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写真
这是一堂真实的情境作文课!上课的地点在校园的庭院。
校园的庭院里有两棵树,一棵金黄的银杏,一棵是火红的鸡爪槭。这两棵树成了初冬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成了全校师生们关注的亮点。
作文课上,我带着学生走进了庭院,一睹这两棵树的风采。尽管天气有些阴沉,不时地还飘些雨丝,但两棵树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学生们一下子围在树旁,仔细端详起来。有的仰起头,不住地夸赞:“好漂亮的银杏树啊!好美的鸡爪槭!”有的弯下身子,一个劲儿地捡拾地上的银杏叶;还有的则歪着脑袋,在静静地观赏……看来学生们对这两棵熟悉的树还是充满着喜爱和好奇。
我立刻招呼孩子们到我身边,我对大家说:“你们仔细看看这两棵树,它们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有几个学生便迫不及待举起手,我示意他们把手放下,带些神秘的语气,对他们说:“现在不用回答,只要静静地看,可以在心里说。”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一个个都看得很专注,似乎在与这两棵树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一番静默后,我启发道:“当学校新大楼落成后,这两棵树便来到了庭院,这里便成了它们的家。还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便与它们为伴,如今已经上六年级了,当我们再次看到它们,真的感到好亲切呀!可以说我们是看着它们成长起来的,同样它们也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这两棵树固守庭院,相依相伴,聆听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感受着校园的勃勃生机。当我们现在静静地面对它们,你最想跟它们说些什么呢?”
望着同学们有些心领神会的表情,我又深情地说:“当陶醉在这美妙的意境中时,我们想象的羽翼也翩然张开。清晨,它们热情地迎来朝霞;傍晚,它们深情地送走夕阳。春天,它们洋溢活力;夏天,它们枝繁叶茂;秋天,它们展示成熟,冬天;它们孕育希望。它们共同经历过昨天的风风雨雨,也一起憧憬着明天的灿烂辉煌……两棵树带给我们的是美妙的联想,此时此刻,你们联想到什么呢?当我们经过一番观赏、沉思、想象后,你们还觉得它们只是两棵树吗?它们之间会是怎样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最后,我向学生揭开了这堂课的真正目的:“今天,我们就以银杏和鸡爪槭两棵树为话题写一篇习作,写出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拟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会写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会!”
二、教后反思
这篇习作学生在课堂上准时完成,自始至终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穿行在学生的座位间,我第一次发现学生写作文是如此的陶醉与享受。当我打开学生的习作阅读时,内心更是充满了欣喜与激动!习作的题目:“姊妹树”“温情两依依”“恋人”“凝望”“牵手”……新颖而生动,唯美而诗意。文章选取的角度,独具匠心,有的注重描写两棵树的风姿,有的侧重记叙两棵树的传奇经历,有的讴歌一段美丽的情愫,有的书写一种美好的意境……文章的语言更是耐人寻味,或幽默风趣,或洋溢诗情,或蕴涵哲理……习作中所体现的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联想,流畅的文思,恰当的描写,真挚的情感,绝非无病呻吟的套作瞎编之作可比。他们将自己的感情蕴涵其中,浓浓的主观情愫渗透其中,书写内心深处的灵动。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个性的展现、心灵的绽放。要不是亲眼看着他们现场写作,我都无法相信这一篇篇习作是出自我们的学生之手,一堂作文课竟能写出如此生动优美、流淌诗情、溢满思想的佳作。
习作《恋人》有这样一段话:“银杏,一身金黄,在冬日的瑟瑟寒风中安详地等待、守候,他虽然与鸡爪槭相隔不到五步,但那一条羊肠小径却阻隔了爱的交织,那区区几米,让两个恋人隔路相望,深爱着鸡爪槭的银杏大概愁黄了一身绿衣吧!而那鸡爪槭,那千古不变、至死不渝的热情,那火一般的红色,那传统的中国红,如此端庄、华艳,在枯朽的世界里格外引人注目,丝毫没有残败之色,只是经受不住日月光华的摧朽,那蓬勃的华盖也稀稀落落,脚下是一片凋零的伤感。但或许在那深深的泥土中,埋藏着它们爱的秘密!也或许在那寒冬的冻土中,两个恋人的根已经温暖地交织在了一起……”字里行间荡漾着美丽的想象,充盈着睿智的哲思,一个花季少年有如此唯美而又浪漫的情怀,如此老练而又隽永的语言,我真是惊叹!
