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思维处,学在精彩中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善于提问,使学生心中充满探究欲望,并且能够有依可循,有桥梁和阶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计问题,问在思维处,让学生学在精彩中。
  一、设计有条理,问出思维广度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重难点都有明确规定,教师要抓住重点内容设问,使学生思维保持条理性和连续性,为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在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模糊点”来设计问题,可以采用对比的问题,或者归谬性问题。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何不同?请列表比较。
  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增强辨析能力。
  在数学思维中,有些是学生不容易注意但影响正确思维的盲点,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学生对“1”这个数字却往往认识模糊,我设计问题:“1”符合质数还是合数的特征?有学生认为, “1”符合质数特征。我继续设计问题:“1”除了它本身还有没有其他的约数?学生通过问题,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挖出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设计有梯度,问出思维层次
  根据现代信息学理论,教学是一项循序渐进的信息进化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把握问题的梯度,不能难度过大,也不能过低。如教学“几倍求和两步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思路,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别设计了从一步到两步的梯度:
  梯度一: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大车运了1500千克,用卡车运的是大车的3倍,一共运来化肥多少千克?
  梯度二: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卡车运了4500千克,是大车的3倍,卡车比大车多运化肥多少千克?
  梯度三: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卡车运了4500千克,是大车的3倍,大车比卡车少运化肥多少千克?
  通过三个梯度的问题设计,提高学生对应用题中条件的辨别能力。
  还可以从思维的发散性着手设计问题。针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面思考,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通过梯度设计,学生在问题中循着思路,一步步既能够巩固旧知,又能发展思维,大大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三、设计有原则,问出思维和学情
  很多学生实际水平存在着差异,这个时候,教师要把握设计原则,根据学生的层次,分为基础问题、综合问题、个性问题。基础问题是为了面向全体,综合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个性问题是针对优等生,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另外,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对成绩偏下的学生,问题设计以基础为主,使其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如教学“圆周长公式”一课时,我设计如下问题:已知圆的直径,周长如何求?已知半径,如何求周长?已知面积,如何求周长?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问题:分数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定义分数概念?关键性字眼有哪些?为什么这样定义?你能举出一般例子吗?它有何作用?
  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消极影响。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设计小问题提问,使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有难度的问题,使其在挫折中逐渐坚强起来;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四、设计有科学,问出教材重点
  小学数学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性和层次性,任何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思想方法,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生动的现实原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讲解和法则的运用,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材的科学性精心设计问题。
  首先要重视对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的问题设计,其次要重视数学法则的问题设计,法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具有指导意义。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我设计问题:计算法则的条件是什么?关键在哪里?你要注意什么?运用这一法则重点要注意什么?
  另外,在对数学例题与习题问题的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水平,重视巩固所学知识,设计要有重点和层次性。如在“求一个数与它几(百)分之几的差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从例题入手,创设问题: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你的思路是什么?有几种解法?哪种方法最好?若改变已知条件,将有什么结果?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需要教师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从拓展学生思维入手,抓住教材,问出学生的思维切入点,这就达到了问题设计的目的。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学生思维是开放的、有差异的,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这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真实性、丰富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而,课堂上的自主尝试、开放探究必然生成比以往教学更多的差错,错误生成不可避免。面对学生的错误生成,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引领,错误生成也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有效。如我执教“直线和射
镜头回放:  下课前十分钟,我布置完课堂作业,全班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开始做了。此刻,我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学生的作业情况,忽然,一名男生指着一道题,低声地问我:“老师,这题怎么理解?”题目如下:把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包装盒平放在桌面上,包装盒与桌面接触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待我看了题目之后,这名男生又问:“这个盒子是不是展开的?”说到这里,我马上知道了这名男生的问题关键所在:他不能
丘成桐:中国学生读书未必有美国学生多    中国的数理化基础教育并不见得比美国好    “现在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学生不爱看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多看点书很重要,什么书都可以看。”目前,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获得者丘成桐在广州谈及中国学生的状况,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学生虽然勤奋,但他们读的书未必有美国学生读的多,美国当然也有差的学生,但美国好的学生
如果把一堂数学优课比做一本好书,那么导入部分便是书的引言,它拟定基调,凸显重点,勾勒框架,渲染情愫。好的课堂导入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搭建学生旧知与新知之间联系的平台。它不一定要花哨,但一定要行之有效;它可以形式多样,让学生或疑惑、或猜想、或怡情,但都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旨归。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着眼于教学实践,以下从两个方面谈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看法。  一、不同的片头,同样的精彩  教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小学数学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它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知识理解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手段。然而就目前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而言,教师经常为完成任务而就题解题,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忽视对知识的整理、建构和内化,忽视习题中蕴涵着的创新成分和开放因素,缺少知识的梳理提炼、方法的提升,缺乏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的意识,因而显得思维内涵的不足。为此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
我在平时听课中,发现当前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技能上,与新课改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必要对具体的数学课堂提问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寻求改进的对策,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集中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选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差生,其意图是好学生能够积极、正确地回答,使教学显得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既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机制的有效组成方式。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将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疑问,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编
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巧妙地进行融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就成为数学教师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课程改革再一次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每学期数学教师有五节在计算机房上数学课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边实践边探索,有了如下的一些收获。    一、网上读一读——拓展视野    新课程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新课程倡导“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学习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