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消费信贷发展到今天,已经延伸到中小信贷企业为个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但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经常导致消费信贷市场的供求失衡。本文通过梳理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市场上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并基于市场上的问题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信贷市场失衡的原因,最后结合问题提出了缓解消费信贷市场失衡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消费信贷 信贷市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个人信贷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信贷市场规模的扩大,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贷款机构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在实际情况中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并采取措施解决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关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论述了信息在交易双方不对称分布的情况下,其中一方由于信息获得的不完全性对市场交易行为和运作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该理论在80年代之后被广泛应用到金融市场领域。在消费信贷市场,交易双方是消费者和贷款机构,对于消费信贷市场中的消费者而言,影响信贷消费的信息因素包括预期的价格和收入变动,消费者手中的资产数量、负债情况等。当价格低时,消费者会降低未来消费价格预期,维持现在的消费水准而不产生借贷。另一方面,消费者会从信贷机构的利率水平中得到反馈,当利率低时,消费者更愿意通过借贷来减少现在的开支,当利率高时,消费者选择存款而非借贷来增加收益。我国居民的消费信贷承受能力还未达到大额信贷的水准,主要原因就在于收入未来变化趋势判断的信息不完全性。
信息不对称还会产生消费者的选择问题,信贷机构面临道德风险。信贷市场与其他商品交易市场不同,交易的是“信用”而非实物,因此信贷机构单凭“信用”来判断该交易行为是否可靠是非常不准确的,信用双方的信息又是不对称的,由此容易发生因为利益而出现的道德风险。
二、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现状
我国当前市场上的消费信贷主体包括了商业银行、信贷公司等,推出的信贷产品种类多样,包括房屋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以及其他形式的消费分期付款等。但是由于消费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信贷公司的监管也有待完善,因此,在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而言,在消费者与信贷机构的借贷关系中,消费者依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未来预期进行借贷,但是信贷机构并不了解消费者的这些情况,因此信贷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借贷行为发生之前,信息不对称就存在,借贷发生之中,消费贷款可能并非被用于借贷之初承诺的用途,若是消费者并未将所获得资金用于消费,而是投资到有风险的投资市场,就会增加信贷机构的风险。而消费者对于信贷利息额外成本高低信息掌握不灵,因此缺乏信贷积极性,从这个方面来看消费者对可能产生的额外成本费用的信息掌握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信贷市场失衡的原因
1.消费方面。消费者收入支出信息不完全是影响消费信贷发展的一个原因。由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者存在收入信息的不确定性,较难在享受消费信贷的同时确定能够适度增加收入以如期归还贷款,在这样的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推行消费信贷的难度较大。另外消费信贷的还贷利率偏高,大部分消费者无力承受,以购买汽车为例,若是购买10万元的小汽车,贷款6万,5年还清,月支付贷款费用为1200,还不包含其他税费,因此对于大部分工薪阶层而言,这样的贷款压力较难承担。除此之外,消费者对于消费信贷的额外成本变化的信息掌握不足,如果消费者感觉到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较高,消费信贷效用大,贷款利息又相对低,那么消费贷款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如果将消费的费用与利息叠加则还款中的费用会大幅增加,其中还未包含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服务费,因此消费者在无法确定这部分成本时,会抑制其消费贷款行为的发生。
2.信贷公司方面。信贷公司所提供的贷款利率受到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的制约,并且与自身公司风险承担能力相关。一旦国家降息,将提高信贷公司的贷款风险补偿要求,导致大量资金无效留置。另外,我国收入制度的不透明,使信贷公司承担着消费信贷的风险。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因此个人信用记录较难被查询,由此造成信贷公司需要制定相对复杂的消费信贷手续。信贷公司打交道的个人与机构多且分散,涉及的情况千差万别,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让信贷公司难以掌握消费者未来偿还能力,由此增加了信贷公司发放信用贷款的风险。从法律法规方面来看,信贷公司在交易中的信息获取和对法律法规的利用还存在很多空白,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还在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难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处理抵押物,并且抵押物到二级市场有贬值的风险,这也是我国信贷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3.信贷公司与消费者关系。信贷公司办理消费信贷的操作并非全部由其自身完成,例如办理汽车消费信贷的驾驶证等手续需要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而有关权力部门可能长期受到不正风气的影响往往不能为消费者提供高效的服务,贷款购买汽车之后却不能尽快投入使用,由此降低了消费者对信贷的积极性。信贷部门与行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缺乏协调配合,造成信贷广告存在不真实的情况,信贷公司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除了需要与消费者打交道,还需要与有关部门和其他银行机构打交道,在信贷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夸大产品宣传的行为,在消费者真正购买产品后发现与真实情况不符易发生法律纠纷。
