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一次惹祸上身
最近,最为爆炸性的新闻莫过于“李双江﹑梦鸽之子涉嫌轮奸被拘”。2月22日,一则有关李双江﹑梦鸽之子李冠丰(原名李天一)涉嫌轮奸的消息在网络疯传。随后,此说法也被北京警方证实,海淀警方通报:2月19日,海淀公安分局接到一女事主报案,称2月17日晚她在海淀某酒吧内与李某等人喝酒后,被带至一宾馆内遭轮奸。民警调查后,将涉案人员李某等5人全部抓获,现该5人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
据悉,李某于2月17日伙同魏某等4人,使用暴力殴打、言语恐吓等手段,强行开车将被害人杨某带至海淀湖北大廈某房间,在违背被害人意愿的情况下,轮流与其发生性关系。接到报警后,警方经过侦查,李某等4人在某温泉停车场被抓。而李某今年17岁,正是李冠丰。
然而,这已经不是李冠丰第一次惹祸上身了。2011年9月6日晚,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刚要拐入小区南门时,遭到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目击者称,李冠丰和朋友苏某对夫妇二人的殴打持续了3分钟左右,鲜血从夫妻二人的头上淌到了脸上。事后共缝了11针。两人车上的孩子哭闹特别响亮。打人者还大喊‘谁敢打110’。
2011年9月14日下午,李双江对其子李冠丰打人事件做出处理回应后,事件中受伤夫妇与李、苏二人家长会面,双方达成和解。2012年9月19日,李冠丰被解除教养。“出来”还不到半年的李冠丰又坑了一次爹,而且坑得这么狠。“二进宫”的李冠丰情绪平稳,很配合警方的讯问,没有抵触情绪。
收容后再涉案,谁该担责?
在李冠丰因涉嫌轮奸被拘后,坊间关于其一再“犯事”的原因的讨论便日渐热烈。
“新华视点”微博发表评论称,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应承担法律责任;但作为未成年人,他何尝不是畸形教育文化的受害者,文章(微博)呼吁:“握紧你的拳头,同时怀着一颗悲悯的心。”
但不少网友对此观点并不认同,有网友举例李冠丰的教育经历,无论是在国内的中关村三小、人大附中,还是其在国外就读的冰球学校都是精品院校。“到底是哪家的教育畸形?”部分网友还是认为,李冠丰如今的境况还是应更多从其自身及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有网友认为,李双江夫妻对孩子的溺爱也是造成现在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调侃称:“会唱歌也不能保证教育好子女。”
为何接受了“教养”后,这位少年反而很快牵涉进了性质更恶劣的案件?是自身原因、家庭教育还是中国的收容教养制度的弊端?
自身原因:
“李冠丰年少时经常犯错但很少受罚”
学界普遍认为,对少年儿童的放纵型溺爱,将使其形成自我中心主义,这类孩子骄横跋扈且对他人没有同情心,这种个性将成为其成长道路上的危险因素。在因涉嫌“轮奸”被拘留后,有知情人曝出,李冠丰自年少便经常犯错,却很少受到处罚。李冠丰就读过的某小学的多位同学证实,其在三年级时,曾将一名二年级同学推下楼,但后来这事儿“秘密解决,不了了之”。有同学还回忆,李冠丰还抢过他的游戏机,而当时的班主任竟以李冠丰家中没有游戏机而批评了该同学。在李冠丰小学时,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李双江是谁,只是每次李冠丰犯了错误,总能平安无事,同学们才揣测“他很有背景”。另有网友爆料称,李冠丰在美国读书时,曾因小问题和同学争论至大打出手,并将同学的蛋白粉换成洗衣粉,口出狂言称:“你敢到中国来,我就捏死你,你知道我爸是谁吗?”
