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合浦六万大山南麓,离小江镇三十余里,连绵的丘陵长满红椎白椎,夹杂着火力楠及马尾松等,漫山遍野,直到天际。有山蜿蜒数里,如巨狮匍匐于苍翠林海上。在狮山怀抱里,东西北顺山坡十几座瓷窑,有一座正冒青烟,几座刚熄火封窑,多数去年冬天烧完窑,周围大堆大堆瓷器正陆续外卖。狮山蜷伏守护的中央是林家小村,村子朝南,七八户人家。村前清溪曲折,隔岸再往南是林家大村。小溪拐七八道弯下滩,哗哗声日夜不停,响彻村野。
这大村、小村最大窑主林照统平日很忙,既烧窑做瓷器,又种田地,还有些山场。今天下午将有客人到访,他赶早从窑场回家,边等边做些零碎事情。日头偏西,刚用铁线箍完一担桶,就有前边大村一帮小孩领客人来到门前。照统接过客人草帽挂在堂屋竹钉上,彼一句唔好意思打扰啦、此一句唔客气啦,然后请客人落座。老婆提一把大瓷壶放在八仙桌上,一套瓷杯刚洗过,还挂着密密的细白水珠。她倒满一杯,请客人饮茶。瓷壶瓷杯光润细腻,雪白晶莹,在老旧的堂屋里,在擦不掉陈年尘垢的八仙桌上,格外抢眼。
来客姓陈,是佛山陶瓷商,去年日本打完广州打佛山,沦陷前举家逃难过来,暂住小江镇上。照统知道他是贵客,不然哪肯花闲工夫在家接待。
陈先生说:“惭愧呀,流落到这个地方,听见你名气,就来打扰了。”
照统说:“唔讲流落不流落的啦,国家遭难,没办法的事。兵荒马乱,逃出来就好。”
一只紅公鸡在叮堂屋地缝里的谷子,一只母鸡“啯”“啯”“啯”带一帮“唧”“唧”“唧”的鸡仔,在吃碎米。照统赶走公鸡,又轻轻“嘘”几声母鸡和鸡仔。
堂屋静下来,照统问:“陈先生也烧窑,做陶瓷?”
陈先生说:“冇啦,窑炸啦,人散啦,毁于一旦,毁于一旦啦!”
照统说:“没办法的事,没办法的事。留得青山在,唔怕冇柴烧。”
话题从战事讲到眼前。陈先生称羡八仙桌上的瓷壶瓷杯,说:“咁白咁细腻,冰清玉润,好高洁,好高雅!”
照统笑眯眯点头,说:“系,系,饮茶,饮茶。”
陈先生说:“这一方宝地,太平、繁荣,好做事、好发财喂。”
照统说:“也不得啦,海路挨日本仔封啦。前两年靠外轮,如今外轮也进不来,土货、瓷器靠私家木帆船偷偷运,运得几多?”
陈先生说:“走广州湾喂。”
照统说:“咁远,五六百里靠人工挑,不划算。”又说:“也不太平啰,我小仔读书,上个月迁来长塘山,廉州中学还有那个合浦一中,总迁来啰,合浦北海咁紧张,小江有几远?能太平几久?”
陈先生说:“我大仔也去长塘山读书的呢。”
照统陪客人到窑上。站在遮挡龙窑的草棚前几丈远,顺着山坡往上看,陈先生口中不说,心里震动。他也是制瓷大户,也闯过南北陶都瓷乡,没见过咁大的龙窑!一般梯窑两三丈,龙窑五六丈,至多不过十丈,而这个窑,长一倍都不止,问照统果然二十五丈!看着向山上延伸的窑床,他不好意思再问,暗暗从头到尾数一下,投柴口不下四五十孔。走进窑门,里边四五尺宽、六七尺高,真的走得马,抬得轿。脚下地面略微倾斜,尾部略略下沉,从头向上望到尾部,远远只见一缕暗光!整个弧形拱顶和长长两壁,粘满厚厚一层烧过的彩釉,晶莹剔透,琳琅满目!
别人家的窑边堆满瓷器。照统的窑每年烧得早,去年海路没封完时,南洋订的几千件运出去了,西贡订货也出去了,还有几千件堆在草房里。
主客到工场,照统的大仔林普、细女林越雪和女婿陆北都在。林普是“祥、照、普、山、河”的普字辈,越雪名字起得讲究,越是越州绿,雪是白瓷,林家烧瓷名气大,越州绿算是一绝。兄妹虽是同父同母所生,却像一个窑里烧出的瓷有黑有白。兄敦实黝黑,说话嗓子粗,除了动手拉坯,还指这派那。妹白白净净,椭圆脸像雪白的鹅蛋,一两根黑发飘在前额格外分明。她不言不语,眼神直勾勾盯着瓷坯,静静描绘,一绺白泥粉粘在手臂上,与白肤浑然一色。描绘时总轻咬下唇,双腮现出浅浅酒窝。陆北在修利,他身子高大,眼睛很深,总爱干咳几声,怎么说也改不了这个坏习惯。还有五六个雇工,或舂白泥滤泥精,或雕刻,或上釉,或晾坯……晾好的干坯林林总总四五千个。
虽才过清明,天气也闷得很,照统和陈先生返回堂屋时,都已汗流浃背。陈先生眼角沁着一颗似汗似泪,说:“开眼界,开眼界!”呷过一口茶,又说:“看你的窑,想起我的窑,可惜了,也是几百年的窑。”
照统说:“等到哪年打完仗,再开建一个,唔怕冇柴烧。”
陈先生说:“可惜了,再建得窑,客户保不住的呢。”
他的陶瓷主要销往小吕宋。他说:“冇制作,冇货供过去,日长月久客户都归别人啦。”又长叹一声,说:“你的制作咁好,要是你的货到得小吕宋,帮我保得住客户,咁就好啦,嗨!”
说话间早已阴云密布,雷声隆隆,要落大雨。照统说:“天要落水,陈先生不要走啦,不要走啦!”大喊:“老婆,媳妇,煮饭喂,我要和陈先生饮番杯喂!”又到后面交代老婆和儿媳妇。
云黑雷闪中,又有一人到来。他姓黎,小名五九,是钦州制陶传人黎师傅的族弟,快四十岁,读过私塾,通些文墨。五九的母外家在林家小村,已绝后,他遵母命每年清明回来拜山。外祖是自己的外祖,坟茔却是林家的坟茔,要拜还得走这几户并不亲的外家,都是远房表哥表弟,允许拜带去拜才得拜。他爱瞎玩闲逛,不做正经营生,一家三口就靠老婆支撑过日子。他这次住在照统隔壁跳岭头的师傅头家,拜完山不急回去,小村、大村这家走那家串,吃口闲饭。这下知道来了佛山客,他过来扯闲天凑热闹。
五九问:“陈先生大地方来,见识龙窑?见识钦廉陶瓷?”陈先生未接话。
五九说:“系喂,钦廉陶瓷,第一好的陶瓷。”
陈先生说:“第一好?”
五九说:“系啦,没有错啦,第一好!桌上的瓷壶你亲眼见,不止这些,照统表哥好多窑宝没拿出来喂!还有我们黎家坭兴陶,在钦州,听过吧?民国四年巴什么金奖,民国四年!” 陈先生猜他指的是巴拿马,说:“第一?那紫……”
五九抢着说:“你讲紫砂?它民国十五年才得奖!”又说,“十九年又参加博览会,我们黎家猪胆瓶得金奖,他们才银奖!”
照统不耐烦,说:“好了好了,留点分寸。得金奖,人人总知啦。人家有几千年陶朱公,如今最著名,销量又大,你的局有几大?”
五九有些尴尬,搬些文墨出来,说:“系,人家系回眸一笑百媚生,我的系养在深闺人未识喂!”他故意让人听不懂。
照统又说:“总你们黎家你们黎家,你有份?你有股?”这下五九干笑,没话了。
黄昏,在雷鸣电闪中,照统的大仔、细女和女婿连走带跑刚进得堂屋,后边就瓢泼大雨,风“呜呜呜”狂啸,雨“唰唰唰”狂扫,瓦檐上、芭蕉树棕榈树叶子上悬着密密的白白的“哗哗哗”的水帘,整个世界都是天河倒泻,这势头,什么时候落得完。
五九刚吟“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照统就打断说:“食饭啦,食饭啦!”照统一家勤俭,平时收工晚,吃饭迟。今天有客,饭做得早,又落大雨,天黑得快,于是老婆就上油灯准备吃饭。
男人都已上桌,却少了照统。他在房间里窸窸窣窣一阵出来,手里拿个绿瓷灯盏,边装水火油边说:“换一只,用窑宝,用窑宝!”
陈先生过来看,问:“这就系越州绿?”
照统说:“系,系窑宝,灯油十天半月不干,点着灯芯亮几倍。”
八仙桌坐五个男人,照统坐上方,大仔和陈先生一左一右,女婿和五九坐下方。照统和陈先生饮东园酒,五九也饮,大仔和女婿让过客人后只顾吃饭。
桌上一盘炒花生,新蒸了一尾浔江鱼,清明做的清蒸豆腐丸、豆蓉糯米饭都还好,今晚赶紧吃,再留会馊。
门外风雨交加,屋瓦被雨打得噼噼啪啪响,仿佛整个世界只留这瓦房下一片安稳空间。照统和陈先生、五九叽叽喳喳,你一杯我一杯,除了说酒说菜就说陶瓷。照统白天还嫌五九说大话没分寸,这时酒暖耳热,他却主动说:“陈先生,我们这地方叫小江,有来历,你知不知?”
陈先生说:“不知喂。”
照统又问:“东西南北,总以地名给陶瓷命名,什么地方的陶,什么地方的瓷。你行得远,你见不见过哪个地方因为陶瓷得名?”
陈先生说:“没见过。”
照统说:“系,小江地方,就因为瓷器得名,先有小江瓷,然后这地方才叫小江,这小河也才叫小江河的呢。”
陈先生“哦”了一声。
照统说:“系啦,冇错啦。”他说得没错。几百年前,这里制瓷蜚声各地,远销南洋,号称小江西瓷。叫多了,叫久了,叫顺嘴顺耳了,就省一个西字,叫小江瓷。海内外都知小江瓷,都以为是小江地方所产,都以为这地方叫小江。其实本地方原叫岭岗铺,顺着众人所称,干脆叫小江镇,原来的马江河也改叫小江河。确实是因瓷得名,因瓷闻名。
说完小江瓷,又议论起佛山陶瓷。陈先生说自己的龙窑和作坊,说自己的制作,说南洋销路,说小吕宋几家固定客户,还详详细细有板有眼说客户的姓名商号地址,就怕别人不相信似的。只是这下子断货已经半年,不知客户是否已改售别家瓷器,或是已改了行、破了产?
此夜酒酣梦甜。照统在安稳的睡梦中几次被风声雨声雷声震醒。鸡叫三道,他起床点燃马灯,去看后廊檐阴沟,沟水快齐后门槛,眼看要漫进房子里来。他招呼大仔和女婿,逐一撬开阴沟上的石板,沟水畅流开去。
二
天蒙亮时风息雨停,东方浓云乌中泛白,山头雾带纹丝不动,整个山区经过风吹雨打变得格外沉寂。房前屋后,大张大张竹叶上水珠无声滑落,满园芭蕉树顶卷叶绿芯一夜间冲天冒出三四尺高,篱笆墙上密不透风的首乌藤被风雨打歪后又抬起头长出青青嫩杪。尽是青翠凝绿,只差几朵红花白花才能把它点破。
陈先生在大门口呼吸清气。照统老婆端一盆水到堂屋,喊:“陈先生,洗面喂。”
照统冲着大仔老婆喊:“媳妇,给陈先生拿牙刷牙粉喂!”
家里那把牙刷,常放在廚房窗台墙眼里,几次客人来曾经用过。大仔老婆以前没在意,分不太清牙刷鞋刷,这阵子厨房窗台光线还暗,她拿到一把粗大的棕毛鞋刷,倒上牙粉送来。照统急得直瞪眼,对陈先生说:“对不住,山里人不识得牙刷。”
七八户人家起得都早,有的去井眼挑水,有的清扫津湿的地面,有的把湿柴搂回去准备烧火。
这个自言自语,说:“鬼天!”
那个似打招呼非打招呼,说: “你看,落了一夜!”还有的抱怨,说今年风来得咁早!
隔壁师傅头去茅厕经过照统家门口,正遇上照统,说:“昨夜饮什么酒?饮咁多,咁迟,五九返我家,落汤鸡样。”
正说着,有个人从村外过来。他叫林木,是大村的,雇在一家窑上当管火师傅,那座正冒烟的窑就是他管火,所以咁早就来。他裤脚挽得老高,大声说:“上游桥坏了!坏了!冲走了!我从下游桥过来!”
照统惊愕:“啊?”
师傅头也“啊”了一声。
林木走后,小村七八户人家都知道桥坏的消息,井眼上、巷子里有人窃窃私语,看见照统送客走过,都不言语。
照统和陈先生绕道往下游桥过溪。上游桥近,是大木桥,桥两头十几丈远都是青石铺路。下游桥远,是小石桥、田基路。两人打赤脚,一路泥泞。桥头临别,陈先生直说多谢,照统希望陈先生合适时候写信给小吕宋客户介绍自己的瓷器,当然也不急,眼下海路受阻,货物出去也难。
送客回来,照统坐在八仙桌旁不说话。
老婆问:“这窑宝收起来,还是留用?”他没听见。
大仔说:“老爸,我去窑场。”他还是没听见。
其实,不仅老婆、大仔,全家人都猜到他有什么心事。照统发呆,老婆和大仔装着没事,细女无语,女婿陆北脸色不太好,太阳穴上的小筋细跳,深陷的眼睛一眨一眨的。
原来,这地方几百年前祖宗开基烧瓷时,人算不如天算,不是失火就是塌窑,还有山洪暴发顺坡灌进窑里,更有采泥时山体塌方险些出人命。请来风水师,讲是狮形山闹的,建窑烧瓷,惊动狮子,狮子一抖动,毁窑事小,人命事大。祖宗依照解法在村前小溪架两座桥,而且必须是一座石桥、一座木桥,像两条阴阳链锁住狮子,狮形山坡上的瓷窑从此红红火火烧起来。 后来,过了几多代,不知是康熙还是乾隆时候,又出事。那年涨大水冲坏木桥,大家以为修好了就可以平安无事。但是有两兄弟,以往和和睦睦同做瓷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自从那次大水毁桥后,没多久兄弟反目算细账,小弟疑心大哥存私房钱,大哥疑心小弟偷藏窑宝,不炼泥不拉坯了,族人劝不管用,就让他们把晾好的坯烧好,不要糟蹋。辛辛苦苦装满窑,火膛填完柴,大哥又钻进窑里,可能担心哪几个坯没放稳想挪动挪动,谁知小弟鬼使神差在龙头点起火,熏死了大哥。这次又有先生讲,阴阳链断一根也不得,狮子就要作怪。断一根链,凡是烧窑的人家有弟兄,要赶快分家析产另立门户,才避得灾。阴阳链在小村的前途上,在大村后头,只应验小村,不应验大村。这世代传说的旧事,族人总知道,而且言之凿凿,说山南边乱石林那个小荒堆就是那位大哥的坟。
到处水汪汪的,隔壁师傅头不出门做事,在家抽水烟筒聊天。他告诉黎五九两座桥阴阳链的事,事不关己地说:“满山十几座窑,多是大村的,不关人家的事。”又说:“小村就三家烧窑,照统的最大。这下桥冲走了,看照统怎的分家。”
五九问:“不是三家吗?那两家呢?”
师傅头说:“一家是独龙,跟哪个分?另一家兄弟征兵去了,打日本炮火连天,你喊他回来分家?”
五九说:“照统表哥的小仔还读书,就分家?”
师傅头说:“不是大仔跟小仔分,是跟女婿分。照统滑头,机会难得,肯定把陆北分出去!”
陆北讲来话长。他爷爷当黑旗军打过番鬼,解散后在边境谋生。甲午年黑旗军重组,他去过台湾。打败后返来又到芒街营生,成家并生下独仔陆忠。民国四年,芒街制瓷兴盛,小江烧瓷匠人赴芒街不下百十人,照统当时二十几岁,到芒街认识了陆忠,依靠他立足,共同烧窑做瓷,结拜兄弟。恰巧越督德古来视察,见小江瓷精美,大加赞许,执笔为三件瓷器签字品题,其中就有他们烧制的花鸟瓶。人总想出名,这下出名了,轰动了,却引来两边的劫匪,陆忠老婆被打死,留下独仔才半岁,陆忠也被打伤,便带幼仔回老家北海避居,照统也回林家小村操持旧业。过几年,照统瓷窑缺少人手,邀陆忠过来搭伙干。陆忠把幼仔带来,早夜跟在身边,因祖籍北海,就给他起名叫陆北。照统陆忠患难之交,金兰情深,加上陆忠管火有一绝,照统求他长住,并约下儿女婚姻……
五九午饭后去照统家,总是同样远近的亲戚,也向他说一声明天回钦州。照统家还没吃饭,回南天气,厨房火烟不往外飘,又是湿柴火,满房子烟气呛人。
照统说:“你五九表叔读过书,懂道理知国法,又是大地方来,帮断一下。若请大小村同族的,同族帮同族,怕断得不公。”
陆北说:“自己家的事,有什么好断,有什么公不公。家丑不外扬的呢。”
照统从房间里拿出两件瓷器,一件白梅瓶,像玉细腻,像羊脂滑润。另一件小茶壶是越州绿,底色雪白,花色像翡翠一样绿,说:“这两个瓶你拿去,分家后做点投本,做点小生意。”
陆北干咳几声,说:“我不要。”
照统说:“窑和田地山场是林家祖业,给不了你。给你的,这不要那不要,不知道的还以为苛刻你。”
陆北说:“我有手脚,会烧,可以挣。”
照统说:“会烧,去哪里烧?”
