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的深入发展,不但给人类与企业等各个领域带来了便利,而且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阶段,独立意识都很强且不爱受约束。所以,学校与家庭都应对其关心与呵护,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应与他们多进行交流,及时疏导潜伏的消极情绪,并传授他们正确的网络文化知识,进而使他们身心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主要从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犯罪比较的重要性入手,对存在的现状与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网络文化 青少年犯罪 重要性 联系 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293-01
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管理体系等还不够健全,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由于我国还未推出完善的网络法规,导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粗俗信息、虚假广告、暴力新闻等泛滥,有碍于青少年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青少年正是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都处于萌芽的阶段,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还较薄弱,自控能力比较差,对不文明网络信息的抵制力有待提高,因此,构建文明的网络文化对他们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犯罪比较的重要性
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信息的基础发展,在一定程度形成鲜明的文化艺术,向有需求的人展示它多元化的资源,以它独特的优势迅速崛起,积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等方面提供便利的资源,促进他们能在网络文化的成果中更快地传输与接收信息,进而提高他们运用网络传输信息的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由于对其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致使网络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存在着各种不安全的因素,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一定的危害,建设网络文明素养能够减少与防止青少年偷窃、抢劫、敲诈等犯罪。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进行网络安全宣传,推动构建安全、开放与文明的网络文化,进而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网络文化下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网络文化是将声音、画面、字幕与影视集于一体,通过网络传递新颖的文化底蕴,具有特殊的神奇魅力,驱使青少年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对新鲜事物具有探索研究的精神,因此极易被网络文化的新鲜感所吸引。网络文化储存内容的空间宽阔,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以及开阔视野,但因目前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国家的管控措施还在完善当中,如果缺乏学校与家长的正确指导,容易被网络犯罪分子的不良信息所误导。因受不文明的网络文化打架斗殴、吸毒、绑架的影响,诸多青少年对其进行模仿与学习,有些模仿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而他们却没有意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的言论自由,且可平等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但容易引起谣言、谩骂等冲突。此外,在信息搜索过程中,容易出现黄色、暴力等危害身心的信息与链接,这些都会促成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犯罪,并扭曲他们的三观。因此,网络文化消极与不良的因素,致使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
三、网络文化下青少年犯罪研究策略
(一)国家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国家应高度重视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国家应指导、督促各级政府建立完善的网络文化标准体系,并让各级政府安排学校做好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时常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文明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培训他们的法律制度意识,同时让其进行积极交流探索,有效避免因盲目跟风致使触犯法律法规的现象发生。
(二)学校应加强学生网络文化的安全意识
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对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首先,学校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网络文化专栏,组织开展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犯罪心理学主题座谈会、网络文化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班主任应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从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有效加强青少年文明网络文化安全的意识,提高自身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站和内容。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网络文化时代的发展,各种资源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与学习的得力助手,像浏览伤害、强奸、杀人的网络新闻会阻碍他们的身心成长。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其成长教育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养成良好的自制能力,是家长最重要的职责。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仅是青少年本身的问题,而且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与关怀。因此,家长应对他们进行网络文化素养教育,提高他们识别与杜绝负面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网络文化综合素质。
结束语:
青少年面对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会盲目地追求与跟风,对新鲜的标题会对其进行点击浏览,浏览到不良的信息,不仅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且还会促使他们好奇地模仿,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对他们进行网络教育宣传,进而提高网络道德素养与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絡文化。
参考文献:
[1]牛晨晖. 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分析[J]. 赢未来, 2017(14):411-411.
[2]张萨萨.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及对策[J]. 职业, 2017(27):66-66.
[关键词]网络文化 青少年犯罪 重要性 联系 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293-01
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管理体系等还不够健全,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由于我国还未推出完善的网络法规,导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粗俗信息、虚假广告、暴力新闻等泛滥,有碍于青少年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青少年正是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都处于萌芽的阶段,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还较薄弱,自控能力比较差,对不文明网络信息的抵制力有待提高,因此,构建文明的网络文化对他们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犯罪比较的重要性
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信息的基础发展,在一定程度形成鲜明的文化艺术,向有需求的人展示它多元化的资源,以它独特的优势迅速崛起,积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等方面提供便利的资源,促进他们能在网络文化的成果中更快地传输与接收信息,进而提高他们运用网络传输信息的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由于对其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致使网络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存在着各种不安全的因素,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一定的危害,建设网络文明素养能够减少与防止青少年偷窃、抢劫、敲诈等犯罪。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进行网络安全宣传,推动构建安全、开放与文明的网络文化,进而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网络文化下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网络文化是将声音、画面、字幕与影视集于一体,通过网络传递新颖的文化底蕴,具有特殊的神奇魅力,驱使青少年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对新鲜事物具有探索研究的精神,因此极易被网络文化的新鲜感所吸引。网络文化储存内容的空间宽阔,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以及开阔视野,但因目前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国家的管控措施还在完善当中,如果缺乏学校与家长的正确指导,容易被网络犯罪分子的不良信息所误导。因受不文明的网络文化打架斗殴、吸毒、绑架的影响,诸多青少年对其进行模仿与学习,有些模仿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而他们却没有意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的言论自由,且可平等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但容易引起谣言、谩骂等冲突。此外,在信息搜索过程中,容易出现黄色、暴力等危害身心的信息与链接,这些都会促成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犯罪,并扭曲他们的三观。因此,网络文化消极与不良的因素,致使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
三、网络文化下青少年犯罪研究策略
(一)国家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国家应高度重视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国家应指导、督促各级政府建立完善的网络文化标准体系,并让各级政府安排学校做好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时常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文明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培训他们的法律制度意识,同时让其进行积极交流探索,有效避免因盲目跟风致使触犯法律法规的现象发生。
(二)学校应加强学生网络文化的安全意识
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对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首先,学校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网络文化专栏,组织开展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犯罪心理学主题座谈会、网络文化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班主任应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从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有效加强青少年文明网络文化安全的意识,提高自身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站和内容。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网络文化时代的发展,各种资源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与学习的得力助手,像浏览伤害、强奸、杀人的网络新闻会阻碍他们的身心成长。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其成长教育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养成良好的自制能力,是家长最重要的职责。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仅是青少年本身的问题,而且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与关怀。因此,家长应对他们进行网络文化素养教育,提高他们识别与杜绝负面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网络文化综合素质。
结束语:
青少年面对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会盲目地追求与跟风,对新鲜的标题会对其进行点击浏览,浏览到不良的信息,不仅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且还会促使他们好奇地模仿,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对他们进行网络教育宣传,进而提高网络道德素养与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絡文化。
参考文献:
[1]牛晨晖. 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分析[J]. 赢未来, 2017(14):411-411.
[2]张萨萨.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及对策[J]. 职业, 2017(27):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