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你的名字是尴尬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yue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置对真正的藏家来说不是问题
   郭晓彦,本次展览策展人,
   民生现代美术馆首席运营官
  FAMOUS:普通观众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装置?
  郭晓彦:作品创作的时候是介入现实的,但创作出来之后,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是抽象的,比较艰涩的,这个现实是被艺术家消化过的。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被这种现实再重新制造出来,可能你会觉得这比现实更真实。
  FAMOUS:这样的大型装置可能只适合美术馆的体量,普通人可能根本无法收藏?
  郭晓彦:装置确实需要更大的空间,但这个对真正的藏家来说,不是问题。绘画最容易收藏,家里也可以挂,如果想要做真正的藏家,就会考虑自己的收藏序列问题。
  FAMOUS:现在一面是艺术品市场很繁盛,普通人可能心中都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名字,而装置艺术却显得相当曲高和寡,您怎么看待?
  郭晓彦:我就是觉得,他们能坚持这样做,还是非常需要勇气的。艺术家本身是独立的,应该听从自己的想法,很多艺术家还是坚持最适合自己的媒介。
  
  我喜欢无产阶级,不靠金钱支撑
   艺术家刘韡
  FAMOUS:可以透露这件作品大概的成本吗?
  刘韡: 20万左右,这个作品展览了三次,之前两次分别是在上海双年展和民生美术馆举办的个展,那两次的成本各为30万,所以这个作品做下来一共花了100万。大部分都是人工费。
  FAMOUS:这还是挺高的。
  刘韡:以前我的个展都很大,每次大概花费20万成本就够了,我都是用最简单的材料,最简单的方式。做作品也是这样,有些时候,你没有时间去把它做复杂,没有时间把它修饰得更精致。如果一个艺术家需要靠材质的精致程度来解决问题的话,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这是在回避问题。所以我一般都是最简单的材料,怎么做都行。因为我的逻辑在。我始终希望精神大于物质。
  FAMOUS:现在很多艺术家,包括英国的达明·赫斯特,做作品都要花太多钱了,你觉得当代艺术,尤其是装置作品,需要花的多钱吗?
  刘韡:其实不需要,这个是因为花的时间太长了,运输、人工什么的,当代艺术其实不需要花很多钱,我的东西所用的材料都很便宜。我不喜欢用贵重的东西来做作品,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我喜欢无产阶级,有一点这样的克制,我不想把东西做成专门给富人来消费的。
  FAMOUS:那您对于现在这个趋势的看法呢?上百万或者几百万的材质才可以做成一个震撼的装置,你对这种状况的看法呢?很多艺术家似乎都是用金钱在支撑自己的作品。
  刘韡:他们有特殊的阶段和方式,但是现在对我来说,我是不会接受这个的。无论你做什么,都绕不过资本去,你说你想逃离它,不可能,不现实。但还是要让你的精神更强大,不至于被它压倒。
  
  这是一个很不完美的机制
   鲍栋,策展人,批评家
  FAMOUS:为什么在国内艺术品市场这么热的情况下,装置的接受程度却这么低?这样相对艰涩的作品,是否只能选择美术馆来展览?
  鲍栋:这也不能怪任何人,目前国内的收藏装置没有任何官方政策来扶持,收藏画起码还能保值,能卖掉,画的收藏成本要便宜得多了,不需要多大空间,而且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刘韡的这件还好,但是很多装置可能很容易损坏,技术性的含量也高,很难符合中国人的收藏观念,对艺术家来说,只有和美术馆合作才有可能展出。
  FAMOUS:如果既没有市场反应,又不能被人理解,为什么还有很多艺术家却愿意出钱出力,把它作为学术的地标?
  鲍栋:这是一个适应中国现状的尴尬的局面,或者说是折中的策略。按道理说,做装置的应该有自己的市场,收藏家,关注你的媒体,自己的研究者,这样就很好。但是在国内,这些都没有,就好像几个零件不搭,你非要把它拧在一起。这是一个很不完美的机制,但中国的装置正是在这个方式下生产出来的。
  