家庭教育:
名人夫妇的教育之殇
李冠丰涉嫌轮奸案爆出后,李双江﹑梦鸽早年接受采访的视频纷纷被网友挖出。早在2011年3月,李双江曾做客新华网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大谈过教育孩子问题。
“我儿子天赋好,但我们现在不逼他。他喜欢运动、喜欢交朋友,电脑在他手里我看就像弹钢琴一样,他思维非常灵敏,英语单词随便就能记几千个。这代人是我们的希望。所以我们的下一代我认为了不得,我非常高兴。孩子总归学不坏,因为我们所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东西。”记者问及,“你会打他吗?”李双江说:“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李双江对儿子很宠溺,而母亲梦鸽则扮演了严母的角色。“你不能要求孩子什么都好”,这是李双江在节目中的原话。而母亲梦鸽则对儿子的要求很高,两人曾因为教育问题有过分歧。李双江认为,儿子在青春期叛逆较为正常,有时候不能太着急。
作为这些公众人物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成长条件。且不说父辈的成功经历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教材,单看这些父辈,或是达到一定地位、或是握有一定产业,与普通家庭相比,孩子们往往有条件接受最好教育、见更多世面、有更多成功机会——事实上,这些家庭中走出了无数优秀的下一代。
不过,这种家庭下的教育也需更加慎重。孩子们大多不曾经历父辈成功前的艰苦打拼,倘若只展示“成功效应”,恐怕孩子就会误以为,享受“最好”是天经地义、拥有“机会”是顺理成章,有个“好爹”就万事不愁、遇到批评就斥“代沟”、“过时”。没有要不到的东西、没有摆不平的事情,势必会把父亲大名当成嚣张通行证、把炫耀财富视为理直气壮、把无视法律看作勇敢者行动,以致做出种种伤天害理之事,并最终只能害己。
收容教养弊端:
未成年人收容后重新犯罪几率很大
早在2011年9月李冠丰被收容教养之初,有媒体就提出担忧:“假如收容教养期限真的执行满了一年,对于李冠丰本人来说,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不一定就能够变好”。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中国的收容教养制度存在种种弊端,以至于从收容教养所出来的青少年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几率大增。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武彬通过统计该院2003-2004两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现其中属于重新犯罪的占到了15.44%,而且两次犯罪间隔时间短,在缓刑期内重新犯罪的占总数的47.5%。实际上,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犯罪学家格卢克夫妇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开始追踪1000名平均年龄在14岁的少年犯,5年后其中还能统计到的905人里面,有798人有再次犯罪记录。格卢克夫妇认为如此高的重新犯罪率,源于这些少年犯在童年期就养成了反社会性的人格,而具有这种人格的个体,将更容易犯罪。 美国犯罪学家弗兰克也指出“贴标签”会促使青少年变坏:“先是给他贴上坏的标签,把他的行为说成是违法犯罪行为,使个人对这种标签的说法产生认同,同时,社区又将他们与正常的少年儿童隔离,不让自己的孩子与这些‘坏孩子’交往,不断谈论这些坏孩子的邪恶行为,把他描述成一个邪恶的人,让他自己知道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他就在周围人的消极反应中变得越来越坏,真的成为人们所描述的那种‘坏’人了。”
他山之石:为了减少未成年人再犯率,国外普遍重教育轻惩罚
既然未成年人的不良“个性”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因素,而“个性”的形成又主要源于家庭教育,所以改變不当的家庭教育就成了治本之策。“如果父母扮演不好角色,子女违法犯罪的几率就会大大上升。”法林顿教授说,在英国更强调父母的作用,如果孩子被逮捕,父母就要进父母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2006年英国做了一个家长培训项目,找了141个3到8岁的孩子分成控制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父母,要通过看录像、讨论等方式接受教育培训;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实验组孩子的反社会行为明显减少。
