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就这么糟蹋了:猪八戒的耙子几个齿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tha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歪批三国》吧,那叫幽默;
  看过《大话西游》吧,时称情幻;
  见过“尸解西游”吗?闻者惊呼“见鬼”!
  朋友的儿子在北京某著名大学附中上初一。一天,无意中见识到了他们整个初一年级闭卷考《西游记》的试题,叹为观止:
  猪八戒的耙子几个齿?
  孙悟空毁掉人参果树后,是被扒皮?油炸?还是被棍打?
  某某菩萨的坐骑是什么?
  某某洞里住着什么妖怪?
  从书中抽出一句诗,请问下句是?
  我这个古代文学硕士被“考”得哑口无言,突然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直到孩子说“你也不过如此”,我才醒过神来: “世道”变了啊!“是一次《西游记》知识游戏吧?”孩子说:“不是!给你说了,是计入成绩的闭卷考试。老师已经准备这样考《天龙八部》了。”
  几年前,听说过经典在课堂上被肢解的事情。批评说,这样肢解经典,会减弱经典的魅力,会导致学生疏远经典。当时想,那肯定会有个别老师不知道经典该怎么讲读,只好拆开来说,老师逐渐有了经验自会改良经典课堂。不料,“读经典”已“进步”如此,实在是梦幻。
  “读经典简直是噩梦!”这个孩子感叹。因为每次老师布置孩子们读经典,接下来肯定是写读书笔记、大量背诵、考试、挨训斥、品尝沮丧。再加上目前这样的考题,读经典简直成了“万人恨”!
  这样的阅读指引,把经典的所有魅力都颠覆得一塌糊涂,阅读过程几乎如受酷刑。就好像一道美味大菜,让你把所用佐料一一品尝,你只会品尝到太咸、太酸、太辣、太腻,就是不可能享受到美味。
  读经典就是在与大师们对话,大师们的智慧就会在对话过程中渗透到孩子们的头脑中;优秀文化传承的最佳手段就是让孩子们读经典;孩子们不读经典,人文修养就难以过关,他们的成长就让人不放心。可是,如果按考卷这样的标准肢解经典,经典成一地垃圾矣!
  其实,我们无需站在学者、老师、家长或别的什么人的立场上,只需站在孩子的立场,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把学习时代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谈读书;如果我们能够宽容些,不给孩子们读经典设置那么多标准、布置那么多作业,没有那么多重大意义和功利目的,让孩子们从容、放松地读经典;不喜欢这种经典,就再换一种;不喜欢读的段落就跳过去,挑喜欢的段落读;写不好读后感就说一说、问一问,关键要有所感。这样做很过分吗?
  这样,也许才是课外阅读的本来面目,至少可使孩子们不憎恶经典,反而亲近了某些经典,说不定从中找到感觉而跨过门槛进入经典的院落。孩子们也许因此找到机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读书思维和心理体系,自己学会去选择和认识。无论以何种方式,达到何种层次,只要用心、投入地读了,就是“有效阅读”。让阅读有些弹性,又何必用“必读”去命令,你凭什么让人家必读?
