醰醰多古情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wenp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林原名劳祖德,大半生从事会计工作,晚年写作自娱,著述不多,但颇为识者所赏。有论者由谷林想到了曾做过会计的英国散文作家查尔斯·兰姆,对此,谷林倒是有一番特别的自嘲:“兰姆当了三十六年的小职员,他牢骚满腹地说,他生平的伟大著作,都已被锁藏进东印度公司的账桌抽屉里。世上以会计工作终其身,直至退休的男男女女,只恐怕不止成千上万,但像查尔斯那般发牢骚动人听闻的有几个呢?”谷林自认为“不敢去盲目与之攀比”,但诸如兰姆这样的会计人员,又能写一手好文章者,世上又有几人呢。谷林与一般的会计不同的是,他爱读书,是个真正的书迷,而他曾供职多年的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和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也都还算是个与文化打交道的地方。后来,他又调至国家历史博物馆,以十多年的时间,校订一部二百余万字的《郑孝胥日记》,算是成为一个文化界的边缘人物。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使得他因缘际会地与刚刚创刊的《读书》杂志结缘,有幸成为这份杂志的编外校对和作者,也是读书圈的一个小小佳话。
  起初,谷林在《读书》杂志所写均为短章,借女儿之名作笔名,乃是有意于隐的。他给当时尚在《读书》杂志任职的编辑扬之水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只是想看看闲书消日,并非求学做学问,偶有会意,记以小文,自鸣其幸遇和欢悦,故读写皆属‘计划外’项目,而读更先于写也。”这种无意为之的行为,却使他很快收获了一册小书《情趣·知识·襟怀》,收录于三联书店的“读书文丛”之中,与已颇有影响的王佐良、董鼎山、董乐山、流沙河等作家学人的作品同为一辑。数年后,他的另一册读书随笔集《书边杂写》,列入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书趣文丛”第一辑,且得以与施蛰存、金克木、唐振常、辛丰年等名流的作品同列。这两册小书,令谷林在爱书人中声名鹊起。《淡墨痕》是谷林生前出版的最后一册文集,收录在岳麓书社的“开卷文丛”第二辑之中。至此,谷林生前共出版文集三册,总计字数不到四十万字,可谓少矣。谷林去世后,由止庵编选其散落的文字,成为《上水船·甲集》和《上水船·乙集》,但就水准来说,远不及谷林生前出版的三册集子。
  谷林虽晚来作文,但他起手极高;对于评价文章高下,则常常强调一个“回环咀嚼”,或者是否能够“咀嚼慢咽”,故而在文章的立意、布局、修辞和素材使用上,谷林都是颇为讲究的。在1995年给扬之水的一封信中,他谈及了对于写作读书随笔的理解:“写书话,是不是宜把视线收紧些,引例最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为不是写导读,或曰学术性的评论,随笔小品拿一本书来做引子,这是借他人酒杯,触发自己的郁结,引例一多,放心难收,不免‘缺少景深’。”在1998年给沈胜衣的一封信中亦有相似的论调:“前面说到的书话极好,是因为浓浓的感情皆淡淡着墨,不用长吁短叹,没有宏论傥议,切切实实写出一些细节,此等风格不仅仅能求之知堂翁集中也。”也正因此,收录在谷林生前出版的三册集子中的文章,几乎篇篇为佳,虽多是读书小品,但并不泛泛写来,也不长吁短叹,更无艰涩的学术话语,均是能够“切切实实写出一些细节”,用他的笔头尽可能把议论的“景深”拉得很远,故而很有一些可以“回环咀嚼”之处。
  现代以来的作家,谷林自始至终都最服膺知堂笔下的文章,而他研读知堂文章也最为细心,有些甚至到了痴迷地步。《曾在我家》堪称谷林的代表之作,乃是谈他读周著、藏周著,以及因此而结缘的书人往事。这是一篇写读者与自己仰慕的作家交往的文章佳构,写他搜求周作人文集的往事,以及因此而两次登门拜访的经历。文章沉静而优雅,也留下了一份特别的文坛资料。《等闲变却故人心》亦可作为谷林谈知堂文章的代表之作,此文系其读周氏《知堂回想录》而作,但只谈其中的一节《元旦的刺客》,并就周氏回忆1939年元旦在八道湾遇刺一事进行议论。对于周氏的回忆,谷林写道:“叙事不过两百字,全景已描绘得清清楚楚,推想当时运作,无非三五分钟罢了。两客先后开腔,合并字数,寥寥九字,此之谓要言不烦。”这“寥寥九字”,乃是刺客问:“你是周先生么?”作为学生的访客沈启无则回答另三个字:“我是客。”对于这三个字,谷林认为“大堪咀嚼”。由此,谷林继而谈这一对师生后来的关系破裂,并认为此或已为两人交恶埋下了“伏笔”。
  与《等闲变却故人心》一样令人“回环咀嚼”的,可推《绘画,写历史》一篇,亦是在字里行间读出了微意。此文谈冰心的散文集《记事珠》,但谷林专门挑出其中的一篇散文《我的故乡》来谈,乃亦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此文先从他在博物馆整理严复日记的往事谈起,颇有些白头闲话的寂寞,并不经意地提及日记中的一句“谢子修故,八十七岁”。他在读了冰心的散文《我的故乡》后,恰恰证明了谢子修不但是冰心的祖父,且与严复是朋友的这个佐证,这种读书,真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幸遇和欢欣”了。到此,谷林又写到了一个闲话,乃是他因此为“谢子修”所做的脚注上,特别加了“作家冰心的祖父”七个字,并希望由此“引逗某一些读者的闲览兴趣”。文章至此,本亦该结尾了,谷林却笔锋又是一转,写到冰心关于童年读书的记忆以及家庭出身的论述。但经过谷林的又一番考证,这两条记叙均值得推敲。待到此时,谷林才写到他作此文的意图:“人们所有的回忆,不由自主,总是要经过情感的筛选。冰心也是在她记忆的画本上绘画吧?”
