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歌德曾经这样比喻教育:铁匠铺里烧的很旺的炉火融掉了铁条上的杂质,铁质就变软了,等到它纯化了,就对它敲打和加压,然后又用清水淬火使它再度硬化,一个人在他老师手里经历的也是这个过程。敲打和加压,多么形象的比喻,但我认为,政治课的教学,不是敲打和加压,而是解放。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教的法子还需根据学生学的法子。真正使政治课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好学”转变为“乐学”,就得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做到“五大解放”。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期待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学到:“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时,有些学生不求甚解,为此,我设问:“劳动生产率愈高,商品的价值量反而愈低,这样,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反而吃亏了吗?”我在学生平时不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了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正是这一逼人期待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终形成了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二、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一方面,教師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理论,建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做到通过学科知识看生活。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怀疑和否定,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偏激;同时,当代中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面的东西,有时比老师还多,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现实生活中这些消极的东西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明辨是非,扬善抑恶。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视生活,选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思辨中感悟真谛,提升认识。
例如:在必修二《政治生活》“依法治国”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来理解“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出乎意料,第一位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专门列举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权大于法、一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不严等消极现象。第一位学生的问题还没有回答完毕,班上已有不少学生开始附和了。面对此景,我并不急于进行解释、说明,而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正反两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是“我国现阶段崇尚宪法、法律的尊严”,反方观点是“我国现阶段权大于法”。正反两组学生是自由组合的。我给学生规定了辩论双方必须遵守的规则,强调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通过教学中的生生交流、师生沟通,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敢说、愿说真话、实话,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具针对性,让学生在事实面前感悟真理,达到共识,提高认识,真正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提高其可信度。
四、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
陶行知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同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可见,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解释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魅力。为此,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引向生活,教学要回归生活,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观察、探究的课题。
五、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拼命赶进度,又不断“炒冷饭”,舍不得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教师教得累又不讨好,学生学得苦且无趣,被动接受,“消化不良”。在具体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开设学生论坛,而减少课后作业量,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立足书本知识去洞察现实问题,分析原因,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完“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内容后,许多时事问题进入了学生视野,如有的学生写了《从中美撞机事件分析中美关系》、《中东问题的焦点》等小论文。一篇篇结合教材、关注现实、眼光独到、有理有据的小论文在课堂交流,精彩绘呈。有时候同学们还会就同一个论题中,由于观点不同而碰出“火花”。
总之,只要政治教师能综合“六大解放”,中学思想政治课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把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将问题引伸到课外,把教学空间拓展到自然界、社会生活领域中,在教学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才能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可夫)。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期待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学到:“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时,有些学生不求甚解,为此,我设问:“劳动生产率愈高,商品的价值量反而愈低,这样,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反而吃亏了吗?”我在学生平时不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了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正是这一逼人期待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终形成了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二、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一方面,教師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理论,建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做到通过学科知识看生活。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怀疑和否定,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偏激;同时,当代中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面的东西,有时比老师还多,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现实生活中这些消极的东西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明辨是非,扬善抑恶。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视生活,选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思辨中感悟真谛,提升认识。
例如:在必修二《政治生活》“依法治国”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来理解“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出乎意料,第一位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专门列举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权大于法、一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不严等消极现象。第一位学生的问题还没有回答完毕,班上已有不少学生开始附和了。面对此景,我并不急于进行解释、说明,而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正反两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是“我国现阶段崇尚宪法、法律的尊严”,反方观点是“我国现阶段权大于法”。正反两组学生是自由组合的。我给学生规定了辩论双方必须遵守的规则,强调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通过教学中的生生交流、师生沟通,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敢说、愿说真话、实话,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具针对性,让学生在事实面前感悟真理,达到共识,提高认识,真正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提高其可信度。
四、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
陶行知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同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可见,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解释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魅力。为此,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引向生活,教学要回归生活,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观察、探究的课题。
五、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拼命赶进度,又不断“炒冷饭”,舍不得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教师教得累又不讨好,学生学得苦且无趣,被动接受,“消化不良”。在具体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开设学生论坛,而减少课后作业量,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立足书本知识去洞察现实问题,分析原因,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完“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内容后,许多时事问题进入了学生视野,如有的学生写了《从中美撞机事件分析中美关系》、《中东问题的焦点》等小论文。一篇篇结合教材、关注现实、眼光独到、有理有据的小论文在课堂交流,精彩绘呈。有时候同学们还会就同一个论题中,由于观点不同而碰出“火花”。
总之,只要政治教师能综合“六大解放”,中学思想政治课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把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将问题引伸到课外,把教学空间拓展到自然界、社会生活领域中,在教学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才能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