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领悟美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名篇佳作,美不胜收。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美的素养,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是古诗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它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古诗美的领域就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是培养学生古代文化素养的目的所在。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到最广博、最丰厚的诗歌韵味并铭记在心,让诗歌这块在学生心中渐渐荒芜的田地重新燃起生机,我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文学积淀和审美体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接触美,发现美,从而欣赏美和领悟美。
  一、反复朗诵,领悟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朗读还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知觉,使他们获得对美的感性认识,同时又能感染他们的心灵,使其产生对诗意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因此,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我在古诗教学中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1.范读阶段。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能使他们较快的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美,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审美情趣,较快的领悟古诗中体现的美。
  2.初读阶段。采用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吟诵中体味并感悟诗的韵律美、语言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了诗句的美,但不一定都有深切的体会,他还需要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学生初步朗读,是努力追求与教师准确的审美体验和朗读技巧取得同步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思考,不断加深体验诗美的过程。
  二、展开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去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审美想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没有审美想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审美实践活动”。只有进行这种再造想像,才能再现形象、激发情感,也才能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要使学生的审美感受与作者的审美感受发生共鸣,离不开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美感与想象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象”,它能让诗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描绘了一个山雨初晴,天气秋凉,万物一新的乡村夜晚,明月的清光在松林里照耀着,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地在石头上流淌,竹林里传来了洗衣女子归来时的喧笑声,河塘里的莲花在小渔船穿过时轻轻晃动。这里,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像一首优美的抒情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风景画,给人一种恬静、新鲜的审美感受。学生鉴赏时,则要通过诗人描绘的语言,运用联想、想象、思维,把它还原成一幅画,仔细品味,才能获得醉人的美感。
  意境往往最能体现诗人此时想要表达的情感、愿望。古诗的意境往往是“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教学中,教师努力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静”的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让他们体会诗人在语言文字以外的丰富含义。孩子们体会了诗人的言外之意,使诗的内容得以拓宽,从而更彻底地理解了古诗,有助于记忆、背诵。
  三、诗中有画,领悟古诗的画面美
  德国文艺评论家莱新曾这样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现形体,诗人则用语言绘形绘色。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的动人之处。盛唐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山居秋暝》就让学生领略了唐人山水诗的意趣,短短四十字的诗句写了山和月、松和石、雨和泉、竹和莲、浣女和渔舟,有静有动,有显有隐,构图丰满,画面动人。
  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解说诗句的基础上,教师用图画来再现情境。学生边说,教师边画,在画面的变化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美,在学习和生活中随处都有,关键在于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美、享受美、感受美,展示美,创造美,学生就会逐步形成爱美的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为将来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审美教育能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清新优美,鸢飞鱼跃般的生动活泼,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促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全面实现语言教育和人文培养的双重目的。
其他文献
据媒体近期报道,武汉大学博士生黄碧海放弃海外高薪工作机会, 留在单亲母亲身边,用爱唤醒“植物人”母亲,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黄碧海的感恩行为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善美的温暖与伟大。  感恩之心是我们不能缺少的品德,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感恩,哪怕是感恩母爱。与黄碧海的事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件让人心寒的事件。2011年4月1日,在上海浦东机场,赴日留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前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拔出水果刀连刺
摘要:  本文讨论如何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讨论等数学学习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概念.打破以往小学数学照本宣科的“概念”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事物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形成过程,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经历;概念  一、让学生亲自经历概念概括过程  1.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种标志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