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围绕改革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构建了“和谐激趣,情境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了足够自由发展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 键 词】 改革;学生;兴趣;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改革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构建了“和谐激趣,情境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返还给学生,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从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式。通过侧重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从“消极应付”变成“积极探索”。
(一)创造出平等、和谐、自信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师眼中,课堂上的每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个性差异都是一名平等主体的学习成员,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师生关系也要平等、和谐、融洽。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灵和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敢于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在平等、自信、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创新的土壤,激发创新潜能。在日常教学中,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注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周围的环境,体察学生的心理、心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做工作,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尊重信任,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变为积极鼓励引导,发掘其闪光点,以此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努力向上,唤起他们成功的欲望,尤其是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要更加尊重和信任他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行为主体,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二)寓学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传统的填鸭教学模式,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形式,注重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炬。”如何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游戏,把学生带进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轻松、活泼、生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达到:“学而不厌”,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课本中所列举的事例及课本中的插图和名人名言,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效果极其理想。
二、设计引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或感到不理解的东西,使他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让学生独立感知教材,在自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自读课,让学生以框题或以节题为单位完成自读,事先设计好导读提示,给学生提供梳理材料的思路、线索和思考问题的依靠点。设计引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面临一个个能够开拓学生思维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想象、创造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设计“党的基本路线”的提示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青一家过上幸福生活的原因有哪些?因为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阅读教材,并适当指导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一次次困难的突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活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直观形象情境
利用搜集的资料、图片,精心设计的胶片、录像、电视节目等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表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质疑动力,为达到教学目标提供有利的外部因素。
(二)创设或体验“现实”情景
组织学生虚拟某种场景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或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通过相互之间的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得到真理。如我在教《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以“弥河今昔”为题组织学生到弥河作实地调查。学生亲眼目睹了今天弥河的满目疮痍:黑呼呼的脏水散发着臭味,挖沙造成的淤坑——并通过采访弥河两岸的居民了解十多年前弥河迷人的风貌,巨大的反差激发了学生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我还利用音乐、录像等形式出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每一个材料情境中发现、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首先,创设有创造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学生活动,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活动场景中,促使学生不断动口、动手、动脑,让活动成为课堂中心,使他们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完成自读后,设置新的情境开展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倾听他人见解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认知的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问题明确,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兴趣。
另外,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保护学生的“奇想”“怪论”,对于一些离题太远的观念及时加以改正。如在讲授我国的环境形势时展开一些破坏资源环境的照片,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对这些人进行处理,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一个同学竟说:“把这些破坏环境的人杀掉”,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在分析时没有简单下结论,而是接着问:“杀了他们能解决问题吗”?通过这样的提示这个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太偏了,重新思考后进行回答。
总之,只要我们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为社会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为目的,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华. 让课堂“活”起来——浅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J]. 中国农村教育,2006(9).
[2] 邹功平. 学具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12).
[3] 钱爱萍.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活起来[J]. 江苏教育,2000(3).
【关 键 词】 改革;学生;兴趣;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改革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构建了“和谐激趣,情境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返还给学生,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从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式。通过侧重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从“消极应付”变成“积极探索”。
(一)创造出平等、和谐、自信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师眼中,课堂上的每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个性差异都是一名平等主体的学习成员,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师生关系也要平等、和谐、融洽。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灵和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敢于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在平等、自信、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创新的土壤,激发创新潜能。在日常教学中,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注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周围的环境,体察学生的心理、心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做工作,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尊重信任,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变为积极鼓励引导,发掘其闪光点,以此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努力向上,唤起他们成功的欲望,尤其是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要更加尊重和信任他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行为主体,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二)寓学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传统的填鸭教学模式,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形式,注重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炬。”如何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游戏,把学生带进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轻松、活泼、生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达到:“学而不厌”,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课本中所列举的事例及课本中的插图和名人名言,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效果极其理想。
二、设计引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或感到不理解的东西,使他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让学生独立感知教材,在自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自读课,让学生以框题或以节题为单位完成自读,事先设计好导读提示,给学生提供梳理材料的思路、线索和思考问题的依靠点。设计引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面临一个个能够开拓学生思维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想象、创造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设计“党的基本路线”的提示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青一家过上幸福生活的原因有哪些?因为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阅读教材,并适当指导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一次次困难的突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活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直观形象情境
利用搜集的资料、图片,精心设计的胶片、录像、电视节目等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表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质疑动力,为达到教学目标提供有利的外部因素。
(二)创设或体验“现实”情景
组织学生虚拟某种场景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或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通过相互之间的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得到真理。如我在教《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以“弥河今昔”为题组织学生到弥河作实地调查。学生亲眼目睹了今天弥河的满目疮痍:黑呼呼的脏水散发着臭味,挖沙造成的淤坑——并通过采访弥河两岸的居民了解十多年前弥河迷人的风貌,巨大的反差激发了学生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我还利用音乐、录像等形式出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每一个材料情境中发现、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首先,创设有创造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学生活动,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活动场景中,促使学生不断动口、动手、动脑,让活动成为课堂中心,使他们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完成自读后,设置新的情境开展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倾听他人见解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认知的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问题明确,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兴趣。
另外,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保护学生的“奇想”“怪论”,对于一些离题太远的观念及时加以改正。如在讲授我国的环境形势时展开一些破坏资源环境的照片,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对这些人进行处理,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一个同学竟说:“把这些破坏环境的人杀掉”,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在分析时没有简单下结论,而是接着问:“杀了他们能解决问题吗”?通过这样的提示这个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太偏了,重新思考后进行回答。
总之,只要我们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为社会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为目的,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华. 让课堂“活”起来——浅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J]. 中国农村教育,2006(9).
[2] 邹功平. 学具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12).
[3] 钱爱萍.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活起来[J]. 江苏教育,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