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2010 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并结合文献资料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内蒙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特征,分析对农业、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三点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村经济社会;负面影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1..111
1引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村劳动力过剩,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流动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候鸟式”流动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农村萎缩。缪尔达尔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对其他地区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地区间的工资差异同劳动力互为因果,劳动力流动同经济发展水平互为因果,从而使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使地区间的工资差距、人均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1]。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问题显露得越来越明显,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有逐年增加趋势。段成荣指出,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土地抛荒、忽视农业生产的现象,尤其是大批青壮年的外流,使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因外流者多是受过较高教育、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人,于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将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发育,给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2]。
高士亮等人指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对农业下一代的培养、农业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3]。
2内蒙古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内蒙古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数一直保持平稳上升趋势,据内蒙古统计局统计,2010年内蒙古农村劳动力输出已达247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78%,输出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为351%,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4.8%。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18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2.7%,占输出劳动力的76%。其中男性就有181..1万之多,占外出劳动力的73.1%,占转移人数近3/4。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大专及以上3.2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
2010年农村流动劳动力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81.8%。其中,2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160%,21岁~30岁的劳动力占42.5%,31岁~40岁的劳动力占23.3%。41岁~50岁的劳动力占13.1%,51岁以上劳动力占51%。外出就业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有1895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766%。文盲占1.7%,小学文化程度占192%,初中文化程度占666%,高中文化程度占9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2%。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村苏木外旗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旗县外盟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盟市外区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77%,去区外从业的劳动力占393%。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2.8%,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结合内蒙古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的客观情况,可以推断,农村流动劳动力大部分流向城市。此外。农村劳动力以向区外流动为主,占全部流动劳动力的393%。详情见表2。
流动劳动力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以2010年为例,农村流动劳动力4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81.8%,而全体农村劳动力中此比例只有54.3%。在知识技能方面,流动的农民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2010年农村流动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66%,而全体农村劳动力中,只有605%的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在性别结构上,内蒙古自治区无论哪个地区,流动的男性都明显多于女性。2010年全区范围内农村流动劳动力中男性占比73.1%,比女性占比高出462个百分点。详情见表3。
表32010年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与全体农村劳动力的对比
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0岁以下劳动力男性
外出劳动力76681.873.1
全体农村劳动力60553.3508
由上可见,从农村流出的劳动力是农村的优质劳动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非农村“剩余劳动力”[ZW(]参见《数据三农》,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10月14日第10版。[ZW)]。
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本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统计年鉴和统计局数据,力图说明这些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
3.1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的负面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大体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动以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留在农村的从业人员出现了以老人、儿童、妇女为主的人口结构,导致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资源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其次,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导致了种田质量下降,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ZW(]季节性抛荒:土地只有部分时间被用于种植农作物,其他时间处于抛荒状态。[ZW)]。再次,大量劳动力外出以后,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灾、植树造林、修筑公路等公用事业很难完成,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直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2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内蒙古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大体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不利于农村个体工商业发展。农村有能力有意图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劳动力倾向于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市场。其次,不利于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打工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不愿从事这项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但潜在收益巨大的产业,使得农村文化资源大多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5]。再次,不利于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具有的旅游资源得不到较好的开发,已有的旅游资源中,也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3.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负面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使外出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漠不关心,进而影响留守劳动力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农村教育日益没落。在“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引导下,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普遍较高。最后,农村学生向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学校集中,将会使得农村优秀师资也会向城市集中进而影响农村教育质量。
4对策
4.1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的重视程度
发展现代大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运用发展现代大农业的理念,积极创造农业服务部门,把流动的农业劳动力利用起来,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创业
环境和就业环境将大大提高,使得农村劳动力需求大大增加,劳动力就地流动比例提高。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使它继续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4.2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
首先,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当地的创业者和农业生产能手,而不是一味地把当地农村劳动力向外推出了事。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简单化、片面化,农民外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让农村劳动力清醒认识流动就业的利与弊,对此应加强引导。再次,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档案,掌握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
4.3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要从根本上防治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失,规避其给农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出资,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同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同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Myrdal Gunnar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 and Co,1957:26
[2]段成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北人口,1998(3):2-4.
