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语教学是閱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理解、积累、运用这三个维度。如何更恰当地进行词语教学,可以从构建词语积累的“场”;创设词语感悟的“境”;把握词语理解的“形”;延伸词语内化的“根” 这几个方面入手,从而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词语教学;有效;多维整合;入情入景;经验维系;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多维整合,构建词语积累的“场”
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是为着文章的主题服务的,他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联系。为避免学生对这些词语留下线性的、单一的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这些重点词语有效整合,重组后形成一个新的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词场”,使之变得立体、丰富而鲜活。
在一些课堂上,很多老师在第一环节“复习导入”中出示词语时,就注意到了词语的重组,让词语间形成多向联系。教师在出示词语时,不再是单个出示,而是根据课文词语的特点进行有效提取,引导学生在整体中把握词义。
如二上的《水乡歌》,教学伊始,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进行复习:
渠河池塘荡清波
船舶白帆飘满河
曲歌装满新生活
这样把课文每一小节的重点词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能一下子回忆起课文内容,从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再如三上的《三袋麦子》一文,也是教学的开始,教师提问:文中有哪些小动物?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组词语:
小猪小牛小猴
然后又出示两组词语:
食品保存种下地
憨厚可爱仍有收获
随即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吗?
这些教学片段中注意了词语之间的联系,也注意了词语和文本的联系,通过梳理归类,重新组合,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立交桥,这样一来,在学生的眼中,词语不再是冷冰冰的、无联系的“散乱零件”,而是互相关联的,立体的。
二、入情入景,创设词语感悟的“境”
薛法根老师认为,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词语,才能让词语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苏教版三下的《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荷花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个“冒”字,形象描写出荷花生长得蓬蓬勃勃,富有生命力。在教学中,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甚好。
师:请一位同学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生:冒。师:这里的“冒”就是指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生:长。生:伸。师:这些白荷花急着长出来、伸出来,它们想干什么?生:它们急着要开放,让大家观赏。生:它们要吸引蜜蜂、蝴蝶来采蜜。生:它们要看看周围美丽的风景。师:大家说得真好。现在你知道这里为什么要用“冒”吗?生:因为它们长得很好。生:看出它们生命力很旺盛。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看出了它们的生机勃勃。来,一起读好这句话。
这一教学片断中,紧紧抓住这一个“冒”字,用四个提问层层推进,可以明显感到,学生脑海中的“冒”逐渐有了形象的生活画面,变得有内容、丰满起来。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积极创设这样的情景,关注那些“含情脉脉”的词语,就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获得对语言的精准感受,从而品尝到真正的“语文味儿”。
三、经验维系,把握词语理解的“形”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课堂上的词语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以生活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这儿真好》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小熊。小熊感到孤零零的,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孤零零”一词该如何处理才能更有效呢: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呀?生:(回答略)师:是呀,一座小岛上没有其他人,只有小熊一个人。小朋友,平时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会干什么呀?心里会怎么样?生:我一个人看电视,很孤独。生:我一个人拍皮球,很没劲。生: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很害怕。师:是啊,小岛上只有这只小熊,它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多孤单呀!
