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该转型,由教为中心转变到学为中心。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出来的。然则,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体现以学为主的,却少之又少。随便走进哪个语文课堂,你能看到的,总是教师在台上讲啊,问啊,表演啊,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这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语文课,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实为大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语文,主要是学生主动地接触语文材料,多读多写多练。这道理并不深奥,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几十年来却大多是教师唱主角,实乃一件怪事。由教为中心转变到学为中心,为什么会这样举步维艰呢?根本原因不在普通教师是否接受了“以学为主”的理念,而在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缺少一座连接的桥。我们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为中心,而我们的教学资源却在倡导以教为中心。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老师走出困境,如何搭好“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这座桥,变教师的教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为中心呢?
一、坚持从学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
从学的角度拟定目标,教师要坚持“四个吃准”:即吃准课标中拟定的学段目标、吃准教材的编写意图、吃准课文特点、吃准学生实际。在“四个吃准”的基础上综合拟定学习目标。
每教一篇课文,或设计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要从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的角度拟定目标。课文讲了什么,这是显性的,易于发现;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这是隐性的,较难发现。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钻研课标和教材,才能深入领悟。如人教版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从课文内容看,主要讲了三个故事、一个道理。有的教师便以为,教这篇课文只要让学生弄懂三个故事、一个道理就行了。这就是把“课文讲了什么”当成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妥当的。教这篇课文,关键是要让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特点。如果学生在这方面有收获、有进步,那就是一堂成功的阅读课。
二、学会选定恰当的教学内容
任何教学内容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要围绕教学目标来选定教学内容,而不要把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如前面提到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可考虑拟定以下三项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感受科学精神的不可或缺。目标确定后,我们就围绕它选定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选定该教该学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几个事例,这些事例与课文讲的道理之间有什么联系,并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学写简单的议论文。以上三项内容,最后一项是重点,要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
三、重视设计学的活动
阅读,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学习行为和学习体验;阅读能力,必须经历自身的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练习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只能起辅助作用,而决不可代替学生的学。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具有以下具体的特征。
1.有相对独立的学习板块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其学习结构模式是形成学习板块。它立足于学生的学,从学的角度展开学习过程。每堂课一般由三到五个学习板块构成,每个学习板块,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程,若干学习板块连接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链。教师的备课,侧重于学习板块的设计,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形成学习情境、展开学习过程,并指导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每个学习板块都有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一个板块一般达成一个重点学习目标,完成一项重点学习任务。这样设计,目标明确,内容集中,利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3.有相对独立的学习时间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必定有相对独立的学习时间。每个学习板块都应有3到10分钟甚至时间更长的全班性独立读书、练笔的时间,此时全班学生处于一种表面静止、内心兴奋的状态。一堂课的全班性独立学习时间,一般会达到15分钟乃至20分钟以上。课堂教学整体呈现静——动——静——动这种一张一弛的状态。
4.有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
以学为主的教学,每个学习板块的学习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由以下三步组成:问题情境——自主读练——反馈交流。问题情境主要由教师创设,学生参与,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自主读练,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形成个体阅读体验的基础,是学习板块的核心环节,学生处于表面静止状态;反馈交流,是学生自主读练后的延伸、检验和小结,师生共同参与。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学习过程之后,在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正在提高。
总之,以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是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的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教学,是一种教得轻松、学得有效的教学。语文教学呼唤由教转向学的转变。
(责编 韦 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语文,主要是学生主动地接触语文材料,多读多写多练。这道理并不深奥,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几十年来却大多是教师唱主角,实乃一件怪事。由教为中心转变到学为中心,为什么会这样举步维艰呢?根本原因不在普通教师是否接受了“以学为主”的理念,而在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缺少一座连接的桥。我们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为中心,而我们的教学资源却在倡导以教为中心。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老师走出困境,如何搭好“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这座桥,变教师的教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为中心呢?
一、坚持从学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
从学的角度拟定目标,教师要坚持“四个吃准”:即吃准课标中拟定的学段目标、吃准教材的编写意图、吃准课文特点、吃准学生实际。在“四个吃准”的基础上综合拟定学习目标。
每教一篇课文,或设计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要从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的角度拟定目标。课文讲了什么,这是显性的,易于发现;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这是隐性的,较难发现。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钻研课标和教材,才能深入领悟。如人教版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从课文内容看,主要讲了三个故事、一个道理。有的教师便以为,教这篇课文只要让学生弄懂三个故事、一个道理就行了。这就是把“课文讲了什么”当成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妥当的。教这篇课文,关键是要让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特点。如果学生在这方面有收获、有进步,那就是一堂成功的阅读课。
二、学会选定恰当的教学内容
任何教学内容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要围绕教学目标来选定教学内容,而不要把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如前面提到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可考虑拟定以下三项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感受科学精神的不可或缺。目标确定后,我们就围绕它选定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选定该教该学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几个事例,这些事例与课文讲的道理之间有什么联系,并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学写简单的议论文。以上三项内容,最后一项是重点,要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
三、重视设计学的活动
阅读,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学习行为和学习体验;阅读能力,必须经历自身的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练习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只能起辅助作用,而决不可代替学生的学。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具有以下具体的特征。
1.有相对独立的学习板块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其学习结构模式是形成学习板块。它立足于学生的学,从学的角度展开学习过程。每堂课一般由三到五个学习板块构成,每个学习板块,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程,若干学习板块连接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链。教师的备课,侧重于学习板块的设计,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形成学习情境、展开学习过程,并指导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每个学习板块都有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一个板块一般达成一个重点学习目标,完成一项重点学习任务。这样设计,目标明确,内容集中,利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3.有相对独立的学习时间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必定有相对独立的学习时间。每个学习板块都应有3到10分钟甚至时间更长的全班性独立读书、练笔的时间,此时全班学生处于一种表面静止、内心兴奋的状态。一堂课的全班性独立学习时间,一般会达到15分钟乃至20分钟以上。课堂教学整体呈现静——动——静——动这种一张一弛的状态。
4.有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
以学为主的教学,每个学习板块的学习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由以下三步组成:问题情境——自主读练——反馈交流。问题情境主要由教师创设,学生参与,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自主读练,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形成个体阅读体验的基础,是学习板块的核心环节,学生处于表面静止状态;反馈交流,是学生自主读练后的延伸、检验和小结,师生共同参与。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学习过程之后,在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正在提高。
总之,以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是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的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教学,是一种教得轻松、学得有效的教学。语文教学呼唤由教转向学的转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