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那么,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从家庭入手,渗透养成教育
家庭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父母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为父母,要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针对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知识层次低,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实际,学校应主动营造家庭、学校协调一致的教育氛围,一是从幼儿班抓起,定期召开家长会,由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和懂得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二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不定期家访,家长要真实地对老师介绍孩子在家庭的表现,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一致。
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
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率作用是学校抓好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为学生所效仿。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为了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一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有关理论,撰写抓养成教育的经验论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三是每学期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班主任,给予表彰奖励,促进教师把养成教育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抓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一定关键期的。抓住了关键期,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永恒的工程,为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我们根据“总目标”,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条分成“学习、文明、生活”三大方面,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阶段目标。对学生各种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给予培养。一定要把养成教育抓好、抓细、抓实。可以利用新生入学进行“我爱新书包”“我爱新学校”教育,对新人队的少先队员开展“我爱红领巾”教育,进而进行爱班、爱校、文明礼貌教育。每升高一个年级,要针对年级特点,适时调整养成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抓好养成教育。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抓好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细化养成要求,规范日常行为。要从学生吃饭、穿着、按时作息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学生文明礼仪、不大声喧哗、不说脏话、不乱扔纸屑果皮、勤洗脸洗手、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拾到东西主动交公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的坐姿、写字、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自习、读书、记日记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集合、站队、做操、跑步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从点滴小事抓起,构建富有特色的养成教育机制,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上,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养成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突出主题教育。关注主体体验
以“诚实、爱心”为主题抓好人际交往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富有爱心的品质;以“习惯”为主题抓好良好习惯教育,从生活、卫生、学习三方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理想、信念、责任”为主题,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责任感;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主题,强化自尊自信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感悟活动中得到历练和提升。良好的习惯不容易自觉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走向文明”“告别不良行为”“我为母校添光彩”“学校就是我的家”“做文明学生,养文明习惯”等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国旗下演讲、每周安全专题、每天课外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手抄报,增强学生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启发,进而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总之,在小学阶段务必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先成人,后成材。养成好习惯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训练与巩固的环节特别重要,有待我们探究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山东沂水县诸葛镇第二小学)
从家庭入手,渗透养成教育
家庭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父母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为父母,要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针对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知识层次低,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实际,学校应主动营造家庭、学校协调一致的教育氛围,一是从幼儿班抓起,定期召开家长会,由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和懂得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二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不定期家访,家长要真实地对老师介绍孩子在家庭的表现,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一致。
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
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率作用是学校抓好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为学生所效仿。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为了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一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有关理论,撰写抓养成教育的经验论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三是每学期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班主任,给予表彰奖励,促进教师把养成教育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抓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一定关键期的。抓住了关键期,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永恒的工程,为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我们根据“总目标”,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条分成“学习、文明、生活”三大方面,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阶段目标。对学生各种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给予培养。一定要把养成教育抓好、抓细、抓实。可以利用新生入学进行“我爱新书包”“我爱新学校”教育,对新人队的少先队员开展“我爱红领巾”教育,进而进行爱班、爱校、文明礼貌教育。每升高一个年级,要针对年级特点,适时调整养成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抓好养成教育。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抓好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细化养成要求,规范日常行为。要从学生吃饭、穿着、按时作息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学生文明礼仪、不大声喧哗、不说脏话、不乱扔纸屑果皮、勤洗脸洗手、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拾到东西主动交公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的坐姿、写字、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自习、读书、记日记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集合、站队、做操、跑步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从点滴小事抓起,构建富有特色的养成教育机制,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上,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养成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突出主题教育。关注主体体验
以“诚实、爱心”为主题抓好人际交往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富有爱心的品质;以“习惯”为主题抓好良好习惯教育,从生活、卫生、学习三方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理想、信念、责任”为主题,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责任感;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主题,强化自尊自信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感悟活动中得到历练和提升。良好的习惯不容易自觉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走向文明”“告别不良行为”“我为母校添光彩”“学校就是我的家”“做文明学生,养文明习惯”等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国旗下演讲、每周安全专题、每天课外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手抄报,增强学生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启发,进而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总之,在小学阶段务必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先成人,后成材。养成好习惯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训练与巩固的环节特别重要,有待我们探究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山东沂水县诸葛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