陆北说:“跑山窑。”
照统说:“跑山窑,年纪轻轻跑山窑,到处帮人砌帮人烧帮人管火,吃百家饭,故意丢我脸面,故意不给越雪过安稳日子!”
越雪不说话,紧咬下唇,双腮酒窝陷得很深。
五九说:“有手艺,烧窑可以,跑山窑就不要讲了。”
陆北的祖辈父辈都敢闯,轮到自己,二十几岁还在狮形山上摸摸爬爬。现在他一方面怨忿岳父,自己父子两代辛苦几十年,到头来仅凭个古怪由头叫走就走。另一方面又巴不得,早就不想寄在篱下,恨不得快点出去。他心事重重没有主见,就说:“我去钦州,大地方,总可以做点什么。”
五九说:“去钦州?好喂!会烧就烧坭兴,那局大呢。”
照统说不出什么意见,只说:“先讲到这里,等拉完坯,秋天就分家。”
陆北说:“讲分就分,赶快分,免得出什么崩窑的事怪我。明天我跟表叔一起去!”
照统突然举起水烟筒,高声训斥:“讲什么?出什么事?臭嘴!丢……”
照统老婆直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照统脸色缓下来,说:“去就去,你一个去,等有了办法定得下来再接越雪去。”又回头冲老婆说:“包綠豆粽,多包几斤米,带路上吃。”
晚上,越雪和陆北吹灯后久久未睡。她起先不理陆北,埋怨他不顺着老爸。后来又可怜他早受孤寒,如今有手艺有本事出去试试也好。陆北长长一阵干咳,她更加心痛,怕他睡不好影响明天行程,这才理他,依了他。陆北和五九约好天不亮就起床赶路,越雪甜蜜过后正甜睡,陆北没惊动她就悄悄出门。第二早,越雪在房间里大哭,白天描画,几阵子眼泪簌簌滴在瓷坯上。
三
陆北、五九搭乘小货船顺小江河直下,一路水涨船高,过大马口进南流江,在县城北边石湾村住下,第二早月残星沉,启程沿旱路赶往钦州。前夜暴风雨在这一带更大更猛,途中到处有断落的树枝。架设没多久的电话线被掀翻,电线杆连泥撬起。大片大片香蕉树被吹断腰,折弯处连着厚厚的皮。农田里大水已退,禾苗依然东倒西歪。有一家的大水牯挨雷劈,今天才从山里寻找到,剥皮开膛剐好挑回村,家中老太对着孤零零的牛头,盯着牛头上一双鼓鼓的眼睛,大哭:“牛啊牛啊,我仔我孙食饭靠你啊!老天你干脆劈死我啊!”
零乱的山川依然竹繁木茂。由东往西,越近钦州竹子越多,丹竹、黄竹、甜竹、船篙竹不一而足。特别是田畴间村舍旁江河畔,到处是青幽幽五六丈高的簕竹。丛丛簕竹密不透风,长满稠密锐利的硬刺。刺丛中高高蹿出竹笋,下段成竹上段还未落箨,往上钻比老竹子还高。丹竹取篾,甜竹吃笋,黄竹和船篙竹用材,而这簕竹却是割笋做酸。 四
施老头赶黄牛车往钦江中渡口,正到牌坊下,忽然响起汽笛声。钦县从去年就有防空情报所和防护团,附城和各个圩镇都有防空监视所,日夜轮班,一旦敌机入境,立即摇电话报告上级,通报邻县,并向民众发警报,高级别鸣汽笛,低级别敲钟声,晚上也用灯笼。还有令,闻警报必须进防空设施,不得穿红白衣服,敌机临空时禁灯火、禁通行。现在笛声犀利,他赶紧长长地“哗——”一声,老黄牛停住。他举头张望,日本飞机说来就来,赶快躲到车底下。
炸弹在钦江里激起两束白水柱,庆幸渡船停在岸边,没炸着,江中不及靠岸的运盐小船也没炸着。警报解除,老头赶牛车上渡,船与江岸对接处缝隙很大,木头车轮“哐哐”颠簸,三四个酸笋坛碰得当当响,坛子结实没有碰裂碰碎的,只有一只坛盖震掀开,酸水溅出,满船飘香。往常酸笋捞给客户,酸水也舀些,坛坛罐罐拉回去,还顺便带些别的东西。今天送完酸笋,空坛子寄放在一家米粉店,他要赶车去拉城砖,施贝和陆北正在小江开壕,等着用砖砌龙窑。
施老头装砖,时不时抬头看还剩半截高的城墙和几座剩余的孤零零的堞台,说:“可惜了,可惜了,千百年的城墙讲拆就拆,后人不得看了。”
另一个拉砖的说:“有什么办法!丢他妈日本仔,咁大的中国就要全占了,还讲小小个城墙!”
施老头自言自语说:“小小个城墙?三丈高,四里长,小小个城墙?”
古城墙长四里半,高三丈,厚二丈,老百姓平时哪懂得?上个月县长出告示,说日本飞机轰炸频繁,为免于暴露目标,为便于疏散民众,也为利于一旦被敌人占领后将来反攻,征集民夫拆城墙,施老头被征集来,大伙一说,才懂得城墙几长几高。县长还鼓励民众各取所需,把拆下来的物料搬走,以利交通。
施老头三天往返二十几趟,只取青砖,砌窑耐火。
施贝和陆北在小江封存白泥的草房旁边,沿着缓坡开壕,然后砌窑。龙窑四丈长,五尺高,龙头火膛最矮处也有三尺高,每侧除了窑门还有六个投柴口。一色城砖砌成,厚厚的窑壁,弧形拱顶,里边说话有嗡嗡的回音。
旁边有个李家龙窑,窑主过来关心地说:“你的窑地面不对,坡要大,才吸风,火势才猛!”
陆北说:“多谢喂,我烧二十年瓷,坡不要太陡的呢,靠近前边火膛这段陡些,好吸风好燃烧。后段要平些的呢,不让火过得太快的呢,好保温的呢。”
李窑主说:“不对,你讲的系烧瓷,烧坭兴不一样的呢。”
施贝说:“多谢多谢。”他和陆北费九牛二虎之力把窑里地面重新挖一遍铺一遍,坡度陡了许多。
乱世年成谋生难,随便出点价就有人来帮工。加上海路被封,货物出不去,经销坭兴的老板以往天天来要货,如今十天半月也不来。烧窑的少了,有工匠没事干,偏有这施家开新窑,几个懂手艺的来找事做。
白泥就在窑边,紫泥用牛车从西岸一车车拉来。陆北管总,七八个人高举铁镐,“嘭”“嘭”“嘭”把西泥拍碎,东泥五成半,西泥四成半,混合后兑水再用大磨子磨成泥浆。下一拨人把泥浆抬走,用粗筛细筛连筛两道,把细嫩的泥浆放到池中,沉淀后舀掉面上的清水,把剩下的稠泥浆一桶桶滤干做成一道道粗泥条又交给下一拨人。下一拨人最有手艺,他们开始炼泥,把泥条反反复复揉,揉得没有一丝夹心,没有一点点气泡,然后又搬进昏暗潮湿的草房,四周密封,等十五天后拉坯。几拨人每天不停,把揉好的泥料搬进草房按顺序陈放。
施家老头为大伙做饭,开始时在家里做好用牛车拉来,过几天干脆在缓坡上离窑几丈远又搭了草房,架起灶,把米、红薯、玉米、芋头、酸笋带过来。连续几天酸笋炒饭,大家缺少油水,肚子咕咕响,施贝的白脸皮更白了。
陸北说:“阿叔,酸笋炒饭越吃越香,饭量越吃越大,哦。”
老头说:“没有别的好饭菜,酸笋炒饭还吃得起。”他改煮苦麻菜,大家连吃几天嘴里又流苦水。老头还砍来大丛大丛黄竹笋,切片漂两天后,用辣椒炒,炒干、炒熟后再淋生油,既辣又香。偶尔得几个小鱼煎好一起炒,改善一餐半餐。
施老头送酸笋回来,到窑边对陆北和施贝说:“在中山路遇着黎五九,他叫你们去烟斗巷,下午去。”
陆北问:“什么事?”
老头说:“没讲。”
施贝问:“烟斗巷哪里?”
老头说:“也没讲,大概黎家店。”
多数烧坭兴的有窑有店,店面集中在烟斗巷,这纯粹是坭兴一条街。黎家店是黎家弟兄的,五九是远房,没有份。今天黎家掌柜招呼,五九到店里来。
伙计说:“掌柜刚出去。他讲这些东西要你抄下来。”
五九问:“什么东西?”
伙计拿一张黄纸,说:“就是这个,前几年得金奖,吃墨水的人开诗会写的,掌柜讲你抄好留下来。”
五九说:“如今怎的想起这事?”
伙计说:“嗨!他讲时局乱,早整理早好,黎家的名声,不给淡忘了呢。”又说:“原来两张纸,写得满满的,丢失了一张纸,你想想补上。”
五九说:“啊?抄可以,丢失的纸上有什么诗,我怎知?”
伙计说:“试试喂!”
黄纸上有四首诗。第一首“谁谓吴陶胜越陶,三奇美质正堪褒。宜兴拟号都嫌混,宁越标名足自豪。磨刮镜光辉月影,变更窑采涌云涛。一经物色风尘外,声价从今十倍高。”五九用小楷在熟宣纸上誊写完,正要写第二首,陆北和施贝来到。
五九说:“这就是我们黎家店。黎家的坭兴,烧得第一好,生意也最大的呢。”
他接着誊写第二首“采得新泥捣作膏,别裁巧样客争褒。描摹双绝名人笔,镌刻单锋大将刀。变采偶因烧炼久,刮光须耐琢磨劳。几经手续方成器,价比……”
五九招呼伙计过来,说:“这句烂了,只剩两个字,缺五个字。”
伙计说:“补上喂!”
五九说:“嗨,有理讲不清,我怎知人家肚子里想什么写什么,你叫我怎补?” 伙计说:“我丢,黎家好不容易出你个读书的,又系半桶水。那年开诗会,人家写咁多都写得,如今缺几个字都补不得?”
陆北和施贝在黎家店看陶,清一色的古铜褐色,窑变产生的墨绿、紫红、铁青、火焰、彩霞,两人看得目不转睛。特别是施贝,黑眼珠射出的亮光盯在古铜褐色上,眼珠和陶器都熠熠生辉。五九补不成诗,很没趣地领陆北施贝离开,在烟斗巷又看了五六家坭兴店。巷口一家卖日用陶,各种缸钵瓮罐壶,价格从半毫一毫到三四毫子。
陆北说:“你亏了喂。”
施贝问:“亏什么?”
陆北说:“烧缸做酸笋,咁便宜的缸,你烧什么?如今的投本买几多缸都买得来啦。”
施贝说:“不这样讲的呢,酸笋要做,坭兴也烧,天老爷开眼还烧出几多窑宝呢。”
陆北说:“那你到底系烧缸还是烧窑宝?”
施贝说:“做酸系旧业,烧窑宝系新业。就像老妈和老婆,总要的呢。”
天气闷热,三人沿五马路、四马路直到一马路,随着密密的人流在方方正正的棋盘里穿行。才进中山路便落起大雨,雨鞭零乱地抽打在长长的洋灰路上,行人在长长的不间断的骑楼下来往穿梭。路上商行、会馆、烟庄、戏楼、饭店,栉比鳞次,极尽兴隆。陆北从林家小村出来,没到过大地方,没见过这样繁华。特别是看见一帮帮女的,穿旗袍露出长臂大腿,屁股一滚一滚的,真感觉见了世面。
乱走乱逛到大南路,五九说看电影。到如今,钦县有电影四年多了,乡下人几曾看过?施贝不好意思驳五九面子,也因为电影叫《实业大王》,想看看实业大王是什么样。他出钱,每人一毫半进去。电影里的人仔像真人样,就是没有声音,全靠上边的字作解释。陆北在林家小村读过两年书,记忆最好,识字不少,施贝也识些字。五九本有点好为人师,以为自己识字多,看得懂,不停地讲解。一下说:“这个系古玉章,犯法逃跑,这个常道昌,救他。”来不及歇口气,又说:“这个年轻仔任铁峰,这个系他的相好,白华。”一直讲到最后,原来的逃犯古玉章变成了实业大王,反过来又救了常道昌的女儿白华。
晚饭时,施老头不停抱怨:“我的细仔,你看什么电影?乡下人勤勤俭俭过日子,花钱看那种东西,讲出去就不好意思!还看什么大王?清朝皇帝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大王?”
施贝边听边笑说:“好了好了,你知什么,不讲了!”
老头说:“不讲了,不讲了,我的细仔!”从篱笆桩上解下牛索,赶车回村。
陆北半玩笑对施贝说:“泥条等咁久,几时才得拉坯,拉完坯还要晾,还要等,几时才烧出卖酸菜的坛坛罐罐?几时才做成实业大王?”
施贝说:“什么实业大王,笑话我。我也发愁,泥条放的时间不够,急不得的呢。”
陆北说:“家用陶一毫二毫,肯定有些窑厂拉好的坯不愿烧,不如花几个钱,买来烧就得,边买边烧边等我们的泥。”
施贝说:“好好个主意。”
五
旁边李家窑,还有两里外的潘家窑,都有好多干坯,放了很久不烧。施贝要买,二家求之不得。
李家一个老雇工管火的,一直闲着,说施贝:“年轻人疯疯癫癫,人家歇火,你要开火?”
李窑主说:“你有大主顾?还是通得南洋?卖得出去?”
施贝说:“新做,不熟行,不熟行!”
李窑主开价,日用坯大的一毫一个,小的一毫三四个,工艺坯一毫、二毫、三四毫不等。施贝说:“没过火烧,没窑变,总系泥,一样价得了,分什么日用的工艺的,讲起来日用大水缸拍坯费力多呢。”
李窑主说:“拍缸的人工几多钱?拉花鸟瓶几多钱?”最后工艺坯讲成一毫半两毫。
施贝从李家、潘家还有几家,总共买来三千多件日常用器和工艺茶具、文具、食具、花瓶、花盆、熏鼎干坯,还有些仿古坯,大花瓶足有六尺高,小茶杯口径不足半寸。投本不够,又向老爸要了三百元,除了付清这些款,还买一万多斤柴火,堆成一堵墙。柴火尽买阴干的松枝,枝上针叶干而不落,连枝带叶烧火才旺。
一边买坯,自己窑上也开始拉坯。陆北领五六个人,每人端来放了半月的泥条,放在转盘上,边踏转轮,边把泥条反反复复抱正又抱顺,顺着旋转,一而再、再而三把泥拔高按压,再拔高再按压。一个个都心平气和,眼睛直勾勾盯着泥条,各用手法,在泥团上端中心抠出一个窝,然后上提,把窝拔高。再把左手放在窝里边,右手放在窝外,里外对挤对拉,一时向上边升高,忽然又向外边扩展,泥窝变薄,坯体成形,从头到尾分秒不停,一气呵成,最后在坯体底部用细线轻轻割下来。每人每天最少拉二十件,快的二十七八件,十天下来又有千多件。大家边晾边修,在阴凉的草棚内,只有轻轻的转盘声,人人默不作声,却都满头大汗。
钦江岸边买鱼便宜,渔人不用上岸,你想买鱼只喊几声,他把船篙往清波里撑几下就到江边,不用秤,论个头大小。今天下午施贝用一筒米换五尾脚板大的金黄鲤鱼,老头先用花生油煎,再用酸笋煮,放了一大捧半青初红的辣椒。大伙吃得香,有两个边吃边哈舌头。
正吃饭,黑夜中只有那盏桐油灯发出豆大亮光。忽有一人挑籮筐,后面跟着老婆背个大布袋,还有两个小孩,都站在草棚门口。
男人说:“行个方便,借灶煮餐饭,得不得?”
一个姓陈的拉坯工指向李家窑方向,说:“靠路边咁多烧窑的,怎的不问他们借,行到这里边来?”
男人说:“空空的没有人呢,有人也不肯借呢。”
施贝冲陈师傅说:“讲咁多做什么?”又对那男人说:“随便借,随便用。我们快吃完了,不然一起吃。”
那人说:“多谢,我带有米,有酸盐菜。”他生起火,扯起门外柴墙上的松枝就往灶里添。
陈师傅刚要去拦,施贝小声说:“得啦,随他烧,出门在外好难,一万几斤柴火,他烧几多?”
