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各类突发性、多变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案例,在社会外部环境变化和大学生自身心理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心理问题、不易察觉和发现的心理问题、普遍性和经常性类似出现的问题,表明了这种危机更具有复杂化、隐蔽化、常态化的特点,大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问题都更加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与疏导
一、强化干预的“三点联通”预警机制
“三点联通预警”是指由直接管理大学生的院校牵头,协调家庭和社会共同形成沟通反馈应急协调、当期预警的常态机制。目前来看,全国很多高校都开始注重这一方式预警体系的建立,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对照“无盲点预警”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实做细。这里仅就校方与家庭沟通和细节管理为例,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沟通不够、危机动向关注不够、细节环境看护不够”三个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校方很少针对心理问题与学生家长或亲友沟通情况,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问题掌握不多,对学生面对的压力原因和内容知之甚少,发现问题来不及找准疏导干预的切入点,没有把看护细化到寝室等细节环境,这些问题表明,“三点联通”不仅在于“联”而更在于“通”。只联不通,就等于摆设而失去预警作用。因此,在联通过程中,还要实现联动,都动起来是关键。比如,在调查、走访、观察等多种调研渠道中,及时发现问题,就更有利于早期发现心理危机者心理的症结点,掌控心理危机于萌芽隐患。除了及时面对面疏导外,通过家庭、班级、寝室同学对危机者实施看护和劝导是细化危机预警管理的基础措施,对有困难的及时帮助解决,有压力的及时舒缓、情绪郁闷的及时释放,平和心境,打开心结,就能更好地预防心理危机重大事件的发生。
二、注重心理疏导实现柔性软着陆
心理危机管理手段按照刚柔程度可分为软、硬两种干预类型,都是在化解心理危机上必不可少的方式方法。其中,硬性的干预是指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对应激的心理问题实施应急的必要干预,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应急应用及时,是解决“急性心理危机”比较有时效的方式方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在最关键时点化解即将出现的危机隐患,是硬性措施的一种,心理危机的当事人很可能通过干预措施中的要害劝导打动心灵症结即刻梦醒,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恢复心理相对健康的常态。从现代社会产生心理危机的渠道看,学习就业、情感选择、家庭变故、经济困难压力是比较典型的“心理危机多发症要害”,这个时段没有硬性的干预手段,很可能造成不满情绪的泄愤、财富占有的犯罪、绝望失控的自残等事件。近几年自杀案例趋于年轻化的趋向表明:尽管自杀未遂的比率呈上升趋势,但每年依然有不少于20万人自杀身亡,这说明限制干预的应急硬性措施大部分发挥的是治标作用,硬性干预还不能更好地地发挥应激应急作用,而更多的优化措施还有待于在软性措施上下功夫。预防第一,让更多的柔性措施在危机者心理实现“软着陆”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在完善限制干预手段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日常及时的疏导上,让心理危机的管理刚柔并济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观点。大量心理危机疏导化解的实践证明,入情入理“走脑也走心”的软性疏导更是长远大计,这就要求我们疏导者,努力在心理沟通方式方法上创新管理成果,更能润物无声地发挥潜移默化的疏导作用。
三、建立定期调查分析和评估制度
調查与评估手段,在现代管理思想中被称为广泛应用的方法,在心理危机管理方面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高校的调查与评估因其被调查评估对象更近而具有了相对的优势。一方面要就宏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包括:近期社会变化可能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带来哪些影响、对未来社会一个时期的趋向判断后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微观调查,包括作为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校方的变化可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学校一部分学生消极思想动态可能对周边心理弱势的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是局部调查,包括:学生所在班级人际关系状况调查、每个学生大致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调查、学生个体性格差异情况、近期学生面临的压力等调查,通过这些内容和层面的调查活动,可以清晰掌握虚实的心理动态,使疏导干预策略有的放矢。
四、加强心理疏导者队伍能力建设
目前,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疏导机构,但普遍在效能上离学生心理危机特征还相对疏远,学生不易于接受,效果也就打了折扣。究其原因,一是疏导者能力欠缺;二是施教者盲从借助心理学理论指导,缺少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疏导方法。其中,后者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改善。
一方面,很多院校的心理辅导员能力偏低,甚至个别辅导员自身心理就不健康,不仅不会正确疏导,还很容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甚至把错误观点、偏激情绪传递给被疏导者。因此,院校不仅要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疏导者的培训教育,提高执业上岗能力,还要在选人用人上严格把关,确保疏导者自身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能力兼优。从而彻底杜绝“让病人给病人治病救命”的现象出现,用好“心理医生”的准确诊断,正确“下方投药”,保证心理疏导的效果。
