里盘旋。当我摆放教本时,无意间看到了抽屉里的感冒冲剂,我不禁眼睛一亮。
原来,最近我患感冒,常服感冒冲剂,肯定是被哪个“侦探”给发现了,而且他们还揪住不放,似乎抓住了老师的把柄。肯定是这回事!他们满以为我喝的是饮料,工不然小A怎么会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下子揭了我的“短”,而当我矢口否认后,小B又跟踪追击说我不诚实。
当然,这些还仅仅是我的猜想,真相到底如何呢?我还难以确定。是把小A和小B找来问个明白,还是另想办法呢?
从孩子的举动,我看出了他们的敏感。如果简单了事地向他们问个明白,也许他们会在心中对老师的意思不断猜度,而不肯把真心话告诉我,甚至还会因此而忧心忡忡。那怎样证实自己的推测?又怎样证明自己的“清白”呢?解铃还需系铃人。误会是我引起的,还是由我来消除吧!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等孩子们都在专心读书时,我去了办公室,并很快端着茶杯回到教室。无疑,茶杯里装的不是纯净水,而是棕色的感冒冲剂。来到教室门前,我故意轻声咳了一声,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抬起头看着我。我细心地看着,他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到了我手中的杯子上,不少人显然都同时露出了诧异的神色。我把目光移向小A和小B,他们更是目不转睛,似乎从我手中真正找到了证据,而小A呢,此刻还有些“幸灾乐祸”的意味。
我坐下批改作业,那特殊的“茶水”一动也没动。
下课了,我故意离开座位到教室后面整理卫生角。
果然,我一离开座位,同学们都一窝蜂地涌过去。一个个把鼻子凑向茶杯。而小A更是首当其冲。不过,大家很快都发出了一阵怪叫,紧跟着又是一阵哄笑,一个个用小手在鼻子前不停地扇着,一些嘴快的还不由自主地喊起来:“不是,不是,是感冒药。”
“哈哈!”“哈哈!”教室里不时传来同学们的欢笑声,而我却装着什么也不知。
上课的乐声响了,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同学们都看着我,从他们的神情,我读出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歉意。
一下课,小A就找到我说:“老师,你喝的不是饮料啊?”我摸摸他的头,神秘地笑了笑说:“你说呢?”他笑了笑走了。
小A刚走,小B又来对我说:“老师,你说话是算数的!”我同样摸了摸他的头说:“哟,在夸老师呢?”他吐了吐舌头,笑了。
延续几天的感冒冲剂风波就这样归于平静,可我心中的涟漪却还在不停地荡漾着,并变成了一朵朵浪花,撞击着我的心扉,叩击着我的心灵。
孩子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天真许多时候往往包含着智慧。人们总认为孩子幼稚,许多时候,也总以此作为成人自我原谅的理由。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纵然自己什么时候有意无意地在言行举止上有什么不妥。孩子也不一定去关注、去留心。而事实上,孩子总是以自己特有的目光关注着周围的一切,尤其关注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家长、老师和同学,能从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确定他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孩子们,时时刻刻在用他们的纯真、用他们的智慧,在为成人尤其为我们这些老师上着生动的教育课。
虽然上述风波中,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过错,但其中确有必须重视和反思的东西:如果我们始终坚持言而有信,学生就不会去刻意关注我们的行动。虽然学生的这种关注永远是善意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孩子对我们的不信任。可见,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怎样去做,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怎样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学生去做。
也许,在办公室里喝饮料。在远离学生的时候开开玩笑,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不足为怪,也不必苛求。但恰恰是这些细节,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影响,当我们以“真人的面貌”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才真正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可见,关注细节,时时刻刻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我们进入“慎独”的境界,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这对一般人说来似乎太苛刻了。但作为人民教师,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有些莫名其妙,但并没有多想,只是不经意地问了一句:“告诉我,老师什么时候喝饮料了?”
小A脸微微一红,笑了笑说:“我没看见,我……我说着玩的。”说完一溜烟地跑了。
这件事我压根儿没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天,小B又来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你说人要不要说老实话?”
“那还要问吗?”我不知他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随即回了这么一句。
“你再说说,是不是老师和我们一样都要说老实话呢?”他好像有什么心事,说这话时小眼睛不时地朝四周张望。
他很快地走了,可我心中的小鼓却敲开了:我什么时候对自己要求放松了,什么时候说谎了?说实话。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我时时刻刻地严格要求自己。为什么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于是,我多了个心眼,我要看看这群小家伙在捣什么鬼。
没想到这一观察,还真看出点名堂:不少孩子喜欢在私下里谈论,有些孩子见到我还躲躲闪闪。
小A说我什么时候喝饮料了,小B又说我有说谎的嫌疑。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是他们发现了什么,还是对我采取的“禁饮料”举动耿耿于怀呢?
