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学只讲求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老师一般通过大量的机械式练习增加学生的记忆和正确度。这样的学习,学生没有做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遗忘率极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学生没有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也就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课堂教学自然不高效。
一、运用“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有很多新知都可以通过旧知转化而获得。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旧知为切入点,先从复习旧知入手,然后引出新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如何使学生在旧知转化成新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生成?现以“小数乘法”为例。在教学“1.36×0.72”时,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尝试去做,可以说无从入手。这里隐含着两个教学难点。第一,小数乘法是否跟小数加法一样,要把小数点对齐?第二,商一共有几位小数?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136×72”,并板演说出其算理,然后在旁边写出“1.36×0.72”,让学生说出两条算式的联系与不同。学生很快就说出后式的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0倍。老师因势利导,问:“那商应该有几位小数?”学生终于明白了,由于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0倍,所以商最后缩小10000倍,应该有4位小数。这种以旧知为铺垫,有效地让学生经历迁移和生成过程,充分让学生理解新知的生成。
二、运用“猜想和验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猜想是展开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它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的推理。“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发现”。猜想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能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未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征,如果学生只靠猜想,缺少科学性指导,学生的猜想对与错自己往往无法判断。所以老师要从严谨的科学态度出发,让学生学会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先猜想,后验证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的比较广泛。如在“空间与图形”和“数与代数”这些领域里使用的特别多。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我一开始就用课件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坪,让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接着我又提出:“想让它的一半种上花,只给一条绳子,你可以怎样把它平均分?” 学生很快说出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连接起来。通过演示,学生都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一个三角形。老师因势利导,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来猜想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问题指引性明显,学生马上猜想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猜想对吗?”老师没有立刻给予评定,而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验证猜想是否成立。在这里我巧设“三重验证”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重验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第二重验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第三重验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三重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老师立刻给予肯定和欣赏的目光。学生在如此情景中,通过猜想和验证经历知识的生成,印象深刻,对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终身难忘。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该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明显的要求。一节高效的课堂,有经验的老师有时候只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就可以把课本内容讲得很生动有效。但有些特定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形成过程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不能如此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此时就需要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在《圆的面积》教学时,传统教学只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等份或16等份,然后去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如果想要这个图形更接近长方形,就要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即平均分成64份、128份……这种情况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是难以实现的,应用多媒体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个局限。多媒体课件把多种转拼情况具体清晰地显示出来,让学生亲眼目睹圆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运用“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有很多新知都可以通过旧知转化而获得。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旧知为切入点,先从复习旧知入手,然后引出新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如何使学生在旧知转化成新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生成?现以“小数乘法”为例。在教学“1.36×0.72”时,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尝试去做,可以说无从入手。这里隐含着两个教学难点。第一,小数乘法是否跟小数加法一样,要把小数点对齐?第二,商一共有几位小数?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136×72”,并板演说出其算理,然后在旁边写出“1.36×0.72”,让学生说出两条算式的联系与不同。学生很快就说出后式的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0倍。老师因势利导,问:“那商应该有几位小数?”学生终于明白了,由于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0倍,所以商最后缩小10000倍,应该有4位小数。这种以旧知为铺垫,有效地让学生经历迁移和生成过程,充分让学生理解新知的生成。
二、运用“猜想和验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猜想是展开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它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的推理。“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发现”。猜想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能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未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征,如果学生只靠猜想,缺少科学性指导,学生的猜想对与错自己往往无法判断。所以老师要从严谨的科学态度出发,让学生学会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先猜想,后验证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的比较广泛。如在“空间与图形”和“数与代数”这些领域里使用的特别多。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我一开始就用课件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坪,让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接着我又提出:“想让它的一半种上花,只给一条绳子,你可以怎样把它平均分?” 学生很快说出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连接起来。通过演示,学生都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一个三角形。老师因势利导,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来猜想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问题指引性明显,学生马上猜想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猜想对吗?”老师没有立刻给予评定,而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验证猜想是否成立。在这里我巧设“三重验证”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重验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第二重验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第三重验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三重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老师立刻给予肯定和欣赏的目光。学生在如此情景中,通过猜想和验证经历知识的生成,印象深刻,对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终身难忘。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该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明显的要求。一节高效的课堂,有经验的老师有时候只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就可以把课本内容讲得很生动有效。但有些特定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形成过程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不能如此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此时就需要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在《圆的面积》教学时,传统教学只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等份或16等份,然后去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如果想要这个图形更接近长方形,就要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即平均分成64份、128份……这种情况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是难以实现的,应用多媒体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个局限。多媒体课件把多种转拼情况具体清晰地显示出来,让学生亲眼目睹圆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