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新时期的青少年而言意义重大,在给他们带来精神启迪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精选深挖,在语文教育中有效进行文化渗透进行了详细解析。
【关键词】文化渗透;中学语文;载体;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渗透是指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意识形态发生改变的一个过程,文化渗透的意义在于能够让某种文化自然的深入学生本心,逐渐让他们适应某种文化并能够成为这种文化的维护者与执行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依然能够成为新时期青少年精神的“领袖”,为他们“正骨”“正冠”,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且正确的价值体系。所以在学科教育中进行文化渗透是必然,也是必要。中学语文是传播、渗透中国文化重要的,也是有效的载体,教材中收录的经典篇章,成了中学生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文化功底、打好文化根基的最佳素材。因此,如何通过对语文教材的精选深挖,采取多元化形式在语文课堂进行文化渗透值得关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详细解析。
一、精选诵读,汲取精华
熟读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一篇经典的作品,在教育者充满情感的诵读中会让学生心田受到滋润;而在学生自己朗朗诵读中,会品味出蕴含于汉字之中无限的文化之美。然而诵读并不是毫无选择的任意之读,语文教师要精挑细选,根据计划,结合中学生认知实际,指导学生对那些经典的、有文化意义的文章进行诵读吟咏。教给学生们诵读的方法,先进行字音读准、词语理解基础上的通读;再进行侧重地斟字酌句、深入文章情感的精读;最后进行带有情感、加入节奏,对语言之音韵、文字之意境进行认真品味的品读与美读。如在“对联六副”的诵读中,在了解了对联的起源之后,对联真的就像我们过年时大门两边贴的春联那么简单的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经典,对联里都包含着哪些内容?教师要重点在对联的内容、上下联对仗形式以及对联中深远意境与深刻内涵引导学生诵读与赏析。引入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让学生品读上联的洞庭湖景和下联中暗含的爱民爱国情怀;认真品味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卧室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中上联他追求真理、热爱祖国,一心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精神,下联中通过松梅兰竹不畏严寒而表现出的坚贞情操。
二、结合思想,渗透文化
文化的内涵是寄予语言与文字其中的情感与思想,捕捉到了这些思想,体验到了这种情感,通过吸收转化成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再寄予文字之中,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文化渗透。语文教师紧扣课文情感思想,通过引申找到对中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点,用情感敲开心门,用思想升华境界。如在进行《背影》《我的母亲》等这几篇文章的教学时,可结合文中对父母鲜明之爱,对学生进行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渗透与弘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德育教育的八字箴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位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文学家,为什么独将“孝”字放在首位?结合我们学到这几篇文章,是否能够感受到父母那拳拳之爱?从古至今,我国无数英雄、君子与圣贤之所以成就一番丰功伟业,都是与父母之教育分不开的。而我中华,自有文明便重孝道。我们有孝感动天的“舜”、有亲尝汤药侍母的“刘恒”、有孔夫子都为之赞叹的百里负米的“仲由”等。“孝”是炎黄子孙延绵至今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久不衰的脉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文明的基石。但反观当今,怀疑古人、诋毁圣贤之风普遍,对伦常大道藐然无视之现象凸显,尤其是孝道在人心中的地位逐渐弱化淡化,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以孝为先,担负起传播孝道、弘扬优秀文化的使命?这是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当每个中学生在这个问题面前展开思考时,传统文化已经悄然渗透在他们的思想之中。
三、挖掘背景,领悟精髓
每一篇经典文章、每一位优秀作者都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一种文化的传播者,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而这也是对中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最好的素材。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充实自己的文化储备量,对课文、作者以及相关的作品了然于心,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文化渗透于无形之中。如在学习《论语(八则)》 时,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要让学生们了解孔子不仅仅是当前全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体系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提出的“仁者爱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名言,都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成了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美德与道德标尺。只有将课文的背景挖掘出来,让学生们领悟到文化的精髓,他们才会投入真情,也会对文化有一个深刻认知。
中学语文是最具文化特点的学科,它不仅是母语教学,更是文化之源,文化之魂和传统文化之根本。文化渗透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文化,而是让学生们正视传统文化,学会如何将现实与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大文化观”,让他们即使处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千世界,仍旧能够清醒地、勇敢地承擔起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和整合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李斌.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5(16).