出示“孤零零”一词,指导学生读好词语,并读好句子。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展现生活中的情境、经验,把文中的人物转化成自己,并能把自己生活中的认知与文本进行有效转化,使之再现生活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内涵,会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四、灵活运用,延伸词语内化的“根”
语言材料的积累,其最终目的是运用,所以文本学习的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达”,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因为这样,词语教学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才有可能让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如学完《“黑板”跑了》一文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什么叫“全神贯注”;学完《学棋》一文后,说说“走了神儿”是什么意思;学完《第八次》后,针对文中这句话“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中的“就这样”一词,指导学生说话,如此类的契机教师要积极创设可行的说话、写话情境,指导学生说和写,使词语远离抽象,变成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是突破一点,盘活全文。
总之,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在读读说说中,文字便有了生命力。叶澜教授曾说:“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充盈学生语言库存的同时,应激活思维,多管齐下,指导学生内化文本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实现迁移运用,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语文。
(编辑:钟园)
【关键词】词语教学;有效;多维整合;入情入景;经验维系;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多维整合,构建词语积累的“场”
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是为着文章的主题服务的,他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联系。为避免学生对这些词语留下线性的、单一的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这些重点词语有效整合,重组后形成一个新的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词场”,使之变得立体、丰富而鲜活。
在一些课堂上,很多老师在第一环节“复习导入”中出示词语时,就注意到了词语的重组,让词语间形成多向联系。教师在出示词语时,不再是单个出示,而是根据课文词语的特点进行有效提取,引导学生在整体中把握词义。
如二上的《水乡歌》,教学伊始,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进行复习:
渠河池塘荡清波
船舶白帆飘满河
曲歌装满新生活
这样把课文每一小节的重点词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能一下子回忆起课文内容,从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再如三上的《三袋麦子》一文,也是教学的开始,教师提问:文中有哪些小动物?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组词语:
小猪小牛小猴
然后又出示两组词语:
食品保存种下地
憨厚可爱仍有收获
随即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吗?
这些教学片段中注意了词语之间的联系,也注意了词语和文本的联系,通过梳理归类,重新组合,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立交桥,这样一来,在学生的眼中,词语不再是冷冰冰的、无联系的“散乱零件”,而是互相关联的,立体的。
二、入情入景,创设词语感悟的“境”
薛法根老师认为,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词语,才能让词语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苏教版三下的《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荷花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个“冒”字,形象描写出荷花生长得蓬蓬勃勃,富有生命力。在教学中,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甚好。
师:请一位同学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生:冒。师:这里的“冒”就是指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生:长。生:伸。师:这些白荷花急着长出来、伸出来,它们想干什么?生:它们急着要开放,让大家观赏。生:它们要吸引蜜蜂、蝴蝶来采蜜。生:它们要看看周围美丽的风景。师:大家说得真好。现在你知道这里为什么要用“冒”吗?生:因为它们长得很好。生:看出它们生命力很旺盛。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看出了它们的生机勃勃。来,一起读好这句话。
这一教学片断中,紧紧抓住这一个“冒”字,用四个提问层层推进,可以明显感到,学生脑海中的“冒”逐渐有了形象的生活画面,变得有内容、丰满起来。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积极创设这样的情景,关注那些“含情脉脉”的词语,就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获得对语言的精准感受,从而品尝到真正的“语文味儿”。
三、经验维系,把握词语理解的“形”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课堂上的词语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以生活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这儿真好》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小熊。小熊感到孤零零的,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孤零零”一词该如何处理才能更有效呢: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呀?生:(回答略)师:是呀,一座小岛上没有其他人,只有小熊一个人。小朋友,平时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会干什么呀?心里会怎么样?生:我一个人看电视,很孤独。生:我一个人拍皮球,很没劲。生: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很害怕。师:是啊,小岛上只有这只小熊,它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多孤单呀!
出示“孤零零”一词,指导学生读好词语,并读好句子。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展现生活中的情境、经验,把文中的人物转化成自己,并能把自己生活中的认知与文本进行有效转化,使之再现生活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内涵,会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四、灵活运用,延伸词语内化的“根”
语言材料的积累,其最终目的是运用,所以文本学习的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达”,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因为这样,词语教学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才有可能让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如学完《“黑板”跑了》一文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什么叫“全神贯注”;学完《学棋》一文后,说说“走了神儿”是什么意思;学完《第八次》后,针对文中这句话“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中的“就这样”一词,指导学生说话,如此类的契机教师要积极创设可行的说话、写话情境,指导学生说和写,使词语远离抽象,变成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是突破一点,盘活全文。
总之,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在读读说说中,文字便有了生命力。叶澜教授曾说:“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充盈学生语言库存的同时,应激活思维,多管齐下,指导学生内化文本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实现迁移运用,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语文。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