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有人从龙门那边来,问这位男人也是。他说:“前两个月龙门港封了,县长封的,征集好多大船装石头,连船一起沉下,我的船征去,补的钱好少。唉,征就征了,有船也没有用的呢,海都给日本仔封了,不得出海呢。丢他日本仔,肯定打过来的呢,堵个龙门港就拦得住?我无田无地,赶早出来,混混口。”陆北问他到哪去,他说去灵山,那边有亲戚。他们吃完饭又在草棚借住了一晚。 钦县虽然时不时被轰炸,但离海百把里,只要日本人不登陆,一下子还不需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而且人们对轰炸也习惯了,钦江上照样船来船往,城里中山路以及一马路到五马路依旧热闹喧腾。
这天下午艳阳高照,五九从中渡口过船,穿过牌坊,沿着江边去施贝的窑场。他去给陶坯写字,忙几天了才写五六百件。买的日用坯简单,干透了不画不写或随便印个花纹就得。新拉坯那些花瓶、茶具和仿古件,晾得八九成干,要临时写临时画,然后再刻。施贝专门请五九来写,陆北还写信回林家小村,叫越雪来。
五九在江边走,快到窑场时,看见五六个小孩在江里离岸二三丈地方游水,都八九岁。三四个面朝下、背朝天游动,双脚“啪啪啪”打起几尺高白水花。两个踩着半水,胸口以上露出水面,不停摇动,一人高喊:“鸣洲!下来喂!下来喂!”
五九这才发现,江岸边一丛高高芒草斜荫处有个男孩蹲着,胸背挺直,手持棍子在细沙上写写画画。走上前看,丈几见方沙滩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全写着字,全是正正规规柳体,开始几行“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玄秘塔碑铭并序”,接下来几行被几个小孩脱放衣服略有搅动,跟着几行清晰规整“荷如来之菩提,具生灵之耳目”“谒文殊於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於太原,倾都毕会”,正聚精会神写“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沧海无惊浪”。五九大声说:“喲,写得咁好哟!”又疑惑地问:“字帖呢?你照什么写?”
男孩边写边说:“字帖?在肚子里面的呢。”
五九反复看,从头看到尾,说:“咁匀称,咁瘦硬,小小年纪咁有骨力,咁有骨力!”
男孩回过头,瓜子脸白净,大眼睛,文文静静地看着五九。五九刚才听另外几个小孩喊他的名字,便问:“鸣洲?关关雎鸠,关关和鸣?在河之洲?”
男孩稚嫩地说:“系,诗经第一篇呢。”
五九又问家住城里城外,鸣洲说:“在白沙路。”
五九说:“哟,我们只隔一条街呢。”
另外几个小孩都上岸穿衣裳裤子,七嘴八舌。有个说鸣洲的名字是关关雎鸠老公老婆,有个说鸣洲写字在学堂是第一。
五九说:“咁好个字,你写茶壶上,我帮你雕出来。小小年纪,写的字可以传古哦。”
一帮小孩跟随五九到窑场工棚,鸣洲提笔就要写。五九问:“想好,写什么?”
鸣洲说:“写茶壶呀,‘茶壶’两个字我会写的呢。”
五九说:“不直接写茶壶两个字的呢,写和茶壶沾点边的,写竟陵佳韵得啦。”
鸣洲刚才在沙滩蹲写、现在坐写都腰背通直,就连来窑场路上身子也是笔挺笔挺的。五九问他为什么咁样子,总是直直的。
鸣洲说:“我阿爸讲,坐要直,头要正,两臂要宽,两脚要平,才可以写字的呢。” 又说:“人不正字也歪的呢。”
五九“哦”了一声。
五九执刀雕刻鸣洲写的竟陵佳韵,顺着同一方向,先把四个字的点雕完,又把所有的横雕完,然后挪动方向把撇雕好,再挪一挪把竖雕好……五九说:“烧好给你,可能系窑宝哦。”
鸣洲说:“不要。”五九问为什么,他说字不好。
五九说:“写得好,雕也靓,不好?”
第二天清早,满天蒙蒙雨,钦江两岸迷迷茫茫。陆北往柴火墙上抛稻草,施贝在上边接住铺开遮盖松枝。陆北边抛草边咳嗽,没注意牛车来到身后。
施老头笑哈哈说:“你老婆来了,你老婆来了!”
陆北回过神,往牛车上看,真是越雪,轻咬着下唇,雪白鹅蛋脸上现一双浅浅酒窝。她带着大竹帽,帽檐上密密一圈细小水珠,白白的欲滴未滴。
施老头大声说:“昨晚在我家住,今早赶紧来。”
陆北停下手中的事,跑过去紧抓越雪的手,扶她下牛车,说:“几时出来?谁送你?咁快就到。”
越雪说:“出来三天了,头晚在小江河边大姑家住,第二晚住旅店。你讲在牛尾村落脚,昨晚我们就到牛尾村。我对村头的人讲,我老公在钦县小江烧窑,和姓施的烧窑,村头那个人就带到施阿伯家。”又说:“老爸让林木叔送我,他没烧窑看火,闲着,老爸给他毫子。今早我从施阿伯家出来,他返去了。”
陆北问:“走路来?咁苦累。我信上讲,从合浦来有木炭汽车的呢。”
越雪说:“什么汽车?不通车呢,走过来看见公路总挖坏了,桥总炸了。”就在上个月,为阻滞日军,合浦、钦县奉令破路炸桥,每一里路破坏四五处,每处挖五丈长一丈深,挖成“之”字形或“品”字形,仅留三尺宽行人小道,公路交通全中断。
前两天大伙挨着草棚又建了一间,专等越雪来夫妻团聚。一进篱笆门,越雪就说:“我以为你到钦州大地方不要我了。”
陆北指着草棚,说:“你看这地方,大不大?”
以前在林家小村山沟里,人熟脸熟规矩多,夫妻两个除了在自己房间里,外边很少亲近,一个拉坯烧窑,一个文文静静,描描画画,连话也少说。现在漂泊异乡,夫妻凝视,没有其他亲人,天地间只有彼此是依托,是慰藉,是心灵安放的地方。其他人非亲非故,就连讲话口音也有点不同。蒙蒙雨越落越大,满耳朵只有刷刷刷的响声,茅檐垂下密密的水帘,雨雾迷蒙间,陆北关紧篱笆门。没有窗,只从檐口与篱笆墙之间的缝隙中透进几缕不太亮的光,小夫妻在床铺竹席上,死去活来地补偿这段日子的离别之苦,伴随着草棚外风急雨骤。
越雪说了一番家中情况,然后说:“没有想到你咁快就落脚,老爸老妈也高兴。”
陆北说:“没有投本,只好咁样啰。和施贝一起做事没错的呢,他真系好兄弟的呢。落不落脚试试看,以后的事以后再讲喂。”
大半早时,雨后红日,陆北带越雪到工棚。越雪在陶坯上描了雨打芭蕉,又画一幅大荔枝。她在林家小村就爱画这些,芭蕉叶大,家大业大,红荔枝大吉大利。这次雨打芭蕉,叶子上雨滴沉沉欲坠。
六
写好画好雕好晾好,又马不停蹄地连同那些买来不用画、不用刻的干坯全用匣钵装好,大小五六千件装了近两千匣钵,钵底放稻壳灰,防止烧坯与钵底粘连。足足装了一天,然后连夜满窑。陆北在狮形山上就是满窑的好手,施贝和几位雇工往窑门里为他端送匣钵,他从龙窑尾部码起,把匣钵一个一个往上摞,匣钵装着坯体,摞得越高越重越累,他透粗气,又咳起来。他把装小件的匣钵放在底部,高盘宽口的放中间,大件坯体放上层,窑顶火力最大。高高的匣钵柱一层层垒得通直,平平稳稳,柱与柱之间留一寸多宽,旁边匣柱与窑壁间留三五寸距离。陆北满窑最会卡火路,不让火乱跑;又会放火路,让火顺着想好的方向走。窑外火把通明,窑里施贝拿马灯照着,大家忙一通宵。东方发白时,陆北终于出到窑外,拿火砖分两层实砌窑门,砌好先不敷泥。他说:“留缝透气,点火才容易燃的呢。” 早上施老头用酸笋炒昨夜的剩饭,众人各吃了些。大家又困又累,但一想中午吃狗肉,就都有精神。
昨天下午施老头牵来一条白公狗,从本村买的,系在草棚角落木桩上。满完窑吃过炒饭,老头对施贝说:“哪个杀狗,我不敢杀哦,也不懂怎的祭哦。”
施贝说:“咁老个人,连狗也不会杀!”在场的都说不敢杀狗,不懂得祭窑。
施贝说:“喊李叔帮忙得啦。” 旁边那家李窑主烧了好多年窑,早年还跑过山窑,肯定杀过好多狗,祭过好多窑,施贝请他帮忙。昨天到现在,施贝几个装坯满窑,李窑主始终没到窑边打照面,是不是不在窑场,施贝担心找不见他,一去幸好还真在他家工棚。
李窑主说:“杀狗可以,要按规矩的呢。”
施贝问:“李叔,有什么规矩你话我听。”
李窑主说:“狗蛋归我?祭过窑,这头一窑若是有窑宝,任我选?”
施贝笑着说:“可以,总可以!”
李窑主拿小尖刀扎白公狗颈上放血,牵着从龙窑前头起,顺窑周围走一圈。白公狗不汪汪乱叫,四脚颤抖,低着头一路滴血。还差两三丈,狗瘫在地上,瞪大双眼,被拖完一整圈。李窑主手挥砍刀,三五下砍了狗头,迅速埋在龙窑正前边三尺来远。又砍下四爪,两只前爪埋在窑外前头两角处,后爪埋在后头两角处,都是左爪埋在左,右爪埋在右。施贝焚香,在龙头火口处对着龙窑膜拜,然后将烟气腾腾的一大把香插在火口上方预先安置的香钵里。
陈师傅和另外几个人把白公狗拿去,烧水烫毛,稻草烧火熏完,除了肠子不要,其余都弄好,用沙姜酸笋红焖。施贝怕老爸小气,专门交代给李窑主送狗蛋时,再砍点狗肉送上。
施贝和陆北顾不上煮吃狗肉,一祭完窑就要点火。越雪刚才害怕,避得远远的,现在要生火烧窑,赶紧过来看。火膛口凹在地下三尺深,陆北在下边,探着头往火膛里填柴,填得满满的。施贝划洋火点燃一块松光,红红火苗发出“丝丝丝”细响,火苗末端飘着一缕墨烟。
施贝说:“好弟兄,就靠你了。”
陆北抬头接过松光,说一声“好弟兄”,双眼微闭,略压低声音说:“满窑烧窑火冲天,火眼金睛看火烟,生熟我将火候把,心中口诀有亲传。”然后又抬高声音说:“好弟兄,放心!”
陆北伸手臂把松光送进火膛,带着密密针叶的干松枝见火就燃,长长的龙窑吸着风,一下子火势就旺起来,龙尾矮烟囱冒出凉白的烟。
快烧完一灶柴,赶紧往里添。本来陆北一个人在火膛口添柴就够,施贝兴奋,也下到不宽的火膛口,时不时添一把,时不时为陆北递上一把。施贝上来,越雪下去,几次往火膛里看,火膛口下边有些昏暗,她雪白的鹅蛋脸被火口透出的一束光映得通红。
吃过狗肉的人都去做事,该舂的舂,该炼的炼,该拉坯的拉坯。五九知道今天杀狗祭窑,特来打牙祭,吃了锅里剩下的杂碎,就着酸汤泡饭吃得也香。施老头去城里几马路送酸笋回来,看没了狗肉,知道施贝几个还没吃饭,唠唠叨叨说:可怜我仔咁辛苦,不得食狗肉,不得补。”
越雪也描绘去了。陆北和施贝轮流去吃炒饭,喝木薯粥,回来继续添柴,龙头火膛要烧一天呢。
这天下午五九写了几十个陶坯,回家时在钦江边又见前些日子游水的一大帮小孩,正上岸穿衣裳。五九问:“鸣洲没来?不游水,不写字?”
有个小孩说:“他老爸返来啦,他在家呢。”
五九说:“你们讲给他听喂,他写的坭兴在窑里烧呢,过几天开窑来看看喂,来要他的窑宝喂。”
鸣洲的阿爸昨天回来。他原在省城当记者,去年省城沦陷迁往粤北,关山阻隔,好难回来。钦县一直没有报纸,县长先前给他写过信,希望他回老家办报。这次辗转几千里探家,只见仗还没打,钦县已满目疮痍,文笔塔都拆了,城墙毁了,镇龙楼和中山图书馆的上层也拆了。县长说时局紧张,准备疏散内迁好多大事,焦头烂额,办报以后再说,迟早要请他这位大手笔回来办个像样的报纸。下午在家没事,他专门到儿子房间察看习字作业。三层小楼世代书香,儿子鸣洲的房间在二层,桌子上放着笔墨,写过字的毛边纸堆成三摞,每摞比大人还高。
阿爸看儿子临写的《兰亭序》,厚厚的估计有二三百张。想自己小时也受阿爸督促习练兰亭,多得这一手好字和诗书功底,读书考学,在报社和官场受高看、得重用。如今儿子写兰亭也咁有长进,笔法都对,正锋有力,侧锋圆润,结字比很多人临得都秀气。乖乖仔喂,老爸要你精练兰亭,老爸对了。
正在这时,鸣洲放学回来直上二楼。阿爸手拿几张写过的毛边纸,说:“你看看你写什么!”
鸣洲低头,白净瓜子脸通红,说:“系玄秘塔。”
阿爸说:“我知,系玄秘塔!小小个年纪,背着大人朝三暮四,一门未精又学一门,用心专一知道未?”
鸣洲抬头,大眼睛沁着泪,说:“阿爸,我喜欢柳体,不想尽练王体。”
阿爸说:“你阿爷写王体,我写王体,你不喜欢?王体系书圣!”
鸣洲说:“柳体更有骨气。阿爸讲学写字就系学做人,讲做人标准就系书法标准,我练柳体,像柳体咁正直有骨气。”
咁小年纪讲得咁好个道理,阿爸感动得双眼潮湿。他想,儿子练王体已大致得法,如今再筑个唐楷底子也好,就由他练去吧。他望着儿子说:“国有国法,书有书法,古往今来改朝换代,国法断了,书法不断。好好练,你喜欢柳体的骨,颜筋柳骨,以后还练颜体,不管练什么写什么,最要紧一定按法度,得其法。”
不用再瞒阿爸,鸣洲好高兴。这晚上先工工整整写完国文作业,又臨字帖。水火油没有了,阿妈往灯里添生油。阿妈几次催他睡觉,阿爸说“三更灯火五更鸡”,不让催。鸣洲写够一百五十个字才睡。半夜阿妈从一层上来看,阿爸等阿妈好久,也上来看。
阿妈说:“乖仔蚊帐没放好,蚊子叮乖仔。”
阿爸坐在床边拿灯照阿妈打蚊子,看儿子熟睡中平展的右手,见无名指头指甲旁边夹笔处起一层薄茧。才八九岁,嫩皮细肉起了茧,阿爸心痛,转又想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话。 第二早阿妈去钦江挑水,四五十丈远往返三轮才挑满大缸。阿爸在大地方习惯吃早餐,阿妈买回两根油条,又煮粥,还为父子两人煮两个鸡蛋。鸣洲“咚咚咚”下楼就往外走。
阿爸问:“做什么?”
鸣洲说:“洗笔!”昨晚上笔泡在墨海里,要赶紧洗干净。
阿爸问:“家里不可以洗?去外边洗?”
鸣洲说:“阿妈挑水好难,去小沟洗。”
阿爸说声“乖仔,咁懂事”。阿妈心里很甜蜜,稍迟疑一下才笑着说:“乖仔去玩鱼虾的呢。”
小沟在屋后十几步,清清浅浅。鸣洲一蹲下,一大帮细鱼仔就游过来,呷水花中的墨,嬉戏叮咬毛笔。
陆北和施贝在火口添柴,第二天半早时,陆北看窑上第五个投柴口已有火苗,原先以为要一整天,没想到提前了好多,高兴大喊:“接火了!接火了!”他回到火口,招呼施贝:“好兄弟,上去喽!上去烧喽!”边说边堵火口,只留三个小小通风眼。他们要沿着龙窑两边投柴口,一节一节往上烧!
听说已接火,越雪、五九还有工棚做事的其他人都来看,个个兴奋。陆北站窑左边,施贝站右边,在同一节两边同时往里投柴。松枝集中在投柴口里边一步半远的地方燃烧。陆北脸颊潮红,隔不久又咳一阵。越雪问他:“累吗?”
陆北说:“比以前累。在家烧瓷尽是大根柴火,红椎白椎松树比大腿还粗,添进去管得一阵。松枝烧得太快,手不得闲的呢。”
大约过一个时辰,陆北频频往里瞅,看匣钵之间火路越烧越红,到看四五回时,由红变淡白,又变深白,立刻煞白。陆北喊:“好,下一节,下一节!”左右投柴口封好,往上挪几步到第二节投柴口,继续烧。
舂泥的两个人来替,陆北和施贝吃过午饭都想睡一下。按照陆北交代,快一个时辰时替的人来叫,陆北去看火候未到,返回还没睡着又来叫,反复几次,终于看见火路刹白,封好又继续往上烧。
开始每节一个时辰左右,越往后花时越少。直到第六个投柴口,如果算窑门上的投柴口则是第七个,已是黄昏。原本阴云密布的天空,雷雨挟着风说来就来。陆北和施贝烧窑,大风裹着雨雾一下从东、一下从南往身上凌乱吹打,真凉爽、真舒服。风吹走遮在龙窑上草棚檐外的一角,但不要紧,大雨没飘进来,细小的雨点湿不透热烫的窑顶。
雨越落越大,平地慢慢积水,山坡上的水从草根、树丛、地缝慢慢溢出来,细流很快变大变急,黄昏幽暗中满眼白茫茫,远近响哗哗。陆北在凉爽中大喊:“快!开水沟!开水沟!”