  谷林的这种在字里行间读出微妙之处,很能体现他作为爱书人的性情之处,想来也与他多年从事会计这一职业所养成的敏感细心很有些关联的。他还有一些文章,诸如《〈争座位帖〉与〈苦住贴〉》、《湘西一种凄馨意》、《牙签与暮齿》、《汗漫游》、《版本的选择》等,均是这样值得“回环咀嚼”的篇章。在文章《湘西一种凄馨意》中,谷林特别对照了《湘行散记》和《湘行集》两个不同版本中的内容,发现沈从文晚年对他这些早年的文字,曾做过大量“极为细微”的改动,“但也因之益见出作者的用心致密,着意推敲”,而这种“暮年经营”,在谷林看来,乃是“他始终没有忘情文学工作”。至于沈从文改行转业于文物研究,谷林在文章篇末亦有简短论述:“原也是寻常行径,然而由于外力的压迫,实逼处此,自不能不令人思之于邑。”文章《版本的选择》,对比两本不同版本的梁实秋散文集,其中均收录一篇《谈闻一多》,但其中一个版本在闻一多的出生日期上,直接采用了公元纪年,但生辰却没有换成阳历,故而闹出了笑话。
  以上略举数例,不难看出谷林的书话文章,乃是“拿一本书来做引子,这是借他人酒杯,触发自己的郁结”。《一个长期的旅程》和《谔谔一士》两篇文章,均是令人刮目相看的短章。前者谈冯友兰的《三松堂自序》,后者谈梁漱溟的《忆往谈旧录》,谷林均拈出两位读书人在政治年代的一段特殊遭遇,细究其间的微妙心思,其中颇有些动人心弦之处,这或许正是触发了他这样一个亦曾遭遇政治坎坷的小人物的“郁结”之处。可贵的地方还在于,谷林能够在作文时做到“浓浓的感情皆淡淡着墨”,可谓“发潜德之幽光”矣。与此相类的,还有谷林在2002年8月致小友沈勝衣的一封书信中,写他在《读书》杂志上读到《江河万里》一文,由此想起与此文所谈的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交往的一点逸事。1995年,谷林因胃癌在北京医院住院,邻床的病友枕侧放了一册《宋词三百首笺释》,而他也恰恰带了此书。结识后,他才得知此人正系黄炎培的公子黄万里。他继而写道,黄因反对某大型工程,“被戴上反苏反社受苦二十年之帽”,“一意孤军作战如马寅老”。
  还有两篇文章,亦是令人会心的。《共命与长生》一文,乃是从六个读书人关于书的故事,来写他对于书的态度:“‘诚知此恨人人有’,把深爱的分散给也能爱的人们,使所爱的及时得所,岂非便是长生?”谷林生性淡泊,藏书不多,但颇有些令人爱慕的旧物,这些他生前多分散给他欣赏的后辈,使他的爱物终得以“长生”。另外一篇,则是《煮豆撒微盐》,谈及他极为喜爱的周作人文章《结缘豆》。周氏论及京师僧人在佛诞之日,“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并说他不必去“念佛拈豆”,“姑且以小文章代之耳”。谷林在文章中还引用周氏:“煮豆微撒以盐而给人吃之,岂必要索厚偿,来生以百豆报我,但只愿有此微末情分,相见时好生看待,不至伥伥来去耳。古人往矣,身后名亦复何足道,唯留存二三佳作,使今人读之欣然有同感,斯已足矣,今人之所留赠后人者亦止此,此均是豆也。”无论怎样评价周氏做此文的用意,但这又何尝不应是所有做文章者的夫子自道。谷林于此处感慨:“宿业前缘,真令人无可排解。”
其他文献
傅光明先生的新著《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是一部奇书。我说它“奇”,倒也不是指它内容有什么特别,而是指它的书写形式。最初,它是一份学术采访——一个正在撰写《老舍传》的著作者向另一位童年时代与老舍(舒公公)和赵清阁(赵姨)有过交往、后来又一度成为赵清阁忘年交的美国作家(韩秀)请教有关传记的细节;一个虚心请教,一个坦率相告,如此而已。这两位通信人都是文字工作者,他们的交流是用书信(电子邮件)的形式进
今年3月的一个星期日在王子镇的迷宫书店里看到一部本雅明的新传记,由普林斯顿大学和MIT大学的两位本雅明专家艾兰德(Howard Eiland)和杰宁斯(Michael Jennings)执笔,七百页的篇幅既详尽透彻地涵括了本雅明的各种思想理路,也娓娓地叙述了这位德国思想家充满悲情的一生,然而最为令人伤怀的则是本雅明的俄国之恋──他的娜娜之歌。再读本雅明本人为他的1925-1926年莫斯科之行所写的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美国纽约州西北部与加拿大安大略省交界处的奇观,从伊利湖奔涌而来的河水,以每小时三十多公里的速度,冲下落差高达五十米的悬崖,形成宽度超过一千米的巨大水帘,激起数十丈的雨雾,飞沫四溅,白绫悬空,天光云影,七色缤纷,彩虹贯日,横亘其上,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度假。  “尼亚加拉”一词的读音来自印第安人,意为“雷神之水”,崇拜和敬畏大自然神力的印第安人将瀑
