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中提问时机和提问对象的把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ibo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质量的提问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那么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提问呢?本文以《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把握和提问对象的选择。
  一、提问时机的把握
  1.提在新课引入处
  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用能引起学生兴趣或者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入新课,比如该节课开始阶段,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视频了解动能和势能转化的例子后,提出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思考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就可以较地好引入新课,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2.提在学生思维难点处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困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突破难点。比如在讨论机械能守恒条件时,先从最简单的模型——自由落体模型出发,让学生分析完成后,很容易得出机械能守恒条件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此时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是不是守恒条件就是只受重力呢?如果还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所做的功之和为零时,机械能还守恒吗?引导学生再去设计有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做功之和为零的情形,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提在教学环节过渡时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之间,辅以合适的问题过渡,可以有效地衔接各部分,让教学的流程显得更加流畅。比如在定性讨论完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后,可以设问:既然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转化的过程中是否满足一定的规律呢?在定量讨论完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化之后,可以设问:既然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系满足机械能守恒,那么是否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同样满足类似的规律呢?
  4.提在课堂检测时
  课堂检测是课堂教学中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比如在讲完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之后,就可以设计这个问题:请分别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自由下落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下落过程中如果受到空气阻力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就可以较好地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5.提在课堂小结时
  一节课结束之后,往往需要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作一小结,教师往往喜欢自己亲自归纳,但这种方式学生往往缺乏自己的思考,理解情况并不理想。如果通过提问,让学生去小结,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就可以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本节课结束时可以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到什么研究方法?
  二、提问对象的选择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往往针对题目的难度去选择提问对象:难一点的问题,选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来回答;简单点的问题,选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来回答。虽然这种做法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异,但长期这样做,无论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对基础差的学生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难的问题都留给基础好的学生,会滋生他们骄傲的情绪,同时会使他们在教师讲基础问题时容易开小差。其实我们可以给基础好的学生提些较简单地问题,但是回答的要求要相应地提高,要求他们在回答时必须给出准确无误的答案。同时如果只对基础差的学生提基础性的问题,就会伤害基础差的学生的自尊心,从而造成他们对学习的抵触。其实难的问题也可以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问。比如我们可以把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连续的小问题,努力使这些问题满足这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问题均处在让这些基础差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难度层次上,让学生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难的问题。比如在进行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化的理论推导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串:(1)在所研究的过程中,重力功和动能的变化有什么关系?(2)在所研究的问题中重力功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什么关系?(3)物体系统在初、末状态时机械能之间有什么关系?(4)通过上述推导,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通过这些递进式问题的依次解决,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也可以解决较难的问题,那就可以较好地提高这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兴趣,也可以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氛围。
  总之,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果能够在提问的时机和提问对象的把握上多一份思考,恰当选择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就可以有效提高提问的效果,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在新的课程改革体系中,校本教材开发建设既是改革的目标,更是促進教改的手段;既是课程改革的追其结果,更是教学改革深化实施过程;既培养了教师的教改意识,更提升了教师的教改能力。持续健康发展是校本教材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校本教材建设必须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动态生成、不断提升的过程。  我校汽修专业的校本教材开发建设历经多年的实践探索,由自发变为自觉,由个体变为团队,由散乱到规范一步步成长起来。下面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学习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精神内涵的课堂教学.对数学学科而言,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收、记忆、模仿和练习,应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
同分异构体是中学有机化学部分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有关它的知识也贯穿于中学有机化学的始终。因此,分析、判断、列举、书写同分异构体也就成为有机化学的常考热点,有关这一部分命题的核心是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的书写和其数目多少的判断。下面笔者试从这两个方面浅析其常用的解题思维方法、技巧和规律。一、列举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1.插入法。“插入法”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书写方法。该方法是根据在结构上很多有机物可以看成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初中数学复习课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体验的弊端,而大容量的强化训练只会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如何变题海战术为轻负优质、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是我们改进初中复习课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一、理性的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数学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
绪论课是第一堂高中物理课,是一堂重要的课。学生既对高中物理及其学习方法充满好奇,又因很多学生听说过“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难学”,对能否学好对高中物理有一定的担心。绪论课的教学设计既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兴趣,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给学生一定的启示。本文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  【教法分析】  运用多媒体展示趣味物理,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影响;认识
作为物理教师,要能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不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信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应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同时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或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诱导学生大胆猜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说”的第一阶段。当在课堂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往往是由于忽视了教学反馈。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也曾做过一个“蒙上眼睛画线段”的有趣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准确、恰当的反馈,直接影响着人的后续行为。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馈的途径及其原则。一、反馈途径1.从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注意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氮气及稀有气体的制取与收集”是在沪教版“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实验室制取,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后的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实验中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中实验手段是最重要的研究手段,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探究过程必然是整个课堂的灵魂。经典实验不仅有着科学家严密的思维逻辑,还展示了知识的探究历程。如果学生不学习探究历程而只学习知识,知识也只会是枯燥空洞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实验室条件下完成实验,起到探究的效果呢?我校生物组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寻找办法,在时间上合理安排,完成了课本上的很多实验,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多
一、引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物理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明的场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创设情境的良好素材。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用实验来创设情境,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密度测量实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