正端饭碗的人们拿锄头拿锹拿铲,都带大竹帽,有的披竹叶蓑,有的披棕蓑,在轰轰雷声、刷刷大雨中,沿着龙窑尾部三尺外开出小水沟,又延伸至左右两侧,把水引开。这时,龙尾无烟,烟囱冒出淡淡的像水汽一样的火苗,时而红时而紫,五彩斑斓,辉映在烟雨夜色中,艳丽夺目。
陆北松口气,连日的紧张压力随风雨吹散,火苗绚丽片刻后该熄火了,再过两个时辰就可封窑。
七
这次暴风雨钦县不厉害,合浦受灾最重,廉州、北海、小江吹倒好多樹,稻田变泽国,一些房屋也倒塌。清明过来连遇两场大风,民生困苦,县城和乡镇都设厂施粥,县城每天煮三百斤米、小江镇煮三十斤米赈济灾民。摊派下来,林家小村照统每天要捐两筒米。
正巧这几天广西学生军来钦廉四属,城镇乡村特别是学校都沸腾起来。他们着军装、戴钢盔、扎绑腿,入城住店,在野露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埋锅煮饭,没有菜就摘些野辣椒放点豆豉上去舂舂,就着白饭吃。他们经过小江镇,在十字路口大骑楼前合唱军歌“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我们抱定勇敢、坚强、战斗、牺牲的精神,我们要和前线战士、全国同胞誓死克服我们的敌人……我们为国家争独立、为民族争生存、为人类伸正义、为世界求和平,在伟大的时代里负起伟大的使命……”歌声激越引来层层围观。四个学生军站在街道中央,背北朝南,每人擎着国旗一角,旗上粘着两行竖写的楷体大字“胜利第一”,大概是担心旗子褶皱,太用劲扯,反而在旗子中间隆起一道波痕。一个学生军站在凳子上高声演讲,说:“焦土抗战,坚壁清野,敌人快来时,带起东西撤退,尽量搬走,搬不动的打烂烧毁,绝不给敌人利用。”最后又带大家高呼口号: “打倒日本!” “焦土抗战!”“惩治奸商!”“中国不会亡!”
廉州中学林小普、合浦一中初中部戴瑜和陈向洋等三四十个学生得到消息,天未亮就从长塘山赶出来,汇入学生军游行队伍,奔忙大半天。回长塘山路上,林小普说:“打日本仔,广西有学生军,我们也该有喂。”
戴瑜说:“系,日本仔打到面前了,上什么课啰?”
陈向洋说:“系,上什么课!像学生军走出去!”
当天晚上他们串联十五六个同学仿照学生军成立晨呼队、晚呼队,第二天早上晨呼队就出发,过乡村直到小江镇,一路呼喊:“大家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必胜!”晨呼完又唱《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直到中午才回长塘山宋家祠堂上课。
林小普返家,说:“老爸,我要碗碟喂。”
照统问:“要碗碟做什么?”
小普说:“我们学校搬迁来,两个学校的呢,咁远过来,颠颠簸簸,有的同学碗碟坏了丢了,给我一百个喂。”
照统说:“一百个?”
小普说:“系,如今系非常时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家有碗出碗喂。”
照统说:“我出米了呢。我家一年一窑,碗碟卖完了呢,还有的系工艺,不用来饮茶吃饭的呢。”
小普进房间,从柜子里找出一个祖传的碗,通体雪白滋润,金边,上有绿色花草,釉面匀净,亮亮堂堂,白中闪青,说:“我拿这只去?”
照统苦笑,说:“得了得了,拿一百个去,这个留下。”他选好一百五十个碗碟,叫林木帮小普挑去长塘山。
钦江边小江窑场,挑担子拖家带口从海边沿江上来的又多起来,隔不几天就有人到窑场借火煮饭,施家仍然来者不拒,忙时敞开门不管不顾,锅碗瓢盆和油盐柴火随便烧随便煮。 这天施贝磨泥浆,陆北拉坯,还不到中午就从工棚出来。施老头还没煮熟饭,他明白今天中午开窑,年轻仔想早些吃饭,早些开窑,等不及了。两个灶煮饭炒菜正忙,偏巧又来借灶煮饭的,只得在一边等。
未开饭坐着闲聊。陆北问施贝:“开完窑,有了缸,真卖酸笋?”
施贝笑嘻嘻地說:“看看喂,烧得缸就卖酸笋,烧得窑宝就发财,发财也还卖酸笋的呢。”反问陆北:“你讲尽力帮开张,这下烧好了,烧出窑宝了,还走?”
陆北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讲喂。”
施贝心情好,见旁边有人等灶,说:“阿伯不须等喂!阿爸,多煮两筒米,一起吃喂!”
阿伯说:“不好意思,多谢,多谢。”
施贝说:“不用谢的呢!你吃得几多米!”
阿伯说:“烧窑好,烧窑的人好好。”
陆北、施贝各扒一碗饭,顾不上吃几口笋子,把碗一放就急急去开窑。越雪、五九还有工棚里的人都去看。陆北拿小镐轻撬窑门,原敷的泥浆干硬簌簌掉下泥渣。撬开一块砖,里边热气冲出薄薄一层烟灰飘飘扬扬。砖一块块拆开,窑门里边黑洞洞的。大家又把龙窑两侧投柴口全打开,里面透亮许多。
越雪在陆北身后,两人都不像刚才兴奋,陆北想烧陶可能就这样子,不上釉,不像瓷亮堂。施贝脸上也凝固了,想或许磨了就好。
大伙按部就班,陆北进去搬起匣钵递给施贝,然后逐一传递往外搬。搬得一半时李窑主过来,在外边堆好的陶器上这瞅瞅,那敲敲,大伙的目光盯着他,期待他。
李窑主停下,对施贝说:“烧得好,你要请客喂。”
施贝说:“李叔,真系好?系咩?”
李窑主说:“真系好喂,再买一只狗,食狗肉请客喂。”
施贝说:“好,好,李叔。”大家继续往外端,沉闷的窑上有了欢声。
端了大半,裂纹的越来越多,快到窑尾时几乎全部开裂。李窑主说:“哪能全窑总系好的,得了大半窑就不错了呢,大半窑里头有几个窑宝就发了呢。”
不知什么时候借灶的阿伯也来看。李窑主才走,他把嘴对着施贝耳边说:“你咁好个人,我话你知,没烧熟呢,重烧呢。”他左手拿把茶壶,右手食指用力一敲,壶把断了。又拿起一个碗,两掌挤压整个碎成几片。他进到窑里,指着空荡荡的地面,说:“系啦,坡度咁陡,不得呢。咁陡,抽风快,火一下就过去了,前面的没烧熟。龙尾不保火,凉得快,就开裂的呢,就碎的呢。”
整个窑场又沉闷起来。越雪紧咬下唇双腮酒窝陷得深深的。陆北劳累涨红的脸突然变成土黑色,太阳穴小筋猛跳,双眼不停地眨。施贝默不作声,双眉锁得紧紧的,手中大花瓶“嚓”掉得粉碎。
施贝不死心,拿一个试一个,一直碎了十几二十个才停手。大家都歇下来,在窑口低头闷坐。施贝和陆北去找李窑主,问到底烧得好不好?
李窑主有些惊讶,说:“哦,没烧熟?开裂?不会吧?”又说:“窑没有错啦!在窑场吃饭不可以讲话的呢,你们是不是讲话了?筷子不可以架在碗上、不可以碰响桌子,不可以惊扰神灵……”
二人只得返来再请问阿伯,他肯定系行家。可惜,阿伯已拖家带口去了多时。
夜晚月光很亮,高处蝉声随着热风一浪盖过一浪,远处蛙声稠密如唱。近处水塘有细细流水,蛙鸣稀疏清晰,“啯”一声,过几秒钟又“啯”一声,忽然“咚”一声跳入水里。钦江渔火,隔岸犬吠,反而使夜晚增添些静谧。施贝和陆北在草棚门口说话,偶尔听到越雪睡不着翻身,好像还细细抽噎。
陆北说:“对不住你。”
施贝说:“不这样讲,什么对得住对不住。”沉默一下,又说:“不怪你的呢,你挖窑砌窑没有错的呢,丢,谁知挨人家骗。”
陆北说:“不知是不是有意骗。”
施贝说:“我去看了,他家的窑不这样的呢。讲什么吃饭呀筷子呀碰桌子呀,总系骗人的呢。”
陆北说:“害你了,破咁多财。”
施贝说:“破财不打紧,重烧,再赚回来,争这口气的呢。 ”
说干就干,除了越雪,所有男人一起上,连夜改造龙窑。前半截不用动,只把后半截降坡度,放平缓些,把后烟囱八字脚顺着再往下降一些。这次动工跟前时不同,前时是生土湿润软和,现在烧过干硬。
陆北举镐用力挖,“啌”“啌”“啌”!一镐抠起一小块,尘土飞扬,马灯玻璃罩很快蒙上厚厚的灰。
施老头挑来一担水,想淋湿地面。施贝说:“得了得了,等淋完淋透,东边日头早出来了。”
各人脸上捆一根湿面巾,只露眼睛,又继续干。陆北边挖边咳嗽。施贝说:“你出去,歇一下。”
陆北好像没听见,猫腰低头用劲挖。陆北和施贝都含着恨憋着气,力气特别大,急促的“啌”“啌”“啌”声在窑里直震。大伙干得累,全脱光上衣,颈上、胸前、后背尽是灰尘,汗水流淌留下道道痕迹。汗痕又蒙上灰尘,灰尘又流过汗水,浑身湿湿的、黏黏的。两人不停地挖,五六人用撮箕不停往外挑泥。四野静悄悄,只有施家窑场这几丈宽的位置上震动着、忙碌着,直到下半夜。
自从住草房开伙煮饭,施老头就喂养一帮鸡,一是吃草地的蚂蚱蚜虫,二是吃刷锅水倒出的几颗饭粒。此时,草棚里雄鸡第四道鸣唱,东边高天上巨星闪耀,他们终于挖完挑完,每个人裤头裤裆都湿透,头发全变成灰泥盖子,互相间差不多认不出来。他们到水塘,蛙声已息,初站进齐腰水里还有些凉得颤抖,只一下就适应过来。陆北和施贝不但是洗净汗渍尘土,洗净疲劳,还洗净心中的怨忿和羞辱。
八
准备烧第二窑,头窑还有三千多半生不熟未开裂的可以重烧,这段时间炼泥拉坯一直没断,晾好的陶坯和半生坯装一窑肯定有余。只是柴火跟不上,本来还剩小半墙,再买几千斤,季节潮湿,不够干,又不能晒,还须等几天才能阴干。
趁着等柴火还不装窑,越雪想多画些,五九也来写,还雕刻。这天五九从江边过,那帮小孩又来游水,有个冲他喊:“鸣洲写的坭兴呢?烧好未?给他喂!” 五九笑嘻嘻说:“鸣洲不讲,你们讲什么?”孩子们上来穿衣,鸣洲衣裳边有本书。
五九问:“拿多宝塔做什么?游完水还写字喂?”
鸣洲稚嫩地说:“不写,读喂。”
五九说:“帖还可以读?”
鸣洲说:“系,读帖才看得清楚。你看,‘点’有咁多写法,八九种,放在字里哪个地方不一样,写法就不一样的呢。”
五九不想多听,不想听一个小孩指指点点。他漫不经心地“系”“系”,然后说:“你的竟陵佳韵,写在坭兴上的,烧坏了,没有了呢。”
鸣洲说:“烧坏就烧坏,我不喜欢的呢。”
五九问为什么不喜欢,鸣洲话有点急,说:“你雕完横,四个字的横总雕完,才雕竖。四个字竖总雕完,又才雕别的。写字不这样的呢,你笔画拆散了呢。”又自言自语:“这样不像写字,像架字,像用小树枝架字。也不像架字,架字的树枝还好,一根就系一根。你雕,本来一根笔画,去一刀返一刀,一画变两画,不像真的笔画呢。”
五九说:“哟,讲得头头是道,不光讲喂,你写,你雕,你试试,试过后就不头头是道了的呢。”
鸣洲说:“好,试就试喂。”
去年时老师帮鸣洲还有几个同学各雕过一枚章,各人的章只雕一个字,鸣洲的只雕“洲”字。鸣洲爱惜不已,总琢磨雕一枚完整姓名的。老师见他有灵气认真,曾教他执刀雕刻。
鸣洲和小伙伴叽叽喳喳,跟随五九到工棚。五九问:“写什么?还写竟陵佳韵?”
鸣洲写完字,从五九手里接过刻刀,稚嫩的拇指、食指、中指鼎立执住刀柄,中指尖端顶住陶坯,四指和小指贴着中指,刀锋沿笔画慢慢向前推,发出细得几乎听不到的嚓嚓声。他按照字的笔画,从起笔处起刀,笔画细时刀锋立得正,笔画粗时刀锋侧些,一刀推至收笔处,笔线上的墨正好全部激掉,线条一侧光洁,另一侧有均匀细密的锯齿。按笔顺雕完一笔再一笔,雕完一字再一字。
五九看他雕完,说:“哟,细佬哥,手法靓啊!一刀一画,咁容易,像写一样。”
鸣洲开始时有些怕雕不好丢面子,现在他顾不上吹去陶坯上激出的细渣,说:“比雕柚子木容易多了!”原来老师教他雕名字用柚子木,如今刻坭兴细细软软,手感舒服多了。
五九说:“来!来!再试试!再试试!”
陆北、越雪、施贝还有几个拉坯的见有一伙小孩,都过来看。鸣洲写完又刻了第二个,比刚才略快些。接着又写刻五六个,最后写刻了首唐诗:“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大伙都说他刻得好,五九有点不好意思,也跟着说“好”“好”。
越雪十六岁嫁给陆北至今六年,如早有生育也该是个小玩童了,可惜,嗨。她见鸣洲可爱,盯着他说:“细佬哥写得咁好,肚里有字,手上会刻,阿姑得见你,得见你的字,阿姑好好喜欢。”
鸣洲说:“你讲你系我阿姑?”
越雪说:“系,我好想当你阿姑。”
鸣洲晚上回家说:“阿妈,有个阿姑画芭蕉叶,画大荔枝,画得好好。”
阿妈问明来由,说:“乖仔,你阿爸离开家时,要你好好练字,如今你雕坭兴,阿爸返来不开心喂。”
鸣洲说:“阿妈,我雕坭兴和写字系一样的呢。阿爸让我练字帖,字帖就系古人刻过如今印出来的,我雕刻和写字,一样的呢。”
阿妈不太懂,犹豫说:“哦,系这样?”
明天才装窑,今天没有急事,施贝和陆北清早赶牛车去捻子坪,这段时间雨水多,不知那边剩的一半紫泥晒得怎么样,是干还是湿,窑场的紫泥烧完这窑后,顶多还够烧完下一窑,需要去看看,早打算。越雪来钦县进过一次城,见过了大地方。今天她也跟陆北、施贝去,为的是回来经过城里时去中山路买颜料。
海路长期被封,歇窑的越来越多,捻子坪采泥的人稀稀拉拉,有几家泥场长了草。施贝与俞家闹纠纷的泥坑,落雨的积水刚干,上边结了一两寸厚的淤泥。原来剩的半堆泥晒了又淋、淋了又晒,成色越来越好。等明天这窑烧完,趁干赶快拉走,免得再淋湿。采泥的人不多,还有另一层原因,说是再往西北八九十里贵台那地方发现了好紫泥,靠着大山,柴火方便,又不怕日本人来,有些人去那边占地采泥开窑。
施贝三人不走空,返程装一车泥。从西边进城,洋灰马路两边早上还没有标语,现在到处贴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中国必胜”,有横贴有竖贴,大字耀眼醒目。行人往東边聚集,越近中山路人越多,激越的军乐和喇叭里演讲声音时高时低阵阵传来,卖米卖菜卖西瓜卖柴草的在路边守摊,都好奇地伸长颈子往那边看。时不时有人说“是游行”,又说“国旗献金”!
越雪没见过这种大场面,本想要陆北带她过去看,赶巧陆北正咳嗽不停,气都快透不上来。施贝把牛索系在路边芒果树蔸,让陆北歇着,自己带越雪过去。人群好挤,看见马路正中十几个年轻人拉平国旗四边四角,国旗差不多比小草房还宽!前头有打鼓吹号的,后头有游行的,横幅写着“国旗献金募款劳军”,很多人手持标语,口号声此起彼伏。军乐一停,手持喇叭的男青年演讲:“中华民族已经到生死存亡关头,堂堂中国岂能甘做日本奴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少,每个人必须有决死抗战的决心!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每个人都要有参加抗日的精神!四万万同胞,团结抗战,打败日本,救国图存!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万岁!” 又有女青年高呼:“献金,献金,保卫国家、保卫家乡,大家来献金,今天献的金,明天就变成打击日本鬼子的子弹!就变成前方子弟的军粮!就变成负伤将士的药品和蚊帐!”