事情还得从开学初说起。暑假后。同学们升入了二年级。一开学,我就遇到了棘手的事。由于天气炎热,学生纷纷带来饮料,说实话,大热天喝点饮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几乎每个孩子所带的都是品牌饮料,一般孩子是上下午各一瓶,有的甚至是一天4瓶。而他们大多回家还要喝上一两瓶甚至更多,简直把饮料当饭吃了。而问题还不仅是多花几个钱,也不仅是饮料喝多了对身体不利,更重要的是,孩子之间形成了攀比之风,不少孩子一到教室,就拿出饮料向他人炫耀:“我是红牛的!”“我是‘统一’冰红茶!”“我是‘康师傅’冰红茶!”……不少家长对这攀比之风颇有担忧,一些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家长更是如此。
经过充分准备,我很快在班上举行了“比什么”的主题中队活动,由喝饮料延伸开去,让大家谈看法、说体会。主题活动结束时,我来了个约法三章,不管是谁,此后一律带茶杯喝教室的纯净水。对此,大家纷纷表示同意。我也明确告诉大家:老师以前没喝过什么饮料,今后更不会喝饮料,谁什么时候看到老师喝饮料了,大家就可以公开地在教室里喝。我这一说,大家都笑了。
就这样,盛行一时的饮料终于淡出了教室。按理,这件事已过去好些天了,为什么学生又旧话重提?这天傍晚,我进了办公室,上述问题还在脑海里盘旋。当我摆放教本时,无意间看到了抽屉里的感冒冲剂,我不禁眼睛一亮。
原来,最近我患感冒,常服感冒冲剂,肯定是被哪个“侦探”给发现了,而且他们还揪住不放,似乎抓住了老师的把柄。肯定是这回事!他们满以为我喝的是饮料,工不然小A怎么会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下子揭了我的“短”,而当我矢口否认后,小B又跟踪追击说我不诚实。
当然,这些还仅仅是我的猜想,真相到底如何呢?我还难以确定。是把小A和小B找来问个明白,还是另想办法呢?
从孩子的举动,我看出了他们的敏感。如果简单了事地向他们问个明白,也许他们会在心中对老师的意思不断猜度,而不肯把真心话告诉我,甚至还会因此而忧心忡忡。那怎样证实自己的推测?又怎样证明自己的“清白”呢?解铃还需系铃人。误会是我引起的,还是由我来消除吧!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等孩子们都在专心读书时,我去了办公室,并很快端着茶杯回到教室。无疑,茶杯里装的不是纯净水,而是棕色的感冒冲剂。来到教室门前,我故意轻声咳了一声,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抬起头看着我。我细心地看着,他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到了我手中的杯子上,不少人显然都同时露出了诧异的神色。我把目光移向小A和小B,他们更是目不转睛,似乎从我手中真正找到了证据,而小A呢,此刻还有些“幸灾乐祸”的意味。
我坐下批改作业,那特殊的“茶水”一动也没动。
下课了,我故意离开座位到教室后面整理卫生角。
果然,我一离开座位,同学们都一窝蜂地涌过去。一个个把鼻子凑向茶杯。而小A更是首当其冲。不过,大家很快都发出了一阵怪叫,紧跟着又是一阵哄笑,一个个用小手在鼻子前不停地扇着,一些嘴快的还不由自主地喊起来:“不是,不是,是感冒药。”
“哈哈!”“哈哈!”教室里不时传来同学们的欢笑声,而我却装着什么也不知。
上课的乐声响了,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同学们都看着我,从他们的神情,我读出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歉意。
一下课,小A就找到我说:“老师,你喝的不是饮料啊?”我摸摸他的头,神秘地笑了笑说:“你说呢?”他笑了笑走了。
小A刚走,小B又来对我说:“老师,你说话是算数的!”我同样摸了摸他的头说:“哟,在夸老师呢?”他吐了吐舌头,笑了。
延续几天的感冒冲剂风波就这样归于平静,可我心中的涟漪却还在不停地荡漾着,并变成了一朵朵浪花,撞击着我的心扉,叩击着我的心灵。
孩子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天真许多时候往往包含着智慧。人们总认为孩子幼稚,许多时候,也总以此作为成人自我原谅的理由。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纵然自己什么时候有意无意地在言行举止上有什么不妥。孩子也不一定去关注、去留心。而事实上,孩子总是以自己特有的目光关注着周围的一切,尤其关注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家长、老师和同学,能从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确定他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孩子们,时时刻刻在用他们的纯真、用他们的智慧,在为成人尤其为我们这些老师上着生动的教育课。
虽然上述风波中,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过错,但其中确有必须重视和反思的东西:如果我们始终坚持言而有信,学生就不会去刻意关注我们的行动。虽然学生的这种关注永远是善意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孩子对我们的不信任。可见,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怎样去做,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怎样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学生去做。
也许,在办公室里喝饮料。在远离学生的时候开开玩笑,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不足为怪,也不必苛求。但恰恰是这些细节,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影响,当我们以“真人的面貌”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才真正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可见,关注细节,时时刻刻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我们进入“慎独”的境界,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这对一般人说来似乎太苛刻了。但作为人民教师,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