【关键词】文化渗透;中学语文;载体;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渗透是指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意识形态发生改变的一个过程,文化渗透的意义在于能够让某种文化自然的深入学生本心,逐渐让他们适应某种文化并能够成为这种文化的维护者与执行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依然能够成为新时期青少年精神的“领袖”,为他们“正骨”“正冠”,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且正确的价值体系。所以在学科教育中进行文化渗透是必然,也是必要。中学语文是传播、渗透中国文化重要的,也是有效的载体,教材中收录的经典篇章,成了中学生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文化功底、打好文化根基的最佳素材。因此,如何通过对语文教材的精选深挖,采取多元化形式在语文课堂进行文化渗透值得关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详细解析。
一、精选诵读,汲取精华
熟读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一篇经典的作品,在教育者充满情感的诵读中会让学生心田受到滋润;而在学生自己朗朗诵读中,会品味出蕴含于汉字之中无限的文化之美。然而诵读并不是毫无选择的任意之读,语文教师要精挑细选,根据计划,结合中学生认知实际,指导学生对那些经典的、有文化意义的文章进行诵读吟咏。教给学生们诵读的方法,先进行字音读准、词语理解基础上的通读;再进行侧重地斟字酌句、深入文章情感的精读;最后进行带有情感、加入节奏,对语言之音韵、文字之意境进行认真品味的品读与美读。如在“对联六副”的诵读中,在了解了对联的起源之后,对联真的就像我们过年时大门两边贴的春联那么简单的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经典,对联里都包含着哪些内容?教师要重点在对联的内容、上下联对仗形式以及对联中深远意境与深刻内涵引导学生诵读与赏析。引入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让学生品读上联的洞庭湖景和下联中暗含的爱民爱国情怀;认真品味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卧室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中上联他追求真理、热爱祖国,一心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精神,下联中通过松梅兰竹不畏严寒而表现出的坚贞情操。
二、结合思想,渗透文化
文化的内涵是寄予语言与文字其中的情感与思想,捕捉到了这些思想,体验到了这种情感,通过吸收转化成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再寄予文字之中,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文化渗透。语文教师紧扣课文情感思想,通过引申找到对中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点,用情感敲开心门,用思想升华境界。如在进行《背影》《我的母亲》等这几篇文章的教学时,可结合文中对父母鲜明之爱,对学生进行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渗透与弘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德育教育的八字箴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位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文学家,为什么独将“孝”字放在首位?结合我们学到这几篇文章,是否能够感受到父母那拳拳之爱?从古至今,我国无数英雄、君子与圣贤之所以成就一番丰功伟业,都是与父母之教育分不开的。而我中华,自有文明便重孝道。我们有孝感动天的“舜”、有亲尝汤药侍母的“刘恒”、有孔夫子都为之赞叹的百里负米的“仲由”等。“孝”是炎黄子孙延绵至今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久不衰的脉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文明的基石。但反观当今,怀疑古人、诋毁圣贤之风普遍,对伦常大道藐然无视之现象凸显,尤其是孝道在人心中的地位逐渐弱化淡化,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以孝为先,担负起传播孝道、弘扬优秀文化的使命?这是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当每个中学生在这个问题面前展开思考时,传统文化已经悄然渗透在他们的思想之中。
三、挖掘背景,领悟精髓
每一篇经典文章、每一位优秀作者都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一种文化的传播者,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而这也是对中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最好的素材。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充实自己的文化储备量,对课文、作者以及相关的作品了然于心,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文化渗透于无形之中。如在学习《论语(八则)》 时,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要让学生们了解孔子不仅仅是当前全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体系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提出的“仁者爱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名言,都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成了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美德与道德标尺。只有将课文的背景挖掘出来,让学生们领悟到文化的精髓,他们才会投入真情,也会对文化有一个深刻认知。
中学语文是最具文化特点的学科,它不仅是母语教学,更是文化之源,文化之魂和传统文化之根本。文化渗透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文化,而是让学生们正视传统文化,学会如何将现实与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大文化观”,让他们即使处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千世界,仍旧能够清醒地、勇敢地承擔起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和整合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李斌.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