游行走得很慢,路边有的掏钞票,有的摘耳环,有的脱戒指,纷纷向国旗献上。一个赤脚女人裤脚挽到大腿上,挑一担空箩筐,把卖完菜得的钱全部捐到国旗上。一个卖唱的阿公瞎眼睛不停地眨,手拿一摞铜钱,由人扶到国旗边摸索着捐了钱。国旗到施贝面前,他囊袋里只有一张钱是百元银毫券,想跟旁边的换成小钱,那人说:“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几多捐几多喂。”
合浦六万大山南麓,离小江镇三十余里,连绵的丘陵长满红椎白椎,夹杂着火力楠及马尾松等,漫山遍野,直到天际。有山蜿蜒数里,如巨狮匍匐于苍翠林海上。在狮山怀抱里,东西北顺山坡十几座瓷窑,有一座正冒青烟,几座刚熄火封窑,多数去年冬天烧完窑,周围大堆大堆瓷器正陆续外卖。狮山蜷伏守护的中央是林家小村,村子朝南,七八户人家。村前清溪曲折,隔岸再往南是林家大村。小溪拐七八道弯下滩,哗哗声日夜不停,响彻村野。
这大村、小村最大窑主林照统平日很忙,既烧窑做瓷器,又种田地,还有些山场。今天下午将有客人到访,他赶早从窑场回家,边等边做些零碎事情。日头偏西,刚用铁线箍完一担桶,就有前边大村一帮小孩领客人来到门前。照统接过客人草帽挂在堂屋竹钉上,彼一句唔好意思打扰啦、此一句唔客气啦,然后请客人落座。老婆提一把大瓷壶放在八仙桌上,一套瓷杯刚洗过,还挂着密密的细白水珠。她倒满一杯,请客人饮茶。瓷壶瓷杯光润细腻,雪白晶莹,在老旧的堂屋里,在擦不掉陈年尘垢的八仙桌上,格外抢眼。
来客姓陈,是佛山陶瓷商,去年日本打完广州打佛山,沦陷前举家逃难过来,暂住小江镇上。照统知道他是贵客,不然哪肯花闲工夫在家接待。
陈先生说:“惭愧呀,流落到这个地方,听见你名气,就来打扰了。”
照统说:“唔讲流落不流落的啦,国家遭难,没办法的事。兵荒马乱,逃出来就好。”
一只紅公鸡在叮堂屋地缝里的谷子,一只母鸡“啯”“啯”“啯”带一帮“唧”“唧”“唧”的鸡仔,在吃碎米。照统赶走公鸡,又轻轻“嘘”几声母鸡和鸡仔。
堂屋静下来,照统问:“陈先生也烧窑,做陶瓷?”
陈先生说:“冇啦,窑炸啦,人散啦,毁于一旦,毁于一旦啦!”
照统说:“没办法的事,没办法的事。留得青山在,唔怕冇柴烧。”
话题从战事讲到眼前。陈先生称羡八仙桌上的瓷壶瓷杯,说:“咁白咁细腻,冰清玉润,好高洁,好高雅!”
照统笑眯眯点头,说:“系,系,饮茶,饮茶。”
陈先生说:“这一方宝地,太平、繁荣,好做事、好发财喂。”
照统说:“也不得啦,海路挨日本仔封啦。前两年靠外轮,如今外轮也进不来,土货、瓷器靠私家木帆船偷偷运,运得几多?”
陈先生说:“走广州湾喂。”
照统说:“咁远,五六百里靠人工挑,不划算。”又说:“也不太平啰,我小仔读书,上个月迁来长塘山,廉州中学还有那个合浦一中,总迁来啰,合浦北海咁紧张,小江有几远?能太平几久?”
陈先生说:“我大仔也去长塘山读书的呢。”
照统陪客人到窑上。站在遮挡龙窑的草棚前几丈远,顺着山坡往上看,陈先生口中不说,心里震动。他也是制瓷大户,也闯过南北陶都瓷乡,没见过咁大的龙窑!一般梯窑两三丈,龙窑五六丈,至多不过十丈,而这个窑,长一倍都不止,问照统果然二十五丈!看着向山上延伸的窑床,他不好意思再问,暗暗从头到尾数一下,投柴口不下四五十孔。走进窑门,里边四五尺宽、六七尺高,真的走得马,抬得轿。脚下地面略微倾斜,尾部略略下沉,从头向上望到尾部,远远只见一缕暗光!整个弧形拱顶和长长两壁,粘满厚厚一层烧过的彩釉,晶莹剔透,琳琅满目!
别人家的窑边堆满瓷器。照统的窑每年烧得早,去年海路没封完时,南洋订的几千件运出去了,西贡订货也出去了,还有几千件堆在草房里。
主客到工场,照统的大仔林普、细女林越雪和女婿陆北都在。林普是“祥、照、普、山、河”的普字辈,越雪名字起得讲究,越是越州绿,雪是白瓷,林家烧瓷名气大,越州绿算是一绝。兄妹虽是同父同母所生,却像一个窑里烧出的瓷有黑有白。兄敦实黝黑,说话嗓子粗,除了动手拉坯,还指这派那。妹白白净净,椭圆脸像雪白的鹅蛋,一两根黑发飘在前额格外分明。她不言不语,眼神直勾勾盯着瓷坯,静静描绘,一绺白泥粉粘在手臂上,与白肤浑然一色。描绘时总轻咬下唇,双腮现出浅浅酒窝。陆北在修利,他身子高大,眼睛很深,总爱干咳几声,怎么说也改不了这个坏习惯。还有五六个雇工,或舂白泥滤泥精,或雕刻,或上釉,或晾坯……晾好的干坯林林总总四五千个。
虽才过清明,天气也闷得很,照统和陈先生返回堂屋时,都已汗流浃背。陈先生眼角沁着一颗似汗似泪,说:“开眼界,开眼界!”呷过一口茶,又说:“看你的窑,想起我的窑,可惜了,也是几百年的窑。”
照统说:“等到哪年打完仗,再开建一个,唔怕冇柴烧。”
陈先生说:“可惜了,再建得窑,客户保不住的呢。”
他的陶瓷主要销往小吕宋。他说:“冇制作,冇货供过去,日长月久客户都归别人啦。”又长叹一声,说:“你的制作咁好,要是你的货到得小吕宋,帮我保得住客户,咁就好啦,嗨!”
说话间早已阴云密布,雷声隆隆,要落大雨。照统说:“天要落水,陈先生不要走啦,不要走啦!”大喊:“老婆,媳妇,煮饭喂,我要和陈先生饮番杯喂!”又到后面交代老婆和儿媳妇。
云黑雷闪中,又有一人到来。他姓黎,小名五九,是钦州制陶传人黎师傅的族弟,快四十岁,读过私塾,通些文墨。五九的母外家在林家小村,已绝后,他遵母命每年清明回来拜山。外祖是自己的外祖,坟茔却是林家的坟茔,要拜还得走这几户并不亲的外家,都是远房表哥表弟,允许拜带去拜才得拜。他爱瞎玩闲逛,不做正经营生,一家三口就靠老婆支撑过日子。他这次住在照统隔壁跳岭头的师傅头家,拜完山不急回去,小村、大村这家走那家串,吃口闲饭。这下知道来了佛山客,他过来扯闲天凑热闹。
五九问:“陈先生大地方来,见识龙窑?见识钦廉陶瓷?”陈先生未接话。
五九说:“系喂,钦廉陶瓷,第一好的陶瓷。”
陈先生说:“第一好?”
五九说:“系啦,没有错啦,第一好!桌上的瓷壶你亲眼见,不止这些,照统表哥好多窑宝没拿出来喂!还有我们黎家坭兴陶,在钦州,听过吧?民国四年巴什么金奖,民国四年!” 陈先生猜他指的是巴拿马,说:“第一?那紫……”
五九抢着说:“你讲紫砂?它民国十五年才得奖!”又说,“十九年又参加博览会,我们黎家猪胆瓶得金奖,他们才银奖!”
照统不耐烦,说:“好了好了,留点分寸。得金奖,人人总知啦。人家有几千年陶朱公,如今最著名,销量又大,你的局有几大?”
五九有些尴尬,搬些文墨出来,说:“系,人家系回眸一笑百媚生,我的系养在深闺人未识喂!”他故意让人听不懂。
照统又说:“总你们黎家你们黎家,你有份?你有股?”这下五九干笑,没话了。
黄昏,在雷鸣电闪中,照统的大仔、细女和女婿连走带跑刚进得堂屋,后边就瓢泼大雨,风“呜呜呜”狂啸,雨“唰唰唰”狂扫,瓦檐上、芭蕉树棕榈树叶子上悬着密密的白白的“哗哗哗”的水帘,整个世界都是天河倒泻,这势头,什么时候落得完。
五九刚吟“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照统就打断说:“食饭啦,食饭啦!”照统一家勤俭,平时收工晚,吃饭迟。今天有客,饭做得早,又落大雨,天黑得快,于是老婆就上油灯准备吃饭。
男人都已上桌,却少了照统。他在房间里窸窸窣窣一阵出来,手里拿个绿瓷灯盏,边装水火油边说:“换一只,用窑宝,用窑宝!”
陈先生过来看,问:“这就系越州绿?”
照统说:“系,系窑宝,灯油十天半月不干,点着灯芯亮几倍。”
八仙桌坐五个男人,照统坐上方,大仔和陈先生一左一右,女婿和五九坐下方。照统和陈先生饮东园酒,五九也饮,大仔和女婿让过客人后只顾吃饭。
桌上一盘炒花生,新蒸了一尾浔江鱼,清明做的清蒸豆腐丸、豆蓉糯米饭都还好,今晚赶紧吃,再留会馊。
门外风雨交加,屋瓦被雨打得噼噼啪啪响,仿佛整个世界只留这瓦房下一片安稳空间。照统和陈先生、五九叽叽喳喳,你一杯我一杯,除了说酒说菜就说陶瓷。照统白天还嫌五九说大话没分寸,这时酒暖耳热,他却主动说:“陈先生,我们这地方叫小江,有来历,你知不知?”
陈先生说:“不知喂。”
照统又问:“东西南北,总以地名给陶瓷命名,什么地方的陶,什么地方的瓷。你行得远,你见不见过哪个地方因为陶瓷得名?”
陈先生说:“没见过。”
照统说:“系,小江地方,就因为瓷器得名,先有小江瓷,然后这地方才叫小江,这小河也才叫小江河的呢。”
陈先生“哦”了一声。
照统说:“系啦,冇错啦。”他说得没错。几百年前,这里制瓷蜚声各地,远销南洋,号称小江西瓷。叫多了,叫久了,叫顺嘴顺耳了,就省一个西字,叫小江瓷。海内外都知小江瓷,都以为是小江地方所产,都以为这地方叫小江。其实本地方原叫岭岗铺,顺着众人所称,干脆叫小江镇,原来的马江河也改叫小江河。确实是因瓷得名,因瓷闻名。
说完小江瓷,又议论起佛山陶瓷。陈先生说自己的龙窑和作坊,说自己的制作,说南洋销路,说小吕宋几家固定客户,还详详细细有板有眼说客户的姓名商号地址,就怕别人不相信似的。只是这下子断货已经半年,不知客户是否已改售别家瓷器,或是已改了行、破了产?
此夜酒酣梦甜。照统在安稳的睡梦中几次被风声雨声雷声震醒。鸡叫三道,他起床点燃马灯,去看后廊檐阴沟,沟水快齐后门槛,眼看要漫进房子里来。他招呼大仔和女婿,逐一撬开阴沟上的石板,沟水畅流开去。
二
天蒙亮时风息雨停,东方浓云乌中泛白,山头雾带纹丝不动,整个山区经过风吹雨打变得格外沉寂。房前屋后,大张大张竹叶上水珠无声滑落,满园芭蕉树顶卷叶绿芯一夜间冲天冒出三四尺高,篱笆墙上密不透风的首乌藤被风雨打歪后又抬起头长出青青嫩杪。尽是青翠凝绿,只差几朵红花白花才能把它点破。
陈先生在大门口呼吸清气。照统老婆端一盆水到堂屋,喊:“陈先生,洗面喂。”
照统冲着大仔老婆喊:“媳妇,给陈先生拿牙刷牙粉喂!”
家里那把牙刷,常放在廚房窗台墙眼里,几次客人来曾经用过。大仔老婆以前没在意,分不太清牙刷鞋刷,这阵子厨房窗台光线还暗,她拿到一把粗大的棕毛鞋刷,倒上牙粉送来。照统急得直瞪眼,对陈先生说:“对不住,山里人不识得牙刷。”
七八户人家起得都早,有的去井眼挑水,有的清扫津湿的地面,有的把湿柴搂回去准备烧火。
这个自言自语,说:“鬼天!”
那个似打招呼非打招呼,说: “你看,落了一夜!”还有的抱怨,说今年风来得咁早!
隔壁师傅头去茅厕经过照统家门口,正遇上照统,说:“昨夜饮什么酒?饮咁多,咁迟,五九返我家,落汤鸡样。”
正说着,有个人从村外过来。他叫林木,是大村的,雇在一家窑上当管火师傅,那座正冒烟的窑就是他管火,所以咁早就来。他裤脚挽得老高,大声说:“上游桥坏了!坏了!冲走了!我从下游桥过来!”
照统惊愕:“啊?”
师傅头也“啊”了一声。
林木走后,小村七八户人家都知道桥坏的消息,井眼上、巷子里有人窃窃私语,看见照统送客走过,都不言语。
照统和陈先生绕道往下游桥过溪。上游桥近,是大木桥,桥两头十几丈远都是青石铺路。下游桥远,是小石桥、田基路。两人打赤脚,一路泥泞。桥头临别,陈先生直说多谢,照统希望陈先生合适时候写信给小吕宋客户介绍自己的瓷器,当然也不急,眼下海路受阻,货物出去也难。
送客回来,照统坐在八仙桌旁不说话。
老婆问:“这窑宝收起来,还是留用?”他没听见。
大仔说:“老爸,我去窑场。”他还是没听见。
其实,不仅老婆、大仔,全家人都猜到他有什么心事。照统发呆,老婆和大仔装着没事,细女无语,女婿陆北脸色不太好,太阳穴上的小筋细跳,深陷的眼睛一眨一眨的。
原来,这地方几百年前祖宗开基烧瓷时,人算不如天算,不是失火就是塌窑,还有山洪暴发顺坡灌进窑里,更有采泥时山体塌方险些出人命。请来风水师,讲是狮形山闹的,建窑烧瓷,惊动狮子,狮子一抖动,毁窑事小,人命事大。祖宗依照解法在村前小溪架两座桥,而且必须是一座石桥、一座木桥,像两条阴阳链锁住狮子,狮形山坡上的瓷窑从此红红火火烧起来。 后来,过了几多代,不知是康熙还是乾隆时候,又出事。那年涨大水冲坏木桥,大家以为修好了就可以平安无事。但是有两兄弟,以往和和睦睦同做瓷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自从那次大水毁桥后,没多久兄弟反目算细账,小弟疑心大哥存私房钱,大哥疑心小弟偷藏窑宝,不炼泥不拉坯了,族人劝不管用,就让他们把晾好的坯烧好,不要糟蹋。辛辛苦苦装满窑,火膛填完柴,大哥又钻进窑里,可能担心哪几个坯没放稳想挪动挪动,谁知小弟鬼使神差在龙头点起火,熏死了大哥。这次又有先生讲,阴阳链断一根也不得,狮子就要作怪。断一根链,凡是烧窑的人家有弟兄,要赶快分家析产另立门户,才避得灾。阴阳链在小村的前途上,在大村后头,只应验小村,不应验大村。这世代传说的旧事,族人总知道,而且言之凿凿,说山南边乱石林那个小荒堆就是那位大哥的坟。
到处水汪汪的,隔壁师傅头不出门做事,在家抽水烟筒聊天。他告诉黎五九两座桥阴阳链的事,事不关己地说:“满山十几座窑,多是大村的,不关人家的事。”又说:“小村就三家烧窑,照统的最大。这下桥冲走了,看照统怎的分家。”
五九问:“不是三家吗?那两家呢?”
师傅头说:“一家是独龙,跟哪个分?另一家兄弟征兵去了,打日本炮火连天,你喊他回来分家?”
五九说:“照统表哥的小仔还读书,就分家?”
师傅头说:“不是大仔跟小仔分,是跟女婿分。照统滑头,机会难得,肯定把陆北分出去!”
陆北讲来话长。他爷爷当黑旗军打过番鬼,解散后在边境谋生。甲午年黑旗军重组,他去过台湾。打败后返来又到芒街营生,成家并生下独仔陆忠。民国四年,芒街制瓷兴盛,小江烧瓷匠人赴芒街不下百十人,照统当时二十几岁,到芒街认识了陆忠,依靠他立足,共同烧窑做瓷,结拜兄弟。恰巧越督德古来视察,见小江瓷精美,大加赞许,执笔为三件瓷器签字品题,其中就有他们烧制的花鸟瓶。人总想出名,这下出名了,轰动了,却引来两边的劫匪,陆忠老婆被打死,留下独仔才半岁,陆忠也被打伤,便带幼仔回老家北海避居,照统也回林家小村操持旧业。过几年,照统瓷窑缺少人手,邀陆忠过来搭伙干。陆忠把幼仔带来,早夜跟在身边,因祖籍北海,就给他起名叫陆北。照统陆忠患难之交,金兰情深,加上陆忠管火有一绝,照统求他长住,并约下儿女婚姻……
五九午饭后去照统家,总是同样远近的亲戚,也向他说一声明天回钦州。照统家还没吃饭,回南天气,厨房火烟不往外飘,又是湿柴火,满房子烟气呛人。
照统说:“你五九表叔读过书,懂道理知国法,又是大地方来,帮断一下。若请大小村同族的,同族帮同族,怕断得不公。”
陆北说:“自己家的事,有什么好断,有什么公不公。家丑不外扬的呢。”
照统从房间里拿出两件瓷器,一件白梅瓶,像玉细腻,像羊脂滑润。另一件小茶壶是越州绿,底色雪白,花色像翡翠一样绿,说:“这两个瓶你拿去,分家后做点投本,做点小生意。”
陆北干咳几声,说:“我不要。”
照统说:“窑和田地山场是林家祖业,给不了你。给你的,这不要那不要,不知道的还以为苛刻你。”
陆北说:“我有手脚,会烧,可以挣。”
照统说:“会烧,去哪里烧?”
