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通过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课堂实例的分析,提炼出生成性课堂“生成点”出现的一般规律,并对生成性课堂中教师适时“引领”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生成性教学;教师引领策略;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12-1
一、生成性教学与教师引领的现状分析
当下新课程理念现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生成”的渗透。平日我也观摩了很多新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课,但冷静分析却存在这些现象——
1.预设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想方设法从各个可能的环节渗透过程和方法,影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但在课中,老师们仍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的动态生成无从谈起,使得生成因缺乏条件而成为一句空话。
2.当前,许多课堂形式多样,热热闹闹,但更多的是没有思维含量,无效的动,使得生成因缺乏深入而无法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而在这样的“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显然也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预设内容单一、空泛,重知识,轻能力;重预设,轻生成。
2.预定的引领措施未作考虑或考虑不周,措施不力;引领的随意性较大;引领时,空洞笼统,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偶尔成功的案例也是教师“无意识”下灵机一动所产生,对其他的教师不具借鉴性。
3.引领的时机选择不当,造成课堂时间、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浪费或失去价值。
二、提炼生成性教学中“生成点”出现的一般规律
(一)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在品味《荷花淀》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
于是我尝试了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大概对《边城》的印象很深),课堂气氛空前活跃。紧接着我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发现学生读后哄堂大笑,但并没有仔细体会到其中内涵。于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这样一来,一篇小说也自然渗透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生成”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去体验,去感受。
生1:“你虽然被贬,在以后的官场上很难再站起来,也就不可能为朝廷尽忠了,但是你的爱国心终究不变,那颗忠心既然无法在朝廷中燃烧,那么就用你的诗,你的词以及你的那颗心去陶冶人们吧!”
生2:“宰相肚里能撑船。要胸怀大志,不要为被贬而忧愁,保持乐观心态,总有一天‘骥遇伯乐’为朝廷出力的。”
生3:“你可真是乐观,在被贬之时,还有心情赏月,不过经你这么一写,这月亮真是太美了!你虽然遭贬,但不要灰心丧气,在文学方面好好发展,你将会名垂青史的,加油吧!”
……
接着同学们的交流对话越来越多,我临场调整了课堂设计,教师的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形成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上有些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大文豪苏轼虽被贬但仍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深刻理解。让探究体验的活力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不断生成!
(三)在想象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堂教学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
(四)在意外“错误”中“生成”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心有不悦,弃置不顾。其实,一些课堂的“尴尬”,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突破口。如我在教学《黄鹂》时,课堂中小珠对本文主旨错误的理解,却成了我教学探讨作者写《黄鹂》此文真正目的的切入点。明白了学生的知识缺陷,沿着他的缺陷点,依靠及时生成的学教过程,弥补学生的缺陷。整个弥补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带动全文的学习过程。
课堂是动态的,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产生许多即发的、非预期性的因素,这都需要教师在具备必要的教学素养前提下,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引领策略。教学中我发现,当课堂出现生长点时,我们可以采用“突破教学策略””反馈互动策略”“及时调整策略”“问题教学策略”等引领策略,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抓住时机组织实施,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生成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领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让我们就为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师生共同演绎充满灵性之光的语文课堂,让不曾预约的精彩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新课程;生成性教学;教师引领策略;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12-1
一、生成性教学与教师引领的现状分析
当下新课程理念现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生成”的渗透。平日我也观摩了很多新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课,但冷静分析却存在这些现象——
1.预设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想方设法从各个可能的环节渗透过程和方法,影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但在课中,老师们仍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的动态生成无从谈起,使得生成因缺乏条件而成为一句空话。
2.当前,许多课堂形式多样,热热闹闹,但更多的是没有思维含量,无效的动,使得生成因缺乏深入而无法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而在这样的“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显然也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预设内容单一、空泛,重知识,轻能力;重预设,轻生成。
2.预定的引领措施未作考虑或考虑不周,措施不力;引领的随意性较大;引领时,空洞笼统,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偶尔成功的案例也是教师“无意识”下灵机一动所产生,对其他的教师不具借鉴性。
3.引领的时机选择不当,造成课堂时间、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浪费或失去价值。
二、提炼生成性教学中“生成点”出现的一般规律
(一)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在品味《荷花淀》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
于是我尝试了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大概对《边城》的印象很深),课堂气氛空前活跃。紧接着我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发现学生读后哄堂大笑,但并没有仔细体会到其中内涵。于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这样一来,一篇小说也自然渗透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生成”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去体验,去感受。
生1:“你虽然被贬,在以后的官场上很难再站起来,也就不可能为朝廷尽忠了,但是你的爱国心终究不变,那颗忠心既然无法在朝廷中燃烧,那么就用你的诗,你的词以及你的那颗心去陶冶人们吧!”
生2:“宰相肚里能撑船。要胸怀大志,不要为被贬而忧愁,保持乐观心态,总有一天‘骥遇伯乐’为朝廷出力的。”
生3:“你可真是乐观,在被贬之时,还有心情赏月,不过经你这么一写,这月亮真是太美了!你虽然遭贬,但不要灰心丧气,在文学方面好好发展,你将会名垂青史的,加油吧!”
……
接着同学们的交流对话越来越多,我临场调整了课堂设计,教师的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形成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上有些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大文豪苏轼虽被贬但仍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深刻理解。让探究体验的活力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不断生成!
(三)在想象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堂教学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
(四)在意外“错误”中“生成”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心有不悦,弃置不顾。其实,一些课堂的“尴尬”,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突破口。如我在教学《黄鹂》时,课堂中小珠对本文主旨错误的理解,却成了我教学探讨作者写《黄鹂》此文真正目的的切入点。明白了学生的知识缺陷,沿着他的缺陷点,依靠及时生成的学教过程,弥补学生的缺陷。整个弥补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带动全文的学习过程。
课堂是动态的,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产生许多即发的、非预期性的因素,这都需要教师在具备必要的教学素养前提下,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引领策略。教学中我发现,当课堂出现生长点时,我们可以采用“突破教学策略””反馈互动策略”“及时调整策略”“问题教学策略”等引领策略,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抓住时机组织实施,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生成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领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让我们就为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师生共同演绎充满灵性之光的语文课堂,让不曾预约的精彩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