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常变常新的千古难题。每每提及作文,老师和学生都感叹:难!尽管布置作文前老师煞费苦心地替学生分析题旨,构思引路,但写作时学生依然觉得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的杜撰一篇交差了事。结果是,学生对作文又恨又怕,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说明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又可带动阅读。针对目前学生的情况,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阅读”生活,让题材鲜活异常。
语文大纲要求“作文应当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反映,作文教学的素材来源与学生丰富生活。”我们的学生怕作文是因为缺乏用心地观察生活,或者只是走马观花似的观察,得到的当然只能是些浮光掠影,缺少感受。例如:写一件趣事,初一的时候写的是捉迷藏,到了初三还在回忆此件趣事;体现母爱的,就写自己生病了,母亲不管外面狂风暴雨,还深一脚浅一脚的送我去医院……这些素材早已不新鲜,学生写来也易进入老套,缺乏情感。
其实,生活是作文的生命。金人元好问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是说明,只有“阅读”生活,在生活中全心全意地去观察、感受、领悟,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就能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文章。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就一双明亮敏锐的眼睛,用心感受,通过现象看本质,表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如写“爱”的主题,应引导学生特别留心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从小事中悟真情。体现“母爱”,可小至一杯牛奶、一句叮咛。一位学生就抒写了一件事:有一天下午,学校刚上课,母亲就汗流浃背地匆匆赶来找他。为什么呢?原来,家中本有一个用矿泉水瓶装的洗洁剂不见了,便担心是他当作矿泉水带到学校喝了,在告知老师的情形下还不放心,便有了开头那一幕。此情何以堪!还有同学关注到的却是“母亲绿”,那是母亲由于每日的操劳,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甲缝因此变成了洗不干净的绿色......说来,同学们都深有感触,话就有的说了,题材也就广了。
二、阅读美文,传承文化精髓。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信息资源,可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物质条件都有限,不能够足涉众多的领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指导学生写出“清如许”的文章,这“活水”除了生活外,最重要的莫过于阅读书本了。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因为它是他人对生活感悟的结晶,读者可从中获取知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久而久之,自己写作时就会自然的倾吐出来。今天我就以教材上选编的文章为例说说。
叶圣陶先生说,“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
例如:①作文内容上:同学们学习了《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能意识到原来“星”,不一定就是大家习惯上认为的歌星影星球星,只要是对自己成长中有帮助的人或物,都可以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星”。由此引申到以“朋友”为话题的文章。朋友,也不一定就指现实中的人,自然万物——溪流、白云,貓、狗等都可以做自己的朋友,历史名人也可以。自然,当老师布置《我也追“星”》或《我有一个朋友》的作文时,同学们写的内容很广泛,思路也很拓展地开。
②文章结构形式上:学生学习了《雨说》这篇文章,写文章时可以用拟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了《阿长与<三海经>》,写作时可以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和环境的衬托;在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诗后,就能把里面的句子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写表达自己的喜爱或热爱之情的文章时,用诗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很深”作为文章的题记,既切题,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同学在学了《羚羊木雕》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后,在写揭示社会的某个现象时,就以类似的反问句结尾,令人回味,引人思索。
③文章的选材上也可作相应的积累:像《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文,正好都是有关后天教育的问题,一个是反面事例,一个是正面事例,同学们积累起来,在作文时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诸如此例,不胜枚举。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美文,只要教师能用心指导学生阅读,学生习作,将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厚积而薄发了。
在阅读中模仿,在模仿中提高。
写作应该是从模仿开始。鲁迅先生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说:“‘会模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模仿’的。‘会模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这实在是对模仿的最好解说。其实,初中生写作应提倡模仿,即使模仿的比较机械,也不要轻易否定。教师必须立足于课本,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是最好的范本。
例如①材料的模仿:新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学生感悟到从紫藤萝花的变化,想到人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以物喻理的表现手法和《走一步再一步》中,作者从亲身经历的小事中引领学生感悟到“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从而战胜大困难,”这样的“事例+感悟”的文章形式,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作文中能有效的模仿,对作文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②结构的模仿:朱自清的《背影》开门见山点题,结尾照应开头、扣题;余光中的《乡愁》,是按照“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学生学了这类文章后,写作时就可模仿此种结构、顺序来组织的材料了。还有《邓稼先》用了小标题的形式,学生作文时也加以模仿,这样思路清晰,令人一目了然,效果不错。
③语言的模仿:《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是“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既用词语叠加,构成排比,同时又用环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学生在作文时也这样模仿“一瞬间,天灰了;花谢了;茶凉了;心冷了,我败下来了。”“天,冷;月,圆;人,静。”等,这样使语言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弹性和张力,真切感人,震撼人心。还有,学了冰心的《谈生命》以后,有很多同学学她的语言:把“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中的“生命”改成自己作文要写的话题,如微笑、掌声等。这样使文章语言优美了许多。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舞好这两柄利剑,双剑合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美文,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加强运用的意识,把平时的阅读积累,巧妙地发散在文章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笔底生花。在每次作文讲评时,就会少些同学作恍然大悟状说“这个我原先也是知道的”。也会少些“入宝山而空手归”的学生,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常变常新的千古难题。每每提及作文,老师和学生都感叹:难!尽管布置作文前老师煞费苦心地替学生分析题旨,构思引路,但写作时学生依然觉得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的杜撰一篇交差了事。结果是,学生对作文又恨又怕,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说明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又可带动阅读。针对目前学生的情况,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阅读”生活,让题材鲜活异常。
