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南丝竹是江浙一带具有代表性的器乐合奏形式,其“轻、小、细、雅”的音乐风格和“即兴”性的演奏手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苏州地区是江南丝竹发源、形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本文以苏州地区的江南丝竹音乐为研究对象,就其音乐传承与创新实践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江南丝竹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江南丝竹音乐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苏州地区 江南丝竹音乐 音乐传承 音乐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55-03
江南丝竹音乐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器乐合奏形式,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轻、小、细、雅”的音乐风格和“即兴”性的演奏手法,老艺人的艺诀“二胡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匾,双清当板压、扬琴一篷烟”,更是对江南丝竹音乐的的形象描述,它还被纳入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在目前苏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中,仍然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导致它的生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当地部门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江南丝竹音乐传承与创新实践,来促进这门艺术的持续发展。
一、江南丝竹概述
20世纪的50年代,出现了“江南丝竹”的名称,它是我国民间的“丝竹乐”分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流行,发源地带的核心在环太湖的周边市县,如太湖以北区域的苏州、太仓、昆山;以南区域的浙江北部嘉兴、杭州、湖州,早在19世纪初期,此区域内的江南丝竹演奏交流活动就十分活跃,一直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江南丝竹发展的鼎盛階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80年代期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对民间丝竹艺人的组织和安置工作,还在浙、江、沪等地进行各类的民族传统音乐团队组建,为民间的音乐艺人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江南丝竹在此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新时期环境下,传统文化受到国民广泛关注,这也使江南丝竹的音乐得到了更加正规的发展,并在2006年被国务院纳入到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中。
二、苏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对于江南丝竹这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来说,它主要是来自民间和流传于民间,它是我国江浙地区艺术的精粹,反映着该地区人民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追求,它是群众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形式。但处在全球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在逐渐消失,因此做好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显得十分迫切。而想要实现江南丝竹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就需要做好对乐种品质的提升,激发其生命力,实现与时俱进和持续性发展。但从江南丝竹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如传承和创新活动存在很大随意性;参与丝竹乐的演奏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大部分人们出于自娱自乐心态,并没有存在对其深入研究与开发的意向;往往是群众自发开展的,系统性和有组织开展的活动比较少等,此种发展趋势对江南丝竹的传承和创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想要实现其有效传承与创新,需要从各个方面出发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焕发生命力以及活力。
三、苏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
(一)江南丝竹融入校园文化
为了实现对江南丝竹的有效传承,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到其艺术的内涵,而这就需要将江南丝竹融入校园文化中,让江南丝竹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从而焕发其长久的生命力。首先,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就要对丝竹音乐存在正确的认识,把江南丝竹有效融入到幼儿和各个年级的音乐教程内,从小培养学生对江南丝竹的兴趣。教学中的乐器也要尽可能选用一些如二胡、古筝、扬琴等民族器乐,曲目可以选择《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等小型江南丝竹作品,营造江南丝竹的音乐文化氛围。目前苏州市区已有多所中小学,如苏州市实验小学、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小学、苏州市立达中学等学校,都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校民乐团。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对教程的合理设置,将江南丝竹纳入到课本内,把江南丝竹和校内音乐课程实现有效结合,融入到各个年级校本课程中去,并进行配套的江南丝竹教材编写,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有效增强学生对江南丝竹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民乐比赛活动,安排学生参加各类的民族文化演出,组织学生进行民乐的考级,并支持和鼓励相关优秀音乐生举办个人音乐会等,为江南丝竹的传承助力。通过把江南丝竹在校园教育中有效融合,能够充分发挥校园在文化传承中的优势,实现对江南丝竹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二)构建江南丝竹文化圈
