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根据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和个人特长合理地做出职业决策,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满足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高校也必须及时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在本科生规模化教育中实现多层次人才培养。制定符合农业工程学科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有利于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平台。
关键词:职业决策能力;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135-02
一、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集中地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人才观、质量观和办学风格。只有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职业期望与求职现实的差异,直接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了影响。就业质量往往受到职业决策能力、职业期望的严重影响。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如何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和个人特长合理地做出职业决策,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信息化时代下,随着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科边界的淡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习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要满足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就必须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本科生规模化教育中实现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的工科专业,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基础上,按照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目标,分阶段实施多元教育[3]。本研究有助于制定符合农业工程学科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使课程设置更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力,同时调动教师在自身优势领域开展本科教学的动力,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平台。
二、学生职业现状调查
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学专业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企业聘用员工的首要参考因素是专业背景[4]。根据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此届毕业生共计180人,其中待就业人数为5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9.44%。数据表明,毕业生在职业决策行为上产生了困难。大部分学生在必须进行职业选择的时间结点上,比较迷茫,或者干脆选择逃避。对2016届的20位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职业现状进行回访的数据显示,部分人在毕业一年内更换过工作,仍有部分学生处于待就业状态。在职业决策过程中伴随的焦虑、失落、急躁等消极情绪,甚至有强烈的无助感和挫折感,这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未更换工作的毕业生中,超过60%的调查对象在薪酬水平或职位情况上有所提升。由此可见,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需要培养对自身职业技能、职业兴趣、工作能力、职业规划的全面客观的评价能力,是,也同样是高校通过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实现的培养效果。
三、人才培养效果与现有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
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课程重要性的调查分析可知,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排序存在职业性差异。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明确个人的职业兴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提高职业技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方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决策,从而实现自身的职业期望。
四、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1.实践教学培养层次定位。调查数据分析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自身基础,结合社会需求和用人标准,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术型、卓越型和复合型人才。
2.夯实学科基础知识。通识教育是个性化培养的前提,牢固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切后续教学的基础。按照宽知识、厚基础、高素质以及强能力的模式创建多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政治思想以及基础理论知识,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只有重视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才有能力去思考和分析个体的學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
3.分层次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在完成每个实验项目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结束后真正拥有的能力。各实验室开设的计划内实验课程,包括必修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和可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必须修完必修实验项目和规定数量的可选实验项目后,方可取得该实验课程的学分。可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分为三类,研究类实验项目、工程类实验项目以及创新类实验项目。研究类实验项目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培养科学研究素养和探究学科前沿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工程类实验项目以企业项目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依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类实验项目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以更灵活的方式来配合学生的个别需求。
4.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生实训所需设备与企业技术平台对接;实验课程教师教学水平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岗位群技能操作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任课教师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5]。
5.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多样化。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团队互相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多层次评价体系和体现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不同层次培养目标,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办法。研究类实验项目的考核以科研论文或理论研究成果为主;工程类实验项目的以考核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创新类实验项目以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激发学生挑战未知的潜力,考核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为主。考评结果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职业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或确认职业方向的一次机会。
关键词:职业决策能力;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135-02
一、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集中地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人才观、质量观和办学风格。只有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职业期望与求职现实的差异,直接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了影响。就业质量往往受到职业决策能力、职业期望的严重影响。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如何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和个人特长合理地做出职业决策,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信息化时代下,随着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科边界的淡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习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要满足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就必须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本科生规模化教育中实现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的工科专业,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基础上,按照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目标,分阶段实施多元教育[3]。本研究有助于制定符合农业工程学科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使课程设置更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力,同时调动教师在自身优势领域开展本科教学的动力,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平台。
二、学生职业现状调查
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学专业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企业聘用员工的首要参考因素是专业背景[4]。根据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此届毕业生共计180人,其中待就业人数为5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9.44%。数据表明,毕业生在职业决策行为上产生了困难。大部分学生在必须进行职业选择的时间结点上,比较迷茫,或者干脆选择逃避。对2016届的20位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职业现状进行回访的数据显示,部分人在毕业一年内更换过工作,仍有部分学生处于待就业状态。在职业决策过程中伴随的焦虑、失落、急躁等消极情绪,甚至有强烈的无助感和挫折感,这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未更换工作的毕业生中,超过60%的调查对象在薪酬水平或职位情况上有所提升。由此可见,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需要培养对自身职业技能、职业兴趣、工作能力、职业规划的全面客观的评价能力,是,也同样是高校通过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实现的培养效果。
三、人才培养效果与现有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
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课程重要性的调查分析可知,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排序存在职业性差异。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明确个人的职业兴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提高职业技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方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决策,从而实现自身的职业期望。
四、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1.实践教学培养层次定位。调查数据分析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自身基础,结合社会需求和用人标准,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术型、卓越型和复合型人才。
2.夯实学科基础知识。通识教育是个性化培养的前提,牢固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切后续教学的基础。按照宽知识、厚基础、高素质以及强能力的模式创建多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政治思想以及基础理论知识,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只有重视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才有能力去思考和分析个体的學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
3.分层次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在完成每个实验项目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结束后真正拥有的能力。各实验室开设的计划内实验课程,包括必修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和可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必须修完必修实验项目和规定数量的可选实验项目后,方可取得该实验课程的学分。可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分为三类,研究类实验项目、工程类实验项目以及创新类实验项目。研究类实验项目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培养科学研究素养和探究学科前沿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工程类实验项目以企业项目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依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类实验项目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以更灵活的方式来配合学生的个别需求。
4.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生实训所需设备与企业技术平台对接;实验课程教师教学水平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岗位群技能操作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任课教师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5]。
5.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多样化。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团队互相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多层次评价体系和体现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不同层次培养目标,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办法。研究类实验项目的考核以科研论文或理论研究成果为主;工程类实验项目的以考核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创新类实验项目以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激发学生挑战未知的潜力,考核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为主。考评结果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职业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或确认职业方向的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