其他文献
今年,被众多知识分子和书迷们收藏的“私房书”《读库》系列走到了第六年,凭借一己之力运作《读库》的文化界名人老六说,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出版“云模式”。读库,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梦想,而是关乎趣味、关乎理想、关乎美好阅读的名词。    独裁与云模式  李多钰:你做《读库》和郭德纲相声为人所知几乎在一个时间段。你是如何想到并且做到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做《读库》的?就像郭德纲他一个人说相声就可养活自己。  张立宪:
期刊
“事情总是这样,开始你们恩爱无比,  几个月或者一年以后你想的只是让眼前这个混蛋赶紧消失。  我可不想像他们一样。”  全世界俱乐部的DJ们都应感谢一个叫吉米·萨维尔(Jimmy Saville)的英国人。  1943年,战争还没有结束。然而阴云笼罩下的人们并没有放弃任何寻欢作乐的机会。在英格兰西约克夏郡的小城市奥特雷,有个年轻的音乐迷想出了一个挣钱的好点子—租一间空房子举办收费舞会。所有用到的黑
期刊
新剧《伊凡诺夫》的排练现场,75岁的林兆华绝不如“大导”这个名号来得特殊,他抽着烟、吃着零食,在排练厅里晃来晃去,和80后演员插科打诨,叫濮存昕“濮哥”但他总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叫停,提出最关键的建议。  他说,这是直觉。这些年来,他也一直依靠这种直觉自由地过着一种只有戏剧的生活。对于一个热爱戏剧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无比的幸运,不考虑票房、不考虑评论、只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就这么做了一辈子。当
期刊
飞机即将降落在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这让人有一丝恍惚,怀疑自己是否在一场梦中:因为眼前的景色像极了一幅油画—碧蓝的大海上,几十艘大大小小的船只朝不同的方向前行,劈开白色的水浪,反射着午后金黄色的阳光。一切好像定格了,连飞机也好像悬在空中,凝固在那个美丽的瞬间一样。是错觉。海面太过风平浪静,飞机离地面尚有几千英尺,一切便看来如此。然而这对于釜山的第一印象却是对的,那是一个闲适的海边城市,它安静,它阳
期刊
每个男人都曾有一个当英雄的梦,或者你的老公要不就是男朋友也曾妄想着穿上紧身衣戴上头盔去维护世界和平。尽管时过境迁,一部《复仇者联盟》也正让我们的高科技大侠梦开始复苏。是要像超人一样上天入地,还是像蝙蝠侠那样做个不务正业摸黑抓坏人的另类富二代?为了解决你的疑问,我们拉来了饰演超级英雄的明星、电影导演还有漫画和DIY达人们,他们会告诉你,很多时候,英雄就在身边。  英雄不问出处  4月11日,北美观众
期刊
在接近一个多月的走访和观察中,调查的同行们或许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离现实真相越近,就离舞台上的赵本山越远。当我们试图请央视的一位资深评论员,就赵本山与春晚,与央视,彼此成全的关系来发表看法时,他推了:“赵和我们央视关系特好,这边没人愿意出来谈他。”  稍微上点岁数的观众,不会忘记赵本山1982年的第一个出镜小品《摔三弦》,正是因为那部戏而“一摔成名”,考入铁岭县剧团,接着便是那段在1987年著名的
期刊
双脚扎在泥土里的赵本山开始了拔足狂奔。  俨然已有一个娱乐帝国的他,依然在开疆扩土,横扫中国。不久前,投资6亿,泰山脚下,又一个刘老根大舞台扎根。  有象征意义的地段对赵本山始终有着别样的吸引力,比如沈阳故宫,比如北京前门,比如曾经天子朝拜的泰山。  这不仅仅是承认,还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财富,当然,更是赵本山身份和资源的象征。  他会津津乐道于海南博鳌论坛的演出,那是一个世界级的舞台,也常常提起台湾
期刊
20年,从一个走街串巷、食不果腹的民间艺人,到名闻天下的演员,再到如今描画出庞大的演艺商业版图,赵本山着实不易。明星、后备人才、全国连锁剧院、电视剧,乃至到广告、衍生商品开发、旅游和前文所述的教育、地产,这条商业价值链自此风光无限。  ◎1990年  赵本山开始迅速在全中国走红。但他的商业远见和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1993年  赵本山注册成立“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公司虽然被冠以 “艺术开
期刊
因《盗墓笔记》系列小说而名利双收的南派三叔,眼下有了比吃中药和玩鱼缸更紧迫的事情,那便是打理自己的杂志《超好看》。据说这本以悬念、奇幻、科幻小说为主打类型的连载类刊物,首期即印50万册,而当年郭敬明的《最小说》第一辑卖30万册已经是很热销的数字了。    南派三叔称《超好看》的灵感来自于韩寒,是《独唱团》让他知道,原来杂志可以这么办。看来在郭敬明的商业与韩寒的文艺之间,南派三叔应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期刊
虹影和尹丽川都是那种罂粟花一般的女人—都曾被冠以“美女作家”的称号,但同时备受争议。虹影的小说《K》因为对情色的大胆描写,以“淫秽”为由被法院判为禁书,而尹丽川曾是“下半身”诗歌团体的主力团员,“我裹在超短裙里的下半身从容/我没有穿内衣的上半身也从容”。  当年,她们把自己的大照片印在书的封面上,被一些老派的人讥讽,但现在,这些已不成为一个问题。在时代的浪潮中,她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敏感和尖锐,以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