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要占据一定的时间,同时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无效的活动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师生的精力. 教学不能追求时髦,而要追求一种效益. 总之,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何使数学活动变得有效,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数学活动的内容要有合适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 问题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例如:测量高度问题.
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某数学应用实践小组进行了探索. 实验室里有以下测量工具可供选用:① 镜子;② 皮尺;③ 长为2米的标杆;④ 高为1.5米的测角仪(能测量仰角和俯角的仪器).请你设计一种测量方案,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用工具的序号填写)
(2)在图1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你需要测量示意图中哪些数据,并用a,b,c,d,α等字母表示测得的数据: ;
(4)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 =.
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因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来融合探究学习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实际,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二、数学活动的内容要有思考的价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所以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核心所在. 活动如果没有思维参与,就是肤浅甚至无效的. 因此,教师在关注外在活动、讲究“热闹”的同时,更应重视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活动. 例如:等分面积问题. 你能作一条直线将图2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
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可产生非知不可的紧迫心理,形成认知“冲突”,“冲突”一旦形成,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处于最积极的状态.通过悬念设置,以拨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展开丰富想象,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以下就是学生发现的把图形ABCDEF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几种分法:
课堂到这里达到了高潮,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 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三、数学活动的时间要充足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从事数学活动,是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过程.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合理安排活动时机. 活动不能过于频繁,活动过多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但活动时间一定要充分,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活动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活动只会流于形式. 因此,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活动,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一些无活动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当点拨,以免浪费时间.
四、数学活动的组织要合理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质量如何,与活动的组织密切相关,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
我认为,活动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1)全体参与. 并不是说表面上的动作参与,还有思维上的参与. 课堂并不是一部分学生活动的舞台. (2)严谨有序. 学生活动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如何分工、活动顺序、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成果都必须非常明确,这样活动才会有效果.(3)适时点拨. 数学活动要讲究“放得适度,扶得合理”,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或设置矛盾,或拨开迷雾,帮助活动其有效地进行,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学生的活动结果.
五、数学活动的评价要及时
心理学认为,及时、恰当的评价能指导学生的目标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学生发现某一规律时,教师可及时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并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调控. 另外,积极开展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发现、进取的良好心态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效果.
学生每开展一个活动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小结. 课堂上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说自己想说的话,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思维,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发言,给每一名学生创造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数学课堂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值得每位教师进一步去实验、研究和探索,充分地挖掘并发挥数学活动的价值.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何使数学活动变得有效,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数学活动的内容要有合适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 问题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例如:测量高度问题.
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某数学应用实践小组进行了探索. 实验室里有以下测量工具可供选用:① 镜子;② 皮尺;③ 长为2米的标杆;④ 高为1.5米的测角仪(能测量仰角和俯角的仪器).请你设计一种测量方案,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用工具的序号填写)
(2)在图1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你需要测量示意图中哪些数据,并用a,b,c,d,α等字母表示测得的数据: ;
(4)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 =.
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因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来融合探究学习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实际,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二、数学活动的内容要有思考的价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所以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核心所在. 活动如果没有思维参与,就是肤浅甚至无效的. 因此,教师在关注外在活动、讲究“热闹”的同时,更应重视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活动. 例如:等分面积问题. 你能作一条直线将图2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
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可产生非知不可的紧迫心理,形成认知“冲突”,“冲突”一旦形成,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处于最积极的状态.通过悬念设置,以拨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展开丰富想象,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以下就是学生发现的把图形ABCDEF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几种分法:
课堂到这里达到了高潮,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 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三、数学活动的时间要充足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从事数学活动,是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过程.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合理安排活动时机. 活动不能过于频繁,活动过多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但活动时间一定要充分,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活动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活动只会流于形式. 因此,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活动,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一些无活动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当点拨,以免浪费时间.
四、数学活动的组织要合理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质量如何,与活动的组织密切相关,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
我认为,活动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1)全体参与. 并不是说表面上的动作参与,还有思维上的参与. 课堂并不是一部分学生活动的舞台. (2)严谨有序. 学生活动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如何分工、活动顺序、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成果都必须非常明确,这样活动才会有效果.(3)适时点拨. 数学活动要讲究“放得适度,扶得合理”,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或设置矛盾,或拨开迷雾,帮助活动其有效地进行,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学生的活动结果.
五、数学活动的评价要及时
心理学认为,及时、恰当的评价能指导学生的目标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学生发现某一规律时,教师可及时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并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调控. 另外,积极开展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发现、进取的良好心态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效果.
学生每开展一个活动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小结. 课堂上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说自己想说的话,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思维,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发言,给每一名学生创造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数学课堂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值得每位教师进一步去实验、研究和探索,充分地挖掘并发挥数学活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