四、缓解消费信贷市场失衡的措施
1.严格对信贷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通过消费信贷立法制定消费信贷市场运作规则,规范信贷公司的行为。通过严格的法律规定使信贷公司对消费信贷的有关具体内容明确地向消费者公布,让消费者了解、比较各机构推出的消费信贷条件,从而辅助消费者作出自身的选择。在健全的信贷法规条件下,央行要对个人信贷行为作出指导,同时加强对信贷公司和机构的行为监管,促进信用商业化的同时使消费信用担保市场化,减少消费者和信贷机构的消费信贷风险。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减少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由各地方人民银行协调建立个人信息征集中心,以高效的传递方式完善信息披露,增加信息传播渠道。
2.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健全的信用评级体系基础上,对全社会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客观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发挥业绩考核在风险防范、贷款经营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协调各项信贷业务的发展。信贷市场要建立消费者的信用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消费者借贷行为中的权利义务,也要督促信贷公司为消费者提供優质的服务,让消费者获得足够充分的信息,降低贷款发放后的道德风险。信用评级体系同样可以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让交易双方了解资金状况。信贷公司可以用银行的信用卡信用记录作为参考,建立一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迅速反映是否可以向消费者发放贷款。
3.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监管。为了有效防范消费信贷风险,需要信贷机构做好风险识别、评估、检查和风险报告工作,通过征信和评分能够识别和评估风险,在完成消费者资信调查之后,对其进行量化打分和评级,做出是否放贷的决策,例如资信项目可以包括年总收入、每月还债与收入比、申请人年龄、居住状况、工作稳定性以及持信用卡情况等。评估完成后可以采取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不同风险防范方法和措施来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钢, 郭文旌. 基于信号模型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策略选择[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6(7):21-25.
[2]张世春. 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7):10-12.
[3]钱龙. 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缓释机制研究[J]. 金融研究, 2015(10):115-132.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消费信贷 信贷市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个人信贷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信贷市场规模的扩大,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贷款机构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在实际情况中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并采取措施解决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关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论述了信息在交易双方不对称分布的情况下,其中一方由于信息获得的不完全性对市场交易行为和运作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该理论在80年代之后被广泛应用到金融市场领域。在消费信贷市场,交易双方是消费者和贷款机构,对于消费信贷市场中的消费者而言,影响信贷消费的信息因素包括预期的价格和收入变动,消费者手中的资产数量、负债情况等。当价格低时,消费者会降低未来消费价格预期,维持现在的消费水准而不产生借贷。另一方面,消费者会从信贷机构的利率水平中得到反馈,当利率低时,消费者更愿意通过借贷来减少现在的开支,当利率高时,消费者选择存款而非借贷来增加收益。我国居民的消费信贷承受能力还未达到大额信贷的水准,主要原因就在于收入未来变化趋势判断的信息不完全性。
信息不对称还会产生消费者的选择问题,信贷机构面临道德风险。信贷市场与其他商品交易市场不同,交易的是“信用”而非实物,因此信贷机构单凭“信用”来判断该交易行为是否可靠是非常不准确的,信用双方的信息又是不对称的,由此容易发生因为利益而出现的道德风险。
二、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现状
我国当前市场上的消费信贷主体包括了商业银行、信贷公司等,推出的信贷产品种类多样,包括房屋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以及其他形式的消费分期付款等。但是由于消费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信贷公司的监管也有待完善,因此,在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而言,在消费者与信贷机构的借贷关系中,消费者依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未来预期进行借贷,但是信贷机构并不了解消费者的这些情况,因此信贷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借贷行为发生之前,信息不对称就存在,借贷发生之中,消费贷款可能并非被用于借贷之初承诺的用途,若是消费者并未将所获得资金用于消费,而是投资到有风险的投资市场,就会增加信贷机构的风险。而消费者对于信贷利息额外成本高低信息掌握不灵,因此缺乏信贷积极性,从这个方面来看消费者对可能产生的额外成本费用的信息掌握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信贷市场失衡的原因