在江南丝竹的传承保护中,需要做好对江南丝竹文化圈的构建,来为其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普及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江南丝竹文化圈中,首先要求其保留江南丝竹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群众性、即兴性都是江南丝竹的生存特点,民间民俗是江南丝竹的生存环境,切莫脱离这些生存要素而进行错误的保护。
然后,再针对江南丝竹文化圈进行研究、开发与发展,从音乐的本体层次进行创新,如乐器选择、演奏风格、曲目和演奏演技等;从音乐的学科层次上进行发展,如音乐形式的研究和音乐作品的编创与表现等。在此文化圈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参与其中的人能够对江南丝竹文化具有不断研究以及保护的热情,这样就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圈状态,推动江南丝竹音乐的良性传承,为其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社团
因为江南丝竹本质是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所以在传承中最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自民间的社团。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不断深入背景下,很多民间乐团得到了迅速地成长,且在各地表现得十分活跃,这对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太仓的五洋丝竹乐团、苏州吴平国乐团等。为了充分发挥民间社团对江南丝竹音乐传承的作用,就需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传承氛围,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动员活动,鼓励和支持人们进行民间社团的建立,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专业人士来引导和规范民间社团的发展,使民间社团在江南丝竹文化传承中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比如,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就与苏州吴平国乐团签订了艺术实践基地项目,音乐专业的师生们与乐团成员们一同参与江南丝竹的排练、演出。同时,为了更好调动民间社团在江南丝竹文化传承中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可以采取赛事活动的形式,来为民间社团的表演提供展示的平台,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积极竞争的局面,焕发民间社团在江南丝竹文化传承中的活力,推动江南丝竹音乐实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四)政府部门要加大支持与投入
在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中,想要确保其能够高质、高效传承,政府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求苏州市的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的领导作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投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下,举办关于江南丝竹音乐的展览、比赛、交流和研讨活动,从而推动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热潮。政府部门也可以组织苏州市范围内在江南丝竹音乐方面表现突出的人物或者团体,开展音乐文化的交流和研讨活动,并对江南丝竹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研究,确保文化传承更好开展;还可以增加经费开展一些专业的江南丝竹音乐比赛,并设置相应的奖项,营造出苏州地区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促进江南丝竹音乐的更好传承与发展;另外,政府部門有必要开展展览或者宣传活动,借助“文化遗产日”等时机,以“江南丝竹”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还能够产生一系列的连带效应,增强人们对江南丝竹的传承意识。
(五)地方高校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苏州科技大学是苏州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性高校,音乐学院器乐系的师生们长期致力于江南丝竹的传承与保护,多位教师举办以江南丝竹为主题的音乐会,并在音乐类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江南丝竹方面的核心论文若干篇,主持省级、市厅级、校级有关江南丝竹方面的科研教研项目若干项,器乐系的老师们还在积极准备江南丝竹精品课程的录播,今后还将计划着手做江南丝竹艺人口述史整理、江南丝竹乐社个案研究、苏州地区江南丝竹代表曲目录制等系列工作,积极发挥高校的学术引领作用。
四、苏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创新
(一)把握江南丝竹音乐的定位与创新
我国各地区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苏州地区的评弹、昆曲、白茆山歌、芦墟山歌等姐妹艺术,对江南丝竹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创新中,要做好准确的定位,只有把握好江南丝竹的音乐语汇,才能够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首先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采风和广泛的田野调查,以此为基础方可实现求新、求变,创造出满足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的新作品。同时,江南丝竹的音乐具有显著的风格,如细小、轻雅、字正腔圆、休闲精致和中正平和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传统的江南丝竹音乐独具的风格。在创新时要先对其音乐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它们原有基础的原则上再进行创新,但又不能够拘泥于形式,因此这就需要把握好江南丝竹音乐创新的度,达到整旧如新和出新但不出格的效果。
(二)对江南丝竹的配器方法的创新
在江南丝竹的音乐配器中,遵循支声复调、你繁我简、你进我出、你高我低、疏密有致等原则。现阶段一些年轻的作曲家在对江南丝竹的音乐创作中,由于受到西方作曲理论的影响,对江南丝竹的音乐配器存在直接照搬西方作曲法的现象,此类生搬硬套的方法对江南丝竹音乐的效果并不很好。因为江南丝竹主要是小型乐队,若是按照西方的配器方式,会导致每件乐器显得过于太弱,且某一乐器的独奏声部又会显得十分突兀、孤立,和丝竹音乐特点不符合。因此,在对江南丝竹音乐配器中,要依据主副旋律的相互关系和乐器特性,以满足音律美感为原则。通过多件乐器对主副旋律的演奏,对各自角色轮换扮演,其主副旋律尽管不同,但都是对同一主线进行服务的。在苏州评弹中伴奏乐器琵琶、三弦对唱腔的烘托就是典型的支声复调方法,江南丝竹的配器方法与之相符合,在创新中可以向姐妹艺术进行借鉴使用。