习作《比翼鸟·连理枝》中写道:“那泛着清香的泥土味的大地,正在显现着一幅如诗如画的连理图。也许,它们并不能如那两情相悦的比翼鸟般在空中用羽翼划出一道又一道的羽痕;也许,它们俩不能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般化作一对翩翩蝴蝶,融情于花,寄情于景,诉说一个真正的凄美神话。但它无疑是一曲校园中最美的诗歌!”比喻之恰当,联想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语言之老练,也让我钦佩!
读着这些充满诗意而哲思的作文,我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浸染和洗礼,心似乎也随着那一颗颗纯真无瑕的童心在跳跃;读着这些流淌着儿童智慧的作文,我更深切地感悟到“儿童真是天然的缪斯”的真实含义。
谁说学生在生活、情感、思维、思想等方面一片“贫瘠”,只要给他们提供真实鲜活的情境,给他们去仔细观察,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他们就能敞开心扉,独抒性灵。
回顾以往的作文课,我总是对写作内容和技巧作详细指导,结果全班同学的行文思路局限在同一模式之中,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学生难以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习作来。而这堂情境作文课,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摆脱定式限制,倡导自由表达,真正还以学生作文的本色。这次作文教学实例,给予我深刻的启示。
1.从儿童出发
要让孩子写出灵动、有生命力的文字,就要尊重儿童的视角,把儿童当作有独立价值的人。尊重儿童的视角,还给孩子观察的权利、思考的权利、表达的权利。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灵活的头脑去思考,用敏锐的童心去洞察,享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品味缤纷生活的个中之味。正因为儿童有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他们才会给两棵极其普通的银杏树与鸡爪槭赋予“恋人”的美好称谓,引发“比翼鸟”“连理枝”的美好联想,书写那般美妙的意境,流淌如此深邃的思想。
其实,教师对儿童习作的态度,就是一种导向、一种影响、一种唤醒、一种激励,学生的心灵世界就是一座等待喷发的火山,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和点燃,必将呈现星火燎原的美好景象。
2.守护纯真的童心
追求作文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作文,让学生的真情自然流淌,让童心自由飞扬。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努力寻求一种方法,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从记忆里发掘已有的生活经验,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和思绪,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想象是习作的羽翼,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想象的潜能。适时精当的追问能调动学生想象的潜能,促其神思飞扬,使其灵性得到了生成和发挥。教学中要努力寻求一种策略,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习作的表达应该顺乎学生的天性,摆脱程式化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倾吐。儿童就是儿童,每一个儿童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有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儿童,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做到既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写作,又要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儿童。这样,才能放飞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这是一堂真实的情境作文课!上课的地点在校园的庭院。
校园的庭院里有两棵树,一棵金黄的银杏,一棵是火红的鸡爪槭。这两棵树成了初冬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成了全校师生们关注的亮点。
作文课上,我带着学生走进了庭院,一睹这两棵树的风采。尽管天气有些阴沉,不时地还飘些雨丝,但两棵树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学生们一下子围在树旁,仔细端详起来。有的仰起头,不住地夸赞:“好漂亮的银杏树啊!好美的鸡爪槭!”有的弯下身子,一个劲儿地捡拾地上的银杏叶;还有的则歪着脑袋,在静静地观赏……看来学生们对这两棵熟悉的树还是充满着喜爱和好奇。
我立刻招呼孩子们到我身边,我对大家说:“你们仔细看看这两棵树,它们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有几个学生便迫不及待举起手,我示意他们把手放下,带些神秘的语气,对他们说:“现在不用回答,只要静静地看,可以在心里说。”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一个个都看得很专注,似乎在与这两棵树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一番静默后,我启发道:“当学校新大楼落成后,这两棵树便来到了庭院,这里便成了它们的家。还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便与它们为伴,如今已经上六年级了,当我们再次看到它们,真的感到好亲切呀!可以说我们是看着它们成长起来的,同样它们也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这两棵树固守庭院,相依相伴,聆听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感受着校园的勃勃生机。当我们现在静静地面对它们,你最想跟它们说些什么呢?”
望着同学们有些心领神会的表情,我又深情地说:“当陶醉在这美妙的意境中时,我们想象的羽翼也翩然张开。清晨,它们热情地迎来朝霞;傍晚,它们深情地送走夕阳。春天,它们洋溢活力;夏天,它们枝繁叶茂;秋天,它们展示成熟,冬天;它们孕育希望。它们共同经历过昨天的风风雨雨,也一起憧憬着明天的灿烂辉煌……两棵树带给我们的是美妙的联想,此时此刻,你们联想到什么呢?当我们经过一番观赏、沉思、想象后,你们还觉得它们只是两棵树吗?它们之间会是怎样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最后,我向学生揭开了这堂课的真正目的:“今天,我们就以银杏和鸡爪槭两棵树为话题写一篇习作,写出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拟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会写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会!”