陆北说:“跑山窑。”
照统说:“跑山窑,年纪轻轻跑山窑,到处帮人砌帮人烧帮人管火,吃百家饭,故意丢我脸面,故意不给越雪过安稳日子!”
越雪不说话,紧咬下唇,双腮酒窝陷得很深。
五九说:“有手艺,烧窑可以,跑山窑就不要讲了。”
陆北的祖辈父辈都敢闯,轮到自己,二十几岁还在狮形山上摸摸爬爬。现在他一方面怨忿岳父,自己父子两代辛苦几十年,到头来仅凭个古怪由头叫走就走。另一方面又巴不得,早就不想寄在篱下,恨不得快点出去。他心事重重没有主见,就说:“我去钦州,大地方,总可以做点什么。”
五九说:“去钦州?好喂!会烧就烧坭兴,那局大呢。”
照统说不出什么意见,只说:“先讲到这里,等拉完坯,秋天就分家。”
陆北说:“讲分就分,赶快分,免得出什么崩窑的事怪我。明天我跟表叔一起去!”
照统突然举起水烟筒,高声训斥:“讲什么?出什么事?臭嘴!丢……”
照统老婆直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照统脸色缓下来,说:“去就去,你一个去,等有了办法定得下来再接越雪去。”又回头冲老婆说:“包綠豆粽,多包几斤米,带路上吃。”
晚上,越雪和陆北吹灯后久久未睡。她起先不理陆北,埋怨他不顺着老爸。后来又可怜他早受孤寒,如今有手艺有本事出去试试也好。陆北长长一阵干咳,她更加心痛,怕他睡不好影响明天行程,这才理他,依了他。陆北和五九约好天不亮就起床赶路,越雪甜蜜过后正甜睡,陆北没惊动她就悄悄出门。第二早,越雪在房间里大哭,白天描画,几阵子眼泪簌簌滴在瓷坯上。
三
陆北、五九搭乘小货船顺小江河直下,一路水涨船高,过大马口进南流江,在县城北边石湾村住下,第二早月残星沉,启程沿旱路赶往钦州。前夜暴风雨在这一带更大更猛,途中到处有断落的树枝。架设没多久的电话线被掀翻,电线杆连泥撬起。大片大片香蕉树被吹断腰,折弯处连着厚厚的皮。农田里大水已退,禾苗依然东倒西歪。有一家的大水牯挨雷劈,今天才从山里寻找到,剥皮开膛剐好挑回村,家中老太对着孤零零的牛头,盯着牛头上一双鼓鼓的眼睛,大哭:“牛啊牛啊,我仔我孙食饭靠你啊!老天你干脆劈死我啊!”
零乱的山川依然竹繁木茂。由东往西,越近钦州竹子越多,丹竹、黄竹、甜竹、船篙竹不一而足。特别是田畴间村舍旁江河畔,到处是青幽幽五六丈高的簕竹。丛丛簕竹密不透风,长满稠密锐利的硬刺。刺丛中高高蹿出竹笋,下段成竹上段还未落箨,往上钻比老竹子还高。丹竹取篾,甜竹吃笋,黄竹和船篙竹用材,而这簕竹却是割笋做酸。 四
施老头赶黄牛车往钦江中渡口,正到牌坊下,忽然响起汽笛声。钦县从去年就有防空情报所和防护团,附城和各个圩镇都有防空监视所,日夜轮班,一旦敌机入境,立即摇电话报告上级,通报邻县,并向民众发警报,高级别鸣汽笛,低级别敲钟声,晚上也用灯笼。还有令,闻警报必须进防空设施,不得穿红白衣服,敌机临空时禁灯火、禁通行。现在笛声犀利,他赶紧长长地“哗——”一声,老黄牛停住。他举头张望,日本飞机说来就来,赶快躲到车底下。
炸弹在钦江里激起两束白水柱,庆幸渡船停在岸边,没炸着,江中不及靠岸的运盐小船也没炸着。警报解除,老头赶牛车上渡,船与江岸对接处缝隙很大,木头车轮“哐哐”颠簸,三四个酸笋坛碰得当当响,坛子结实没有碰裂碰碎的,只有一只坛盖震掀开,酸水溅出,满船飘香。往常酸笋捞给客户,酸水也舀些,坛坛罐罐拉回去,还顺便带些别的东西。今天送完酸笋,空坛子寄放在一家米粉店,他要赶车去拉城砖,施贝和陆北正在小江开壕,等着用砖砌龙窑。
施老头装砖,时不时抬头看还剩半截高的城墙和几座剩余的孤零零的堞台,说:“可惜了,可惜了,千百年的城墙讲拆就拆,后人不得看了。”
另一个拉砖的说:“有什么办法!丢他妈日本仔,咁大的中国就要全占了,还讲小小个城墙!”
施老头自言自语说:“小小个城墙?三丈高,四里长,小小个城墙?”
古城墙长四里半,高三丈,厚二丈,老百姓平时哪懂得?上个月县长出告示,说日本飞机轰炸频繁,为免于暴露目标,为便于疏散民众,也为利于一旦被敌人占领后将来反攻,征集民夫拆城墙,施老头被征集来,大伙一说,才懂得城墙几长几高。县长还鼓励民众各取所需,把拆下来的物料搬走,以利交通。
施老头三天往返二十几趟,只取青砖,砌窑耐火。
施贝和陆北在小江封存白泥的草房旁边,沿着缓坡开壕,然后砌窑。龙窑四丈长,五尺高,龙头火膛最矮处也有三尺高,每侧除了窑门还有六个投柴口。一色城砖砌成,厚厚的窑壁,弧形拱顶,里边说话有嗡嗡的回音。
旁边有个李家龙窑,窑主过来关心地说:“你的窑地面不对,坡要大,才吸风,火势才猛!”
陆北说:“多谢喂,我烧二十年瓷,坡不要太陡的呢,靠近前边火膛这段陡些,好吸风好燃烧。后段要平些的呢,不让火过得太快的呢,好保温的呢。”
李窑主说:“不对,你讲的系烧瓷,烧坭兴不一样的呢。”
施贝说:“多谢多谢。”他和陆北费九牛二虎之力把窑里地面重新挖一遍铺一遍,坡度陡了许多。
乱世年成谋生难,随便出点价就有人来帮工。加上海路被封,货物出不去,经销坭兴的老板以往天天来要货,如今十天半月也不来。烧窑的少了,有工匠没事干,偏有这施家开新窑,几个懂手艺的来找事做。
白泥就在窑边,紫泥用牛车从西岸一车车拉来。陆北管总,七八个人高举铁镐,“嘭”“嘭”“嘭”把西泥拍碎,东泥五成半,西泥四成半,混合后兑水再用大磨子磨成泥浆。下一拨人把泥浆抬走,用粗筛细筛连筛两道,把细嫩的泥浆放到池中,沉淀后舀掉面上的清水,把剩下的稠泥浆一桶桶滤干做成一道道粗泥条又交给下一拨人。下一拨人最有手艺,他们开始炼泥,把泥条反反复复揉,揉得没有一丝夹心,没有一点点气泡,然后又搬进昏暗潮湿的草房,四周密封,等十五天后拉坯。几拨人每天不停,把揉好的泥料搬进草房按顺序陈放。
施家老头为大伙做饭,开始时在家里做好用牛车拉来,过几天干脆在缓坡上离窑几丈远又搭了草房,架起灶,把米、红薯、玉米、芋头、酸笋带过来。连续几天酸笋炒饭,大家缺少油水,肚子咕咕响,施贝的白脸皮更白了。
陸北说:“阿叔,酸笋炒饭越吃越香,饭量越吃越大,哦。”
老头说:“没有别的好饭菜,酸笋炒饭还吃得起。”他改煮苦麻菜,大家连吃几天嘴里又流苦水。老头还砍来大丛大丛黄竹笋,切片漂两天后,用辣椒炒,炒干、炒熟后再淋生油,既辣又香。偶尔得几个小鱼煎好一起炒,改善一餐半餐。
施老头送酸笋回来,到窑边对陆北和施贝说:“在中山路遇着黎五九,他叫你们去烟斗巷,下午去。”
陆北问:“什么事?”
老头说:“没讲。”
施贝问:“烟斗巷哪里?”
老头说:“也没讲,大概黎家店。”
多数烧坭兴的有窑有店,店面集中在烟斗巷,这纯粹是坭兴一条街。黎家店是黎家弟兄的,五九是远房,没有份。今天黎家掌柜招呼,五九到店里来。
伙计说:“掌柜刚出去。他讲这些东西要你抄下来。”
五九问:“什么东西?”
伙计拿一张黄纸,说:“就是这个,前几年得金奖,吃墨水的人开诗会写的,掌柜讲你抄好留下来。”
五九说:“如今怎的想起这事?”
伙计说:“嗨!他讲时局乱,早整理早好,黎家的名声,不给淡忘了呢。”又说:“原来两张纸,写得满满的,丢失了一张纸,你想想补上。”
五九说:“啊?抄可以,丢失的纸上有什么诗,我怎知?”
伙计说:“试试喂!”
黄纸上有四首诗。第一首“谁谓吴陶胜越陶,三奇美质正堪褒。宜兴拟号都嫌混,宁越标名足自豪。磨刮镜光辉月影,变更窑采涌云涛。一经物色风尘外,声价从今十倍高。”五九用小楷在熟宣纸上誊写完,正要写第二首,陆北和施贝来到。
五九说:“这就是我们黎家店。黎家的坭兴,烧得第一好,生意也最大的呢。”
他接着誊写第二首“采得新泥捣作膏,别裁巧样客争褒。描摹双绝名人笔,镌刻单锋大将刀。变采偶因烧炼久,刮光须耐琢磨劳。几经手续方成器,价比……”
五九招呼伙计过来,说:“这句烂了,只剩两个字,缺五个字。”
伙计说:“补上喂!”
五九说:“嗨,有理讲不清,我怎知人家肚子里想什么写什么,你叫我怎补?” 伙计说:“我丢,黎家好不容易出你个读书的,又系半桶水。那年开诗会,人家写咁多都写得,如今缺几个字都补不得?”
陆北和施贝在黎家店看陶,清一色的古铜褐色,窑变产生的墨绿、紫红、铁青、火焰、彩霞,两人看得目不转睛。特别是施贝,黑眼珠射出的亮光盯在古铜褐色上,眼珠和陶器都熠熠生辉。五九补不成诗,很没趣地领陆北施贝离开,在烟斗巷又看了五六家坭兴店。巷口一家卖日用陶,各种缸钵瓮罐壶,价格从半毫一毫到三四毫子。
陆北说:“你亏了喂。”
施贝问:“亏什么?”
陆北说:“烧缸做酸笋,咁便宜的缸,你烧什么?如今的投本买几多缸都买得来啦。”
施贝说:“不这样讲的呢,酸笋要做,坭兴也烧,天老爷开眼还烧出几多窑宝呢。”
陆北说:“那你到底系烧缸还是烧窑宝?”
施贝说:“做酸系旧业,烧窑宝系新业。就像老妈和老婆,总要的呢。”
天气闷热,三人沿五马路、四马路直到一马路,随着密密的人流在方方正正的棋盘里穿行。才进中山路便落起大雨,雨鞭零乱地抽打在长长的洋灰路上,行人在长长的不间断的骑楼下来往穿梭。路上商行、会馆、烟庄、戏楼、饭店,栉比鳞次,极尽兴隆。陆北从林家小村出来,没到过大地方,没见过这样繁华。特别是看见一帮帮女的,穿旗袍露出长臂大腿,屁股一滚一滚的,真感觉见了世面。
乱走乱逛到大南路,五九说看电影。到如今,钦县有电影四年多了,乡下人几曾看过?施贝不好意思驳五九面子,也因为电影叫《实业大王》,想看看实业大王是什么样。他出钱,每人一毫半进去。电影里的人仔像真人样,就是没有声音,全靠上边的字作解释。陆北在林家小村读过两年书,记忆最好,识字不少,施贝也识些字。五九本有点好为人师,以为自己识字多,看得懂,不停地讲解。一下说:“这个系古玉章,犯法逃跑,这个常道昌,救他。”来不及歇口气,又说:“这个年轻仔任铁峰,这个系他的相好,白华。”一直讲到最后,原来的逃犯古玉章变成了实业大王,反过来又救了常道昌的女儿白华。
晚饭时,施老头不停抱怨:“我的细仔,你看什么电影?乡下人勤勤俭俭过日子,花钱看那种东西,讲出去就不好意思!还看什么大王?清朝皇帝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大王?”
施贝边听边笑说:“好了好了,你知什么,不讲了!”
老头说:“不讲了,不讲了,我的细仔!”从篱笆桩上解下牛索,赶车回村。
陆北半玩笑对施贝说:“泥条等咁久,几时才得拉坯,拉完坯还要晾,还要等,几时才烧出卖酸菜的坛坛罐罐?几时才做成实业大王?”
施贝说:“什么实业大王,笑话我。我也发愁,泥条放的时间不够,急不得的呢。”
陆北说:“家用陶一毫二毫,肯定有些窑厂拉好的坯不愿烧,不如花几个钱,买来烧就得,边买边烧边等我们的泥。”
施贝说:“好好个主意。”
五
旁边李家窑,还有两里外的潘家窑,都有好多干坯,放了很久不烧。施贝要买,二家求之不得。
李家一个老雇工管火的,一直闲着,说施贝:“年轻人疯疯癫癫,人家歇火,你要开火?”
李窑主说:“你有大主顾?还是通得南洋?卖得出去?”
施贝说:“新做,不熟行,不熟行!”
李窑主开价,日用坯大的一毫一个,小的一毫三四个,工艺坯一毫、二毫、三四毫不等。施贝说:“没过火烧,没窑变,总系泥,一样价得了,分什么日用的工艺的,讲起来日用大水缸拍坯费力多呢。”
李窑主说:“拍缸的人工几多钱?拉花鸟瓶几多钱?”最后工艺坯讲成一毫半两毫。
施贝从李家、潘家还有几家,总共买来三千多件日常用器和工艺茶具、文具、食具、花瓶、花盆、熏鼎干坯,还有些仿古坯,大花瓶足有六尺高,小茶杯口径不足半寸。投本不够,又向老爸要了三百元,除了付清这些款,还买一万多斤柴火,堆成一堵墙。柴火尽买阴干的松枝,枝上针叶干而不落,连枝带叶烧火才旺。
一边买坯,自己窑上也开始拉坯。陆北领五六个人,每人端来放了半月的泥条,放在转盘上,边踏转轮,边把泥条反反复复抱正又抱顺,顺着旋转,一而再、再而三把泥拔高按压,再拔高再按压。一个个都心平气和,眼睛直勾勾盯着泥条,各用手法,在泥团上端中心抠出一个窝,然后上提,把窝拔高。再把左手放在窝里边,右手放在窝外,里外对挤对拉,一时向上边升高,忽然又向外边扩展,泥窝变薄,坯体成形,从头到尾分秒不停,一气呵成,最后在坯体底部用细线轻轻割下来。每人每天最少拉二十件,快的二十七八件,十天下来又有千多件。大家边晾边修,在阴凉的草棚内,只有轻轻的转盘声,人人默不作声,却都满头大汗。
钦江岸边买鱼便宜,渔人不用上岸,你想买鱼只喊几声,他把船篙往清波里撑几下就到江边,不用秤,论个头大小。今天下午施贝用一筒米换五尾脚板大的金黄鲤鱼,老头先用花生油煎,再用酸笋煮,放了一大捧半青初红的辣椒。大伙吃得香,有两个边吃边哈舌头。
正吃饭,黑夜中只有那盏桐油灯发出豆大亮光。忽有一人挑籮筐,后面跟着老婆背个大布袋,还有两个小孩,都站在草棚门口。
男人说:“行个方便,借灶煮餐饭,得不得?”
一个姓陈的拉坯工指向李家窑方向,说:“靠路边咁多烧窑的,怎的不问他们借,行到这里边来?”
男人说:“空空的没有人呢,有人也不肯借呢。”
施贝冲陈师傅说:“讲咁多做什么?”又对那男人说:“随便借,随便用。我们快吃完了,不然一起吃。”
那人说:“多谢,我带有米,有酸盐菜。”他生起火,扯起门外柴墙上的松枝就往灶里添。
陈师傅刚要去拦,施贝小声说:“得啦,随他烧,出门在外好难,一万几斤柴火,他烧几多?”
