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探索、总结教学经验,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反思”。
1 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例如,“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有的学生l节课就可以掌握得非常好,但有的学生需要2课时甚至3课时。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反思”,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2 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例如,在讲授基因的分离规律时,我们可以通过当堂提问、随堂学习以及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等位基因的概念、分离规律的实质等,进而可以对教学进程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法去纠正。
3 潜心研究,调整反思
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例如,在学习“矿质营养”一节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的观点,将水分代谢与之割裂出来,所以在对这两方面的知识进行具体运用时显得不是非常顺利。意识到这个问题,再进行教学时,在矿质代谢学习前,我们有意识地对水分代谢特别是对水分的吸收进行强化复习。但尝试了以后,发现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我们又对教学进行改进、在学习矿质代谢时,引入相关问题,如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那么这两类物质的吸收是否会是同一过程?以此类问题开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指向:矿质代谢到底与水分代谢有何异同。在矿质代谢学习结束时。对上述问题再进行追问:什么原因使两者出现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实践表明,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
1 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例如,“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有的学生l节课就可以掌握得非常好,但有的学生需要2课时甚至3课时。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反思”,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2 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例如,在讲授基因的分离规律时,我们可以通过当堂提问、随堂学习以及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等位基因的概念、分离规律的实质等,进而可以对教学进程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法去纠正。
3 潜心研究,调整反思
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例如,在学习“矿质营养”一节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的观点,将水分代谢与之割裂出来,所以在对这两方面的知识进行具体运用时显得不是非常顺利。意识到这个问题,再进行教学时,在矿质代谢学习前,我们有意识地对水分代谢特别是对水分的吸收进行强化复习。但尝试了以后,发现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我们又对教学进行改进、在学习矿质代谢时,引入相关问题,如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那么这两类物质的吸收是否会是同一过程?以此类问题开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指向:矿质代谢到底与水分代谢有何异同。在矿质代谢学习结束时。对上述问题再进行追问:什么原因使两者出现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实践表明,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