社区协助也是帮助问题少年改造“个性”的有效方式。我国香港地区推出了“社区为本”的自新计划,其中包括“感化令”、“社会服务令”和“社区志愿服务计划”等,实践证明在1995年至1998年3年中接受社区服务的犯罪青少年再犯率在828人中只有31人,占3.7%,成效颇为显著。
在美国密苏里州1995年的一项评估中,176个少年犯(平均年龄为14岁)随机分配接受多方面教育改造和传统的监禁改造,四年之后,前者中有29%被再次逮捕,后者中却有74%被再次逮捕。
由于侧重教育比侧重惩罚对问题少年的改造更有效,所以国际上对于未成年罪犯的处理普遍实行非刑事化、非监禁化和轻刑化。
编者按
收容教养一年,惩罚是有了,可通过打人事件,李冠丰又得到了多少教育呢?目前国内各相关部门对青少年罪犯的人格转化重视远远不够,所谓帮助教育是以程式化帮助、套路说教为主,对未成年人的个人情况和心理状况知之甚少。这样的教育枯燥生硬,未成年人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会产生更大的抵触心理,收效甚微。重惩罚轻教育的收容教养制度,也许正是“李冠丰”们再涉案的“推手”。在李冠丰再涉案的轰动之下,应该反思的是中国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方式,探索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办法。
最近,最为爆炸性的新闻莫过于“李双江﹑梦鸽之子涉嫌轮奸被拘”。2月22日,一则有关李双江﹑梦鸽之子李冠丰(原名李天一)涉嫌轮奸的消息在网络疯传。随后,此说法也被北京警方证实,海淀警方通报:2月19日,海淀公安分局接到一女事主报案,称2月17日晚她在海淀某酒吧内与李某等人喝酒后,被带至一宾馆内遭轮奸。民警调查后,将涉案人员李某等5人全部抓获,现该5人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
据悉,李某于2月17日伙同魏某等4人,使用暴力殴打、言语恐吓等手段,强行开车将被害人杨某带至海淀湖北大廈某房间,在违背被害人意愿的情况下,轮流与其发生性关系。接到报警后,警方经过侦查,李某等4人在某温泉停车场被抓。而李某今年17岁,正是李冠丰。
然而,这已经不是李冠丰第一次惹祸上身了。2011年9月6日晚,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刚要拐入小区南门时,遭到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目击者称,李冠丰和朋友苏某对夫妇二人的殴打持续了3分钟左右,鲜血从夫妻二人的头上淌到了脸上。事后共缝了11针。两人车上的孩子哭闹特别响亮。打人者还大喊‘谁敢打110’。
2011年9月14日下午,李双江对其子李冠丰打人事件做出处理回应后,事件中受伤夫妇与李、苏二人家长会面,双方达成和解。2012年9月19日,李冠丰被解除教养。“出来”还不到半年的李冠丰又坑了一次爹,而且坑得这么狠。“二进宫”的李冠丰情绪平稳,很配合警方的讯问,没有抵触情绪。
收容后再涉案,谁该担责?
在李冠丰因涉嫌轮奸被拘后,坊间关于其一再“犯事”的原因的讨论便日渐热烈。
“新华视点”微博发表评论称,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应承担法律责任;但作为未成年人,他何尝不是畸形教育文化的受害者,文章(微博)呼吁:“握紧你的拳头,同时怀着一颗悲悯的心。”
但不少网友对此观点并不认同,有网友举例李冠丰的教育经历,无论是在国内的中关村三小、人大附中,还是其在国外就读的冰球学校都是精品院校。“到底是哪家的教育畸形?”部分网友还是认为,李冠丰如今的境况还是应更多从其自身及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有网友认为,李双江夫妻对孩子的溺爱也是造成现在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调侃称:“会唱歌也不能保证教育好子女。”
为何接受了“教养”后,这位少年反而很快牵涉进了性质更恶劣的案件?是自身原因、家庭教育还是中国的收容教养制度的弊端?
自身原因:
“李冠丰年少时经常犯错但很少受罚”
学界普遍认为,对少年儿童的放纵型溺爱,将使其形成自我中心主义,这类孩子骄横跋扈且对他人没有同情心,这种个性将成为其成长道路上的危险因素。在因涉嫌“轮奸”被拘留后,有知情人曝出,李冠丰自年少便经常犯错,却很少受到处罚。李冠丰就读过的某小学的多位同学证实,其在三年级时,曾将一名二年级同学推下楼,但后来这事儿“秘密解决,不了了之”。有同学还回忆,李冠丰还抢过他的游戏机,而当时的班主任竟以李冠丰家中没有游戏机而批评了该同学。在李冠丰小学时,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李双江是谁,只是每次李冠丰犯了错误,总能平安无事,同学们才揣测“他很有背景”。另有网友爆料称,李冠丰在美国读书时,曾因小问题和同学争论至大打出手,并将同学的蛋白粉换成洗衣粉,口出狂言称:“你敢到中国来,我就捏死你,你知道我爸是谁吗?”
