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22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变革旧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从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全面而科学地进行了阐述。但是,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在当前情况下,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现象是不难见到的。笔者曾多次参加县内中小学教学交流活动,听过不少中小学教师的公开课,对其间的许多未能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或不能将新课程理念有效付诸课堂教学的做法颇为感慨。现象不容忽视,本人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树立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切实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扎实而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仍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最紧要解决的问题。鉴此,本文拟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结合个教学体会,浅谈个人孔见。
  一、“实”与“活”
  “实”与“活”应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首要追求。“实”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有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在自己的学力起点上,能够学有所获。“实”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没有了实在内涵的课堂教学只能是一个徒具的空壳而已。“活”是指导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教学有张力与弹性,教学方式活,学生学习行为活。“活”是一个较高层面上的教学要求,其间有许多教学艺术层面上的内涵。但“活”只有建立在“实”的基础上进行,才具有意义。
  而在教学实践中,流于形式现象较严重,“合作探究”“个性化阅读”等新课改口号喊得天响。课堂教学简单热闹,一味追求学生行为的参与,不惜以过度降低学习难度来达到目的。以为课堂气氛是课堂评价的唯一指标,故而在教学中,脱离学生及课程实际。不顾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收效,不顾及教学问题的可探究性、启发性,不顾及学生思维培养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将学生之间、师生的问题讨论交流对话内容简单化、幼稚化、表演化,以一些简单是非问题甚或与学生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内容搬进课堂。学生的讨论有名无实,课堂教学设计放任自流,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旁逸,基础知识受到削弱,学生缺少应有的体验,课堂收获减少,语文整体水平下滑。以至于在初中课堂中出现了老师在教学中提问出现了:“同学们,有谁见过泥土吗?没有见过,那……”之类的问题,我们很难知道教者的提此问题的目的。
  这是典型的未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现象,妄自臆测,盲目搬用,令人啼笑皆非。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求“实”与求“活”的必要性。
  “实”的课堂是紧扣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充分尊重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重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活”是我们在解决了“实”的前提下,来考虑如何将“实”的内容做得更好,更更有效的手段与措施。如果说,课堂教学中的“实”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责任,那“活”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水平。可以这么说,学习原本就是一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活动。在学习中,本身就有许多事情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一味追求轻松愉快,而不惜采用这种办法,是一下下策了。当然现象的本身是有其复杂原因的,除了老师的原因外,今天的孩子怕吃苦了,也吃不了苦了。但这不是回避问题的办法,只需问问“将来怎么办”就可明白了。所以,只有将充实的课堂教学内容与灵活多变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实”又“活”,才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良好追求。
  二、主体与客体
  备受推崇的建构主义极力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知识只有被学生接受之后才有意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很久以来,有一个悖论始终徘徊在语文教育之中:生活里,语文是学生的最爱;课堂上,语文学习却是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被剥夺,学习兴趣低下。即使课堂上学生不停地读书、写字、讨论,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而不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笔者也曾与许多教师聊及过这个话题,许多老师对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普遍忧虑。改变这种情形的关键就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的主体精神,做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过程,尽管不能完全摒弃教师的引导,但归结底学生才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才能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学生应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能动地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的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正道,这些都不是老师所能代劳的。
  笔者经常听到一线老师持这样的抱怨:由于学生不学,课堂只好由老师占据了,以学生主体那只是理论上的事,现实之中行不通。我对此的回答是:那就更得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了。倘因担忧学生不学而否定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其后果只能是越来越糟。教师的任务就在如何启动、引导、激诱、帮助学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直面现实,不断探索,才量解决问题的出路。可以这么说,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教师必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三、常态课与示范课
  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将别人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课堂教案搬用到自己课堂教学之中,却发现结果并非想象的好。其实,我们应该正确区别常态课与示范课。常态课是我们每天都必须上的课,它勿须有任何表演作秀的需要,我们必须结合学生以及学习材料的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因事施教,学生有实在的收获(下转100页)(上接99页)与进步。而公开示范课,主要是落实教学理念,突出某个理念要求,精心准备打造的具有观赏性的表演课。曾有一个说法:“把课上得太像课就不是好课。”公开示范课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就不强了。像公开示范课那样来面对每天都有的常态课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没有必要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曾坦言,自己经常出外讲学,学生在家里自学,同样学得很好。由此可见,魏老师的常态课与公开示范课也不是一样的。
  笔者曾有这么一节常态课,当我进入教室后,看到全班学生正在兴致勃勃地读书,其势很是感人。于是我不说一句话,站在讲台上,面带微笑,静静地欣赏学生们的大声朗读,学生们看到我的这一举动,更是读得有劲了。直至下课,我都没有打断他们,但学生和我都有还不想下课的意愿。可以认为,作为一堂常态课,我的这节无声课是成功的,但作为一节公开示范课,就不知该如何评价了。
  因此,我们要认真面对好每一节常态课,落实好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做到“实”与“活”,搞好常态课的教学研究才是我们的成长办法。对于公开示范课,应是向公开示范课学习理念,而不是简单学习做法。向公开课学习教学理念与思想,在常态课中落实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认识、定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只要我们勤于理论武装头脑,敢于面对教学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只要我们不照搬,不盲从,不固执,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切实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步伐。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中的情景设置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以及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在活动中,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
期刊
舞蹈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受到学生的钟情和喜爱,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作为多年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我始终把儿童舞蹈的创作与教学视为美育传播最直接、最自由、最合适的方式。当代美国舞蹈教育家玛格雷特·陶布勒尔指出,舞蹈以“人体为工具”。由此可见,构成舞蹈形式美的基础和创造舞蹈形式的物质材料是人体本身,这就是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最重要的区别与质的不同,那么,如何理解美与儿
期刊
据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很多孩子对音乐、体育、美术、常识这些课的兴趣远远大于数学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音、体、美、常”课很少留作业,而数学课留较多作业;其二,“音、体、美、常”的课堂使孩子感到轻松、愉快,而数学课教师检查性的提问往往让孩子感到紧张不安;其三,“音、体、美、常”课能以学生为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数学课或多或少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主的知识性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过
期刊
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缤纷的世界,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老师必须具有“煽情”的才华,艺术地引导学生徜徉于语文的“大观园”之中,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在文学的熏陶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及时发现他的兴趣所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兴趣的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人的一生当中,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最大的,大约要学会2500个常用汉字,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这2500个汉字,在小学一、二年级就要掌握1200多个,占小学识字量的一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掌握学
期刊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空间逐渐缩窄,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改变经营战略,调整业务结构,主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始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国内外关于非利息收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没有一致定论,不同类型的银行由于开展非利息收入的成本、费用等影响因素不同,结果也产生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同类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论文从非利息收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个体潜在的动力。教学过程中,兴趣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参与教学,进而得到乐趣。教学实践表明:越能让学生发觉有趣或愉快的事物,越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以课堂教学形式的不断更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和转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使之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缺乏自控能力,多以瞬时记忆为主,要让孩子们在短时间掌握那么多的生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代替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学
期刊
《新课标》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多方面的,通过课前预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
期刊
多年来,我国一直采用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至今没有太多的改变。近十多年来,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教学方式。当今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学校教育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和学生也相应地要求我们有高效率的课堂。社会对教育的更高需求导致高中学校扩大教师队伍,大量的年轻教师进入学校,其教学水平有待大力提高;而素质教育要求给学生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