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据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的高速成长,给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如何使我们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更适应旅游业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去思考的重大课题。
二、旅游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增加,但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
与2012年相比,旅游院校总数增加了103所,但增加的主要是旅游高等院校,为92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仅增加11所。与2012年相比,旅游院校在校生总数增长了10.1%,且增长全部集中在旅游高等院校,增幅达54%,旅游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比上年还减少了291人。初看,我国的旅游教育形成了下窄上宽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结构。实际上,由于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增长高于中等职业学校,给高等旅游院校带来了隐患,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大学生跳槽的重要原因。
(二)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偏低,知识结构不适应形势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专业师资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学科,如中文、历史、地理或外语转化而来,这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受原专业影响导致旅游专业缺乏核心课程体系,严重影响该专业的学科地位及教学水平。再加上缺乏旅游实践的磨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另外,多数师资个体的知识更新滞后,旅游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具有新人文学者素质的复合型学科带头人极少。如果缺少对旅游业发展形势的深入研究,就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虽有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学术水平高,但却缺乏实践经验;而新近毕业的旅游院校的年轻教师,既没有丰富的实践知识,理论功底也不够,这种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高等旅游教育的需要。
此外,目前旅游行业和旅游院校的合作,还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对旅游院校而言,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脱节,操作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担任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实践操作经验,其结果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理论与行业实践脱节,培育出来的人才也普遍存在着与行业实践脱节的问题,最终影响到旅游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
(三)旅游专业名称设置不规范,一些专业名实不符、内涵不清,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在国家教委普通高校专业目录中,涉及到旅游的有三个专业——旅游经济、饭店管理和特殊用途外语。据了解,高等旅游院校办的旅游专业,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1)属于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和控制的专业,如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等专业。这类专业有的内涵不清,专业方向和培养规格不明,因而造成一些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有些人毕业不得不“转业”分配。(2)属于旅游企业管理专业,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这类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二是某些专业往往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来代替丰富的、系统的高职教学规律(饭店管理专业是非常明显的职业型专业),培养的学生往往形似而神不似,旅游企业对其认同程度低于职高、职中。
(四)旅游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不高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任务。旅游科研和专业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旅游教育的发展也有赖于旅游科研活动的开展,旅游科研特别是旅游教研活动的深人开展,会相应地推动高等旅游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目前的现状是,旅游院校的科研风气不浓,许多年轻教师不愿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不愿从事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方法比较落后,大多旅游院校的教师从事研究工作仅仅局限于图书、期刊等二手资料,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研究较少,不能对国家和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和政策依据,科研成果很少能转化为生产力。
三、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教育观,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旅游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转变观念,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不断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创造性地开展旅游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工作,推动旅游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要实现这个目标,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整合社会优秀智力资源,打破铁饭碗体制,是提高旅游教育实力的根本举措,没有优秀旅游开发、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专家,不可能教会学生旅游开发的要诀;缺少具有考据学功力和导游实践的智者,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导游的精髓;甚至没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学生根本就不可能了解旅游发展的实际动向。
(二)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目前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研究型办学模式,二是应用型办学模式,三是介于其中的模式。旅游教育显著特点就是应用型很强,总体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不同层次有所不同,本科以上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即白领乃至金领人才;专科是培养基层和中层管理人才,即灰领人才;中专是培养服务技能型人才,即蓝领人才。因此旅游本科教育应该既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也有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教育,其培养目标应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讲创新,求特色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三)建立理论与实践互为促进的教学体系
旅游教育有着十分突出的行业特点,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较强科学性的教育体系。这决定了旅游教育必须是一个向行业实践开放的系统,它既要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又要通过实践目标来检验和评估旅游教育的成效,一方面要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学科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旅游院校可以采取与企业相结合,开门办学的路子,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旅游院校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旅游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共同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并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邹德文.国内外旅游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旅游教育的启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李天元.旅游教育与旅游学[J].旅游学刊,1991,(1).