语文大纲要求“作文应当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反映,作文教学的素材来源与学生丰富生活。”我们的学生怕作文是因为缺乏用心地观察生活,或者只是走马观花似的观察,得到的当然只能是些浮光掠影,缺少感受。例如:写一件趣事,初一的时候写的是捉迷藏,到了初三还在回忆此件趣事;体现母爱的,就写自己生病了,母亲不管外面狂风暴雨,还深一脚浅一脚的送我去医院……这些素材早已不新鲜,学生写来也易进入老套,缺乏情感。
其实,生活是作文的生命。金人元好问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是说明,只有“阅读”生活,在生活中全心全意地去观察、感受、领悟,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就能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文章。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就一双明亮敏锐的眼睛,用心感受,通过现象看本质,表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如写“爱”的主题,应引导学生特别留心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从小事中悟真情。体现“母爱”,可小至一杯牛奶、一句叮咛。一位学生就抒写了一件事:有一天下午,学校刚上课,母亲就汗流浃背地匆匆赶来找他。为什么呢?原来,家中本有一个用矿泉水瓶装的洗洁剂不见了,便担心是他当作矿泉水带到学校喝了,在告知老师的情形下还不放心,便有了开头那一幕。此情何以堪!还有同学关注到的却是“母亲绿”,那是母亲由于每日的操劳,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甲缝因此变成了洗不干净的绿色......说来,同学们都深有感触,话就有的说了,题材也就广了。
二、阅读美文,传承文化精髓。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信息资源,可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物质条件都有限,不能够足涉众多的领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指导学生写出“清如许”的文章,这“活水”除了生活外,最重要的莫过于阅读书本了。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因为它是他人对生活感悟的结晶,读者可从中获取知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久而久之,自己写作时就会自然的倾吐出来。今天我就以教材上选编的文章为例说说。
叶圣陶先生说,“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
例如:①作文内容上:同学们学习了《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能意识到原来“星”,不一定就是大家习惯上认为的歌星影星球星,只要是对自己成长中有帮助的人或物,都可以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星”。由此引申到以“朋友”为话题的文章。朋友,也不一定就指现实中的人,自然万物——溪流、白云,貓、狗等都可以做自己的朋友,历史名人也可以。自然,当老师布置《我也追“星”》或《我有一个朋友》的作文时,同学们写的内容很广泛,思路也很拓展地开。
②文章结构形式上:学生学习了《雨说》这篇文章,写文章时可以用拟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了《阿长与<三海经>》,写作时可以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和环境的衬托;在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诗后,就能把里面的句子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写表达自己的喜爱或热爱之情的文章时,用诗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很深”作为文章的题记,既切题,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同学在学了《羚羊木雕》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后,在写揭示社会的某个现象时,就以类似的反问句结尾,令人回味,引人思索。
③文章的选材上也可作相应的积累:像《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文,正好都是有关后天教育的问题,一个是反面事例,一个是正面事例,同学们积累起来,在作文时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诸如此例,不胜枚举。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美文,只要教师能用心指导学生阅读,学生习作,将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厚积而薄发了。
在阅读中模仿,在模仿中提高。
写作应该是从模仿开始。鲁迅先生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说:“‘会模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模仿’的。‘会模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这实在是对模仿的最好解说。其实,初中生写作应提倡模仿,即使模仿的比较机械,也不要轻易否定。教师必须立足于课本,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是最好的范本。
例如①材料的模仿:新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学生感悟到从紫藤萝花的变化,想到人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以物喻理的表现手法和《走一步再一步》中,作者从亲身经历的小事中引领学生感悟到“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从而战胜大困难,”这样的“事例+感悟”的文章形式,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作文中能有效的模仿,对作文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②结构的模仿:朱自清的《背影》开门见山点题,结尾照应开头、扣题;余光中的《乡愁》,是按照“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学生学了这类文章后,写作时就可模仿此种结构、顺序来组织的材料了。还有《邓稼先》用了小标题的形式,学生作文时也加以模仿,这样思路清晰,令人一目了然,效果不错。
③语言的模仿:《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是“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既用词语叠加,构成排比,同时又用环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学生在作文时也这样模仿“一瞬间,天灰了;花谢了;茶凉了;心冷了,我败下来了。”“天,冷;月,圆;人,静。”等,这样使语言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弹性和张力,真切感人,震撼人心。还有,学了冰心的《谈生命》以后,有很多同学学她的语言:把“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中的“生命”改成自己作文要写的话题,如微笑、掌声等。这样使文章语言优美了许多。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舞好这两柄利剑,双剑合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美文,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加强运用的意识,把平时的阅读积累,巧妙地发散在文章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笔底生花。在每次作文讲评时,就会少些同学作恍然大悟状说“这个我原先也是知道的”。也会少些“入宝山而空手归”的学生,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