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探究多变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3456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直是各种化学命题中的热点.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一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依据书本实验,进行常规探究
  图1例1(河北中考题)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
  他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热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
  解析:由于烧杯中水是80 ℃,温度达到了试管中白磷的着火点,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由现象①②对比可知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烧杯中的白磷浸没在水中,无法与空气(氧气)接触,由现象①③对比可知燃烧必须与空气(氧气)接触.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可知,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所以该实验应在密闭装置内进行,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答案:(1)4P+5O2点燃32P2O5 (2)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关闭燃气灶阀门,火焰熄灭等(合理皆可); (4)白磷燃烧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二、注重装置创新,提升探究能力
  例2(福州中考题)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图1图2图3 请你帮助他们将表1补充完整.
  表1现象3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3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① ;②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解析:图2中60℃的热水提供的温度没有达到b试管中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红磷不能燃烧;而60℃的热水温度虽然已达到热水中白磷的着火点40℃,但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也不能燃烧.
  图1是在空气中进行实验,由查阅的资料可知: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在空气中可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而图2是用橡皮塞将试管塞住,形成了密闭系统,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图3中用气球代替了橡皮塞,能有效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由于足量白磷燃烧消耗掉试管中的氧气,使得气体减少,气压减小,故将试管倒立于水中后,水面应上升至约距试管口1/5处,甲的预测是正确的.
  答案: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反思与评价](1)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2)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拓展与迁移]甲;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1/5(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三、借助燃烧实验,探究燃烧概念
  例3(南京中考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火柴、蜡烛、烧杯三种实验材料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1.有可燃物; 2.温度要达到着火点;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设计与实验]验证3对比试验假设13示例:加热烧杯,烧杯不可燃3(仿照示例填写)假设23常温放置蜡烛,蜡烛不燃烧3(仿照示例填写)假设33点燃蜡烛,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3(仿照示例填写)[得出结论]猜想正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 个条件,只要破坏 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反思质疑]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查阅资料]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表达与交流]根据上述内容和课本中对“燃烧”的描述,你认为 叫做燃烧.
  解析:燃烧条件的结论应通过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探究.假设1是探究“有可燃物”,结合下面实验,可通过“点燃蜡烛”与“点燃烧杯”对比,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假设2是探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通过“常温放置蜡烛”与“点燃蜡烛”对比,观察蜡烛是否燃烧可得出结论;假设3是探究“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通过“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与“将燃着的蜡烛扣入一只烧杯内,蜡烛逐渐熄灭”,可验证此因素.   初中化学中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而在资料中氢气、镁条、细铁丝等物质也可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所以在重新描述燃烧定义时,应将与氧气反应的字眼去除,即“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叫燃烧”.
  答案:[设计与实验]假设1:点燃蜡烛,蜡烛可燃;假设2:点燃蜡烛,蜡烛燃烧;假设3:将燃着的蜡烛扣入一只烧杯内,蜡烛逐渐熄灭.[得出结论]上述3,1;[表达与交流]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合理均可)
  知识点拨:对比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只要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轻松得到燃烧的条件.另外,如今的化学实验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趋向于对课本实验、知识的创新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比、整合和创新.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实验学校 (212115)]准确理解谨防错选 孙兴全 一、对水的组成理解错误
  图1例1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
  (B) 试管2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 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错解:错选(A)或(B).
  错因:出错的原因在于对电解水中正、负极上分别产生什么气体分不清,应该是“负氢正氧”.
  分析:在学习电解水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负氢(谐音:父亲)正氧、氢二氧一是指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为2∶1.
  答案:(C)
  二、有关微观粒子性质的理解错误
  例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 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
  (D)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错解:(B)或(C)
  错因:不清楚原子核构成的特例以及受分子的结构的误导所致.
  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是最小的,还可以再分,(A)错误;原子核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是一个原子核结构的特例,(B)错误;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构成分子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它所构成的分子要小,但抛开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单论分子和原子,则分子的质量体积并不一定比原子大,如,汞原子的质量就比氧分子大,(C)错误;(D)正确.
  答案:(D)
  三、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的错误
  例3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这一实验事实的是( )
  (A) 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B) 将冷水加热至沸腾时,会看到生成大量的气体
  (C) 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放出气体,同时试管内壁附着一层银白色的物质
  (D) 将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儿不见了
  错解:(A)、(B)、(D)
  错因:没有搞清楚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和实质.要明白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又构成新的分子.因此,要想正确回答本题需要搞清楚哪个是化学变化才行.
  分析: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了盐酸小液滴.水沸腾时生成的气体是水蒸气,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儿不见了,是蔗糖溶解在水中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现象中物质的分子组成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加热氧化汞粉末,放出气体,同时生成银白色的物质,这是氧化汞受热发生了分解反应,因而这一实验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答案:(C)
  四、没有掌握水污染的措施
  例4水可以造福于人类,但水被污染后却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了防止水污染,下面①~⑤项措施中可以采用的是( )
  ①禁止施用农药和化肥 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③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⑤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防止形成酸雨
  (A) 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错解:(D)
  错因:造成本题错误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真正掌握造成水污染的三种途径,知识模糊,概念不清.
  分析:造成水污染的途径一般有三种.在现阶段,我国农业方面禁止施用农药和化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抑制水中动、植物的生长.
  答案:(B)
  五、对物质的分类理解错误
  例5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
  (A) 混合物 (B) 化合物
  (C) 纯净物 (D) 单质
  错解:(A)
  错因:把同一种元素与同一种物质混淆了.没有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出错.在这里需要注意物质与纯净物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如O2和O3,但将二者混合在一起就是混合物,故(A)错误;氧气是一种纯净物,组成中就含有一种元素,故(C)错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D)错误;化合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种元素不可能组成化合物.
  答案:(B)
其他文献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要求,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据此,本节内容主体是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内容与前面学习的“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相比是从另一个角度讨论学习液体、气体压强问题.与前面不
课题电磁铁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2.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电磁铁磁性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通过对
期刊
一、对水的组成理解错误  图1例1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  (B) 试管2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 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错解:错选(A)或(B).  错因:出错的原因在于对电解水中正、负极上分别产生什么气体分不清,应该是“负氢正氧”.  分析:在学习电解水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负氢(谐音:父亲)正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