[3]高士亮,王信远,陈晓利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经济师,2005(2):8-9
[4]鞠正江,张志勇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及其防治[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88-89
[5]聂华林,李莹华农村文化资源开发——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超越之路[J].经济问题,2006(1):52.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村经济社会;负面影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1..111
1引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村劳动力过剩,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流动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候鸟式”流动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农村萎缩。缪尔达尔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对其他地区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地区间的工资差异同劳动力互为因果,劳动力流动同经济发展水平互为因果,从而使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使地区间的工资差距、人均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1]。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问题显露得越来越明显,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有逐年增加趋势。段成荣指出,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土地抛荒、忽视农业生产的现象,尤其是大批青壮年的外流,使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因外流者多是受过较高教育、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人,于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将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发育,给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2]。
高士亮等人指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对农业下一代的培养、农业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3]。
2内蒙古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内蒙古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数一直保持平稳上升趋势,据内蒙古统计局统计,2010年内蒙古农村劳动力输出已达247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78%,输出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为351%,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4.8%。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18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2.7%,占输出劳动力的76%。其中男性就有181..1万之多,占外出劳动力的73.1%,占转移人数近3/4。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大专及以上3.2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
2010年农村流动劳动力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81.8%。其中,2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160%,21岁~30岁的劳动力占42.5%,31岁~40岁的劳动力占23.3%。41岁~50岁的劳动力占13.1%,51岁以上劳动力占51%。外出就业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有1895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766%。文盲占1.7%,小学文化程度占192%,初中文化程度占666%,高中文化程度占9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2%。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村苏木外旗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旗县外盟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盟市外区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77%,去区外从业的劳动力占393%。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2.8%,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结合内蒙古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的客观情况,可以推断,农村流动劳动力大部分流向城市。此外。农村劳动力以向区外流动为主,占全部流动劳动力的393%。详情见表2。
流动劳动力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以2010年为例,农村流动劳动力4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81.8%,而全体农村劳动力中此比例只有54.3%。在知识技能方面,流动的农民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2010年农村流动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66%,而全体农村劳动力中,只有605%的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在性别结构上,内蒙古自治区无论哪个地区,流动的男性都明显多于女性。2010年全区范围内农村流动劳动力中男性占比73.1%,比女性占比高出462个百分点。详情见表3。
表32010年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与全体农村劳动力的对比
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0岁以下劳动力男性
外出劳动力76681.873.1
全体农村劳动力60553.3508
由上可见,从农村流出的劳动力是农村的优质劳动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非农村“剩余劳动力”[ZW(]参见《数据三农》,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10月14日第10版。[ZW)]。
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本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统计年鉴和统计局数据,力图说明这些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
3.1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的负面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大体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动以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留在农村的从业人员出现了以老人、儿童、妇女为主的人口结构,导致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资源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其次,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导致了种田质量下降,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ZW(]季节性抛荒:土地只有部分时间被用于种植农作物,其他时间处于抛荒状态。[ZW)]。再次,大量劳动力外出以后,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灾、植树造林、修筑公路等公用事业很难完成,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直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2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内蒙古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大体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不利于农村个体工商业发展。农村有能力有意图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劳动力倾向于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市场。其次,不利于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打工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不愿从事这项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但潜在收益巨大的产业,使得农村文化资源大多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5]。再次,不利于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具有的旅游资源得不到较好的开发,已有的旅游资源中,也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3.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负面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使外出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漠不关心,进而影响留守劳动力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农村教育日益没落。在“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引导下,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普遍较高。最后,农村学生向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学校集中,将会使得农村优秀师资也会向城市集中进而影响农村教育质量。
4对策
4.1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的重视程度
发展现代大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运用发展现代大农业的理念,积极创造农业服务部门,把流动的农业劳动力利用起来,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创业
环境和就业环境将大大提高,使得农村劳动力需求大大增加,劳动力就地流动比例提高。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使它继续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4.2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
首先,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当地的创业者和农业生产能手,而不是一味地把当地农村劳动力向外推出了事。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简单化、片面化,农民外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让农村劳动力清醒认识流动就业的利与弊,对此应加强引导。再次,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档案,掌握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
4.3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要从根本上防治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失,规避其给农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出资,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同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同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Myrdal Gunnar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 and Co,1957:26
[2]段成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北人口,1998(3):2-4.
[3]高士亮,王信远,陈晓利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经济师,2005(2):8-9
[4]鞠正江,张志勇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及其防治[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88-89
[5]聂华林,李莹华农村文化资源开发——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超越之路[J].经济问题,20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