1.消费方面。消费者收入支出信息不完全是影响消费信贷发展的一个原因。由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者存在收入信息的不确定性,较难在享受消费信贷的同时确定能够适度增加收入以如期归还贷款,在这样的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推行消费信贷的难度较大。另外消费信贷的还贷利率偏高,大部分消费者无力承受,以购买汽车为例,若是购买10万元的小汽车,贷款6万,5年还清,月支付贷款费用为1200,还不包含其他税费,因此对于大部分工薪阶层而言,这样的贷款压力较难承担。除此之外,消费者对于消费信贷的额外成本变化的信息掌握不足,如果消费者感觉到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较高,消费信贷效用大,贷款利息又相对低,那么消费贷款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如果将消费的费用与利息叠加则还款中的费用会大幅增加,其中还未包含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服务费,因此消费者在无法确定这部分成本时,会抑制其消费贷款行为的发生。
2.信贷公司方面。信贷公司所提供的贷款利率受到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的制约,并且与自身公司风险承担能力相关。一旦国家降息,将提高信贷公司的贷款风险补偿要求,导致大量资金无效留置。另外,我国收入制度的不透明,使信贷公司承担着消费信贷的风险。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因此个人信用记录较难被查询,由此造成信贷公司需要制定相对复杂的消费信贷手续。信贷公司打交道的个人与机构多且分散,涉及的情况千差万别,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让信贷公司难以掌握消费者未来偿还能力,由此增加了信贷公司发放信用贷款的风险。从法律法规方面来看,信贷公司在交易中的信息获取和对法律法规的利用还存在很多空白,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还在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难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处理抵押物,并且抵押物到二级市场有贬值的风险,这也是我国信贷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3.信贷公司与消费者关系。信贷公司办理消费信贷的操作并非全部由其自身完成,例如办理汽车消费信贷的驾驶证等手续需要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而有关权力部门可能长期受到不正风气的影响往往不能为消费者提供高效的服务,贷款购买汽车之后却不能尽快投入使用,由此降低了消费者对信贷的积极性。信贷部门与行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缺乏协调配合,造成信贷广告存在不真实的情况,信贷公司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除了需要与消费者打交道,还需要与有关部门和其他银行机构打交道,在信贷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夸大产品宣传的行为,在消费者真正购买产品后发现与真实情况不符易发生法律纠纷。
四、缓解消费信贷市场失衡的措施
1.严格对信贷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通过消费信贷立法制定消费信贷市场运作规则,规范信贷公司的行为。通过严格的法律规定使信贷公司对消费信贷的有关具体内容明确地向消费者公布,让消费者了解、比较各机构推出的消费信贷条件,从而辅助消费者作出自身的选择。在健全的信贷法规条件下,央行要对个人信贷行为作出指导,同时加强对信贷公司和机构的行为监管,促进信用商业化的同时使消费信用担保市场化,减少消费者和信贷机构的消费信贷风险。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减少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由各地方人民银行协调建立个人信息征集中心,以高效的传递方式完善信息披露,增加信息传播渠道。
2.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健全的信用评级体系基础上,对全社会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客观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发挥业绩考核在风险防范、贷款经营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协调各项信贷业务的发展。信贷市场要建立消费者的信用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消费者借贷行为中的权利义务,也要督促信贷公司为消费者提供優质的服务,让消费者获得足够充分的信息,降低贷款发放后的道德风险。信用评级体系同样可以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让交易双方了解资金状况。信贷公司可以用银行的信用卡信用记录作为参考,建立一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迅速反映是否可以向消费者发放贷款。
3.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监管。为了有效防范消费信贷风险,需要信贷机构做好风险识别、评估、检查和风险报告工作,通过征信和评分能够识别和评估风险,在完成消费者资信调查之后,对其进行量化打分和评级,做出是否放贷的决策,例如资信项目可以包括年总收入、每月还债与收入比、申请人年龄、居住状况、工作稳定性以及持信用卡情况等。评估完成后可以采取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不同风险防范方法和措施来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钢, 郭文旌. 基于信号模型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策略选择[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6(7):21-25.
[2]张世春. 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7):10-12.
[3]钱龙. 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缓释机制研究[J]. 金融研究, 2015(10):1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