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有人从龙门那边来,问这位男人也是。他说:“前两个月龙门港封了,县长封的,征集好多大船装石头,连船一起沉下,我的船征去,补的钱好少。唉,征就征了,有船也没有用的呢,海都给日本仔封了,不得出海呢。丢他日本仔,肯定打过来的呢,堵个龙门港就拦得住?我无田无地,赶早出来,混混口。”陆北问他到哪去,他说去灵山,那边有亲戚。他们吃完饭又在草棚借住了一晚。 钦县虽然时不时被轰炸,但离海百把里,只要日本人不登陆,一下子还不需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而且人们对轰炸也习惯了,钦江上照样船来船往,城里中山路以及一马路到五马路依旧热闹喧腾。
这天下午艳阳高照,五九从中渡口过船,穿过牌坊,沿着江边去施贝的窑场。他去给陶坯写字,忙几天了才写五六百件。买的日用坯简单,干透了不画不写或随便印个花纹就得。新拉坯那些花瓶、茶具和仿古件,晾得八九成干,要临时写临时画,然后再刻。施贝专门请五九来写,陆北还写信回林家小村,叫越雪来。
五九在江边走,快到窑场时,看见五六个小孩在江里离岸二三丈地方游水,都八九岁。三四个面朝下、背朝天游动,双脚“啪啪啪”打起几尺高白水花。两个踩着半水,胸口以上露出水面,不停摇动,一人高喊:“鸣洲!下来喂!下来喂!”
五九这才发现,江岸边一丛高高芒草斜荫处有个男孩蹲着,胸背挺直,手持棍子在细沙上写写画画。走上前看,丈几见方沙滩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全写着字,全是正正规规柳体,开始几行“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玄秘塔碑铭并序”,接下来几行被几个小孩脱放衣服略有搅动,跟着几行清晰规整“荷如来之菩提,具生灵之耳目”“谒文殊於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於太原,倾都毕会”,正聚精会神写“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沧海无惊浪”。五九大声说:“喲,写得咁好哟!”又疑惑地问:“字帖呢?你照什么写?”
男孩边写边说:“字帖?在肚子里面的呢。”
五九反复看,从头看到尾,说:“咁匀称,咁瘦硬,小小年纪咁有骨力,咁有骨力!”
男孩回过头,瓜子脸白净,大眼睛,文文静静地看着五九。五九刚才听另外几个小孩喊他的名字,便问:“鸣洲?关关雎鸠,关关和鸣?在河之洲?”
男孩稚嫩地说:“系,诗经第一篇呢。”
五九又问家住城里城外,鸣洲说:“在白沙路。”
五九说:“哟,我们只隔一条街呢。”
另外几个小孩都上岸穿衣裳裤子,七嘴八舌。有个说鸣洲的名字是关关雎鸠老公老婆,有个说鸣洲写字在学堂是第一。
五九说:“咁好个字,你写茶壶上,我帮你雕出来。小小年纪,写的字可以传古哦。”
一帮小孩跟随五九到窑场工棚,鸣洲提笔就要写。五九问:“想好,写什么?”
鸣洲说:“写茶壶呀,‘茶壶’两个字我会写的呢。”
五九说:“不直接写茶壶两个字的呢,写和茶壶沾点边的,写竟陵佳韵得啦。”
鸣洲刚才在沙滩蹲写、现在坐写都腰背通直,就连来窑场路上身子也是笔挺笔挺的。五九问他为什么咁样子,总是直直的。
鸣洲说:“我阿爸讲,坐要直,头要正,两臂要宽,两脚要平,才可以写字的呢。” 又说:“人不正字也歪的呢。”
五九“哦”了一声。
五九执刀雕刻鸣洲写的竟陵佳韵,顺着同一方向,先把四个字的点雕完,又把所有的横雕完,然后挪动方向把撇雕好,再挪一挪把竖雕好……五九说:“烧好给你,可能系窑宝哦。”
鸣洲说:“不要。”五九问为什么,他说字不好。
五九说:“写得好,雕也靓,不好?”
第二天清早,满天蒙蒙雨,钦江两岸迷迷茫茫。陆北往柴火墙上抛稻草,施贝在上边接住铺开遮盖松枝。陆北边抛草边咳嗽,没注意牛车来到身后。
施老头笑哈哈说:“你老婆来了,你老婆来了!”
陆北回过神,往牛车上看,真是越雪,轻咬着下唇,雪白鹅蛋脸上现一双浅浅酒窝。她带着大竹帽,帽檐上密密一圈细小水珠,白白的欲滴未滴。
施老头大声说:“昨晚在我家住,今早赶紧来。”
陆北停下手中的事,跑过去紧抓越雪的手,扶她下牛车,说:“几时出来?谁送你?咁快就到。”
越雪说:“出来三天了,头晚在小江河边大姑家住,第二晚住旅店。你讲在牛尾村落脚,昨晚我们就到牛尾村。我对村头的人讲,我老公在钦县小江烧窑,和姓施的烧窑,村头那个人就带到施阿伯家。”又说:“老爸让林木叔送我,他没烧窑看火,闲着,老爸给他毫子。今早我从施阿伯家出来,他返去了。”
陆北问:“走路来?咁苦累。我信上讲,从合浦来有木炭汽车的呢。”
越雪说:“什么汽车?不通车呢,走过来看见公路总挖坏了,桥总炸了。”就在上个月,为阻滞日军,合浦、钦县奉令破路炸桥,每一里路破坏四五处,每处挖五丈长一丈深,挖成“之”字形或“品”字形,仅留三尺宽行人小道,公路交通全中断。
前两天大伙挨着草棚又建了一间,专等越雪来夫妻团聚。一进篱笆门,越雪就说:“我以为你到钦州大地方不要我了。”
陆北指着草棚,说:“你看这地方,大不大?”
以前在林家小村山沟里,人熟脸熟规矩多,夫妻两个除了在自己房间里,外边很少亲近,一个拉坯烧窑,一个文文静静,描描画画,连话也少说。现在漂泊异乡,夫妻凝视,没有其他亲人,天地间只有彼此是依托,是慰藉,是心灵安放的地方。其他人非亲非故,就连讲话口音也有点不同。蒙蒙雨越落越大,满耳朵只有刷刷刷的响声,茅檐垂下密密的水帘,雨雾迷蒙间,陆北关紧篱笆门。没有窗,只从檐口与篱笆墙之间的缝隙中透进几缕不太亮的光,小夫妻在床铺竹席上,死去活来地补偿这段日子的离别之苦,伴随着草棚外风急雨骤。
越雪说了一番家中情况,然后说:“没有想到你咁快就落脚,老爸老妈也高兴。”
陆北说:“没有投本,只好咁样啰。和施贝一起做事没错的呢,他真系好兄弟的呢。落不落脚试试看,以后的事以后再讲喂。”
大半早时,雨后红日,陆北带越雪到工棚。越雪在陶坯上描了雨打芭蕉,又画一幅大荔枝。她在林家小村就爱画这些,芭蕉叶大,家大业大,红荔枝大吉大利。这次雨打芭蕉,叶子上雨滴沉沉欲坠。
六
写好画好雕好晾好,又马不停蹄地连同那些买来不用画、不用刻的干坯全用匣钵装好,大小五六千件装了近两千匣钵,钵底放稻壳灰,防止烧坯与钵底粘连。足足装了一天,然后连夜满窑。陆北在狮形山上就是满窑的好手,施贝和几位雇工往窑门里为他端送匣钵,他从龙窑尾部码起,把匣钵一个一个往上摞,匣钵装着坯体,摞得越高越重越累,他透粗气,又咳起来。他把装小件的匣钵放在底部,高盘宽口的放中间,大件坯体放上层,窑顶火力最大。高高的匣钵柱一层层垒得通直,平平稳稳,柱与柱之间留一寸多宽,旁边匣柱与窑壁间留三五寸距离。陆北满窑最会卡火路,不让火乱跑;又会放火路,让火顺着想好的方向走。窑外火把通明,窑里施贝拿马灯照着,大家忙一通宵。东方发白时,陆北终于出到窑外,拿火砖分两层实砌窑门,砌好先不敷泥。他说:“留缝透气,点火才容易燃的呢。” 早上施老头用酸笋炒昨夜的剩饭,众人各吃了些。大家又困又累,但一想中午吃狗肉,就都有精神。
昨天下午施老头牵来一条白公狗,从本村买的,系在草棚角落木桩上。满完窑吃过炒饭,老头对施贝说:“哪个杀狗,我不敢杀哦,也不懂怎的祭哦。”
施贝说:“咁老个人,连狗也不会杀!”在场的都说不敢杀狗,不懂得祭窑。
施贝说:“喊李叔帮忙得啦。” 旁边那家李窑主烧了好多年窑,早年还跑过山窑,肯定杀过好多狗,祭过好多窑,施贝请他帮忙。昨天到现在,施贝几个装坯满窑,李窑主始终没到窑边打照面,是不是不在窑场,施贝担心找不见他,一去幸好还真在他家工棚。
李窑主说:“杀狗可以,要按规矩的呢。”
施贝问:“李叔,有什么规矩你话我听。”
李窑主说:“狗蛋归我?祭过窑,这头一窑若是有窑宝,任我选?”
施贝笑着说:“可以,总可以!”
李窑主拿小尖刀扎白公狗颈上放血,牵着从龙窑前头起,顺窑周围走一圈。白公狗不汪汪乱叫,四脚颤抖,低着头一路滴血。还差两三丈,狗瘫在地上,瞪大双眼,被拖完一整圈。李窑主手挥砍刀,三五下砍了狗头,迅速埋在龙窑正前边三尺来远。又砍下四爪,两只前爪埋在窑外前头两角处,后爪埋在后头两角处,都是左爪埋在左,右爪埋在右。施贝焚香,在龙头火口处对着龙窑膜拜,然后将烟气腾腾的一大把香插在火口上方预先安置的香钵里。
陈师傅和另外几个人把白公狗拿去,烧水烫毛,稻草烧火熏完,除了肠子不要,其余都弄好,用沙姜酸笋红焖。施贝怕老爸小气,专门交代给李窑主送狗蛋时,再砍点狗肉送上。
施贝和陆北顾不上煮吃狗肉,一祭完窑就要点火。越雪刚才害怕,避得远远的,现在要生火烧窑,赶紧过来看。火膛口凹在地下三尺深,陆北在下边,探着头往火膛里填柴,填得满满的。施贝划洋火点燃一块松光,红红火苗发出“丝丝丝”细响,火苗末端飘着一缕墨烟。
施贝说:“好弟兄,就靠你了。”
陆北抬头接过松光,说一声“好弟兄”,双眼微闭,略压低声音说:“满窑烧窑火冲天,火眼金睛看火烟,生熟我将火候把,心中口诀有亲传。”然后又抬高声音说:“好弟兄,放心!”
陆北伸手臂把松光送进火膛,带着密密针叶的干松枝见火就燃,长长的龙窑吸着风,一下子火势就旺起来,龙尾矮烟囱冒出凉白的烟。
快烧完一灶柴,赶紧往里添。本来陆北一个人在火膛口添柴就够,施贝兴奋,也下到不宽的火膛口,时不时添一把,时不时为陆北递上一把。施贝上来,越雪下去,几次往火膛里看,火膛口下边有些昏暗,她雪白的鹅蛋脸被火口透出的一束光映得通红。
吃过狗肉的人都去做事,该舂的舂,该炼的炼,该拉坯的拉坯。五九知道今天杀狗祭窑,特来打牙祭,吃了锅里剩下的杂碎,就着酸汤泡饭吃得也香。施老头去城里几马路送酸笋回来,看没了狗肉,知道施贝几个还没吃饭,唠唠叨叨说:可怜我仔咁辛苦,不得食狗肉,不得补。”
越雪也描绘去了。陆北和施贝轮流去吃炒饭,喝木薯粥,回来继续添柴,龙头火膛要烧一天呢。
这天下午五九写了几十个陶坯,回家时在钦江边又见前些日子游水的一大帮小孩,正上岸穿衣裳。五九问:“鸣洲没来?不游水,不写字?”
有个小孩说:“他老爸返来啦,他在家呢。”
五九说:“你们讲给他听喂,他写的坭兴在窑里烧呢,过几天开窑来看看喂,来要他的窑宝喂。”
鸣洲的阿爸昨天回来。他原在省城当记者,去年省城沦陷迁往粤北,关山阻隔,好难回来。钦县一直没有报纸,县长先前给他写过信,希望他回老家办报。这次辗转几千里探家,只见仗还没打,钦县已满目疮痍,文笔塔都拆了,城墙毁了,镇龙楼和中山图书馆的上层也拆了。县长说时局紧张,准备疏散内迁好多大事,焦头烂额,办报以后再说,迟早要请他这位大手笔回来办个像样的报纸。下午在家没事,他专门到儿子房间察看习字作业。三层小楼世代书香,儿子鸣洲的房间在二层,桌子上放着笔墨,写过字的毛边纸堆成三摞,每摞比大人还高。
阿爸看儿子临写的《兰亭序》,厚厚的估计有二三百张。想自己小时也受阿爸督促习练兰亭,多得这一手好字和诗书功底,读书考学,在报社和官场受高看、得重用。如今儿子写兰亭也咁有长进,笔法都对,正锋有力,侧锋圆润,结字比很多人临得都秀气。乖乖仔喂,老爸要你精练兰亭,老爸对了。
正在这时,鸣洲放学回来直上二楼。阿爸手拿几张写过的毛边纸,说:“你看看你写什么!”
鸣洲低头,白净瓜子脸通红,说:“系玄秘塔。”
阿爸说:“我知,系玄秘塔!小小个年纪,背着大人朝三暮四,一门未精又学一门,用心专一知道未?”
鸣洲抬头,大眼睛沁着泪,说:“阿爸,我喜欢柳体,不想尽练王体。”
阿爸说:“你阿爷写王体,我写王体,你不喜欢?王体系书圣!”
鸣洲说:“柳体更有骨气。阿爸讲学写字就系学做人,讲做人标准就系书法标准,我练柳体,像柳体咁正直有骨气。”
咁小年纪讲得咁好个道理,阿爸感动得双眼潮湿。他想,儿子练王体已大致得法,如今再筑个唐楷底子也好,就由他练去吧。他望着儿子说:“国有国法,书有书法,古往今来改朝换代,国法断了,书法不断。好好练,你喜欢柳体的骨,颜筋柳骨,以后还练颜体,不管练什么写什么,最要紧一定按法度,得其法。”
不用再瞒阿爸,鸣洲好高兴。这晚上先工工整整写完国文作业,又臨字帖。水火油没有了,阿妈往灯里添生油。阿妈几次催他睡觉,阿爸说“三更灯火五更鸡”,不让催。鸣洲写够一百五十个字才睡。半夜阿妈从一层上来看,阿爸等阿妈好久,也上来看。
阿妈说:“乖仔蚊帐没放好,蚊子叮乖仔。”
阿爸坐在床边拿灯照阿妈打蚊子,看儿子熟睡中平展的右手,见无名指头指甲旁边夹笔处起一层薄茧。才八九岁,嫩皮细肉起了茧,阿爸心痛,转又想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话。 第二早阿妈去钦江挑水,四五十丈远往返三轮才挑满大缸。阿爸在大地方习惯吃早餐,阿妈买回两根油条,又煮粥,还为父子两人煮两个鸡蛋。鸣洲“咚咚咚”下楼就往外走。
阿爸问:“做什么?”
鸣洲说:“洗笔!”昨晚上笔泡在墨海里,要赶紧洗干净。
阿爸问:“家里不可以洗?去外边洗?”
鸣洲说:“阿妈挑水好难,去小沟洗。”
阿爸说声“乖仔,咁懂事”。阿妈心里很甜蜜,稍迟疑一下才笑着说:“乖仔去玩鱼虾的呢。”
小沟在屋后十几步,清清浅浅。鸣洲一蹲下,一大帮细鱼仔就游过来,呷水花中的墨,嬉戏叮咬毛笔。
陆北和施贝在火口添柴,第二天半早时,陆北看窑上第五个投柴口已有火苗,原先以为要一整天,没想到提前了好多,高兴大喊:“接火了!接火了!”他回到火口,招呼施贝:“好兄弟,上去喽!上去烧喽!”边说边堵火口,只留三个小小通风眼。他们要沿着龙窑两边投柴口,一节一节往上烧!
听说已接火,越雪、五九还有工棚做事的其他人都来看,个个兴奋。陆北站窑左边,施贝站右边,在同一节两边同时往里投柴。松枝集中在投柴口里边一步半远的地方燃烧。陆北脸颊潮红,隔不久又咳一阵。越雪问他:“累吗?”
陆北说:“比以前累。在家烧瓷尽是大根柴火,红椎白椎松树比大腿还粗,添进去管得一阵。松枝烧得太快,手不得闲的呢。”
大约过一个时辰,陆北频频往里瞅,看匣钵之间火路越烧越红,到看四五回时,由红变淡白,又变深白,立刻煞白。陆北喊:“好,下一节,下一节!”左右投柴口封好,往上挪几步到第二节投柴口,继续烧。
舂泥的两个人来替,陆北和施贝吃过午饭都想睡一下。按照陆北交代,快一个时辰时替的人来叫,陆北去看火候未到,返回还没睡着又来叫,反复几次,终于看见火路刹白,封好又继续往上烧。
开始每节一个时辰左右,越往后花时越少。直到第六个投柴口,如果算窑门上的投柴口则是第七个,已是黄昏。原本阴云密布的天空,雷雨挟着风说来就来。陆北和施贝烧窑,大风裹着雨雾一下从东、一下从南往身上凌乱吹打,真凉爽、真舒服。风吹走遮在龙窑上草棚檐外的一角,但不要紧,大雨没飘进来,细小的雨点湿不透热烫的窑顶。
雨越落越大,平地慢慢积水,山坡上的水从草根、树丛、地缝慢慢溢出来,细流很快变大变急,黄昏幽暗中满眼白茫茫,远近响哗哗。陆北在凉爽中大喊:“快!开水沟!开水沟!”