另一方面,心理学作为疏导心理危机的基础理论,是前人智慧的经验总结,但绝不是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环境下都能逐一对号入座产生教育疏导效果的万能钥匙。要结合新时期的特点,针对高速发展的社会,运行机理变化频繁及其对个体不同性格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深入研究实际应用方法,不仅活学活用心理学理论,还要努力在实践中创新心理学理论,继承和发展兼容并蓄,创新成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知行合一、严谨有效”的呵护。
五、注重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实践表明,大学生心理意志的强与弱,与文化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对于出现心理问题或即将出现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而言,很可能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心理危机,不治而愈并非神话。年轻人的普遍特点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有两个走向,要么深陷危机,越走越远,要么通过愉悦身心的活动而得到化解或豁然开朗。我们决不能轻视文化活动在缓解心理危机问题上的积极作用,文化活动符合年轻人的主流心理特点,从精神层面更容易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要致力于丰富文化生活,在设备设施上做适当投入,优化文体活动基础建设,让学生“赏心有景、怡心有地、释放有道”。此外,丰富的文化活动,不能“单轨前行”,要借助教学教育载体,加强对学生价值观、认知能力和品德意志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乐观面对压力,正确看待困难,善于自我纠偏,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解情绪的智慧,最终提高自我消除心理危机的能力,这是学生提高心理身免疫力的重要内因。
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与疏导工作任重而道远。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管理者和守护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科学引导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奋发有为,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建清.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2]王晓丹.当代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及原因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15
[3]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实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福建龙岩学院报,2015
[4]杨静.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备案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编号:1352MSYSZ00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与疏导
一、强化干预的“三点联通”预警机制
“三点联通预警”是指由直接管理大学生的院校牵头,协调家庭和社会共同形成沟通反馈应急协调、当期预警的常态机制。目前来看,全国很多高校都开始注重这一方式预警体系的建立,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对照“无盲点预警”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实做细。这里仅就校方与家庭沟通和细节管理为例,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沟通不够、危机动向关注不够、细节环境看护不够”三个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校方很少针对心理问题与学生家长或亲友沟通情况,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问题掌握不多,对学生面对的压力原因和内容知之甚少,发现问题来不及找准疏导干预的切入点,没有把看护细化到寝室等细节环境,这些问题表明,“三点联通”不仅在于“联”而更在于“通”。只联不通,就等于摆设而失去预警作用。因此,在联通过程中,还要实现联动,都动起来是关键。比如,在调查、走访、观察等多种调研渠道中,及时发现问题,就更有利于早期发现心理危机者心理的症结点,掌控心理危机于萌芽隐患。除了及时面对面疏导外,通过家庭、班级、寝室同学对危机者实施看护和劝导是细化危机预警管理的基础措施,对有困难的及时帮助解决,有压力的及时舒缓、情绪郁闷的及时释放,平和心境,打开心结,就能更好地预防心理危机重大事件的发生。
二、注重心理疏导实现柔性软着陆
心理危机管理手段按照刚柔程度可分为软、硬两种干预类型,都是在化解心理危机上必不可少的方式方法。其中,硬性的干预是指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对应激的心理问题实施应急的必要干预,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应急应用及时,是解决“急性心理危机”比较有时效的方式方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在最关键时点化解即将出现的危机隐患,是硬性措施的一种,心理危机的当事人很可能通过干预措施中的要害劝导打动心灵症结即刻梦醒,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恢复心理相对健康的常态。从现代社会产生心理危机的渠道看,学习就业、情感选择、家庭变故、经济困难压力是比较典型的“心理危机多发症要害”,这个时段没有硬性的干预手段,很可能造成不满情绪的泄愤、财富占有的犯罪、绝望失控的自残等事件。近几年自杀案例趋于年轻化的趋向表明:尽管自杀未遂的比率呈上升趋势,但每年依然有不少于20万人自杀身亡,这说明限制干预的应急硬性措施大部分发挥的是治标作用,硬性干预还不能更好地地发挥应激应急作用,而更多的优化措施还有待于在软性措施上下功夫。预防第一,让更多的柔性措施在危机者心理实现“软着陆”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在完善限制干预手段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日常及时的疏导上,让心理危机的管理刚柔并济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观点。大量心理危机疏导化解的实践证明,入情入理“走脑也走心”的软性疏导更是长远大计,这就要求我们疏导者,努力在心理沟通方式方法上创新管理成果,更能润物无声地发挥潜移默化的疏导作用。
