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客体两个方面深入研讨如何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切实保障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分析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是如何开展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否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大学生是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帮助他们分清大是大非,与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1.对教育对象认识不清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而弱化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或者注重对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反而轻视对受教育者(大学生)的教育。
2.对教育目标认识不清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很多教育者不是很清楚。有的也许是简单的认为,民族团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团结的目的,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和平相处、合作共事共学的要求。
3.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仍停留在作报告,出板报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从某个意义上说,还具有一定的应付上级检查或汇报材料的状态上。
4.教育者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淡化
有的教育者认为,长期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本来就是一家,为何要搞什么民族团结教育,这样反倒是多此一举,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倒是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来说不是好事。所以在普通院校,即使是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也没有进行长期的民族团结教育。
5.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表现在有的高校不能从本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教育工作存在着空泛、抽象沉闷和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够,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这种过于抽象、空泛、笼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只会起到口号、形式的作用。
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途径
1.加强对少数民族发展历史成就的教育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各行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和数据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就,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少数民族在经济建设领域上的成就,少数领域取得的成就在社会发展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取得的成绩等。讨论这些成就时,可以邀请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演示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所发生的变化,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搜集一些最新事件和相关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创造出新的想法,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高校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2.构建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体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维系的精神纽带,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要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培养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在遇到外来侵略的情况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的愈发强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培育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现在能站在世界东方的顶端,正是由于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来维护祖国统一。在形势多变的今天,培育民族团结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基本保证。最后,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把现代化事业干成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有一种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只有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才能不断攀登事业的新高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深入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社会实践
任何一种认知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到行为层面,高校应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能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体现在实践中的理论价值。首先,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范围,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关民族的社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参与一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动,使之切身体会到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就,这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其次,利用民族学校之间的有效资源开展讨论会,在高校之间开展民族实践性活动促进高校民族之间的发展,高校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场所,开展民族性实践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合理利用这个实践基地和坚实平台,挖掘各种资源,制定相关的计划,组织主题鲜明的活动,学生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各族联合进步教育需求,使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他们继续促进交流,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华夏儿女自古以来就自觉挑起国家民族安定团结的重担。我们大学生唯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投身实践,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担负起历史使命。相信在各族大学生的共同奋斗下,一定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NJSZ1410)系列论文成果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分析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是如何开展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否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大学生是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帮助他们分清大是大非,与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1.对教育对象认识不清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而弱化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或者注重对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反而轻视对受教育者(大学生)的教育。
2.对教育目标认识不清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很多教育者不是很清楚。有的也许是简单的认为,民族团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团结的目的,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和平相处、合作共事共学的要求。
3.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仍停留在作报告,出板报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从某个意义上说,还具有一定的应付上级检查或汇报材料的状态上。
4.教育者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淡化
有的教育者认为,长期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本来就是一家,为何要搞什么民族团结教育,这样反倒是多此一举,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倒是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来说不是好事。所以在普通院校,即使是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也没有进行长期的民族团结教育。
5.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表现在有的高校不能从本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教育工作存在着空泛、抽象沉闷和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够,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这种过于抽象、空泛、笼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只会起到口号、形式的作用。
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途径
1.加强对少数民族发展历史成就的教育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各行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和数据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就,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少数民族在经济建设领域上的成就,少数领域取得的成就在社会发展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取得的成绩等。讨论这些成就时,可以邀请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演示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所发生的变化,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搜集一些最新事件和相关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创造出新的想法,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高校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2.构建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体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维系的精神纽带,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要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培养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在遇到外来侵略的情况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的愈发强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培育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现在能站在世界东方的顶端,正是由于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来维护祖国统一。在形势多变的今天,培育民族团结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基本保证。最后,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把现代化事业干成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有一种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只有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才能不断攀登事业的新高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深入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社会实践
任何一种认知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到行为层面,高校应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能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体现在实践中的理论价值。首先,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范围,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关民族的社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参与一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动,使之切身体会到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就,这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其次,利用民族学校之间的有效资源开展讨论会,在高校之间开展民族实践性活动促进高校民族之间的发展,高校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场所,开展民族性实践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合理利用这个实践基地和坚实平台,挖掘各种资源,制定相关的计划,组织主题鲜明的活动,学生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各族联合进步教育需求,使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他们继续促进交流,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华夏儿女自古以来就自觉挑起国家民族安定团结的重担。我们大学生唯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投身实践,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担负起历史使命。相信在各族大学生的共同奋斗下,一定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NJSZ1410)系列论文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