二、教后反思
这篇习作学生在课堂上准时完成,自始至终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穿行在学生的座位间,我第一次发现学生写作文是如此的陶醉与享受。当我打开学生的习作阅读时,内心更是充满了欣喜与激动!习作的题目:“姊妹树”“温情两依依”“恋人”“凝望”“牵手”……新颖而生动,唯美而诗意。文章选取的角度,独具匠心,有的注重描写两棵树的风姿,有的侧重记叙两棵树的传奇经历,有的讴歌一段美丽的情愫,有的书写一种美好的意境……文章的语言更是耐人寻味,或幽默风趣,或洋溢诗情,或蕴涵哲理……习作中所体现的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联想,流畅的文思,恰当的描写,真挚的情感,绝非无病呻吟的套作瞎编之作可比。他们将自己的感情蕴涵其中,浓浓的主观情愫渗透其中,书写内心深处的灵动。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个性的展现、心灵的绽放。要不是亲眼看着他们现场写作,我都无法相信这一篇篇习作是出自我们的学生之手,一堂作文课竟能写出如此生动优美、流淌诗情、溢满思想的佳作。
习作《恋人》有这样一段话:“银杏,一身金黄,在冬日的瑟瑟寒风中安详地等待、守候,他虽然与鸡爪槭相隔不到五步,但那一条羊肠小径却阻隔了爱的交织,那区区几米,让两个恋人隔路相望,深爱着鸡爪槭的银杏大概愁黄了一身绿衣吧!而那鸡爪槭,那千古不变、至死不渝的热情,那火一般的红色,那传统的中国红,如此端庄、华艳,在枯朽的世界里格外引人注目,丝毫没有残败之色,只是经受不住日月光华的摧朽,那蓬勃的华盖也稀稀落落,脚下是一片凋零的伤感。但或许在那深深的泥土中,埋藏着它们爱的秘密!也或许在那寒冬的冻土中,两个恋人的根已经温暖地交织在了一起……”字里行间荡漾着美丽的想象,充盈着睿智的哲思,一个花季少年有如此唯美而又浪漫的情怀,如此老练而又隽永的语言,我真是惊叹!
习作《比翼鸟·连理枝》中写道:“那泛着清香的泥土味的大地,正在显现着一幅如诗如画的连理图。也许,它们并不能如那两情相悦的比翼鸟般在空中用羽翼划出一道又一道的羽痕;也许,它们俩不能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般化作一对翩翩蝴蝶,融情于花,寄情于景,诉说一个真正的凄美神话。但它无疑是一曲校园中最美的诗歌!”比喻之恰当,联想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语言之老练,也让我钦佩!
读着这些充满诗意而哲思的作文,我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浸染和洗礼,心似乎也随着那一颗颗纯真无瑕的童心在跳跃;读着这些流淌着儿童智慧的作文,我更深切地感悟到“儿童真是天然的缪斯”的真实含义。
谁说学生在生活、情感、思维、思想等方面一片“贫瘠”,只要给他们提供真实鲜活的情境,给他们去仔细观察,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他们就能敞开心扉,独抒性灵。
回顾以往的作文课,我总是对写作内容和技巧作详细指导,结果全班同学的行文思路局限在同一模式之中,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学生难以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习作来。而这堂情境作文课,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摆脱定式限制,倡导自由表达,真正还以学生作文的本色。这次作文教学实例,给予我深刻的启示。
1.从儿童出发
要让孩子写出灵动、有生命力的文字,就要尊重儿童的视角,把儿童当作有独立价值的人。尊重儿童的视角,还给孩子观察的权利、思考的权利、表达的权利。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灵活的头脑去思考,用敏锐的童心去洞察,享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品味缤纷生活的个中之味。正因为儿童有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他们才会给两棵极其普通的银杏树与鸡爪槭赋予“恋人”的美好称谓,引发“比翼鸟”“连理枝”的美好联想,书写那般美妙的意境,流淌如此深邃的思想。
其实,教师对儿童习作的态度,就是一种导向、一种影响、一种唤醒、一种激励,学生的心灵世界就是一座等待喷发的火山,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和点燃,必将呈现星火燎原的美好景象。
2.守护纯真的童心
追求作文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作文,让学生的真情自然流淌,让童心自由飞扬。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努力寻求一种方法,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从记忆里发掘已有的生活经验,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和思绪,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想象是习作的羽翼,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想象的潜能。适时精当的追问能调动学生想象的潜能,促其神思飞扬,使其灵性得到了生成和发挥。教学中要努力寻求一种策略,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习作的表达应该顺乎学生的天性,摆脱程式化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倾吐。儿童就是儿童,每一个儿童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有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儿童,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做到既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写作,又要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儿童。这样,才能放飞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