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以探究教学为主线,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培养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与信心。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己经适应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对纯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解题能力。因此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纯数学问题的学习是知识提升、能力增强的问题。而应用题的调查现状说明,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认知水平、对应用题的处理经验和规律探询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学时数和教学形式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认为是入门障碍,只有进行逐步输导和解决之后,才可能去提高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这种认识可能有助于改变我们急于求成强制提高的教学现状。引导我们进入先解决入门障碍,循序渐进的正确道路。
二、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师生互动
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精英的教育,学生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会发现高中数学与实践相去甚远,往往看不到它的用处,或者根本用不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公民数学素养为基础的数学课程。
什么是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这样的定位适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更好地发挥高中数学知识对所有高中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新课程中强调:教师的身份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其实,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抑制着创造型思维,学生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天赋。新课程指导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师生之间以朋友相处,一起快乐地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
由于新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强化师生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新课标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强化师生互动,可以改变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数学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我们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矩阵、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都可应用几何画板、flash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新课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步骤。
例如,教学必修3“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使用,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
因此,应改变过去那种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教材上实习作业《函数的发展史》,可以安排有条件的学生从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信息、资料,其他学生到阅览室查找资料,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同整理,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能。
新课程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的数学结果。
责任编辑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己经适应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对纯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解题能力。因此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纯数学问题的学习是知识提升、能力增强的问题。而应用题的调查现状说明,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认知水平、对应用题的处理经验和规律探询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学时数和教学形式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认为是入门障碍,只有进行逐步输导和解决之后,才可能去提高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这种认识可能有助于改变我们急于求成强制提高的教学现状。引导我们进入先解决入门障碍,循序渐进的正确道路。
二、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师生互动
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精英的教育,学生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会发现高中数学与实践相去甚远,往往看不到它的用处,或者根本用不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公民数学素养为基础的数学课程。
什么是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这样的定位适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更好地发挥高中数学知识对所有高中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新课程中强调:教师的身份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其实,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抑制着创造型思维,学生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天赋。新课程指导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师生之间以朋友相处,一起快乐地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
由于新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强化师生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新课标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强化师生互动,可以改变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数学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我们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矩阵、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都可应用几何画板、flash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新课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步骤。
例如,教学必修3“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使用,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
因此,应改变过去那种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教材上实习作业《函数的发展史》,可以安排有条件的学生从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信息、资料,其他学生到阅览室查找资料,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同整理,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能。
新课程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的数学结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