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提到的“阅读期待”,是指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同时,它反映的也是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以及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由此可见,“阅读期待”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更是阅读质量提升的关键点。那么,如何有效利用“阅读期待”,着实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呢?笔者想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在实践探索中的思考。
一、关注阅读期待,设计教学程序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更有兴趣。究其原因,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阅读文章,旨在关注情节和形象。尤其在预习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后,“阅读期待”便得到了初步的满足。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将对进一步的阅读学习失去持续的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接下去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太浅,只停留在课文内容中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地串讲,学生的阅读兴趣丝毫不会被点燃;反之,教学要求过高,大大超出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再次遭到冷遇。因此,只有当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阅读期待”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真正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笔者执教《少年闰土》一文时,考虑到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很陌生,他们期待着走近鲁迅,想去触摸这位大文豪一颗难得的童心。针对学生这一阅读的需求,教师设计以下环节进行引导——首先,上课之前, 让学生谈谈预习时对鲁迅作了哪些了解。学生可以说说查找到的资料,也可有效利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在交流中,脑海中建立起对这位大作家的初步印象。紧接着,让学生嚼一嚼鲁迅文章特有的味道。难懂的、读来不太顺的词句,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尤其对句中出现的两个破折号,带着学生反复地细细读,慢慢品,读出这里双破折号用法的特别。然后文中提到的稀奇事,不是逐一讲解,而是通过设计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来概括四件事。这一环节,再次激起学生主动阅读和探究的兴趣。他们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表格填完整,之后,说说通过这些事,发现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时在学生的心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越来越充实。在更进一步的学习中,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说说最期待来研读哪件有趣的事。最后大家把目光聚焦到那段“月夜刺猹”的画面,它不仅在鲁迅心中挥之不去,学生也被那个美丽的月夜,那个勇敢的闰土所吸引。通过反复研读,读出这一画面其实是鲁迅心中一个美好的梦境,寄托着他对闰土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以上的教学设计,始终牢牢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文本的内涵。
二、开拓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必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拓阅读视野,以此提高自身的阅读品位。可以这么说,有较高品位阅读要求和较高欣赏水平的学生,期待的是获取知识和陶冶精神的愉悦,期待的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语文素养好的学生“阅读期待”品位也高,高品位的“阅读期待”自然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阅读品位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不应仅限于课堂,不应只锁定在教材上,而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如教学《刷子李》一文时,学生对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并对这种语言味十足,极富表现的写作方法充满了进一步的阅读期待。于是,笔者适时挑选了《俗世奇人》中很有特色的《泥人张》《快手刘》,在课堂上大声朗读给学生听。在不断充实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这类人物的感受,而且较全面地体会到作家冯骥才描写人物的方法。之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俗世奇人》,很多学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一时间,班上还激起了一阵《俗世奇人》热。一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读完一本不过瘾,还找来冯骥才的其他作品一睹为快。
除了一篇带动多篇,甚至带动一本的做法,平时布置作业时,笔者总会留出二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新闻,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感叹科技的日新月异,感动身边随处可见的温暖。可以说,一条条鲜活的新闻报道,不仅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提高了学生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除了看新闻,还给学生搭建新闻交流的平台,学生自己主持,自由评论,听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此外,笔者坚持让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还跟着学生一同吟诵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现代诗歌等一些最经典的诗性文本。相信学生的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以及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三、搭建互动平台,满足个体需要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阅读期待”的千差万别,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期待统一定势。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篇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保持良好的阅读期待。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就这仅五百字的文章,似乎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却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开篇作者写道: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唱歌。读到这段话时,一般学生能读出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在一起很快乐。感悟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会往深层次想象,能读出一番景象来——一个天天唱,一个日日听,唱得快乐,听得开心。这份相依相守,这份对彼此间快乐时光的分享,成为鸟儿和树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这就是学生的个性差异,正因为学生的这些差异,才保持了他们的阅读期待,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当然,这种个体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在多元的解读上。由于学生性别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阅读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如班上男孩子对科技方面的知识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一本本《探索奥秘》《十万个为什么》让他们爱不释手。因此,在学习科普类文章的时候,老师把机会垂青于男孩子,让他们一吐为快,把自己丰厚的科技知识结合课文展示出来。而女孩子喜欢读文质兼美、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学习《走进童话》这一单元时,让女孩子们发挥细腻的专长,聊聊童话中的人物,谈谈童话语言的特点以及表述方式。女孩子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在分享中得到了极大的阅读满足。