家庭教育:
名人夫妇的教育之殇
李冠丰涉嫌轮奸案爆出后,李双江﹑梦鸽早年接受采访的视频纷纷被网友挖出。早在2011年3月,李双江曾做客新华网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大谈过教育孩子问题。
“我儿子天赋好,但我们现在不逼他。他喜欢运动、喜欢交朋友,电脑在他手里我看就像弹钢琴一样,他思维非常灵敏,英语单词随便就能记几千个。这代人是我们的希望。所以我们的下一代我认为了不得,我非常高兴。孩子总归学不坏,因为我们所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东西。”记者问及,“你会打他吗?”李双江说:“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李双江对儿子很宠溺,而母亲梦鸽则扮演了严母的角色。“你不能要求孩子什么都好”,这是李双江在节目中的原话。而母亲梦鸽则对儿子的要求很高,两人曾因为教育问题有过分歧。李双江认为,儿子在青春期叛逆较为正常,有时候不能太着急。
作为这些公众人物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成长条件。且不说父辈的成功经历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教材,单看这些父辈,或是达到一定地位、或是握有一定产业,与普通家庭相比,孩子们往往有条件接受最好教育、见更多世面、有更多成功机会——事实上,这些家庭中走出了无数优秀的下一代。
不过,这种家庭下的教育也需更加慎重。孩子们大多不曾经历父辈成功前的艰苦打拼,倘若只展示“成功效应”,恐怕孩子就会误以为,享受“最好”是天经地义、拥有“机会”是顺理成章,有个“好爹”就万事不愁、遇到批评就斥“代沟”、“过时”。没有要不到的东西、没有摆不平的事情,势必会把父亲大名当成嚣张通行证、把炫耀财富视为理直气壮、把无视法律看作勇敢者行动,以致做出种种伤天害理之事,并最终只能害己。
收容教养弊端:
未成年人收容后重新犯罪几率很大
早在2011年9月李冠丰被收容教养之初,有媒体就提出担忧:“假如收容教养期限真的执行满了一年,对于李冠丰本人来说,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不一定就能够变好”。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中国的收容教养制度存在种种弊端,以至于从收容教养所出来的青少年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几率大增。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武彬通过统计该院2003-2004两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现其中属于重新犯罪的占到了15.44%,而且两次犯罪间隔时间短,在缓刑期内重新犯罪的占总数的47.5%。实际上,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犯罪学家格卢克夫妇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开始追踪1000名平均年龄在14岁的少年犯,5年后其中还能统计到的905人里面,有798人有再次犯罪记录。格卢克夫妇认为如此高的重新犯罪率,源于这些少年犯在童年期就养成了反社会性的人格,而具有这种人格的个体,将更容易犯罪。 美国犯罪学家弗兰克也指出“贴标签”会促使青少年变坏:“先是给他贴上坏的标签,把他的行为说成是违法犯罪行为,使个人对这种标签的说法产生认同,同时,社区又将他们与正常的少年儿童隔离,不让自己的孩子与这些‘坏孩子’交往,不断谈论这些坏孩子的邪恶行为,把他描述成一个邪恶的人,让他自己知道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他就在周围人的消极反应中变得越来越坏,真的成为人们所描述的那种‘坏’人了。”
他山之石:为了减少未成年人再犯率,国外普遍重教育轻惩罚
既然未成年人的不良“个性”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因素,而“个性”的形成又主要源于家庭教育,所以改變不当的家庭教育就成了治本之策。“如果父母扮演不好角色,子女违法犯罪的几率就会大大上升。”法林顿教授说,在英国更强调父母的作用,如果孩子被逮捕,父母就要进父母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2006年英国做了一个家长培训项目,找了141个3到8岁的孩子分成控制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父母,要通过看录像、讨论等方式接受教育培训;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实验组孩子的反社会行为明显减少。
社区协助也是帮助问题少年改造“个性”的有效方式。我国香港地区推出了“社区为本”的自新计划,其中包括“感化令”、“社会服务令”和“社区志愿服务计划”等,实践证明在1995年至1998年3年中接受社区服务的犯罪青少年再犯率在828人中只有31人,占3.7%,成效颇为显著。
在美国密苏里州1995年的一项评估中,176个少年犯(平均年龄为14岁)随机分配接受多方面教育改造和传统的监禁改造,四年之后,前者中有29%被再次逮捕,后者中却有74%被再次逮捕。
由于侧重教育比侧重惩罚对问题少年的改造更有效,所以国际上对于未成年罪犯的处理普遍实行非刑事化、非监禁化和轻刑化。
编者按
收容教养一年,惩罚是有了,可通过打人事件,李冠丰又得到了多少教育呢?目前国内各相关部门对青少年罪犯的人格转化重视远远不够,所谓帮助教育是以程式化帮助、套路说教为主,对未成年人的个人情况和心理状况知之甚少。这样的教育枯燥生硬,未成年人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会产生更大的抵触心理,收效甚微。重惩罚轻教育的收容教养制度,也许正是“李冠丰”们再涉案的“推手”。在李冠丰再涉案的轰动之下,应该反思的是中国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方式,探索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