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立场是我校办学理念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也一直在思考,怎样的课堂才是孩子喜欢的课堂?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看我们的课,到底还缺少些什么?
一、备课时应把儿童放在首位
既然是以儿童立场为主,那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或案例时就应该处处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及儿童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理,投其所好。
如我在教学“除法的验算”一课时,安排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情境中学习,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在购物以后再通过“你算得对吗”来引发学生验算的心理需求,再引导他们从购物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出发,想到用乘法来验算除法,即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这一数量关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最后教师作整理。在这一环节要抓住儿童的实际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是在前面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来展开的,原理和方法都是相同的,但在验算的过程中会出现余数,这时候又该怎么继续?让孩子们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再逐步引导出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过程,即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这样的数量关系。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处处以儿童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只是起牵引的作用,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互相交流的机会,千万不能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自信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孩子能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那些中等生、后进生往往缺少自信,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总是退缩,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这样的心理品质也许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自信。
练习三中的第8小题是非常有意思的题,同样是找规律填数,只是换了种排列的形式,但原理是相同的,可是孩子们就是喜欢这样与众不同的题目,喜欢挑战有意思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这里所有的数都是从3597这个数开始的,可以说是以它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在完成这一题时,我先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读一读、比一比,找到规律,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有一部分学生看了好久都无法理解,这么多数,到底有什么规律,感觉无从下手。接下来的时间就进行全班交流,请那些很快找到规律的同学来介绍方法,其他同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规律就这么简单,怎么自己就想不到呢?在这个过程中,上台介绍的孩子显得特别自信,无形中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有时候我们的教学并不止于学生听懂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多些人性化的教育,也许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这么一次锻炼的机会,就足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三、允许孩子犯错
每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误,没到学生发生错误时,我们总是及时地加以纠正,殊不知,学生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路上必不可少的一课。
如练习四第6题,一个空杯子重240克,加了橙汁以后杯子重300克,让学生求杯子里橙汁的质量是多少克。主要通过两个杯子的质量进行对比,发现多出的部分就是杯子里橙汁的重量。学生对2号、3号杯子里的估计不是特别精确,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或平均分等方法进行估算。练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思考题,通过天平秤上3个菠萝+1个苹果=7个苹果+1个菠萝,推算出1个菠萝是1个苹果的几倍。有的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有的通过计算的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应该给予肯定,只要围绕一点,天平两端的物品的质量是相等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允许孩子有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时候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要追求的是孩子们在思考,只要在动脑思考,哪怕他出现了一些错误,也应该帮他找到原因,但一定不能伤到他的自尊心。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统计与可能性是操作性非常强的课,课前为了很好地操作,每个孩子按照教材的要求,准备了球、正方体等物品。由于教材安排的大多类似游戏的环节,学生一上课就异常兴奋,一会有球滚到地面,一会儿正方体掉下来,总之一片“混乱”。为什么小小的物品就能让孩子如此激动呢?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生安静下来,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我干脆让学生彻底“疯狂”一下,给他们五分钟时间放松。后来我就思考,是不是我以前的课堂过于单调了,才使得学生对小小的球和正方体如此兴奋,我想这肯定是原因之一,看来以后要多给学生这样“疯狂”的机会了。学生自己准备了材料来学习,操作时非常认真,统计结果基本与实际情况吻合,他们也在统计的结果中发现了规律,不需要教师作过多的解释,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孩子喜欢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我们只有处处为儿童考虑,才能赢得孩子的青睐,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生命力的课堂。
(责编 张敬亚)
一、备课时应把儿童放在首位
既然是以儿童立场为主,那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或案例时就应该处处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及儿童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理,投其所好。
如我在教学“除法的验算”一课时,安排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情境中学习,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在购物以后再通过“你算得对吗”来引发学生验算的心理需求,再引导他们从购物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出发,想到用乘法来验算除法,即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这一数量关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最后教师作整理。在这一环节要抓住儿童的实际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是在前面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来展开的,原理和方法都是相同的,但在验算的过程中会出现余数,这时候又该怎么继续?让孩子们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再逐步引导出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过程,即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这样的数量关系。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处处以儿童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只是起牵引的作用,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互相交流的机会,千万不能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自信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孩子能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那些中等生、后进生往往缺少自信,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总是退缩,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这样的心理品质也许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自信。
练习三中的第8小题是非常有意思的题,同样是找规律填数,只是换了种排列的形式,但原理是相同的,可是孩子们就是喜欢这样与众不同的题目,喜欢挑战有意思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这里所有的数都是从3597这个数开始的,可以说是以它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在完成这一题时,我先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读一读、比一比,找到规律,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有一部分学生看了好久都无法理解,这么多数,到底有什么规律,感觉无从下手。接下来的时间就进行全班交流,请那些很快找到规律的同学来介绍方法,其他同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规律就这么简单,怎么自己就想不到呢?在这个过程中,上台介绍的孩子显得特别自信,无形中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有时候我们的教学并不止于学生听懂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多些人性化的教育,也许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这么一次锻炼的机会,就足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三、允许孩子犯错
每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误,没到学生发生错误时,我们总是及时地加以纠正,殊不知,学生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路上必不可少的一课。
如练习四第6题,一个空杯子重240克,加了橙汁以后杯子重300克,让学生求杯子里橙汁的质量是多少克。主要通过两个杯子的质量进行对比,发现多出的部分就是杯子里橙汁的重量。学生对2号、3号杯子里的估计不是特别精确,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或平均分等方法进行估算。练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思考题,通过天平秤上3个菠萝+1个苹果=7个苹果+1个菠萝,推算出1个菠萝是1个苹果的几倍。有的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有的通过计算的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应该给予肯定,只要围绕一点,天平两端的物品的质量是相等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允许孩子有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时候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要追求的是孩子们在思考,只要在动脑思考,哪怕他出现了一些错误,也应该帮他找到原因,但一定不能伤到他的自尊心。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统计与可能性是操作性非常强的课,课前为了很好地操作,每个孩子按照教材的要求,准备了球、正方体等物品。由于教材安排的大多类似游戏的环节,学生一上课就异常兴奋,一会有球滚到地面,一会儿正方体掉下来,总之一片“混乱”。为什么小小的物品就能让孩子如此激动呢?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生安静下来,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我干脆让学生彻底“疯狂”一下,给他们五分钟时间放松。后来我就思考,是不是我以前的课堂过于单调了,才使得学生对小小的球和正方体如此兴奋,我想这肯定是原因之一,看来以后要多给学生这样“疯狂”的机会了。学生自己准备了材料来学习,操作时非常认真,统计结果基本与实际情况吻合,他们也在统计的结果中发现了规律,不需要教师作过多的解释,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孩子喜欢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我们只有处处为儿童考虑,才能赢得孩子的青睐,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生命力的课堂。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