三、建立定期调查分析和评估制度
調查与评估手段,在现代管理思想中被称为广泛应用的方法,在心理危机管理方面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高校的调查与评估因其被调查评估对象更近而具有了相对的优势。一方面要就宏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包括:近期社会变化可能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带来哪些影响、对未来社会一个时期的趋向判断后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微观调查,包括作为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校方的变化可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学校一部分学生消极思想动态可能对周边心理弱势的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是局部调查,包括:学生所在班级人际关系状况调查、每个学生大致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调查、学生个体性格差异情况、近期学生面临的压力等调查,通过这些内容和层面的调查活动,可以清晰掌握虚实的心理动态,使疏导干预策略有的放矢。
四、加强心理疏导者队伍能力建设
目前,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疏导机构,但普遍在效能上离学生心理危机特征还相对疏远,学生不易于接受,效果也就打了折扣。究其原因,一是疏导者能力欠缺;二是施教者盲从借助心理学理论指导,缺少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疏导方法。其中,后者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改善。
一方面,很多院校的心理辅导员能力偏低,甚至个别辅导员自身心理就不健康,不仅不会正确疏导,还很容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甚至把错误观点、偏激情绪传递给被疏导者。因此,院校不仅要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疏导者的培训教育,提高执业上岗能力,还要在选人用人上严格把关,确保疏导者自身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能力兼优。从而彻底杜绝“让病人给病人治病救命”的现象出现,用好“心理医生”的准确诊断,正确“下方投药”,保证心理疏导的效果。
另一方面,心理学作为疏导心理危机的基础理论,是前人智慧的经验总结,但绝不是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环境下都能逐一对号入座产生教育疏导效果的万能钥匙。要结合新时期的特点,针对高速发展的社会,运行机理变化频繁及其对个体不同性格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深入研究实际应用方法,不仅活学活用心理学理论,还要努力在实践中创新心理学理论,继承和发展兼容并蓄,创新成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知行合一、严谨有效”的呵护。
五、注重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实践表明,大学生心理意志的强与弱,与文化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对于出现心理问题或即将出现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而言,很可能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心理危机,不治而愈并非神话。年轻人的普遍特点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有两个走向,要么深陷危机,越走越远,要么通过愉悦身心的活动而得到化解或豁然开朗。我们决不能轻视文化活动在缓解心理危机问题上的积极作用,文化活动符合年轻人的主流心理特点,从精神层面更容易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要致力于丰富文化生活,在设备设施上做适当投入,优化文体活动基础建设,让学生“赏心有景、怡心有地、释放有道”。此外,丰富的文化活动,不能“单轨前行”,要借助教学教育载体,加强对学生价值观、认知能力和品德意志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乐观面对压力,正确看待困难,善于自我纠偏,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解情绪的智慧,最终提高自我消除心理危机的能力,这是学生提高心理身免疫力的重要内因。
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与疏导工作任重而道远。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管理者和守护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科学引导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奋发有为,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建清.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2]王晓丹.当代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及原因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15
[3]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实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福建龙岩学院报,2015
[4]杨静.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备案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编号:1352MSYS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