正端饭碗的人们拿锄头拿锹拿铲,都带大竹帽,有的披竹叶蓑,有的披棕蓑,在轰轰雷声、刷刷大雨中,沿着龙窑尾部三尺外开出小水沟,又延伸至左右两侧,把水引开。这时,龙尾无烟,烟囱冒出淡淡的像水汽一样的火苗,时而红时而紫,五彩斑斓,辉映在烟雨夜色中,艳丽夺目。
陆北松口气,连日的紧张压力随风雨吹散,火苗绚丽片刻后该熄火了,再过两个时辰就可封窑。
七
这次暴风雨钦县不厉害,合浦受灾最重,廉州、北海、小江吹倒好多樹,稻田变泽国,一些房屋也倒塌。清明过来连遇两场大风,民生困苦,县城和乡镇都设厂施粥,县城每天煮三百斤米、小江镇煮三十斤米赈济灾民。摊派下来,林家小村照统每天要捐两筒米。
正巧这几天广西学生军来钦廉四属,城镇乡村特别是学校都沸腾起来。他们着军装、戴钢盔、扎绑腿,入城住店,在野露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埋锅煮饭,没有菜就摘些野辣椒放点豆豉上去舂舂,就着白饭吃。他们经过小江镇,在十字路口大骑楼前合唱军歌“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我们抱定勇敢、坚强、战斗、牺牲的精神,我们要和前线战士、全国同胞誓死克服我们的敌人……我们为国家争独立、为民族争生存、为人类伸正义、为世界求和平,在伟大的时代里负起伟大的使命……”歌声激越引来层层围观。四个学生军站在街道中央,背北朝南,每人擎着国旗一角,旗上粘着两行竖写的楷体大字“胜利第一”,大概是担心旗子褶皱,太用劲扯,反而在旗子中间隆起一道波痕。一个学生军站在凳子上高声演讲,说:“焦土抗战,坚壁清野,敌人快来时,带起东西撤退,尽量搬走,搬不动的打烂烧毁,绝不给敌人利用。”最后又带大家高呼口号: “打倒日本!” “焦土抗战!”“惩治奸商!”“中国不会亡!”
廉州中学林小普、合浦一中初中部戴瑜和陈向洋等三四十个学生得到消息,天未亮就从长塘山赶出来,汇入学生军游行队伍,奔忙大半天。回长塘山路上,林小普说:“打日本仔,广西有学生军,我们也该有喂。”
戴瑜说:“系,日本仔打到面前了,上什么课啰?”
陈向洋说:“系,上什么课!像学生军走出去!”
当天晚上他们串联十五六个同学仿照学生军成立晨呼队、晚呼队,第二天早上晨呼队就出发,过乡村直到小江镇,一路呼喊:“大家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必胜!”晨呼完又唱《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直到中午才回长塘山宋家祠堂上课。
林小普返家,说:“老爸,我要碗碟喂。”
照统问:“要碗碟做什么?”
小普说:“我们学校搬迁来,两个学校的呢,咁远过来,颠颠簸簸,有的同学碗碟坏了丢了,给我一百个喂。”
照统说:“一百个?”
小普说:“系,如今系非常时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家有碗出碗喂。”
照统说:“我出米了呢。我家一年一窑,碗碟卖完了呢,还有的系工艺,不用来饮茶吃饭的呢。”
小普进房间,从柜子里找出一个祖传的碗,通体雪白滋润,金边,上有绿色花草,釉面匀净,亮亮堂堂,白中闪青,说:“我拿这只去?”
照统苦笑,说:“得了得了,拿一百个去,这个留下。”他选好一百五十个碗碟,叫林木帮小普挑去长塘山。
钦江边小江窑场,挑担子拖家带口从海边沿江上来的又多起来,隔不几天就有人到窑场借火煮饭,施家仍然来者不拒,忙时敞开门不管不顾,锅碗瓢盆和油盐柴火随便烧随便煮。 这天施贝磨泥浆,陆北拉坯,还不到中午就从工棚出来。施老头还没煮熟饭,他明白今天中午开窑,年轻仔想早些吃饭,早些开窑,等不及了。两个灶煮饭炒菜正忙,偏巧又来借灶煮饭的,只得在一边等。
未开饭坐着闲聊。陆北问施贝:“开完窑,有了缸,真卖酸笋?”
施贝笑嘻嘻地說:“看看喂,烧得缸就卖酸笋,烧得窑宝就发财,发财也还卖酸笋的呢。”反问陆北:“你讲尽力帮开张,这下烧好了,烧出窑宝了,还走?”
陆北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讲喂。”
施贝心情好,见旁边有人等灶,说:“阿伯不须等喂!阿爸,多煮两筒米,一起吃喂!”
阿伯说:“不好意思,多谢,多谢。”
施贝说:“不用谢的呢!你吃得几多米!”
阿伯说:“烧窑好,烧窑的人好好。”
陆北、施贝各扒一碗饭,顾不上吃几口笋子,把碗一放就急急去开窑。越雪、五九还有工棚里的人都去看。陆北拿小镐轻撬窑门,原敷的泥浆干硬簌簌掉下泥渣。撬开一块砖,里边热气冲出薄薄一层烟灰飘飘扬扬。砖一块块拆开,窑门里边黑洞洞的。大家又把龙窑两侧投柴口全打开,里面透亮许多。
越雪在陆北身后,两人都不像刚才兴奋,陆北想烧陶可能就这样子,不上釉,不像瓷亮堂。施贝脸上也凝固了,想或许磨了就好。
大伙按部就班,陆北进去搬起匣钵递给施贝,然后逐一传递往外搬。搬得一半时李窑主过来,在外边堆好的陶器上这瞅瞅,那敲敲,大伙的目光盯着他,期待他。
李窑主停下,对施贝说:“烧得好,你要请客喂。”
施贝说:“李叔,真系好?系咩?”
李窑主说:“真系好喂,再买一只狗,食狗肉请客喂。”
施贝说:“好,好,李叔。”大家继续往外端,沉闷的窑上有了欢声。
端了大半,裂纹的越来越多,快到窑尾时几乎全部开裂。李窑主说:“哪能全窑总系好的,得了大半窑就不错了呢,大半窑里头有几个窑宝就发了呢。”
不知什么时候借灶的阿伯也来看。李窑主才走,他把嘴对着施贝耳边说:“你咁好个人,我话你知,没烧熟呢,重烧呢。”他左手拿把茶壶,右手食指用力一敲,壶把断了。又拿起一个碗,两掌挤压整个碎成几片。他进到窑里,指着空荡荡的地面,说:“系啦,坡度咁陡,不得呢。咁陡,抽风快,火一下就过去了,前面的没烧熟。龙尾不保火,凉得快,就开裂的呢,就碎的呢。”
整个窑场又沉闷起来。越雪紧咬下唇双腮酒窝陷得深深的。陆北劳累涨红的脸突然变成土黑色,太阳穴小筋猛跳,双眼不停地眨。施贝默不作声,双眉锁得紧紧的,手中大花瓶“嚓”掉得粉碎。
施贝不死心,拿一个试一个,一直碎了十几二十个才停手。大家都歇下来,在窑口低头闷坐。施贝和陆北去找李窑主,问到底烧得好不好?
李窑主有些惊讶,说:“哦,没烧熟?开裂?不会吧?”又说:“窑没有错啦!在窑场吃饭不可以讲话的呢,你们是不是讲话了?筷子不可以架在碗上、不可以碰响桌子,不可以惊扰神灵……”
二人只得返来再请问阿伯,他肯定系行家。可惜,阿伯已拖家带口去了多时。
夜晚月光很亮,高处蝉声随着热风一浪盖过一浪,远处蛙声稠密如唱。近处水塘有细细流水,蛙鸣稀疏清晰,“啯”一声,过几秒钟又“啯”一声,忽然“咚”一声跳入水里。钦江渔火,隔岸犬吠,反而使夜晚增添些静谧。施贝和陆北在草棚门口说话,偶尔听到越雪睡不着翻身,好像还细细抽噎。
陆北说:“对不住你。”
施贝说:“不这样讲,什么对得住对不住。”沉默一下,又说:“不怪你的呢,你挖窑砌窑没有错的呢,丢,谁知挨人家骗。”
陆北说:“不知是不是有意骗。”
施贝说:“我去看了,他家的窑不这样的呢。讲什么吃饭呀筷子呀碰桌子呀,总系骗人的呢。”
陆北说:“害你了,破咁多财。”
施贝说:“破财不打紧,重烧,再赚回来,争这口气的呢。 ”
说干就干,除了越雪,所有男人一起上,连夜改造龙窑。前半截不用动,只把后半截降坡度,放平缓些,把后烟囱八字脚顺着再往下降一些。这次动工跟前时不同,前时是生土湿润软和,现在烧过干硬。
陆北举镐用力挖,“啌”“啌”“啌”!一镐抠起一小块,尘土飞扬,马灯玻璃罩很快蒙上厚厚的灰。
施老头挑来一担水,想淋湿地面。施贝说:“得了得了,等淋完淋透,东边日头早出来了。”
各人脸上捆一根湿面巾,只露眼睛,又继续干。陆北边挖边咳嗽。施贝说:“你出去,歇一下。”
陆北好像没听见,猫腰低头用劲挖。陆北和施贝都含着恨憋着气,力气特别大,急促的“啌”“啌”“啌”声在窑里直震。大伙干得累,全脱光上衣,颈上、胸前、后背尽是灰尘,汗水流淌留下道道痕迹。汗痕又蒙上灰尘,灰尘又流过汗水,浑身湿湿的、黏黏的。两人不停地挖,五六人用撮箕不停往外挑泥。四野静悄悄,只有施家窑场这几丈宽的位置上震动着、忙碌着,直到下半夜。
自从住草房开伙煮饭,施老头就喂养一帮鸡,一是吃草地的蚂蚱蚜虫,二是吃刷锅水倒出的几颗饭粒。此时,草棚里雄鸡第四道鸣唱,东边高天上巨星闪耀,他们终于挖完挑完,每个人裤头裤裆都湿透,头发全变成灰泥盖子,互相间差不多认不出来。他们到水塘,蛙声已息,初站进齐腰水里还有些凉得颤抖,只一下就适应过来。陆北和施贝不但是洗净汗渍尘土,洗净疲劳,还洗净心中的怨忿和羞辱。
八
准备烧第二窑,头窑还有三千多半生不熟未开裂的可以重烧,这段时间炼泥拉坯一直没断,晾好的陶坯和半生坯装一窑肯定有余。只是柴火跟不上,本来还剩小半墙,再买几千斤,季节潮湿,不够干,又不能晒,还须等几天才能阴干。
趁着等柴火还不装窑,越雪想多画些,五九也来写,还雕刻。这天五九从江边过,那帮小孩又来游水,有个冲他喊:“鸣洲写的坭兴呢?烧好未?给他喂!” 五九笑嘻嘻说:“鸣洲不讲,你们讲什么?”孩子们上来穿衣,鸣洲衣裳边有本书。
五九问:“拿多宝塔做什么?游完水还写字喂?”
鸣洲稚嫩地说:“不写,读喂。”
五九说:“帖还可以读?”
鸣洲说:“系,读帖才看得清楚。你看,‘点’有咁多写法,八九种,放在字里哪个地方不一样,写法就不一样的呢。”
五九不想多听,不想听一个小孩指指点点。他漫不经心地“系”“系”,然后说:“你的竟陵佳韵,写在坭兴上的,烧坏了,没有了呢。”
鸣洲说:“烧坏就烧坏,我不喜欢的呢。”
五九问为什么不喜欢,鸣洲话有点急,说:“你雕完横,四个字的横总雕完,才雕竖。四个字竖总雕完,又才雕别的。写字不这样的呢,你笔画拆散了呢。”又自言自语:“这样不像写字,像架字,像用小树枝架字。也不像架字,架字的树枝还好,一根就系一根。你雕,本来一根笔画,去一刀返一刀,一画变两画,不像真的笔画呢。”
五九说:“哟,讲得头头是道,不光讲喂,你写,你雕,你试试,试过后就不头头是道了的呢。”
鸣洲说:“好,试就试喂。”
去年时老师帮鸣洲还有几个同学各雕过一枚章,各人的章只雕一个字,鸣洲的只雕“洲”字。鸣洲爱惜不已,总琢磨雕一枚完整姓名的。老师见他有灵气认真,曾教他执刀雕刻。
鸣洲和小伙伴叽叽喳喳,跟随五九到工棚。五九问:“写什么?还写竟陵佳韵?”
鸣洲写完字,从五九手里接过刻刀,稚嫩的拇指、食指、中指鼎立执住刀柄,中指尖端顶住陶坯,四指和小指贴着中指,刀锋沿笔画慢慢向前推,发出细得几乎听不到的嚓嚓声。他按照字的笔画,从起笔处起刀,笔画细时刀锋立得正,笔画粗时刀锋侧些,一刀推至收笔处,笔线上的墨正好全部激掉,线条一侧光洁,另一侧有均匀细密的锯齿。按笔顺雕完一笔再一笔,雕完一字再一字。
五九看他雕完,说:“哟,细佬哥,手法靓啊!一刀一画,咁容易,像写一样。”
鸣洲开始时有些怕雕不好丢面子,现在他顾不上吹去陶坯上激出的细渣,说:“比雕柚子木容易多了!”原来老师教他雕名字用柚子木,如今刻坭兴细细软软,手感舒服多了。
五九说:“来!来!再试试!再试试!”
陆北、越雪、施贝还有几个拉坯的见有一伙小孩,都过来看。鸣洲写完又刻了第二个,比刚才略快些。接着又写刻五六个,最后写刻了首唐诗:“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大伙都说他刻得好,五九有点不好意思,也跟着说“好”“好”。
越雪十六岁嫁给陆北至今六年,如早有生育也该是个小玩童了,可惜,嗨。她见鸣洲可爱,盯着他说:“细佬哥写得咁好,肚里有字,手上会刻,阿姑得见你,得见你的字,阿姑好好喜欢。”
鸣洲说:“你讲你系我阿姑?”
越雪说:“系,我好想当你阿姑。”
鸣洲晚上回家说:“阿妈,有个阿姑画芭蕉叶,画大荔枝,画得好好。”
阿妈问明来由,说:“乖仔,你阿爸离开家时,要你好好练字,如今你雕坭兴,阿爸返来不开心喂。”
鸣洲说:“阿妈,我雕坭兴和写字系一样的呢。阿爸让我练字帖,字帖就系古人刻过如今印出来的,我雕刻和写字,一样的呢。”
阿妈不太懂,犹豫说:“哦,系这样?”
明天才装窑,今天没有急事,施贝和陆北清早赶牛车去捻子坪,这段时间雨水多,不知那边剩的一半紫泥晒得怎么样,是干还是湿,窑场的紫泥烧完这窑后,顶多还够烧完下一窑,需要去看看,早打算。越雪来钦县进过一次城,见过了大地方。今天她也跟陆北、施贝去,为的是回来经过城里时去中山路买颜料。
海路长期被封,歇窑的越来越多,捻子坪采泥的人稀稀拉拉,有几家泥场长了草。施贝与俞家闹纠纷的泥坑,落雨的积水刚干,上边结了一两寸厚的淤泥。原来剩的半堆泥晒了又淋、淋了又晒,成色越来越好。等明天这窑烧完,趁干赶快拉走,免得再淋湿。采泥的人不多,还有另一层原因,说是再往西北八九十里贵台那地方发现了好紫泥,靠着大山,柴火方便,又不怕日本人来,有些人去那边占地采泥开窑。
施贝三人不走空,返程装一车泥。从西边进城,洋灰马路两边早上还没有标语,现在到处贴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中国必胜”,有横贴有竖贴,大字耀眼醒目。行人往東边聚集,越近中山路人越多,激越的军乐和喇叭里演讲声音时高时低阵阵传来,卖米卖菜卖西瓜卖柴草的在路边守摊,都好奇地伸长颈子往那边看。时不时有人说“是游行”,又说“国旗献金”!
越雪没见过这种大场面,本想要陆北带她过去看,赶巧陆北正咳嗽不停,气都快透不上来。施贝把牛索系在路边芒果树蔸,让陆北歇着,自己带越雪过去。人群好挤,看见马路正中十几个年轻人拉平国旗四边四角,国旗差不多比小草房还宽!前头有打鼓吹号的,后头有游行的,横幅写着“国旗献金募款劳军”,很多人手持标语,口号声此起彼伏。军乐一停,手持喇叭的男青年演讲:“中华民族已经到生死存亡关头,堂堂中国岂能甘做日本奴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少,每个人必须有决死抗战的决心!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每个人都要有参加抗日的精神!四万万同胞,团结抗战,打败日本,救国图存!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万岁!” 又有女青年高呼:“献金,献金,保卫国家、保卫家乡,大家来献金,今天献的金,明天就变成打击日本鬼子的子弹!就变成前方子弟的军粮!就变成负伤将士的药品和蚊帐!”
游行走得很慢,路边有的掏钞票,有的摘耳环,有的脱戒指,纷纷向国旗献上。一个赤脚女人裤脚挽到大腿上,挑一担空箩筐,把卖完菜得的钱全部捐到国旗上。一个卖唱的阿公瞎眼睛不停地眨,手拿一摞铜钱,由人扶到国旗边摸索着捐了钱。国旗到施贝面前,他囊袋里只有一张钱是百元银毫券,想跟旁边的换成小钱,那人说:“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几多捐几多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