(三)做好江南丝竹音乐的创作
在传统的江南丝竹演奏中,乐手们的演奏过程往往都在尽量表现自我,达到愉己的境界,民间就有“玩丝竹”的说法,因此作曲家是否可以对这方面进行考虑,为乐手提供更多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再对整个乐队进行共性合理融入,真正体现江南丝竹“活”的精髓。作曲家在创作中,可以按照每件乐器的特性让相应段落的主副旋律采取轮换交替方式进行,特别是四大件,让每位乐手都能够感到自己是主角,且又是配角的角色,使他们在演奏中的情感以及技巧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对乐曲最大程度的二度创造。通过这样的音乐创作理念和思路,能够更好的促进传统和创新的有效结合,更容易受到江南丝竹音乐文化传承人的认同。
(四)对江南丝竹的各种形式尝试变化
在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创新中,要保持好传统底色的传承,且还要做好对传统的突破,寻找传统和创新的平衡点。对音乐文化的创新,不应仅仅局限在作曲和配器方面,还应涉及乐队组成、格局的变化等。江南丝竹的演奏不仅可以在茶室、在广场、在婚丧嫁娶的民俗活动中,也可以在音乐厅、在大剧院。江南丝竹的演奏者不仅有兼职的音乐爱好者,也可以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
另外,江南丝竹的音乐创新还包括其发展机制和乐曲评判的方法与细则创新,通过对江南丝竹的音乐发展与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奖励与扶持,能够调动单位内部人员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性,而且良好、客观、合理的评判标准还会发挥鼓舞的作用,让新作品创作能够按照合理方向高效发展,反之,评判方法不合适就会使传统的江南丝竹音乐文化精华逐渐丧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江南丝竹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器乐合奏形式,做好对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创新对其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苏州地区作为江南丝竹发展的核心区域,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就需要本地区的高校、相关文化部门和人员积极探索江南丝竹音乐传承和创新的途径,从各个方面来推动江南丝竹音乐文化的持续和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江南丝竹”概念及研究述评[J].艺术百家,2008(01):166-171.
[2]伍国栋.“乐种”研究四个逻辑层面的构思与设计——为“江南丝竹研究”制定的基本策略[J].交响,2009(04):15-18.
[3]阮弘.20世纪初期-1949年江南丝竹在上海城市的嬗变发展[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03):67-77.
[4]李亚.江南丝竹即兴演奏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9(02):76-83.
[5]刘燕.江南丝竹在苏州农村存在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音乐,2008(04):216-232.
[6]苏春敏.对江南丝竹生存与发展原因的研究与思考——仅以太仓地区江南丝竹状况调研为例[J].艺术百家,2008(06):199-201.
作者简介:龚瑛(1977—),女,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琵琶在苏南地方音乐中的角色转换及形态研究——以苏州弹词与江南丝竹为例,项目编号:2018SJA1335。
关键词:苏州地区 江南丝竹音乐 音乐传承 音乐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55-03
江南丝竹音乐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器乐合奏形式,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轻、小、细、雅”的音乐风格和“即兴”性的演奏手法,老艺人的艺诀“二胡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匾,双清当板压、扬琴一篷烟”,更是对江南丝竹音乐的的形象描述,它还被纳入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在目前苏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中,仍然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导致它的生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当地部门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江南丝竹音乐传承与创新实践,来促进这门艺术的持续发展。
一、江南丝竹概述
20世纪的50年代,出现了“江南丝竹”的名称,它是我国民间的“丝竹乐”分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流行,发源地带的核心在环太湖的周边市县,如太湖以北区域的苏州、太仓、昆山;以南区域的浙江北部嘉兴、杭州、湖州,早在19世纪初期,此区域内的江南丝竹演奏交流活动就十分活跃,一直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江南丝竹发展的鼎盛階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80年代期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对民间丝竹艺人的组织和安置工作,还在浙、江、沪等地进行各类的民族传统音乐团队组建,为民间的音乐艺人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江南丝竹在此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新时期环境下,传统文化受到国民广泛关注,这也使江南丝竹的音乐得到了更加正规的发展,并在2006年被国务院纳入到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中。
