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评价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上的使用安全性,在陕西、福建等十二地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甘蓝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抽滤、盐析、浓缩后,正己烷定容至5 mL,进行气相色谱检测.结果 表明:在0.01~5.00 mg/L范围内,高效氯氰菊酯质量浓度与其响应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为0.9999.在添加水平为0.05、0.5、5 mg/kg时,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添加回收率范围在83%~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6%~9%,方法定量限为0.05 mg
【机 构】
: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评价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上的使用安全性,在陕西、福建等十二地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甘蓝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抽滤、盐析、浓缩后,正己烷定容至5 mL,进行气相色谱检测.结果 表明:在0.01~5.00 mg/L范围内,高效氯氰菊酯质量浓度与其响应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为0.9999.在添加水平为0.05、0.5、5 mg/kg时,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添加回收率范围在83%~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6%~9%,方法定量限为0.05 mg/kg.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在甘蓝上施药浓度为33.75 g/hm2,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d,末次施药后7d时,甘蓝样品中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定量限)~0.28 mg/kg,规范残留试验中值(standard test median residue,STMR)为0.13 mg/kg;末次施药后10d时,甘蓝样品中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定量限)~0.21 mg/kg,STMR为0.07 mg/kg,残留量均低于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5 mg/kg).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山西、浙江、湖南和广西四地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8、2.0、2.7、3.7 d,相关系数在0.967~0.994之间.高效氯氰菊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ational estimated daily intake,NEDI)为0.575 mg,风险商为45.6%,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膳食摄入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其他文献
对分离自雪莲菌的乳酸菌进行益生特性评价.耐酸性和模拟胃肠液耐受性初筛结果表明,20株乳酸菌中有11株乳酸菌在pH 3.0和pH 2.5的培养基中具有耐受性,经过模拟胃肠液培养后有8株乳酸菌的活菌数大于106 CFU/mL;疏水性、自凝聚性、抗氧化能力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KF2-5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RG疏水性较高、抑菌性最强,菌株RG的自凝聚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较强;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菌株KF2-5和R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研发符合我国膳食习惯的热稳定性增稠剂用于改善吞咽障碍食品,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和特定疾病人群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豆腐柴叶是潜在的新型低甲氧基果胶资源,通过倒瓶实验、质构分析和动态流变测试探究了超声水提的豆腐柴叶果胶的凝胶形成条件,以及金属离子、pH值对凝胶质构、流变特性的影响,发现1%的豆腐柴叶果胶添加0.03%以上的Ca2+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水凝胶,其凝胶所需最低果胶浓度和Ca2+浓度均低于橘皮果胶,而硬度和凝胶强度更高.通过调节pH值,可使非凝胶态豆腐柴叶果胶黏度满足吞障食品中“花蜜型
目的:探究桑葚多糖(Mori Fructus polysaccharide,MFP)对镉致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KM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及MFP组,用氯化镉(CdCl2)溶液染毒,分别建立小鼠急性期及慢性期肝损伤模型.观测不同时期小鼠的肝脏指数、血常规指标水平、肝匀浆中谷草转氨酶(aspar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及
为探究冷冻水产品冷链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以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进行7次冻融循环.分析8组样品基本营养成分差异,通过电子舌确定其整体滋味轮廓差异,并分析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呈味无机离子的含量,并结合人工感官评分分析呈味物质的变化.结果 显示,罗非鱼片冻融循环过程中整体滋味轮廓可有效区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鲜甜味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下降,苦味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上升,与感官评分的趋势一致,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在4次冻融后下降显著(P<0.05),对鲜味有辅助作用的Na+含量显著降低.综上,随冻融次数的增
研究不同品种授粉对\'鸭梨\'果实品质和香气成分的影响,探究\'鸭梨\'果实品质性状的花粉直感效应,为授粉品种筛选和\'鸭梨\'果实品质改善提供依据.以30 a生\'鸭梨\'为试材,分别以18个不同品种特性花粉为\'鸭梨\'进行人工授粉,其中以\'雪花梨\'授粉果实为对照,测定果实单果质量、果点直径、果点密度、石细胞团含量、可溶性固形物、糖酸组分含量及香气组分相对含量等品质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的授粉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不同品种授粉对\
为明确大鲵肉腥味成分以及对其进行有效脱腥,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大鲵不同可食部位(头、背、腹、尾、爪和肝)挥发性气味物质差异.结果 表明,GC-IMS技术可以对大鲵不同部位气味物质实现较好分离.大鲵不同部位共鉴定34种挥发性气味物质,包括酯类9种、酮类9种、醛类6种、醇类7种、酸类2种、吡嗪类1种.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鲵不同部位挥发性气味成分GC-IMS呈现出一定差异,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63%
为探究二次接种时间对腊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以分离自传统陇西腊肉中的优势菌株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为前发酵剂(第0天添加),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复配剂为后发酵剂,分别在发酵前期(第6天)、发酵中期(第10天)和发酵后期(第14天)接种制作腊肉,同时以自然发酵为对照.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
为查明海拔与茶叶中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关系,分析不同海拔(400~1102 m)烘青绿茶中茶多酚等主要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以及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查明不同海拔高度烘青绿茶中的关键差异性化合物,解析其与茶叶海拔高度的具体关联.结果 表明,游离氨基酸总量在不同海拔烘青绿茶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高海拔烘青绿茶中的茶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丝氨酸和精氨酸等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烘青绿茶.在不同海拔烘青绿茶中共鉴定出298种香气成分,包括醛类、醇类、烯烃类、烷烃类、酮类
目的:采用体外和体内法研究裙带菜多糖(Undaria pinnatifida polysaccharide,PUP)降血脂功能.方法:模拟人体胃肠环境,体外法测定PUP对牛磺胆酸盐的结合能力及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以此来评价其体外降血脂功能;通过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利用PUP灌胃干预,比较PUP低、高剂量组与高脂血症组的小鼠体质量、血清血脂四项含量、血清抗氧化指标、血清肝标记酶的活力、肝脏组织固定切片等指标.结果:体外模拟降血脂实验结果表明,10 mg/mL PUP对牛磺胆
研究不同生长期红油香椿中主要活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采集4-10月的红油香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叶中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总生物碱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联用技术分析红油香椿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变化,并结合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生长期香椿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