其他文献
每个孩子都喜欢好成绩  “你看,谁谁谁的孩子又拿奥数竞赛奖了!”“隔壁的孩子又考班里第一了” “我们单位里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家长的殷切期盼、老师同学的刺激、孩子的自尊心驱使,没有一个孩子说他不喜欢好成绩。  成绩差的孩子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成绩,说明他不喜欢差分数,对于别人的关心他们往往很愤怒。因为本来心里就很失落,别人的询问只能让他觉得更丢脸,反而更对自己没有信心。  对于成绩差的孩
期刊
现在国学很热,而且已经热到孩子们头上了。这倒是挺好的一件事,让孩子学点国学、爱上国学,很好的一种文化传承,孩子也受益颇多。  但是,需要加点小心的是,学国学得先知道,经典学了滋养人,糟粕学了束缚人。  很多家长问,《弟子规》,可不可以读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初读《弟子规》,会真心感到不错。比如,“出必告,反必面”,多好,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哪,回家后,当面向爸妈报平安,如此一来,孩子被拐卖的都少了。
期刊
写外貌不用“有”  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这样的句子:某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试着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作文会顺很多:某某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写说不用“说
期刊
女儿从6个月开始坐高脚小餐椅自己吃饭,最初的情景很温馨:我们吃饭的时候塞个钙奶饼干就自个儿啃去了。等我们吃完,差不多也啃完了,皆大欢喜。  后来,钙奶饼干不感兴趣了,只要塞饼干就很不屑地扔掉,指着馒头“嗯嗯嗯”叫,嘴里喊着“馒馒馒馒馒”。我们倒是很惊喜,喜欢吃纯天然食物,不吃工业生产的食品,这是美德啊。反正已经长牙了,那就吃吧。  渐渐的,馒头也不行了,要吃包子饺子面条。没问题啊,直接抓着吃吧,面
期刊
对学龄前的孩子,执行规则时,有几点要注意:  少用语言,避免反复地讲道理,说白了就是“少唠叨”。一般情况下,用简洁的语言提醒一两次就够了,孩子再不遵守,大人就应该有所行动。我们常见的情况是:大人越说,孩子越不做,孩子越不做,大人就误以为没“说明白”,于是变着花样地继续“说”,孩子被越说越烦,大人自己也越说越气,直到一方情绪爆发(一般都是大人先受不了),另一方也跟着引爆。  真心接受并安慰孩子的哭闹
期刊
孩子上高二了,正是学习压力大、长身体需要增加营养的阶段。可是一到中午这顿饭,我就不知道炒什么菜好,加上工作忙,整天凑合。  每次买菜的时候,就在菜摊前晃悠,总会忍不住念叨:“买什么菜呢?”  问老公、孩子想吃什么,都说“随便”,我说:可惜没这道菜,要不我天天给你们做“随便”。  孩子早饭在家吃,晚上上晚自习,所以晚饭在学校吃。有人建议中饭也让孩子在学校吃,或者让“小饭桌”给送,“小饭桌”的饭菜口味
期刊
游戏时不端着,  放开了耍宝  之前,我带孩子玩游戏都是一本正经。比如,这个游戏:我先说出一样从市场买到的东西:我去赶集,买了苹果;小小悦在我的基础上,再加一样:我去赶集,买了苹果、梨;我再加:我去赶集,买了苹果、梨、西瓜……一直这样添下去,直到有人说漏,或颠倒了顺序。这游戏挺锻炼孩子记忆力,可问题是:不那么好玩。  既然陪孩子玩了,还那么端着干嘛?怎么好玩怎么来吧!我决定不顾形象耍一下宝。先这样
期刊
孩子的腿突然不能走路了  早晨一上班,就看到一家三口(孩子坐在轮椅上)在咨询室门口等着了。  轮椅上的男孩叫小泽,十二岁,身体比较瘦弱,额头上还冒着许多汗珠。小泽父母四十出头,三个人都显得很安静,我想知道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就静静地观察着他们。片刻,小泽的爸爸先开口了。  一周前的一个早晨,妈妈照常叫小泽起床,可小泽感觉自己两条腿就像棉花,一点劲儿都没有。虽然能勉强坐起来,却完全不能走路了。一系列
期刊
这是一个发生在父母和12岁女儿之间的小故事,讲述者是一位心理治疗师也是一位母亲,故事是这样的:  12岁的大女儿为了逗妹妹开心而打扮了自己。当时我和丈夫正在卧室里激烈地讨论某件事,小女儿先跳着进来了,后面跟着大女儿——她,把黑色长发盘在头顶,穿着紧身黑上衣,还撕裂了一边,黑色网袜红色吊袜带漆皮高跟鞋,就和站街女一样……我当时就震惊了,我丈夫想掩饰但还是下意识地喘气,喘气声被女儿和吓坏了的我清楚地听
期刊
天气好的时候我出去散步,小花园里有一个爷爷带着孙子玩耍。小孩子一岁多,大概刚刚会跑——中国话是很精确的,是会“跑”而不是会“走”,因为他还不会走,只会跑。走其实比跑要难,需要更强的平衡能力。  小孩子虽然小,却被打扮得很成熟,小分头,小西服,皱巴巴的牛仔裤——可爱是可爱,我是不会这么给孩子穿的,因为不舒服。套用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话就是,“可爱是你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忽然爷爷登高望远了一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