二、苏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对于江南丝竹这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来说,它主要是来自民间和流传于民间,它是我国江浙地区艺术的精粹,反映着该地区人民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追求,它是群众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形式。但处在全球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在逐渐消失,因此做好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显得十分迫切。而想要实现江南丝竹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就需要做好对乐种品质的提升,激发其生命力,实现与时俱进和持续性发展。但从江南丝竹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如传承和创新活动存在很大随意性;参与丝竹乐的演奏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大部分人们出于自娱自乐心态,并没有存在对其深入研究与开发的意向;往往是群众自发开展的,系统性和有组织开展的活动比较少等,此种发展趋势对江南丝竹的传承和创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想要实现其有效传承与创新,需要从各个方面出发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焕发生命力以及活力。
三、苏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
(一)江南丝竹融入校园文化
为了实现对江南丝竹的有效传承,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到其艺术的内涵,而这就需要将江南丝竹融入校园文化中,让江南丝竹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从而焕发其长久的生命力。首先,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就要对丝竹音乐存在正确的认识,把江南丝竹有效融入到幼儿和各个年级的音乐教程内,从小培养学生对江南丝竹的兴趣。教学中的乐器也要尽可能选用一些如二胡、古筝、扬琴等民族器乐,曲目可以选择《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等小型江南丝竹作品,营造江南丝竹的音乐文化氛围。目前苏州市区已有多所中小学,如苏州市实验小学、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小学、苏州市立达中学等学校,都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校民乐团。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对教程的合理设置,将江南丝竹纳入到课本内,把江南丝竹和校内音乐课程实现有效结合,融入到各个年级校本课程中去,并进行配套的江南丝竹教材编写,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有效增强学生对江南丝竹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民乐比赛活动,安排学生参加各类的民族文化演出,组织学生进行民乐的考级,并支持和鼓励相关优秀音乐生举办个人音乐会等,为江南丝竹的传承助力。通过把江南丝竹在校园教育中有效融合,能够充分发挥校园在文化传承中的优势,实现对江南丝竹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二)构建江南丝竹文化圈
在江南丝竹的传承保护中,需要做好对江南丝竹文化圈的构建,来为其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普及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江南丝竹文化圈中,首先要求其保留江南丝竹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群众性、即兴性都是江南丝竹的生存特点,民间民俗是江南丝竹的生存环境,切莫脱离这些生存要素而进行错误的保护。
然后,再针对江南丝竹文化圈进行研究、开发与发展,从音乐的本体层次进行创新,如乐器选择、演奏风格、曲目和演奏演技等;从音乐的学科层次上进行发展,如音乐形式的研究和音乐作品的编创与表现等。在此文化圈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参与其中的人能够对江南丝竹文化具有不断研究以及保护的热情,这样就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圈状态,推动江南丝竹音乐的良性传承,为其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社团
因为江南丝竹本质是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所以在传承中最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自民间的社团。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不断深入背景下,很多民间乐团得到了迅速地成长,且在各地表现得十分活跃,这对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太仓的五洋丝竹乐团、苏州吴平国乐团等。为了充分发挥民间社团对江南丝竹音乐传承的作用,就需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传承氛围,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动员活动,鼓励和支持人们进行民间社团的建立,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专业人士来引导和规范民间社团的发展,使民间社团在江南丝竹文化传承中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比如,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就与苏州吴平国乐团签订了艺术实践基地项目,音乐专业的师生们与乐团成员们一同参与江南丝竹的排练、演出。同时,为了更好调动民间社团在江南丝竹文化传承中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可以采取赛事活动的形式,来为民间社团的表演提供展示的平台,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积极竞争的局面,焕发民间社团在江南丝竹文化传承中的活力,推动江南丝竹音乐实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四)政府部门要加大支持与投入
在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中,想要确保其能够高质、高效传承,政府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求苏州市的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的领导作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投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下,举办关于江南丝竹音乐的展览、比赛、交流和研讨活动,从而推动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热潮。政府部门也可以组织苏州市范围内在江南丝竹音乐方面表现突出的人物或者团体,开展音乐文化的交流和研讨活动,并对江南丝竹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研究,确保文化传承更好开展;还可以增加经费开展一些专业的江南丝竹音乐比赛,并设置相应的奖项,营造出苏州地区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促进江南丝竹音乐的更好传承与发展;另外,政府部門有必要开展展览或者宣传活动,借助“文化遗产日”等时机,以“江南丝竹”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还能够产生一系列的连带效应,增强人们对江南丝竹的传承意识。
