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来源 :分析试验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m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道了以5-(5-硝基-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5-NO2-PA-DAT)为显色剂,应用双峰双波长光度法测定铜(Ⅰ)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pH4.0~pH6.0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和盐酸羟胺和乙醇存在下,铜(Ⅰ)可与试剂形成稳定的1∶2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为519nm,负峰为436nm。正负峰吸光度绝对值之和与铜(Ⅰ)浓度线性相关,铜的质量浓度在0~0.7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19,436高达1.54×105L·mol-1·cm-1,ε519为6.71×104L·mol-1·cm-1。已用于铝合金和纯铝中微量铜的直接测定,相对标准偏差<0.44%。 Reported the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Ⅰ) with 5- (5-nitro-2-pyridylazo) -2,4-diaminotoluene (5-NO2-PA-DAT) ) Of the new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pper (Ⅰ) can form a stable 1: 2 red complex with the reagent in the presence of hydroxylamine hydrochloride and ethanol at pH 4.0 ~ pH 6.0 in acetic acid - sodium acetate buffer solution. The maximum absorption peak is 519nm, the negative peak is 436nm. The sum of the absolute valu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ak absorbances was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copper (Ⅰ) concentration. Beer ’s law was obeyed in the range of 0 ~ 0.7 μg / mL. The apparent molar absorptivity ε519, 436 was 1.54 × 105 L · mol-1 · cm-1, ε519 was 6.71 × 104L · mol-1 · cm-1. Has been used for direct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mounts of copper in aluminum and aluminum,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0.44%.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探究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而展开,通过发现探究式、自主交往式、过程活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教学,从
建立了水性化妆品中睾酮、甲基睾酮和孕酮的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方法.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毛细管整体柱作为萃取介质,表现出较大的萃
1月31日,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迎来寒假。今年寒假共4周,放假时间从1月31日持续至2月28日。2014年11月底,北京市教委发布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这也让2015年的寒假有了一些新的
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师生作用的深刻展现,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开展互动、双边的有效教学活动,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
在乙酸介质中,痕量α,α′-联吡啶作催化剂,Sn2+作活化剂,能灵敏地加速过氧化氢氧化二甲苯胺蓝褪色的指示反应。研究了该反应的最佳条件和动力学参数,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Sn2+的新方法。方法
“有一朵百合花/盛开在诗韵的沃土/大大的眼/甜甜的笑/热热的情/暖暖的心/绽放在诗韵人的心田/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美轮美奂/惠质兰心。”这首《心田上的百合花》是中山市南朗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使学生摆脱了对政治知识死记硬背的阶段,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提高政治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发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研究了微晶萘萃取钼与吡咯烷基二硫代甲酸铵配合物的条件,并设计了固相反射散射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萘相中钼的含量。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可以在钨存在下直接测定地质样品中钼的
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从发轫之始到后人的诠释与延展,这句话早已成为体育哲学运动观的重要命题。着眼于如何更好地“动起来”,时代不同,发声各异,及至当下