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在教师的领导或参与下,学生以集体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中心话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通过信息的多项交流而巩固和获取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养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很少,很多课堂讨论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得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慎选论题,突出价值
明确讨论的问题,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又激发不起学生讨论激情。因而,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老师可设计问题:我们一家对于勒叔叔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如此之大?每次态度的变化具体是因为什么?这样的变化可信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小说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小说情节上的特色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设置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促进理解小说的写作特色,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让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是针对课文疑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并以此设置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接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二、注重引导,收放自如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意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教师要抓住讨论的契机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汲取上,教育学生对别人的评价应客观,不盲从,更不能固执。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在讨论中,尽量要求学生做到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自己能说的自己说,自己能想的自己想。要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大胆地放手。
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不光做一个倾听者,还要做一个引导者。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观点举一个事例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适当质疑,“你讲的内容与刚才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三、合理安排,高效讨论
教师要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四、总结评价,深化提高
当讨论进行到尾声时,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加以总结。强调统一的意见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假如一次讨论还没有结论,意见还不一致,可以在课后再讨论或下一次继续。教师还要对讨论的本身给予评价。评价要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对小组成员个体的参与积极性、独立性、参与度也可以评价,这样可以在组内形成榜样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消除“搭便车”的现象。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总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慎选论题,突出价值
明确讨论的问题,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又激发不起学生讨论激情。因而,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老师可设计问题:我们一家对于勒叔叔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如此之大?每次态度的变化具体是因为什么?这样的变化可信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小说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小说情节上的特色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设置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促进理解小说的写作特色,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让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是针对课文疑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并以此设置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接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二、注重引导,收放自如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意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教师要抓住讨论的契机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汲取上,教育学生对别人的评价应客观,不盲从,更不能固执。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在讨论中,尽量要求学生做到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自己能说的自己说,自己能想的自己想。要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大胆地放手。
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不光做一个倾听者,还要做一个引导者。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观点举一个事例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适当质疑,“你讲的内容与刚才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三、合理安排,高效讨论
教师要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四、总结评价,深化提高
当讨论进行到尾声时,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加以总结。强调统一的意见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假如一次讨论还没有结论,意见还不一致,可以在课后再讨论或下一次继续。教师还要对讨论的本身给予评价。评价要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对小组成员个体的参与积极性、独立性、参与度也可以评价,这样可以在组内形成榜样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消除“搭便车”的现象。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总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