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歪批三国》吧,那叫幽默;
看过《大话西游》吧,时称情幻;
见过“尸解西游”吗?闻者惊呼“见鬼”!
朋友的儿子在北京某著名大学附中上初一。一天,无意中见识到了他们整个初一年级闭卷考《西游记》的试题,叹为观止:
猪八戒的耙子几个齿?
孙悟空毁掉人参果树后,是被扒皮?油炸?还是被棍打?
某某菩萨的坐骑是什么?
某某洞里住着什么妖怪?
从书中抽出一句诗,请问下句是?
我这个古代文学硕士被“考”得哑口无言,突然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直到孩子说“你也不过如此”,我才醒过神来: “世道”变了啊!“是一次《西游记》知识游戏吧?”孩子说:“不是!给你说了,是计入成绩的闭卷考试。老师已经准备这样考《天龙八部》了。”
几年前,听说过经典在课堂上被肢解的事情。批评说,这样肢解经典,会减弱经典的魅力,会导致学生疏远经典。当时想,那肯定会有个别老师不知道经典该怎么讲读,只好拆开来说,老师逐渐有了经验自会改良经典课堂。不料,“读经典”已“进步”如此,实在是梦幻。
“读经典简直是噩梦!”这个孩子感叹。因为每次老师布置孩子们读经典,接下来肯定是写读书笔记、大量背诵、考试、挨训斥、品尝沮丧。再加上目前这样的考题,读经典简直成了“万人恨”!
这样的阅读指引,把经典的所有魅力都颠覆得一塌糊涂,阅读过程几乎如受酷刑。就好像一道美味大菜,让你把所用佐料一一品尝,你只会品尝到太咸、太酸、太辣、太腻,就是不可能享受到美味。
读经典就是在与大师们对话,大师们的智慧就会在对话过程中渗透到孩子们的头脑中;优秀文化传承的最佳手段就是让孩子们读经典;孩子们不读经典,人文修养就难以过关,他们的成长就让人不放心。可是,如果按考卷这样的标准肢解经典,经典成一地垃圾矣!
其实,我们无需站在学者、老师、家长或别的什么人的立场上,只需站在孩子的立场,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把学习时代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谈读书;如果我们能够宽容些,不给孩子们读经典设置那么多标准、布置那么多作业,没有那么多重大意义和功利目的,让孩子们从容、放松地读经典;不喜欢这种经典,就再换一种;不喜欢读的段落就跳过去,挑喜欢的段落读;写不好读后感就说一说、问一问,关键要有所感。这样做很过分吗?
这样,也许才是课外阅读的本来面目,至少可使孩子们不憎恶经典,反而亲近了某些经典,说不定从中找到感觉而跨过门槛进入经典的院落。孩子们也许因此找到机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读书思维和心理体系,自己学会去选择和认识。无论以何种方式,达到何种层次,只要用心、投入地读了,就是“有效阅读”。让阅读有些弹性,又何必用“必读”去命令,你凭什么让人家必读?
看过《大话西游》吧,时称情幻;
见过“尸解西游”吗?闻者惊呼“见鬼”!
朋友的儿子在北京某著名大学附中上初一。一天,无意中见识到了他们整个初一年级闭卷考《西游记》的试题,叹为观止:
猪八戒的耙子几个齿?
孙悟空毁掉人参果树后,是被扒皮?油炸?还是被棍打?
某某菩萨的坐骑是什么?
某某洞里住着什么妖怪?
从书中抽出一句诗,请问下句是?
我这个古代文学硕士被“考”得哑口无言,突然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直到孩子说“你也不过如此”,我才醒过神来: “世道”变了啊!“是一次《西游记》知识游戏吧?”孩子说:“不是!给你说了,是计入成绩的闭卷考试。老师已经准备这样考《天龙八部》了。”
几年前,听说过经典在课堂上被肢解的事情。批评说,这样肢解经典,会减弱经典的魅力,会导致学生疏远经典。当时想,那肯定会有个别老师不知道经典该怎么讲读,只好拆开来说,老师逐渐有了经验自会改良经典课堂。不料,“读经典”已“进步”如此,实在是梦幻。
“读经典简直是噩梦!”这个孩子感叹。因为每次老师布置孩子们读经典,接下来肯定是写读书笔记、大量背诵、考试、挨训斥、品尝沮丧。再加上目前这样的考题,读经典简直成了“万人恨”!
这样的阅读指引,把经典的所有魅力都颠覆得一塌糊涂,阅读过程几乎如受酷刑。就好像一道美味大菜,让你把所用佐料一一品尝,你只会品尝到太咸、太酸、太辣、太腻,就是不可能享受到美味。
读经典就是在与大师们对话,大师们的智慧就会在对话过程中渗透到孩子们的头脑中;优秀文化传承的最佳手段就是让孩子们读经典;孩子们不读经典,人文修养就难以过关,他们的成长就让人不放心。可是,如果按考卷这样的标准肢解经典,经典成一地垃圾矣!
其实,我们无需站在学者、老师、家长或别的什么人的立场上,只需站在孩子的立场,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把学习时代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谈读书;如果我们能够宽容些,不给孩子们读经典设置那么多标准、布置那么多作业,没有那么多重大意义和功利目的,让孩子们从容、放松地读经典;不喜欢这种经典,就再换一种;不喜欢读的段落就跳过去,挑喜欢的段落读;写不好读后感就说一说、问一问,关键要有所感。这样做很过分吗?
这样,也许才是课外阅读的本来面目,至少可使孩子们不憎恶经典,反而亲近了某些经典,说不定从中找到感觉而跨过门槛进入经典的院落。孩子们也许因此找到机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读书思维和心理体系,自己学会去选择和认识。无论以何种方式,达到何种层次,只要用心、投入地读了,就是“有效阅读”。让阅读有些弹性,又何必用“必读”去命令,你凭什么让人家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