(五)地方高校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苏州科技大学是苏州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性高校,音乐学院器乐系的师生们长期致力于江南丝竹的传承与保护,多位教师举办以江南丝竹为主题的音乐会,并在音乐类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江南丝竹方面的核心论文若干篇,主持省级、市厅级、校级有关江南丝竹方面的科研教研项目若干项,器乐系的老师们还在积极准备江南丝竹精品课程的录播,今后还将计划着手做江南丝竹艺人口述史整理、江南丝竹乐社个案研究、苏州地区江南丝竹代表曲目录制等系列工作,积极发挥高校的学术引领作用。
四、苏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创新
(一)把握江南丝竹音乐的定位与创新
我国各地区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苏州地区的评弹、昆曲、白茆山歌、芦墟山歌等姐妹艺术,对江南丝竹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创新中,要做好准确的定位,只有把握好江南丝竹的音乐语汇,才能够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首先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采风和广泛的田野调查,以此为基础方可实现求新、求变,创造出满足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的新作品。同时,江南丝竹的音乐具有显著的风格,如细小、轻雅、字正腔圆、休闲精致和中正平和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传统的江南丝竹音乐独具的风格。在创新时要先对其音乐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它们原有基础的原则上再进行创新,但又不能够拘泥于形式,因此这就需要把握好江南丝竹音乐创新的度,达到整旧如新和出新但不出格的效果。
(二)对江南丝竹的配器方法的创新
在江南丝竹的音乐配器中,遵循支声复调、你繁我简、你进我出、你高我低、疏密有致等原则。现阶段一些年轻的作曲家在对江南丝竹的音乐创作中,由于受到西方作曲理论的影响,对江南丝竹的音乐配器存在直接照搬西方作曲法的现象,此类生搬硬套的方法对江南丝竹音乐的效果并不很好。因为江南丝竹主要是小型乐队,若是按照西方的配器方式,会导致每件乐器显得过于太弱,且某一乐器的独奏声部又会显得十分突兀、孤立,和丝竹音乐特点不符合。因此,在对江南丝竹音乐配器中,要依据主副旋律的相互关系和乐器特性,以满足音律美感为原则。通过多件乐器对主副旋律的演奏,对各自角色轮换扮演,其主副旋律尽管不同,但都是对同一主线进行服务的。在苏州评弹中伴奏乐器琵琶、三弦对唱腔的烘托就是典型的支声复调方法,江南丝竹的配器方法与之相符合,在创新中可以向姐妹艺术进行借鉴使用。
(三)做好江南丝竹音乐的创作
在传统的江南丝竹演奏中,乐手们的演奏过程往往都在尽量表现自我,达到愉己的境界,民间就有“玩丝竹”的说法,因此作曲家是否可以对这方面进行考虑,为乐手提供更多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再对整个乐队进行共性合理融入,真正体现江南丝竹“活”的精髓。作曲家在创作中,可以按照每件乐器的特性让相应段落的主副旋律采取轮换交替方式进行,特别是四大件,让每位乐手都能够感到自己是主角,且又是配角的角色,使他们在演奏中的情感以及技巧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对乐曲最大程度的二度创造。通过这样的音乐创作理念和思路,能够更好的促进传统和创新的有效结合,更容易受到江南丝竹音乐文化传承人的认同。
(四)对江南丝竹的各种形式尝试变化
在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创新中,要保持好传统底色的传承,且还要做好对传统的突破,寻找传统和创新的平衡点。对音乐文化的创新,不应仅仅局限在作曲和配器方面,还应涉及乐队组成、格局的变化等。江南丝竹的演奏不仅可以在茶室、在广场、在婚丧嫁娶的民俗活动中,也可以在音乐厅、在大剧院。江南丝竹的演奏者不仅有兼职的音乐爱好者,也可以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
另外,江南丝竹的音乐创新还包括其发展机制和乐曲评判的方法与细则创新,通过对江南丝竹的音乐发展与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奖励与扶持,能够调动单位内部人员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性,而且良好、客观、合理的评判标准还会发挥鼓舞的作用,让新作品创作能够按照合理方向高效发展,反之,评判方法不合适就会使传统的江南丝竹音乐文化精华逐渐丧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江南丝竹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器乐合奏形式,做好对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创新对其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苏州地区作为江南丝竹发展的核心区域,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就需要本地区的高校、相关文化部门和人员积极探索江南丝竹音乐传承和创新的途径,从各个方面来推动江南丝竹音乐文化的持续和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江南丝竹”概念及研究述评[J].艺术百家,2008(01):166-171.
[2]伍国栋.“乐种”研究四个逻辑层面的构思与设计——为“江南丝竹研究”制定的基本策略[J].交响,2009(04):15-18.
[3]阮弘.20世纪初期-1949年江南丝竹在上海城市的嬗变发展[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03):67-77.
[4]李亚.江南丝竹即兴演奏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9(02):76-83.
[5]刘燕.江南丝竹在苏州农村存在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音乐,2008(04):216-232.
[6]苏春敏.对江南丝竹生存与发展原因的研究与思考——仅以太仓地区江南丝竹状况调研为例[J].艺术百家,2008(06):199-201.
作者简介:龚瑛(1977—),女,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琵琶在苏南地方音乐中的角色转换及形态研究——以苏州弹词与江南丝竹为例,项目编号:2018SJA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