[3]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研究报告,2005。
随着旅游业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据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的高速成长,给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如何使我们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更适应旅游业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去思考的重大课题。
二、旅游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增加,但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
与2012年相比,旅游院校总数增加了103所,但增加的主要是旅游高等院校,为92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仅增加11所。与2012年相比,旅游院校在校生总数增长了10.1%,且增长全部集中在旅游高等院校,增幅达54%,旅游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比上年还减少了291人。初看,我国的旅游教育形成了下窄上宽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结构。实际上,由于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增长高于中等职业学校,给高等旅游院校带来了隐患,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大学生跳槽的重要原因。
(二)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偏低,知识结构不适应形势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专业师资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学科,如中文、历史、地理或外语转化而来,这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受原专业影响导致旅游专业缺乏核心课程体系,严重影响该专业的学科地位及教学水平。再加上缺乏旅游实践的磨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另外,多数师资个体的知识更新滞后,旅游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具有新人文学者素质的复合型学科带头人极少。如果缺少对旅游业发展形势的深入研究,就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虽有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学术水平高,但却缺乏实践经验;而新近毕业的旅游院校的年轻教师,既没有丰富的实践知识,理论功底也不够,这种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高等旅游教育的需要。
此外,目前旅游行业和旅游院校的合作,还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对旅游院校而言,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脱节,操作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担任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实践操作经验,其结果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理论与行业实践脱节,培育出来的人才也普遍存在着与行业实践脱节的问题,最终影响到旅游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
(三)旅游专业名称设置不规范,一些专业名实不符、内涵不清,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在国家教委普通高校专业目录中,涉及到旅游的有三个专业——旅游经济、饭店管理和特殊用途外语。据了解,高等旅游院校办的旅游专业,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1)属于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和控制的专业,如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等专业。这类专业有的内涵不清,专业方向和培养规格不明,因而造成一些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有些人毕业不得不“转业”分配。(2)属于旅游企业管理专业,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这类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二是某些专业往往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来代替丰富的、系统的高职教学规律(饭店管理专业是非常明显的职业型专业),培养的学生往往形似而神不似,旅游企业对其认同程度低于职高、职中。
(四)旅游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不高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任务。旅游科研和专业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旅游教育的发展也有赖于旅游科研活动的开展,旅游科研特别是旅游教研活动的深人开展,会相应地推动高等旅游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目前的现状是,旅游院校的科研风气不浓,许多年轻教师不愿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不愿从事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方法比较落后,大多旅游院校的教师从事研究工作仅仅局限于图书、期刊等二手资料,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研究较少,不能对国家和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和政策依据,科研成果很少能转化为生产力。
三、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教育观,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旅游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转变观念,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不断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创造性地开展旅游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工作,推动旅游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要实现这个目标,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整合社会优秀智力资源,打破铁饭碗体制,是提高旅游教育实力的根本举措,没有优秀旅游开发、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专家,不可能教会学生旅游开发的要诀;缺少具有考据学功力和导游实践的智者,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导游的精髓;甚至没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学生根本就不可能了解旅游发展的实际动向。
(二)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目前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研究型办学模式,二是应用型办学模式,三是介于其中的模式。旅游教育显著特点就是应用型很强,总体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不同层次有所不同,本科以上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即白领乃至金领人才;专科是培养基层和中层管理人才,即灰领人才;中专是培养服务技能型人才,即蓝领人才。因此旅游本科教育应该既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也有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教育,其培养目标应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讲创新,求特色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三)建立理论与实践互为促进的教学体系
旅游教育有着十分突出的行业特点,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较强科学性的教育体系。这决定了旅游教育必须是一个向行业实践开放的系统,它既要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又要通过实践目标来检验和评估旅游教育的成效,一方面要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学科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旅游院校可以采取与企业相结合,开门办学的路子,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旅游院校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旅游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共同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并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邹德文.国内外旅游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旅游教育的启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李天元.旅游教育与旅游学[J].旅游学刊,1991,(1).
[3]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研究报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