总之,阅读期待作为阅读教学研究的切入口,旨在服务于阅读教学,努力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位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多种方法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要善于捕捉生成,因势利导,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产生全程的强烈的“期待心理”。
一、关注阅读期待,设计教学程序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更有兴趣。究其原因,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阅读文章,旨在关注情节和形象。尤其在预习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后,“阅读期待”便得到了初步的满足。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将对进一步的阅读学习失去持续的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接下去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太浅,只停留在课文内容中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地串讲,学生的阅读兴趣丝毫不会被点燃;反之,教学要求过高,大大超出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再次遭到冷遇。因此,只有当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阅读期待”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真正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笔者执教《少年闰土》一文时,考虑到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很陌生,他们期待着走近鲁迅,想去触摸这位大文豪一颗难得的童心。针对学生这一阅读的需求,教师设计以下环节进行引导——首先,上课之前, 让学生谈谈预习时对鲁迅作了哪些了解。学生可以说说查找到的资料,也可有效利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在交流中,脑海中建立起对这位大作家的初步印象。紧接着,让学生嚼一嚼鲁迅文章特有的味道。难懂的、读来不太顺的词句,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尤其对句中出现的两个破折号,带着学生反复地细细读,慢慢品,读出这里双破折号用法的特别。然后文中提到的稀奇事,不是逐一讲解,而是通过设计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来概括四件事。这一环节,再次激起学生主动阅读和探究的兴趣。他们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表格填完整,之后,说说通过这些事,发现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时在学生的心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越来越充实。在更进一步的学习中,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说说最期待来研读哪件有趣的事。最后大家把目光聚焦到那段“月夜刺猹”的画面,它不仅在鲁迅心中挥之不去,学生也被那个美丽的月夜,那个勇敢的闰土所吸引。通过反复研读,读出这一画面其实是鲁迅心中一个美好的梦境,寄托着他对闰土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以上的教学设计,始终牢牢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文本的内涵。
二、开拓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必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拓阅读视野,以此提高自身的阅读品位。可以这么说,有较高品位阅读要求和较高欣赏水平的学生,期待的是获取知识和陶冶精神的愉悦,期待的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语文素养好的学生“阅读期待”品位也高,高品位的“阅读期待”自然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阅读品位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不应仅限于课堂,不应只锁定在教材上,而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如教学《刷子李》一文时,学生对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并对这种语言味十足,极富表现的写作方法充满了进一步的阅读期待。于是,笔者适时挑选了《俗世奇人》中很有特色的《泥人张》《快手刘》,在课堂上大声朗读给学生听。在不断充实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这类人物的感受,而且较全面地体会到作家冯骥才描写人物的方法。之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俗世奇人》,很多学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一时间,班上还激起了一阵《俗世奇人》热。一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读完一本不过瘾,还找来冯骥才的其他作品一睹为快。
除了一篇带动多篇,甚至带动一本的做法,平时布置作业时,笔者总会留出二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新闻,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感叹科技的日新月异,感动身边随处可见的温暖。可以说,一条条鲜活的新闻报道,不仅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提高了学生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除了看新闻,还给学生搭建新闻交流的平台,学生自己主持,自由评论,听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此外,笔者坚持让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还跟着学生一同吟诵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现代诗歌等一些最经典的诗性文本。相信学生的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以及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三、搭建互动平台,满足个体需要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阅读期待”的千差万别,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期待统一定势。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篇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保持良好的阅读期待。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就这仅五百字的文章,似乎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却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开篇作者写道: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唱歌。读到这段话时,一般学生能读出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在一起很快乐。感悟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会往深层次想象,能读出一番景象来——一个天天唱,一个日日听,唱得快乐,听得开心。这份相依相守,这份对彼此间快乐时光的分享,成为鸟儿和树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这就是学生的个性差异,正因为学生的这些差异,才保持了他们的阅读期待,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当然,这种个体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在多元的解读上。由于学生性别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阅读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如班上男孩子对科技方面的知识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一本本《探索奥秘》《十万个为什么》让他们爱不释手。因此,在学习科普类文章的时候,老师把机会垂青于男孩子,让他们一吐为快,把自己丰厚的科技知识结合课文展示出来。而女孩子喜欢读文质兼美、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学习《走进童话》这一单元时,让女孩子们发挥细腻的专长,聊聊童话中的人物,谈谈童话语言的特点以及表述方式。女孩子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在分享中得到了极大的阅读满足。
总之,阅读期待作为阅读教学研究的切入口,旨在服务于阅读教学,努力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位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多种方法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要善于捕捉生成,因势利导,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产生全程的强烈的“期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