1931年,衡山聂氏出《崇德老人八十自订年谱》,年谱主人崇德老人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曾纪芬生于咸丰二年(1852),这部年谱是她的八十岁自述,也是一部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名门女性视角下社会生活礼俗变迁的口述实录。文中记载了曾国藩规定子女婚嫁资费限二百金之事,被当时人据以赞誉文正公“持躬之俭、治家之严”。1932年,《兴华》及《纺织周刊》等先后刊载的曾纪芬《廉俭救国说》,更为详细记录了二百金奁资使用情
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生于1077年,即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卒于1148年。年七十二。官至左丞、户部尚书、大学士。叶梦得文学造诣了得,其晚年隐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卞山石林谷,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叶梦得的先祖曾任吴越国刑部侍郎,曾叔祖叶清臣也是北宋一代名臣,母亲晁氏为“苏
随着明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自由商人)的扩大,手工业工人及雇佣关系的出现,到了明中叶,思想上开始开明、活跃,出现了一批对后世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科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如汤显祖(1550—1616)及其“玉茗堂四梦”、徐霞客(1587—1641)及其游记(也是地理学著作)、宋应星(1587—约1666)及其《天工开物》、徐光启(1562—1633)及其《农政全书》。其中,李时珍(1518—1
就算你走遍天下,见过各种姿态和脾性的虎,也不可能与一头爱喝酒的虎偶然交集。他不在山林出没,只在人世悠游;他未曾遭遇过好汉武松的拳打脚踢,却历练过比死亡更可怕的残酷和冷漠;他的风雅从不追求脱俗的效果,俗世的声色犬马居然无法将他的虎气消磨。  这头虎,绘画吟诗时不可无酒,呼朋唤友时不可无酒,止痛疗伤时不可无酒,寻欢作乐时不可无酒。琼浆玉液源源不竭,激活了他的天才,救赎了他的灵魂,也决定了他的命运。  
新見刘文典(1889-1958)致吴宓信札一通。对研究刘氏生平及刘、吴二人交往事迹颇有助益,值得深入探研。为便于考述,笔者酌加整理。转录信札全文如下:  雨僧先生左右:  久不晤,念甚。忆往岁在清华园时,承询樊山《彩云曲》“郎主空嗔梁玉清”之出典,当时深愧读书太少,未能奉答。近来昆明。无故书雅记可读,唯以翻检短书杂记假日销忧。偶见前人作诗亦用此故事,乃知其概要与出处,谨摘录如下,文繁,不能全钞也。
我的外祖父去世三十多年了,我每每回到家乡,都要回到有着一百一十五年沧桑历史的母校——贵州都匀一中走走看看,看到外祖父那辈人当年留下的校训,看到校史室里外祖父的旧照、用过的辞典和墨宝,再想到我家几代人多与都匀一中渊源至深,心中便生无限感慨。夜灯下读着外祖父留下的日记,便会想起小时候他老人家第一次指点我读诗的情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是他老人家教我读的第一首诗。  外
一  降及近世,中国遭遇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民族文化之自信跌至谷底,一大批有识之士逢此巨变,进退失据,乃纷纷以西学启蒙为职志,对传统文化疾之已甚,必欲灭之而后快。1912年1月19日,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同年2月8日,上任伊始的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宣称“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以此为废除读经辩护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